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含油气盆地中 ,断裂构造是决定油气分布的重要因素。在详细研究垦利断裂带构造演化及断裂构造特征的基础上 ,探讨了该地区断裂构造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并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 (藏 )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 4种成藏模式 ,认为该地区的油气分布受构造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2.
孤南洼陷东部地区上第三系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孤南洼陷东部地区上第三系具有特殊的油气成藏特征,且油气资源丰富。文章剖析了该地区的成藏基本条 件、油藏发育类型以及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该类地区主要发育与岩性相关的断层-岩性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油 气成藏主要受断裂活动和油气疏导体系的控制。油气以网毯式运聚成藏,油气从毯式仓储层运移进入网式储集层 后,主要在构造脊内运移,遇到合适的圈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3.
文西断裂带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对其主要断层特征以及主要断裂的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并恢复了构造发育史,结合断裂构造在平面及剖面上的组合样式分析,认为断层的分布控制着本区的构造格局,断层对油气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奥连特盆地主要生烃灶位于盆地西南部,但目前已发现油藏主要分布在盆地北部地区,油气成藏特征独特。以盆地油气运移及成藏特征为基础,分析了T区已发现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认为油源断层控制着有利成藏区的分布,构造和沉积体系联合控制着油气成藏的有利位置,断层、构造及沉积体系展布为T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指出了该地区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空间匹配的研究方法,对BZ28-2油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渤南油气成藏主要受到油源、断裂、砂地比和构造等4个主要因素控制,即油源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输导通道,砂地比大小控制着油气侧向分流聚集层位,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是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断裂后期活动破坏了早期断层的封闭性,不利于油气保存;油气成藏模式为下伏沙三段源岩生成的油气沿油源断裂向上覆明下段运移,由于受到明上段区域性盖层阻挡,向砂地比大的明下段侧向分流,在油源断裂附近的正向构造上的断背斜、断块和断层—岩性油藏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红车断裂带紧邻沙湾凹陷,成藏条件极为有利,勘探潜力巨大,但不同阶段油气混杂分布,不同区带成藏控制因素认识不清,制约了该区块下一步油气勘探与开发。通过油源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烃类流体包裹体分析及地震资料等研究,对红车断裂带的油气源、成藏期次、成藏主控因素及有利勘探方向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红车断裂带原油可以划分为4类,主要来源于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天然气可以划分为5类,来源于石炭系、佳木河组、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4套烃源岩。红车断裂带油气藏具有“两期原油充注、晚期干气侵入”的成藏特征,第一期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成藏期,第二期为早-中白垩世成藏期,晚期成藏(干气侵入)发生在晚白垩世之后。红车断裂带油气藏受四大成藏因素控制:多套烃源岩为油气成藏奠定了物质基础;断裂与不整合为油气运移提供了输导条件;断裂封闭性与构造演化差异控制了油气复杂分布;保存条件差导致研究区天然气难以大规模成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红车断裂带北段、南段多源多期油气成藏模式。以该研究认识为指导,指出斜坡区和断裂带下盘以及南段深层是研究区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推动油气增储上产,综合运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及成藏综合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珠江口盆地珠三坳陷的油气成藏规律。珠三坳陷主要发育文昌组和恩平组中、深湖-浅湖相烃源岩;恩平组发育湖相储盖组合、珠海组-珠江组发育海陆过渡相-海相储盖组合。珠三坳陷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烃源和运移的控制,差异伸展-走滑作用控制了油气成藏,烃源岩的差异发育控制了油气差异分布,近凹断裂带和两条大型构造脊控制了油气富集。构建了4种成藏模式:①中、深湖相源岩供烃、构造控藏、有利储盖控富集;②浅湖相源岩供烃、断裂高效运移、甜点储层控富集;③浅湖相源岩供烃、构造脊-盖层控运、复合圈闭控藏;④多洼供烃、长距离侧向运移、晚期断层垂向调整。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珠三南断裂西段、六号断裂带和南断裂东段、神狐隆起北缘和琼海凸起及周缘隐蔽圈闭领域是下步滚动勘探、实现油气增储上产的重点领域。钻探证实南断裂西段X构造、南断裂东段Y构造以及六号断裂带Z构造3个商业性发现。  相似文献   

8.
根据沔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白庙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总体格局,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油源断层沟通烃源岩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始新世-中新世喜山活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油气充注,圈闭发育带的分布决定油气藏的具体分布。研究认为,烃源岩、储层质量、油源断层及其构造带分布是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杨林尾-汊河口油气成藏组合体系断阶带西南部周家湾断鼻群和彭场-白庙油气成藏体系组合开先台地区是勘探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盆地垦利断裂带油气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 种成藏模式。这些成藏模式对该地区油气挖潜增储、找到更多的油气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油气分布与成藏条件叠合分析方法,对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扶余油层油气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和南西斜坡区。中央背斜带北部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断裂侧向输导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北部背斜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部位。南西斜坡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为:①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为油气侧向输导并聚集提供了运移通道;②反向断裂规模控制着油气富集程度。油气成藏有2种模式:①断裂侧向输导背斜构造高部位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中央背斜带北部;②砂体侧向输导反向断裂遮挡油气聚集成藏模式,主要分布于南西斜坡区。  相似文献   

