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为了评价卢戈氏液内镜下食管黏膜染色对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对132例食管黏膜可疑病变经内镜以2%卢戈氏液喷洒染色,观察黏膜染色情况,并取活检送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32例食管病变染色后,116例呈浅染色或不染色,其中食管癌9例(早期食管癌6例,进展期癌3例),Barrett食管6例,轻至中度不典型增生17例,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切除3例。并发现有食管症状者碘不染区出现率(67.2%)明显高于无食管症状者(32.7%)。初步研究结果提示,内镜下应用卢戈氏液染色结合活检有助于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以及指导内镜下早期食管癌切除范围,且操作简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食管早期表浅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观瑞 《中国肿瘤》2000,9(5):218-219
我国在食管脱落细胞学。病理组织学、X线和内镜检查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早期诊断经验。近年来,内镜介入治疗早期食管癌取得明显进展,通过内镜食管粘膜切除术或激光治疗可使食管上皮内癌和粘膜内癌获得根治性效果。1早期食管瘤的内镜诊断1.1提高早期食管癌检出率的内镜检查技术 认识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形态特征,对可疑病灶多点活检和刷片是提高早癌检出率的关键。杨观瑞等在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43137人群普查中确诊的265例早期食管癌脱落细胞学、X线和内镜检查的对比分析中,内镜确诊率达93%。早期食管癌内镜下形态特征是…  相似文献   

3.
Guo XQ  Wang SJ  Zhang LW  Wu ML  Liu YF  Gao Y  Wang SP  Li YS  Er LM  Cong QW 《中华肿瘤杂志》2005,27(4):238-240
目的探讨食管黏膜碘染色诊断无吞咽症状者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6例无吞咽症状,但食管黏膜有可疑病变者进行碘染色检查,记录不染或淡染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边界等,并行多点活检,并将内镜下表现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66例染色前发现食管可疑病变462个,染色后341例出现不染及淡染区478个,约1/3的患者可见2个以上不染或淡染区。中度不典型增生以上者104例,占28.4%。本组食管黏膜碘染色的敏感度为89.8%。结论食管黏膜碘染色是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检诊的重要手段,染色后病灶的显色程度和边缘与病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卢戈液已被广泛应用于内镜染色诊断食管疾病。作者报告应用该液染色内镜诊断10例早期食管癌,并经手术切除证实。男9例,女1例。年龄46~72岁,平均63.8±8.3岁。10例病人的食管共有17个病变,其中有4个和3个病灶者各1例,有2个病灶者2例,余6例为单个病灶。病变位于食管下段3个,中段10个,上段4个。17个病变均为鳞状细胞癌。病变限于上皮层10个,粘膜层7个。  相似文献   

5.
早期食管癌在组织学上的定义是指癌仅侵犯粘膜及粘膜下层而无淋巴转移者。五年生存率日本有人报道为67.8%,国内文献及Levine 报道为90%以上。早期食管癌进展缓慢,可以在4~5年或更长时间处于相对稳定的早期癌状态,牛尾认为早期食管(ep 癌、mm癌)发展缓慢,但一旦浸润到粘膜下层则进展迅速,可见食管癌早发现早诊断的重要。食管镜可直接观察病变部位并对可疑病变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故是早期食管癌最可靠的诊断手段,文献报道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3.04%,近几年来,经内镜的食管粘膜  相似文献   

6.
全食管粘膜碘染色在食管癌术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粘膜碘染色是一种新兴的内镜诊断技术,称之为碘染色内镜检查(LCE),目前主要用于早期食管癌的检测与诊断。自1998年2月~2001年2月对461例拟行手术的食管癌病例进行了此项检查,旨在观察其在食管癌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发现这一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明确病变范围和提高多发癌灶的检出率,对外科手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将有关资料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998年2月~2001年2月对623例食管癌病例行LCE,其中518例接受手术治疗,461例作为本组观察对象。全组461例,男359…  相似文献   

