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SBS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6个代表性紫芽茶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紫芽茶中具有丰富的挥发性成分,化合物种类和数目高于对照绿茶;芳樟醇、香叶醇、α-松油醇、α-紫罗酮、β-紫罗酮、(E, E)-2, 4-庚二烯醛、水杨酸甲酯、邻甲氨基苯甲酸甲酯、二氢猕猴桃内酯和对乙酰氨基苯酚等化合物是紫芽茶中含量最丰富的香气成分。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分析表明,β-大马士酮、β-紫罗酮、反式-2,4-癸二烯醛、2-己烯醛、α-紫罗酮和芳樟醇等6种香气成分可能是紫芽茶中一些关键的致香成分;另外,1-辛烯-3-醇、二氢猕猴桃内酯、正己醛、正癸醛、β-环高柠檬醛、反式-2-壬醛、正庚醛、β-环柠檬醛和正辛醛等9种成分可能对紫芽茶的整体香气具有重要的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2.
BJGF1-2是从'白鸡冠'自然杂交后代中选育的茶树新品系,为明确其茶类适制性及香气成分,2017-2019年春季采摘BJGF1-2鲜叶,分别按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工艺进行制样,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并对香气成分进行检测.结果表明:BJGF1-2红茶表现为薄荷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β-芳樟醇、苯甲醇、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0.2分;BJGF1-2绿茶表现为嫩香稍带花香,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顺-已酸-3-已烯酯、吲哚、顺-茉莉酮、橄榄醇、香叶醇、橙花叔醇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0.2分;BJGF1-2白茶表现为毫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香叶醇、β-芳樟醇、苯甲醛、苯乙醇、苯甲醇、β-紫罗酮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0.4分;BJGF1-2乌龙茶表现为花香显,主要香气成分为水杨酸甲酯、吲哚、橙花叔醇、顺-已酸-3-已烯酯、香叶醇、己酸已酯等,感官审评结果比对照高1.6分.BJGF1-2制红茶、绿茶、白茶和乌龙茶总分均比对照高或与对照相当,说明BJGF1-2是一个多茶类兼制的茶树新品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固相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茶树新品系‘椀香茗’工夫红茶香气成分进行检测分析,旨在探究该品系红茶的香气特征。结果表明:茶树新品系‘椀香茗’夏季一芽一叶工夫红茶共检测出39种主要香气成分,主要为醇类、醛类、酯类、酮类、杂氧化合物与烯烃等,其中醇类、醛类、酯类是该红茶香气的主要成分,占香气总量的84.28%。该品系红茶香气类型与中阿杂交的大吉岭及云南红茶属于同一类,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较高的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乙醇、β-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2-正戊基呋喃、β-环柠檬醛、β-紫罗酮及苯甲醛等和相对含量较少的壬醛、柠檬烯、β-月桂烯、顺-茉莉酮、橙花醇、α-雪松醇、苯乙醛、α-萜品醇等都呈花果香,是花果香型红茶的主要成分,表明茶树新品系‘椀香茗’夏茶鲜叶制工夫红茶花果香浓郁、香气好,具有开发高香优质红茶的潜质。  相似文献   

4.
