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缺血性和出血性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诊断急性脑梗死并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临床资料,符合纳入标准共121例,根据有无发生END及分型分组,其中未发生END(no-END)组88例,缺血性END(ENDi)组21例,出血性END(ENDh)组12例,收集各组实验室和影像学相关指标数据,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ENDi和ENDh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示,ENDi组、ENDh组与no-END组患者相比,空腹血糖水平、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o-END组相比,ENDi组阿尔伯塔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7分、有颅内大血管闭塞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h组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情况、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大动脉闭塞、AS-PECTS≤7分、空腹血糖水平升高是END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溶栓前高NIHSS评分是ENDh的独立危险因素,总胆固醇是ENDh的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急性脑梗死后接受rt-PA静脉溶栓的患者,有大动脉闭塞、AS-PECTS≤7分、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可能会增加发生ENDi的风险,溶栓前1周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溶栓前较高的NIHSS评分会增加发生ENDh的风险,较高水平的总胆固醇可以降低发生ENDh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溶栓前有阿司匹林服药史、房颤史、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高及心源性卒中是HT的危险因素,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CT-ASPECTS)高则是保护因素.多因素回归得出NIHSS评分和CT-ASPECTS评分为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预测因素.NIHSS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最佳分割点为11分,CT-ASPECTS评分预测r-tPA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最佳分割点为7分.NIHSS评分≥11分组较<1 1分组、CT-ASPECTS评分≤7分组较>7分组患者的HT风险高.结论 NIHSS评分和CT-ASPECTS评分是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HT的独立预测因素,有助于临床判断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HT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90d后mRS评分划分为观察组(0-1分)与对照组(2-6分),对比两组出现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36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高血压等既往史、抽烟、喝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年龄、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血压变异性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90d与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NIHSS评分、收缩压连续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治疗,观察组在阿替普酶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治疗后24 h、1 w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及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7.08%,高于对照组的5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后24 h(4.26±0.71分)、治疗后1 w(3.27±0.57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NIHSS评分虽较治疗前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 h、1 w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堵塞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疗效较好,不良预后事件较少。  相似文献   

5.
孟桃  刘骅  蒋萍  郑丽华  夏坤伟 《四川医学》2017,38(8):906-90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例临床资料,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并分析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阿替普酶治疗前和治疗后24h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组21例,预后不良组16例,分析得出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基因多态性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2023年7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阜阳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后24~72 h HT发生情况分为HT组(15例)、无HT组(105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MTHFR基因多态性、纤维蛋白原(Fib)、同型半胱氨酸(Hcy)。采用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Hcy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价值。结果 HT组心房颤动发生率、MTHFR基因型677CT占比、入院时NIHSS评分、Hcy水平均高于无HT组(P <0.05)。多因素一般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O^R=1.478(95% CI:1.126,1.940)]、入院时NIHSS评分升高[O^R=1.656(95% CI:1.125,2.438)]、MTHFR基因型为677CT [O^R=1.871/2.362(95% CI:1.052,3.328/1.081,4.652)]、Hcy水平升高[O^R=2.149(95% CI:1.108,4.168)]均为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可预测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其敏感性分别为80.0%(95% CI:0.765,0.883)、73.3%(95% CI:0.717,0.834),特异性分别为74.3%(95% CI:0.659,0.817)、74.3%(95% CI:0.824,0.931)。677CT型患者Hcy水平高于677CC、677TT型患者(P <0.05)。结论 心房颤动、MTHFR基因型、入院时NIHSS评分、Hcy均为影响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重要因素,临床应结合以上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重点筛查,尽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后不明原因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于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接受单纯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不明原因END定义为发病24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4分,且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确切机制。比较不明原因END与无END AIS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前临床数据,同时分析不明原因END AIS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纳入患者258例,其中无END患者243例(94.2%),不明原因END患者15例(5.8%)。相比无END患者,不明原因END患者中糖尿病比例高,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93,P=0.048;Z=2.055,P=0.040)。15例不明原因END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较低[5(4,9)分],急性脑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以小动脉闭塞最多(11例,73.3%),梗死部位以内囊后肢(6例,40.0%)和脑桥腹内侧(6例,40.0%)最多。结论 糖尿病、DNT延长可能是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不明原因END的危险因素。不明原因END常见于小动脉闭塞AIS,NIHSS评分较低,梗死部位主要为内囊后肢和脑桥腹内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l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40例为观察组,采用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下达医嘱到溶栓时间(PNT)、入院24 h和2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DNT 40.11±2.51分钟、PNT 8.62±1.52分钟,对照组DNT 86.20±2.13分钟,PNT 15.43±2.41分钟,观察组DNT、PN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入院24小时和2周NIHSS评分分别为8.20±2.13分、6.15±1.13分,低于对照组的12.43±2.41分、9.14±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溶栓3个月MRS评分观察组1.62±0.52分,低于对照组的2.41±0.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DNT和PNT,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 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 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 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乔菲  高飞 《河北医学》2023,(3):422-426
