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急性右室梗塞(ARVI)的心电图特征是右侧胸前导联,尤其是 V_(4R)导联 ST 段抬高。晚近Lew 等对 V_2ST 段压低与 aVF ST 段抬高的比值对早期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缺血的价值进行了研究。受其启发,本文对我院1987年10月至1990年11月收治的35例急性下壁、下后壁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心电图 V_2ST 段压低与 aVF ST 段抬高的比值进行了测量分析,观察其对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价值。资料和方法1.对象按1979年 WHO 标准确诊的35  相似文献   

2.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影响胸前导联ST段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18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表明下壁导联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导联ST段改变呈负相关(r=-0.523.P<0.01).在16例同时合并右室梗塞的患者中,胸前导联ST段改变幅度(V_2:0.63±1.8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84±1.61)均高于单纯下壁组(V_2:0.35±1.65,V_2/aVF:0.29±1.28),而38例同时合并侧后壁梗塞的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V_2:-1.20±1.5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33±1.15)均低于单纯下壁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次,去掉右室梗塞和侧后壁梗塞的病例,可使下壁导联和胸前导联ST段的相关性显著提高(r=-0.797,P<0.01).因此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同时合并右室梗塞可使胸前导联ST段趋于抬高,而合并侧后壁梗塞则使其进一步降低,二者呈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3.
分析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70例患者(并束支阻滞者除外)的心电图结果显示:Ⅱ导联ST段有或无抬高,Ⅲ导联ST段抬高大于1mm,且Ⅲ导联ST段抬高幅度大于Ⅱ导联(即STⅢ/Ⅱ>1)者,在并有右室梗塞的29例中有26例(89.66%);无右室梗塞的41例中有15例(36.66%),二组间ST段抬高Ⅲ/Ⅱ>1检出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作者认为ST段抬高Ⅲ/Ⅱ>1可作为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梗塞的诊断依据之一,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9.66%、63.41%。阳性预告值为63.41%。本资料还显示:Ⅱ导联ST段无抬高,仅Ⅲ导联ST段抬高≥1mm对右室梗塞的诊断更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抬高与冠状动脉造影所示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2组,ST段抬高组(16例)和非ST段压低组(171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变适合行经皮腔冠状动脉成型术并检测B型钠尿肽(BNP).结果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闭塞,尤其是圆锥支闭塞(P<0.01),且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与下壁右室心梗相比BN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抬高表明为右冠状动脉近段或开口闭塞且多伴右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右室梗塞时的一项特异的预后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常累及右心室,从而影响其预后。本文就心电图VR导联ST段抬高作为下壁心肌梗塞预后指标的可靠性进行临床研究。方法:200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住院病例,其中男性153例,女性47例,年龄35~91岁,平均63.5±6岁。诊断标准:典型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心电图Ⅱ、Ⅲ、aVF导联中不少于二个导联的ST段抬高≥0.1mV;入院24小时内肌酸磷酸激酶(CK)测值达正常值2倍以上(>140单位/升)。全部患者均作标准12导联心电图及右心导V_3R-V_6R。对照方法选用尸解、冠状血管造影及右室或双室造影、~(99-)Tc核素扫描、以及右心压力监测血液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正> 近些年来,学者们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早期心电图胸前导联伴ST段下降者,其心功能明显减退、并发症增多,如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死亡率亦高。有作者在研究了此类患者的预后时指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伴ST段下降是临床筛选高危患者的指征之一。基于对此种心电图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笔者回顾性地总结分析了如下资料。病例系1983年1月~1988年9月按WHO标准确诊的3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不包括合并前间壁、前壁、侧壁心肌梗塞和陈旧性心肌梗塞、右室梗塞及束支传导阻滞或发病时间不清楚者。ST段下降以入院时心电图记录为准。根据胸前导联ST段下降将34例患者分为两组,I组18例,男性14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3(43~83)岁,V_1~V_5至少有两个导  相似文献   

7.
对5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出现胸前导联ST段压低患者的ECG演变和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并以SGOT峰值预测梗塞面积大小,结果提示下壁心肌梗塞出现胸导联ST段压低,持续时间长,且不随下后壁导联ST段抬高的恢复而消失者,为前壁有严重缺血及损伤的征象。  相似文献   