汝城白毛茶白茶品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汝城白毛茶白茶品质特征,以春季汝城白毛茶群体鲜叶为原料加工白茶,对样品进行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汝城白毛茶白茶外形白毫满披、芽头肥壮,汤色杏黄、亮,香气花香、稍浓郁,滋味鲜醇尚爽,叶底嫩、完整、亮;水浸出物含量为42.42%,茶多酚含量为36.86%,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66%,咖啡碱含量为4.58%,儿茶素含量为11.92%。香气组分检测共获得45种成分,其中主要香气成分有水杨酸甲酯、香叶酸甲酯、香叶醇、β-芳樟醇、反-3,7-二甲基-2,6-丁二烯酸、β-紫罗酮、橙花叔醇、1-乙基-2-甲酰吡咯、3,5-辛二烯-2-酮、氧化芳樟醇Ⅱ(呋喃型)、氧化芳樟醇Ⅰ(呋喃型)、2-丁基-2-辛烯醛、反,反-3,5-辛二烯-2-酮、α-雪松醇、橄榄醇、2-正戊基呋喃、橙花醇、顺-茉莉酮、苯乙醇和苯甲醛和5,6-环氧-β-紫罗酮等。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烘培程度对勐海大叶茶和紫娟两种大叶种红茶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香气,气质联用技术(GC-MS)定量香气物质含量,对国家级良种勐海大叶茶和特异品种紫娟经不同烘培时间制成的红茶样品进行香气组分比较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勐海大叶种制成的红茶甜香浓郁带花果香,紫娟红茶甜香浓郁带花果香、辛香.香气组分分析表明,四种红茶均测定得到38种香气组分,其中相对含量以醇类最高,其次为酯类,再次为醛类.勐海大叶种制成的红茶主要以醇类和酯类为主,两者相对含量之和分别占香气总量的82.22%(重烘焙)和84.26%(轻烘焙),主要香气化合物有β-芳樟醇、水杨酸甲酯和香叶醇,香气主要表现为甜香带花香的特点.紫娟红茶以醇类、酯类和醛类香气成分为主,三者的相对含量之和分别占香气总量的87.19%(重烘焙)和85.47%(轻烘焙),其中以β-芳樟醇、水杨酸甲酯、香叶醇、苯甲醛(杏仁香)、脱氢芳樟醇(花果香)、氧化芳樟醇Ⅱ、顺-己酸-3-己烯酯(花香)、β-紫萝酮(紫罗兰香)、苯甲醇(芳香味)、α-法尼烯及橙花叔醇(甜香带木香)等为主,其主要香气物质更为丰富,构成紫鹃红茶花香、果香和特有的品种香.影响勐海大叶种重烘焙红茶香气的醇类相对含量略低于轻烘焙红茶,而紫娟重烘焙红茶的醇类和醛类含量均高于轻烘焙红茶.勐海大叶种制成的轻烘焙红茶香气品质较好,而紫娟由于其品种的特异性,制成的重烘焙红茶花果香更浓郁显著,适当重烘焙有利于其甜香与花果香等香气成分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川红(CH)和祁红(QH)香气特征及成分差异,以两个地区的红茶样品为材料,运用感官因子审评法结合静态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HS-SPME/GC-MS)对CH和QH典型样品的香气特征及香气化合物进行分析,依据各物质相对含量与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评估呈香贡献率。结果表明:‘川红1号’(CH1)呈现出以果香、甜香和烘烤香浓郁,花香适中,木香和鲜香较淡,有微弱清香的特点;‘川红2号’(CH2)则以花香和甜香为主,果香、清香和烘烤香较突出,鲜香和木香微弱的特征;QH呈现出甜香和果香明显,其余香型均较突出的特点。ROAV分析结合香气特征性描述表明,3种红茶共有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为芳樟醇和香叶醇;CH1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还有2-己烯醛、柠檬烯和糠醛,其ROAV分别为362.59、6.74和1.05;CH2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是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醛、顺-3-己烯醇和苯甲醇,ROAV分别为1472.33、462.22、383.92和4.42;QH的主要香气贡献物质是芳樟醇氧化物、正己醛、苯乙醛、正壬醛、顺-3-己烯醇和2-戊基呋喃,ROAV均大于100。此外,3种红茶中共有的12种香气物质,包括芳樟醇、苯乙醛、正己醛、香叶醇、芳樟醇氧化物、正壬醛、2-戊基呋喃、顺-3-己烯醇、水杨酸甲酯、正庚醛、柠檬烯和苯乙醇,可能是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原产地域保护绿茶洞庭碧螺春的香气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孝坤  郭雯飞  吕毅 《茶叶》2006,32(3):150-154
采用GC和GC-MS的分析方法研究了洞庭碧螺春新茶的香气组成。在鉴定的42种成分中,主要是醇类和醛类。含量较高的成分为壬醛,己醛,芳樟醇,香叶醇,顺-茉莉酮,6,10,14-三甲基-2-十五酮等,而绿茶中常见的青叶醇、芳樟醇氧化物、水杨酸甲酯、β-紫罗酮等含量很低。洞庭碧螺春最重要的香气特征是具有高含量的壬醛和己醛,以及芳樟醇和香叶醇。此外,本文还将碧螺春的香型特点与龙井茶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祁门红茶(以下简称祁红)独特复杂的香气类型被称为“祁门香”。为了研究祁红主要挥发性香气物质与呈香特征,以祁门县历口镇与古溪乡共10份祁红茶样为研究对象,利用SPME-GC-MS技术提取测定茶样的香气成分。结果表明,茶样中共同检测到的31种香气物质,主要包括12种醇类成分(相对含量为67.54%)、11种醛类成分(16.93%)和3种酯类成分(11.36%),它们都表现出花果香且阈值低,对“祁门香”的构成具有重要贡献。分析了“祁门香”的主要贡献因子,主要以香叶醇、苯乙醛、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2-己烯醛、正己醛、苯甲醇、水杨酸甲酯等8种香气物质为主,具有甜香、花果香、清香为主的馥郁香气。  相似文献   

9.