目的:分析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持续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对急性脑梗死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 END)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9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END发生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END组、非END组,对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治疗期间ICP变化差异,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ND的影响因素。结果:109例患者中,共有28例发生END,发生率为25.69%。END组26例(92.86%)患者TCD监测期间发生ICP升高,高于非END组的4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示,ICP升高、BMI≥28.0kg/m2、基线NIHSS评分≥10分、大面积梗死均为影响急性脑梗死溶栓后EN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溶栓后END发生率较高,且发生END者治疗期间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血小板指标[血小板反应指数(PRI)、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R)]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PRI、MPAR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BI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BI评分,降低血小板指标水平和NIHSS评分,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脑梗死合并脑白质病变(WML)患者静脉溶栓后认知障碍的发生风险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静脉溶栓治疗的220例脑梗死合并WML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认知功能情况分为障碍组(n=53)和无障碍组(n=167)。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脑梗死合并WML患者静脉溶栓后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障碍组患者年龄≥60岁、卒中量表(NIHSS)评分≥9分、中度或重度WML占比及血清水通道蛋白(AQP4)水平高于无障碍组,miR-29b表达量低于无障碍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9b、AQP4均能预测脑梗死合并WML溶栓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840(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中度或重度WML、NIHSS评分≥9分、miR-29b表达量<0.895、AOP4水平≥33.695μg/L为脑梗死合并WML溶栓治疗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梗死合并WML静脉溶栓后认知功能障碍受年龄、WML程度、NIHSS评分、miR-29b表达量、AQP4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安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降低NIHSS评分及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效果优于单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时间: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按照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分别予以常规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组间的NIHSS评分、MR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脑出血率、牙龈出血率)进行指标对比。结果对于研究组而言,其NIHSS评分(9.21±1.33分)、MRS评分(2.22±0.33分)、并发症发生率(脑出血率:2.00%、牙龈出血率:4.00%)指标均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MRS评分、脑出血率、牙龈出血率分别:11.22±1.56分、4.32±1.56分、12.00%、14.00%),P0.05,差异性显著。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可以有效提高其预后效果和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分析影响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危险因素,以期改善脑梗死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调查统计南阳市中心医院2014 年1 月-2015 年10 月收治的96 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脑梗死后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患者共有23 例,记为观察组;其余73 例未发生心律失常- 房颤的患者记为对照组。对两组可能影响心率失常- 房颤发生的因素分别采用单因素两样本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其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脑梗死患者预后改善提供依据。结果年龄≥70 岁、心律失常- 房颤家族史、大面积脑梗死、NIHSS 评分≥16 分、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功能III~IV 级、抗凝治疗、服用溶栓药物、脑梗死手术治疗、LAD≥45 mm、LEVDD≥50 mm、颈动脉软斑块、适当锻炼等均是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影响因素(p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影响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危险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为大面积脑梗死(OR =3.987)、颈动脉软斑块(OR =3.246)、NIHSS 评分≥16分(OR =3.214)、合并高血压(OR =2.067)、年龄≥70 岁(OR =1.932),而抗凝治疗、服用溶栓药物、脑梗死手术治疗、适当锻炼均是脑梗死患者伴发心律失常- 房颤的保护性因素(b<0,0相似文献   

16.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华峰  王宏  张云霞  刘春红  余鹃 《当代医学》2011,17(16):144-145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h、24h、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IHSS6h、24h、7d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在溶栓后24 h症状无明显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后期能否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获益.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符合24 h内有效的标准,将其余43例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纳入观察组,并选择发病12 h内入院非溶栓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病程90 d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无残障(0~2级)受试者百分比、Barthel指数≥75分的受试者百分比.结果 在病程第90 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83±2.31)分、(4.79±1.94)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无明显残障患者分别为88.01%、69.77%,Barthel指数≥75的患者分别为83.33%、65.12%,组间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未见明显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后较未溶栓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塞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温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实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76例,将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患者61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闭塞者21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部位及入院时PAF水平等资料,检测分析影响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使用ROC曲线比较血浆PAF水平及预测模型对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测效能。结果 观察组患者BMI、NIHSS评分、后循环脑梗死比例、血糖和血浆PA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IHSS评分(OR=1.373,95%CI:1.137~1.658)、后循环脑梗死(OR=1.008,95%CI:1.001~1.015)和血浆PAF水平(OR=1.006, 95%CI:1.002~1.010)均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均P<0.05)。血浆PAF水平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合并心房颤动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方法选择在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1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存在心房颤动分为房颤组39例和非房颤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溶栓后7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90d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颅内出血转化及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的影响。结果房颤组患者高龄(≥80岁)、颅内出血转化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房颤组(均P<0.01);但两组在症状性脑出血、90d预后良好(mRS评分0~1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入院时NIHSS评分(OR=0.822,95%CI:0.751~0.900,P<0.01)、肺部感染(OR=5.101,95%CI:1.739~14.959,P<0.01)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90d预后良好存在相关性;年龄(OR=1.096,95%CI:1.006~1.194,P<0.05)与颅内出血转化存在相关性;入院时NIHSS评分(OR=1.285,95%CI:1.061~1.556,P<0.05)是90d病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90d预后良好、颅内出血转化、病死等均未见相关(均P>0.05)。结论心房颤动所致急性脑梗死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房颤不是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预后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溶栓治疗仍能获益,同时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急性脑梗死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后随访,使用NIHSS评估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在NIHSS评分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改善更为明显(P0.05);在治疗效果方面,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效率分别83.3%、96.7%,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更好(P0.05)。结论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NIHSS评分,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