8.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与不伴右室梗死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伴与不伴右室梗死(RVMI)的鉴别。方法分析80例AIMI患者的心电图。结果单纯AIMI时,胸前导联ST段下移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显著降低;在合并RVMI的48例中STⅢ抬高程度超过STⅡ者有42例,占87.5%,在无RVMI的32例中ST抬高Ⅲ>Ⅱ者12例,占37.5%,两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ST抬高Ⅲ>Ⅱ可作为AIMI+RVMI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能正确诊断在急性左心室发生心肌梗塞时是否合并有右室梗塞,我们对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除作常规十二导联外分别加作了双极胸前导联CR_3R、CR_4R、CR_5R和单极胸前导联V_3R、V_4R、V_5R、ST段抬高出现振幅为0.05mv~0.3mv,并出现具有诊断意义的坏死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心前导联S-T段下移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对伴随右室缺血的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68例,其中男性58例,女性10例。年龄27—80岁,平均57±12岁。31例采用冠状动脉内注射链激酶,另37例静脉内注射链激酶治疗。分别在胸痛开始4小时内和注射链激酶前,仰卧位记录12导联心电图,纸速25mm/秒。以aVF导联代表下壁、V_2导联代表左心前导联。由有经验的但不了解该项研究结果的医师在J点后80毫秒处测量S-T段抬高和下移的程度,测量准确到0.5mm。  相似文献   

11.
STⅡ,STⅢ抬高程度及其动态变化对右室梗塞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21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的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7例伴右室梗塞者33例(89.2%)ST段抬高Ⅲ>Ⅱ,84例不伴右室梗塞者13例(15.5%)ST抬高段Ⅲ>Ⅱ,二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尤其右室梗塞患者ST(?)抬高的动态变化与右胸导联ST段抬高均呈一过性.提示ST段抬高Ⅲ>Ⅱ对下、后壁梗塞合并右室梗塞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常伴有右室受累。本文旨在评价根据右心前导联V_(4R)的ST段抬高诊断右室梗死(RVI)是否影响AIMI病人的预后。对象和方法根据典型胸痛持续>30分钟,Ⅱ、Ⅲ、αVF导联中有2个或以上的ST段抬高≥0.1mV和血清CK水平在入院24小时内增加至正常值2倍以上的200例连续AIMI患者,平均年龄61.5±6岁,胸痛至入院时间平均6.1±4.6小时。入院后作标准12导联心电图和右心前导联心电图(V_(3R)至V_(6R))。记录各导联出现的ST段抬高(≥0.1mV)和异常Q波。把V_(4R)出现的ST段抬高作为  相似文献   

13.
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早期,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常常发现下壁导联(Ⅱ、Ⅲ、aVF)ST段抬高,有时伴心前导联(V_1-V_6)ST段下降。此种心电图改变,过去一直认为是心电图下壁导联ST段抬高在前壁导联的镜面投影,几乎无临床意义。近年来,国外一些学者注意到具有心前导联ST段下降的急性透壁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较无心前导联ST段下降者血清酶CK峰值高、左室射血分数低、并发症多、近期及远期死亡率高、下壁梗塞面积大或多合并真后壁、后侧壁和后间壁梗塞,以及伴有前壁缺血。他们认为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变化可作为早期甄别急性下壁心肌梗塞重症和轻型患者及多血管病变和单血管病变的有价值的非侵入性指标。然而,  相似文献   

14.
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时期少数病人的下壁导联ST段无明确抬高,无法及时确诊。本文分析64例下壁AMI早期心电图,探讨对应导联变化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早期有92%(59例)的下壁导联有明确ST段抬高,98.5%(63例)的aVL导联ST段下移,且下移不受同时合并右室或正后壁MI的影响。如将此种下降也作为下壁AMI诊断标准,早期确诊率可达98.5%。  相似文献   

15.
STⅢ↑/STⅡ↑>1诊断下壁合并右室梗塞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最近Audersen等首先提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中,如果常规心电图检查时Ⅲ导联ST段上升幅度大于Ⅱ导联ST段上升幅度(即STⅢ↑/STⅡ↓>1)时,往往高度提示合并有右室梗塞.此指标与根据右胸V_(3R)—V_(7R)ST段上升≥lmm诊断为右室梗塞的17例作比较,以验证其诊断价值.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1年10月,共收住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38例,其中男18例,女20例,年龄42—84(平均65)岁.全部病人心肌血清酶CCPK、CPK-MB、SGOT、SLDH)均升高.其中17例右胸V_(3R)—V_(7R)ST段上升>  相似文献   