祁门红茶的香气特征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26  
通过对祁红当家品种——槠叶群体种及其适制绿茶的亲缘种——安徽7号(对照)在加工红茶的过程中香气形成的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表明,在祁红检出的110多种香气成分中,己醛,1-戊烯-3-醇、反-2-己烯醛、顺-3-己烯醇、芳樟醇氧化物Ⅱ、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等含量较高。在相同的祁红加工过程中,槠叶群体的香气物质形成总量高于对照,且形成高峰超前,其中香叶醇含量在揉捻阶段剧增;与安徽7号相比,香叶醇含量高出30倍以上,而其他香气成分含量则无明显差异。实验还发现,两品种茶叶在加工过程中,儿茶素的减少与茶叶香气总量及其中的萜烯醇类的增长均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槠叶群体中有关香气配糖体的含量高于安徽7号,文中对此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信阳毛尖茶芳香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茶叶香气成分分类、形成机理和绿茶香气成分提取、分析方法,引出信阳毛尖茶香气成分形成的诸多因素,分析出信阳毛尖特征香气成分主要有:苯乙烯、α-雪松醇、α-蒎烯、δ-杜松烯、甲苯、戊醇、苯甲醇、苯乙醇、2-乙基己醇、橙花叔醇、反香叶醇、芳樟醇、橙花醇、反式植醇、庚醛、壬醛、苯甲醛、β-环柠檬醛、6-甲基-5-庚烯-2-酮、紫罗酮、5,6-环氧基紫罗酮、Z-茉莉酮、2,2,6-三甲基环己酮、棕榈酸、2-乙基呋喃、己酸顺式-3-己烯酯、2-乙基吡咯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足火方式对红茶香气的影响,以金牡丹茶树秋季鲜叶为原料,使用高温热风(80℃)、低温热风(40℃)、脱水热风(热泵)、真空冷冻4种干燥方式加工工夫红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气相色谱-嗅辨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metry,GC-O)、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以及香气审评方法,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工夫红茶关键香气化合物种类、含量及其对香气的贡献程度。结果表明,4种干燥方式红茶在香型、香气化合物的种类与含量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气审评表明,高温干燥红茶呈现不愉悦的闷味,低温干燥红茶花香不显且青草气较重,热泵干燥红茶呈现清爽的花香,冷冻干燥红茶香气协调,花果香保留好且青气不显。GC-MS结果表明,4-戊烯醛、1-辛烯-3-酮、(E)-3-...  相似文献   

12.