7.
探讨和评价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示,对121例符合规定条件患者的食管染色后,有碘不染色者67例,其中病检为食管癌的38例,其中手术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4例,异型增生的23例,6例为慢性炎症,手术及放疗后碘染发现有跳跃病灶的5例。初步结果提示,内镜下碘染色技术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能提高内镜下诊断食管癌的能力,能发现食管癌的多发跳跃灶,从而指导外科手术及放疗定位。对评价放疗后效果有重要意义,且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和评价镜下卢戈氏液染色对食管癌的诊断价值。结果示 ,对 12 1例符合规定条件患者的食管染色后 ,有碘不染色者 67例 ,其中病检为食管癌的 3 8例 ,其中手术证实为早期食管癌的 4例 ,异型增生的 2 3例 ,6例为慢性炎症 ,手术及放疗后碘染发现有跳跃病灶的 5例。初步结果提示 ,内镜下碘染色技术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 ,能提高内镜下诊断食管癌的能力 ,能发现食管癌的多发跳跃灶 ,从而指导外科手术及放疗定位。对评价放疗后效果有重要意义 ,且方法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9.
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胃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和探讨内镜色素染色对食管癌、胃癌的早诊断价值。方法:对67例食管癌、胃癌可疑患者局部喷洒染剂后,观察着色情况并取材。结果:对29例可疑食管癌患者卢戈液染色不染区取材,病理示食管癌12例(原位癌2例),不典型增生9例(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2例);单纯上皮增生伴有慢性炎症8例。美蓝染色胃癌可疑患者38例中30例(78.95%)着色区还取材,病理示胃癌11例(手术证实原位癌4例),不典型增生14例(轻度6例,中度4例,重度4例),肠化5例。结论:内镜色素染色有助于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有助于内镜下鉴别诊断的能力,方法简单、安全、实用。  相似文献   

10.
^18F-FDG PET显像在食管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显像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以及临床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3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全身^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显像,并与外科手术或内镜活检病理结果和CT检查结果对照。结果:46倒患者中PET显像食管部位均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经病理确诊,46处食管浓聚灶均为食管癌原发病灶。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2例为食管多发灶,其余16例除食管原发病灶外,还有其他部位32个病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为远处转移病灶。与46例PET显像前CT结果相比较,PET共检出食管部位恶性病灶46例,检出率为100.0%,而CT仪检出34例,检出率为73.9%。46例中确诊有其他部位转移者18例,PET检出18例,检出率为100.0%,而PET显像前CT仅检出6例,检出率为33.3%。27例手术治疗者PET分期与临床病理分期一致,而常规检查对食管癌临床分期高估5例,低估12例,PET显像改变了这17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结论:^18F-FDG-PET显像对食管癌的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的分期、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98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医务人员在河南林县食管癌高发区进行了食管癌普查,X线检查177例,均为细胞学发现有鳞癌细胞者。X线诊断早期癌122例,高度可疑早期癌21例,X线阴性34例。食管镜及病理证实早期癌160例,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17例。所有病例作了X线与食管镜的对照观察。X线诊断的准确性为81.4%,敏感性为84.3%,假阳性为4.4%,假阴性14.1%。以上结果表明X线检查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有较重要的作用,但是最后的诊断需内镜与病理证实。  相似文献   