16.
本文观察95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AIMI)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Ⅱ导的R/Q比值、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及幅度、血酶、心功能、心律失常等情况,结果认为在AIMI时,Ⅱ导的R/Q比值<1、伴有Ⅱ°以上的A—VB、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范围广且程度重、合并右室梗塞等情况,均为AIMI的高危亚群,它们虽可独立存在,却都不能作为唯一的指标。在予后判断上、其意义几乎均等,不论合并任一指标,均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7.
胸前导联ST段压低范围和幅度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临床意义及探讨其可能发生机理。  方法 :回顾分析了 1992年~ 1997年期间首次住院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 183例。将患者分为 4组 :无胸前导联ST段压低组 ( 组 ,n=5 6 ) ;胸前导联 ST段 V1~ 3压低组 ( 组 ,n=31) ;胸前导联 ST段 V4~ 6 压低组 ( 组 ,n=2 3) ;胸前导联 ST段 V1~ 6 压低组 ( 组 ,n=73)。资料分析包括心电图、心肌酶谱、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肌梗塞的并发症和病死率。  结果 :胸前导联 ST段压低患者比无胸前导联 ST段压低患者存在较大梗塞范围 ,心肌梗塞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较高。广泛 ST段压低时更显著 ,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分别为 45 .0 %、12 .3% (P<0 .0 5 )和 8.2 %(P<0 .0 1)。胸前导联 ST段广泛压低总和≥ 0 .8m V显示预后更差 ,住院病死率 9.4% ,同 ST段压低 <0 .2 m V比差异显著 (P<0 .0 5 )。 组和 组存在左前降支病变或合并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明显高于 组 ,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胸前导联 ST段压低分布范围和压低幅度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判断和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可能提示心肌梗塞范围较大 ,或同时存在前降支病变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8.
右心室心肌梗死 (右室梗死 )一般是由于右冠状动脉主干闭塞所致 ,往往在临床上同时合并有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大量研究证实右胸导联 (V3R~ V5R)对右室梗死有诊断价值 ,但需在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时常规加做右胸导联。头胸 (HC)导联在右室梗死时 ,在右作者单位 :5 10 2 2 0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心电图室室相应体表上可见典型的 Q波、ST段弓背抬高和T波倒置 ,但需相应设备加做头胸导联心电图。一些研究者试图探讨常规 1 2导联心电图改变对右室梗死的诊断价值。国内外已有研究指出右侧胸前导联和左侧过渡导联 (V1~ V3) ST段抬高是右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我院96例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病人比较合并右室梗塞组的心电图ST抬高Ⅲ>Ⅱ的检出率,探讨其对右室梗塞的诊断价值。一.资料和方法:1987年-1996年间因急性下后壁、下壁心肌梗塞而入院的病人%例。其中右室梗塞组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38—92岁;无右室梗塞组57例。就诊即刻描记18导联心电图(常规12导联加V7、V8、V9、V3R。V4R、V5R导联),ST段抬高≥1mm才列入分析。统计学采用两样本比率比较的u检验。二.诊断标准:由于右侧冠状动脉闭塞,急性下、后壁心肌梗塞常并发右室梗塞,心电图诊断标准除下后壁心肌梗塞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所见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按入院时18导心电图胸前导联ST段改变分为3组,ST段无变化组(47例),ST段抬高组(16例),ST段压低组(124例);所有患者均行CAG。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抬高时多为右冠状动脉(RCA)近段闭塞(14例,82.3%),尤其是伴圆锥支动脉闭塞,与RCA中远端闭塞(2例,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14例(73.7%)伴有右心功能不全和血流动力学障碍。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可见于RCA、回旋支(LCX)闭塞及RCA、LCX闭塞与前降支(LAD)、对角支(D)病变的不同组合,其中LCX闭塞伴RCA病变者多表现为朐前ST V_4~V_6的压低,RCA闭塞伴LAD近端病变多有胸前ST V_1~V_6的压低,RCA伴D病变胸前ST V_1~V_3压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胸前导联ST段抬高表明为RCA近段或丌口闭塞且多伴右心室心肌梗死和心功能不全;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提示为多支病变,ST V_1~V_3压低多伴有对角支严重狭窄,STV_1~V_6压低多伴有前降支的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