白牡丹与白毫银针香气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郭雯飞  孟小环  罗永此  林健 《茶叶》2007,33(2):78-81
白茶是中国特有的茶叶品种,文中对白茶的两个主要品种:白牡丹和白毫银针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31种香气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有:己醛、(E)-2-己烯醛、苯甲醛、1-戊烯-3-醇、(Z)-3-己烯醇、香叶醇、苯乙醇、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这两种白茶的香气组成总体上具有相似性,但两者的香气组成也略有差异。白茶在存放过程中,精油含量呈降低趋势,但香气组成上仍具有明显的白茶特征。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品质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武夷肉桂品种鲜叶为原料,通过3种做青强度对做青过程中香气组成的动态变化进行GC/MS检测。结果表明,已醛、正戊醇、芳樟醇氧化物I、芳樟醇氧化物II、(2)-已酸-3-已烯酯+苯乙醛、α-法尼烯、香叶醇、苯乙醇、β-紫罗酮、茉莉酮、橙花叔醇、吲哚等香气组分随做青强度增加而积累,品质也相应提高,同时表明,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高含量的橙花叔醇可以作为优质肉桂茶的香气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秦巴山区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和茶叶加工工艺使得汉中绿茶呈现出以青香和板栗香为主、花香次之的香气特征。本试验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与香气气味特征对汉中绿茶中重要香气物质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汉中绿茶香气物质主要以花香化合物为主,其次为青香化合物,坚果香化合物较少。其重要香气物质为芳樟醇及其氧化物I~IV、香叶醇、β-紫罗兰酮、(Z)-3-己烯醇、(E)-己酸叶醇酯、2-乙基-5-甲基吡嗪、苯并噻唑和2-乙酰基吡咯。加工过程中,青香化合物经摊青后含量显著增加后于杀青和干燥工序显著下降,花香化合物经摊青后含量增加后于杀青和干燥工序后下降,坚果香化合物则随摊青、杀青和干燥工序呈现显著增加。在这些重要香气组分中,(E)-己酸叶醇酯和芳樟醇经摊青和杀青含量均分别显著增加后于干燥后显著下降;香叶醇和β-紫罗兰酮含量在摊青后含量显著增加,在后续工艺中则分别显著下降;而芳樟醇氧化物和坚果香气化合物随加工工序而增加,Z-3-己烯醇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15.
广东红茶香气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研究广东地方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主要呈香特征,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准确地鉴定了红茶样品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其对总体香气的贡献。结果表明,研究鉴定了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和烯类、烷烃类等,其中醇类是最主要的物质,其次是酯类和醛类。所体现的花香、甜香、果香是广东红茶的香气特征。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橙花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壬醛是五种最主要的呈香物质,平均含量分别占总香气的37.55%、11.90%、8.89%、5.4%和5.21%。英德系列红茶中醇类物质最多;白毛系列红茶中醛类、酮类物质最多;烯类物质以单丛和福建系列红茶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6.
广东英德红茶代表产品的香气成分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英德红茶有别于其他红茶香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芳香成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以云南滇红、印度阿萨姆红茶和斯里兰卡乌瓦红茶为对照,对产自广东省的英红9号、英红1号红茶和群体红茶3个代表性产品的主要香气组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广东英德红茶样品中共鉴定出50多种香气化合物,主要包含醇类、酯类、醛类、酮类、烯类和烷烃类等,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香气组分是醇类物质,平均含量占总香气的67.03%;其次是酯类和醛类,平均含量分别是12.85%和11.33%;香气化合物中芳樟醇、水杨酸甲酯、氧化芳樟醇、橙花醇和壬醛的相对含量占香气物质总量的60%以上,呈现花果香、甜香等风味的芳香化合物是广东英德红茶香气的主要特征成分。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茶树机采绿茶杀青品质,以机采鲜叶为原料,比较微波、汽热、电热滚筒和电磁滚筒耦合热风4种杀青方式所制机采绿茶的感官品质、茶叶内含成分、色泽和香气。结果显示: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所制绿茶的感官得分(89分)最高,所制干茶的色相值(a/b)相对更绿(p<0.01),酚氨比较低(p<0.05),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也相对较低(p<0.01);电磁滚筒杀青所制绿茶的栗香型成分含量较高,如藏红花醛、癸醛、β-环柠檬醛、庚醛和3,7-二甲基-2,6-二辛烯醛等高级醛类,香叶基丙酮、β-紫罗酮和1-戊烯-3-酮,反式-2-辛烯醇、芳樟醇、反式-橙花叔醇等,以及二甲硫、2-甲基呋喃和1-乙基吡咯等杂环化合物,说明电磁滚筒耦合热风杀青集成了不同工艺特点,所制机采绿茶滋味鲜爽,栗香明显,该工艺有利于提高机采绿茶品质,对实际生产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