12.
应用内镜下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进行普查的意义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Wang GQ  Wei WQ  Lu N  Hao CQ  Lin DM  Zhang HT  Sun YT  Qiao YL  Wang GQ  Dong ZW 《癌症》2003,22(2):175-177
背景与目的:食管癌的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主要是由于其早诊率较低。为提高食管癌的早诊率,本研究探讨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提高食管癌早诊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在我国食管癌高发区对3164名高危人群进行3次普查,每个普查对象均在着色区取一块活检组织,且每例可疑病例也均在食管的不着色区取活检组织作病理检查,然后将食管鳞状上皮的着色情况与其对应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早期食管癌100%碘染色阳性,染色级别多为I级。早期食管癌检出率为1.6%-4.59%,中晚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为0.29%-1.09%,食管癌的早诊率均在75%以上。(2)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95.6碘染色阳性,其中91.3%病例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食管鳞状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检出率为4.49%-7.68%。(3)中度不典型增生96.6%碘染色阳性,73.3%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4)92.3%轻度不典型增生碘染色阳性,86.5%病变染色级别为Ⅱ和Ⅲ级。(5)而只有0.9%的炎症和0.4%的正常组织碘染色级别为I和Ⅱ级,正常组织大多数为阴性或Ⅲ级。结论:在食管癌高发区应用直接内镜下碘染色进行普查,对早期食管癌及其癌前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3.
食管双原发性癌的卢戈氏液染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年1月—1999年5月,我科共对90例手术切除的新鲜食管癌标本应用卢戈氏液(5%复方碘溶液)进行染色观察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共发现食管双原发性癌18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8例食管双原发性癌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40岁~72岁,中位年龄64.5岁。自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2月~24月。术前X线食管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卢戈氏(Lugol)液染色联合ras蛋白检测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胃镜下有可疑食管病变的120例随机分为染色组和对照组,各60例.用复方碘溶液(Lugol)对染色组进行食管黏膜染色检查,并于不染色或淡染色区进行病理活检,行ras蛋白检测;对照组不行碘染色,仅根据临床经验进行病理活检.结果 染色组不染色或淡染色38例,活检发现早期食管癌10例(16.67%),中重度异型增生12例(20.00%);对照组发现早期食管癌5例(8.33%),中重度异型增生6例(10.00%),两组食管癌诊断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59例活检组织中,ras蛋白阳性18例(30.51%),其中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鳞癌组ras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通过染色内镜对高危易感人群进行筛检,对上述检查结果阳性患者行内镜下取活组织病理检查,同时进行ras蛋白分析,可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高发区高危人群中发现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途径。[方法]林州市“食管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依据中国癌症基金会对基地高危人群筛查方案.2005~2007年在林州市合涧镇的目标人群中按照顺应性70%的要求,对8432例40~69岁的6048例人群进行了内镜+食管碘染色+指示性活检和贲门脊根部活检。[结果]发现癌症患者100例,其中食管癌38例,贲门癌54例,胃癌7例,下咽癌1例.其中早期癌83例.检出率1.65%;癌前病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48例,检出率2.45%。[结论]提高高危人群对癌症的认知度,推广食管碘染色和贲门脊根部常规活检技术.是提高食管贲门癌早期发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2例因食管外压性狭窄被X线钡餐造影检查误诊为食管癌,而经内镜及病理证实为食管外压性狭窄。就其误诊原因作初步分析,报告如下。例1女,30岁。于1993年4月因进食压气作X线钡餐造影,发现食管上中段钡剂通过受阻,食管狭窄,病变范围约3cm,诊断为食管癌。3月后做食管镜检查发现距门齿25cm处食管壁有外压征,搏动明显,管腔变狭窄,粘膜光滑,扩张度尚可,诊断:外压性食管狭窄。为慎重起见,行活检病理检查,也未发现组织异常改变,排除食管癌。例2女,54岁,1994年2月发病。症状和检查与例1基本相同。讨论;食管外压性狭窄为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60例Barrett食管患者和74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染色放大内镜和FICE联合放大内镜检测,同时进行病理组织活检,内镜下诊断结果 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染色放大内镜检测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染色放大内镜对特殊肠化型上皮和异型增生检出率低于FICE联合放大内镜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联合放大内镜对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腺管开口和毛细血管形态的清晰度均优于染色放大内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FICE联合放大内镜可明显提高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对于Barrett食管和早期食管癌患者的诊断及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食管黏膜碘染色图像和浅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学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Wang GQ  Liu YY  Hao CQ  Lai SQ  Wang GQ  Lu N  Yang L 《中华肿瘤杂志》2004,26(6):342-344
目的 探讨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碘染色图像类型同组织学诊断的关系。方法 在食管癌高发现场4000人的食管拉网细胞学普查中,筛出1050例高危个体,其中867例接受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时采用1.2%碘液黏膜染色,染色图像分为4类:第Ⅰ类:深黄色,隆起感,边缘清楚嵌入状,退色后呈粉白色;第Ⅱ类:中黄色,介于深淡之间,病灶平坦,边界清楚锐利;第Ⅲ类:淡黄色,病灶平坦,边界清楚但不锐利;第Ⅳ类:棕褐色。检查后按上述标准记录归类。黏膜病灶常规咬取活检,送病理检查。将染色图像类别同活检组织学诊断对照研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食管浅表黏膜癌和重度不典型增生的94.4%(68/72)、中度不典型增生的61.8%(73/118)和轻度不典型增生的27.7%(35/126)分布在碘染图像Ⅰ类和Ⅱ类之内,符合碘染后形成不同图像的原理和规律。结论 碘染后形成的不同图像与活检组织学诊断密切相关。恶变组织暴露的程度是形成各类图像的病理基础。碘染色有助于食管癌的普查、筛选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1992年~1995年经内镜检出的11例食管—胃重复癌患者,皆为男性,年龄50~79岁,平均66岁。占全部胃癌和食管癌总数的5‰。食管癌位于中下段,均为鳞癌。胃癌位于窦、体和贲门,包括Borrmann氏Ⅰ—Ⅳ型和高、中、低分化腺癌及印戒细胞癌。3例早期胃癌中有2例同时与食管原位癌并存。上消化道钡餐仅发现3/10例食管—胃重复癌,漏诊率高。提示内镜检查应全面细致,不能满足于检出一个病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在诊断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2011年6月,接受胃镜检查患者2 452例。对检查中发现的可疑病灶分别使用普通白光内镜和窄带成像内镜观察病灶的形态、范围,同时应用放大内镜手动变焦观察黏膜表面腺管开口及微血管形态。对活检病理确诊的癌灶采用超声内镜、腹部CT或手术标本病理进行T分期。结果2 452例患者中检出多原发癌13例,均为同时双原发癌,检出率为0.53%。13例患者中合并早期癌的比例为30.8%(4/13),包括食管原位癌2例,胃黏膜内癌2例。结论早期癌在上消化道多原发癌中并不少见,但病灶隐匿,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容易漏诊,NBI可以提高其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