11.
油气研究最终要归结到油气聚集成藏上来,研究油气的运移、聚集模式,对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在垦利断裂带已发现的油田(藏)总结出了同层成藏、潜山成藏、跨断层成藏和沿断层成藏等4种模式,对该地区沿气挖潜上储,找到更多的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庄地区沙一段是该区主要的含油气层段之一,通过对工区内储层和构造特征的精细研究,解剖了沙一段的油气成藏条件及富集成藏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工区油气聚集成藏的四种控制因素:构造发育史及构造格局控制着油气富集区的分布、II级和III级断层控制油气的运移、构造位置决定了油气富集程度、储层发育程度影响油气富集;总结了沙一段主要油气聚集成藏类型和成藏模式,即构造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正向地垒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和断节构造样式运移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复杂断块地区油气富集规律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于中国东部广泛发育的复杂断块油气田,从断裂与断层的研究入手,结合渤海湾盆地的东营凹陷,探讨复杂断块油气藏的油气富集规律。重点论述了断层封闭性、断裂活动特征、构造样式及其导致的油气富集模式,并结合复杂断块油气藏的运移、聚集等成藏控制因素,揭示此类油田油气成藏规律和油气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文西断裂带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西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部,构造面积约80km^2,主要断裂北东向展布,西部紧邻海通集生油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对文西地区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和断层封闭特征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阐明该区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及其周缘地区残余构造特征、断裂展布、剖面性质和该地区晚海西期构造定型的运动学过程和成因机制、构造定型后的油气成藏机制,认为该地区晚海西期的构造变形是在早古生代变形基础上的叠加,是加里东期与海西期构造应力联合作用的结果,而且每期应力都控制着与该应力近于垂直的逆断层和与其平行的走滑断层的发育;深埋的下古生界的长期生油和持续供油,为轮南地区多期成藏及成藏油气的叠加、复合改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是该地区油气性质多样的根本原因;古斜坡长期发育是油气成藏的重要条件;多层位有效储盖组合与多期成藏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6.
七泉湖构造带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成藏地质条件、成藏过程、构造形成和演化等综合分析,认为控制七泉湖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生储盖的配置、古构造的形态、圈闭与烃源的配置关系,其中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其通过沟通油源、形成圈闭和破坏油气藏等作用控制油气成藏。对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总结了七泉湖构造带油气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松辽盆地黑帝庙油层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特点,指出源岩、断层、砂体与构造、断层配合、稳定的地下水条件是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总结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模式的基础上,综合其各种成藏条件预测了松辽盆地北部黑帝庙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为古龙凹陷和大庆长垣中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三维地震精细解释、构造与沉积特征剖析、流体性质及生产动态研究,探讨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油气成藏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塔中隆起油气具有以断裂为主控因素的复式成藏特征,80%以上油气储量沿断裂带富集;塔中隆起发育大型逆冲及走滑断裂,断裂形成演化与成藏耦合关系决定了复式油气聚集的差异性,断裂活动规模与期次决定了圈闭的充满程度与相态平衡,即输导体系的不畅通、油气充注的不充分、流体聚集的非平衡等受控于断裂,多期构造沉积演化控制了断裂带圈闭条件的差异性,多期油气运聚成藏控制了断裂带流体分布的差异性。断控复式油气差异性聚集理论是塔中隆起整体评价、立体开发与增储上产的关键。图6表2参49  相似文献   

19.
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是哈山构造带成藏研究的薄弱环节。基于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和(成像)测井、薄片等资料开展断裂带结构层识别与划分,建立了火山岩区逆断层断裂带结构模型。断裂带结构观测统计与伴生裂缝充填脉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认为,断裂一般经历破裂、碎裂和碎裂流作用,由二维断层面逐渐演化为三维地质体,呈由内向外“扩展式”发育特点。通过对油气藏与探井油气水空间分布关系解剖,探讨了断裂带内部结构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断裂带“四维”属性控制了油气输导方式的转换、幕式输导时限和差异运聚成藏,在断层活动期与停止活动后至完全充填胶结之前的2.9~9.8Ma时间内破碎带和诱导裂缝带具有良好的输导性,推覆体浅部与中—高角度推覆断裂对接,且具有良好盖层的圈闭与深部中—低角度推覆断裂下盘圈闭为油气的有利聚集部位。  相似文献   

20.
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根据沔阳凹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认为白庙生烃中心控制油气藏分布总体格局,储集层质量影响油气藏的形成,油源断层沟通烃源岩有利于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中始新世-中新世喜山活动控制构造圈闭的形成和发展及其油气充注,圈闭发育带的分布决定油气藏的具体分布。研究认为,烃源岩、储层质量、油源断层及其构造带分布是沔阳凹陷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杨林尾-汊河口油气成藏组合体系断阶带西南部周家湾断鼻群和彭场-白庙油气成藏体系组合开先台地区是勘探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