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实验性家兔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肢体肌力和肌肉运动诱发电位(MEP)之间的关系.方法 45只家兔随机分为打击组和对照组共9组,打击能量分别为0、50、75、100、125、150、175、200、250 gcf.打击后和第4周末记录实验兔双后肢肌力、MEP的潜伏期和波幅,并在第4周末取家兔脊髓固定,脊髓神经中丝(NF)免疫组化及病理形态观察,测量NF光密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脊髓受到外伤打击后,术中MEP的表现是出现或消失,即"有或无",并与伤后实验兔后肢运动功能状态、术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微丝NF光密度相关.伤后4周实验兔的后肢MEP潜伏期延长程度与肌力下降呈线性相关,但其波幅与伤后肌力变化无相关.结论 在脊髓损伤中可以通过肌肉MEP的"有或无"作为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脊髓损伤后血液及脊髓组织中自由基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翔  江曙 《安徽医学》1998,19(5):6-8
选用家兔14只,分成正常组与脊髓损伤组按Allen’s法以200gcf致伤胸_(11)-胸_(13),脊髓完全性截瘫,于伤后2小时取血液及脊髓标本测MDA及SOD,并观察病理变化。结果发现:脊髓损伤后血液及脊髓组织中自由基含量升高,且两者呈平行变化。由此可见,其自由基变化对判断脊髓损伤程度、疗效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兔分级脊髓损伤后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不同程度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与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MEP在判断运动预后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对21只兔采用改良Allen,打击法分别用60、120gcf gram×centimeter×force(gcf)冲量打击兔T10-11脊髓,建立不同程度SCI模型,并在伤前及伤后24 h连续记录兔双侧腓肠肌MEP,用Tarlov’s评分衡量兔下肢运动神经功能。结果 脊髓轻度打击伤时,兔MEP波幅明显降低,但恢复良好;中度打击伤时,MEP波幅的下降更明显,且不能完全恢复;重度打击伤时,MEP波均无法引出,至24 h也不能恢复MEP波形。结论 MEP可敏感而准确地反映脊髓损伤后中枢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可作为一种有效的监护脊髓功能的手段,并可作为判断运动神经功能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兔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特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俊  方华  王泉云  李昌熙 《四川医学》2007,28(5):468-470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40只成年家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缺血30min组、缺血45min组和缺血60min组,以肾下腹主动脉阻断法制备脊髓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2 d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腰髓病理学改变。结果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注脊髓病理损伤程度越重,伤后2 d时可见受损脊髓发生出血、水肿、变性坏死,白细胞浸润以及NF-κBp65I、CAM-1表达增加。结论该模型具有重复性好,能较好地反映分级缺血再灌注损伤脊髓的病理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陈德纯  任先军  唐勇  蒋涛 《重庆医学》2007,36(9):843-845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元修复的影响。方法SD大鼠72只,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ChABC治疗组,采用Allen法打击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分别在伤后即刻和随后每天1次连续1周蛛网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和ChABC。在伤后第1天,第1、2、4周应用免疫组化检测各组组织切片中NF200的变化,尼氏染色观测各组脊髓切片中尼氏体和神经元的改变,BBB评分检测损伤的后肢运动恢复情况。结果大鼠脊髓损伤后1d和1周给药组NF200着色面积、Nissl染色阳性细胞和BBB评分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4周,治疗组要显著优于生理盐水组(P〈0.05)。结论ChABC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提高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兔急性脊髓损伤后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ntentials,TMS-MEP)的变化规律,并与脊髓病理变化相比较,探讨其相关性。方法将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脊髓损伤组)。然后对每组动物分别于麻醉后、暴露脊髓后、伤后5min、30min、1h、6h、1d、3d、7d检测TMS-MEP,对所得波形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于伤后1d、3d、7d采用后肢的Tarlov分级行运动功能评分。以损伤部位为中心切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光镜、电镜观察。结果随着脊髓损伤的加重,MEP的潜伏期逐渐延长,波幅在逐渐减小,病理显示白质纤维脱髓鞘越重,神经细胞损伤数目越多,MEP的潜伏期延长和波幅降低越明显。结论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与脊髓病理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TMS-MEP对脊髓损伤十分敏感,能客观地检测脊髓运动功能,反映脊髓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控打击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大鼠神经行为及脊髓病理变化.方法 采用自行研制的电控大鼠脊髓损伤打击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观察脊髓损伤后Basso Beattie Bresnahan (BBB)评分、免疫组化及病理变化特点.结果 SCI后3 d BBB评分(1.0±0.7)开始增加,7d时显著明显增加至(4.2±1.3)分,28 d时BBB评分达(7.2±1.3)分.HE染色可观察到SCI后脊髓灰、白质组织结构不完整,大量神经元变性坏死、细胞肿胀、胶质细胞增生.免疫组化显示SCI伤后2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阳性细胞灰度值、神经丝蛋白-200(NF200)阳性轴突灰度值减少,24 h最低,3d开始恢复,28 d仍未恢复正常(P<0.05);SCI伤后3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数量增多,14 d达到高峰,28 d有所回落(P<0.05).NSE、NF200、GFAP的变化与BBB评分呈显著相关(r=0.856,0.856,0.795,均P<0.01).结论 电控打击脊髓损伤模型大鼠NSE、NF、GFAP的变化反映了脊髓损伤的病理变化,与脊髓损伤后的神经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选用大白鼠130只。在第1I胸椎平面以钳夹力为85克的小血管夹钳,夹脊髓30秒。其中27只大白鼠在脊髓损伤后5、15、30分钟、1、4、24小时,3、7、14天分别处死,取损伤段脊髓作病理观察。将103只大白鼠分成六组:1.对照组;2.脊髓切开组;3.丹参组;4.地塞米松组;5.酚苄明组;6.高压氧组。术后均用斜面测定法和观察后肢功能恢复程度进行疗效评定。观察期为8周。结果脊髓切开和地塞米松二组最有效,丹参疗效不肯定,另二组无效。8周后均取损伤脊髓节段作病理观察,发现各组的临床疗效虽有差别,但病理观察未发现有何不同,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对各种疗法的特点和脊髓损伤后出现的病理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脊髓缺血再灌流对其血流量变化及其病理改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流损伤脊髓血流量的变化及其与脊髓病理改变间的关系.方法:20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30 min组、缺血60 min组和缺血90 min组,用氢清除法测定脊髓血流量(SCBF),尼氏染色观察受损脊髓病理变化.结果:完全缺血时SCBF为0 ml.100 g-1.min-1,再灌流过程中各组SCBF较缺血时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但较伤前仍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以缺血60 min、90 min组下降明显;脊髓病理改变以灰质受损最明显,病变严重程度为缺血90 min组>缺血60 min组>缺血30 min组>对照组.结论:缺血时间越长,再灌流后SCBF下降越明显,病理损害也越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时脊髓半横断后脊神经节P物质(SP)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实验动物分为对照组、损伤组、细胞悬液组和微囊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各组脊神经节SP的阳性神经元数和平均光密度值.并计算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 脊髓半横断损伤后第1、2周脊神经节内SP阳性神经元教、阳性细胞百分率、平均光密度值均降低,至第4、8周时逐渐回升.微囊组SP的表达明显高于同时间点的损伤组、细胞悬液组.细胞悬液组与损伤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能使SP的表达上调.微囊化兔坐骨神经组织细胞移植可能通过使SP的表达上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