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合临床资料分析能否正确检出患者在拟行介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狭窄段有无钙化,并与冠状动脉内超声(ICUS)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评价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CUS确定钙化的范围和严重程度的价值作进一步的评价。方法 对150例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行CAG同时行ICUS检查,评价靶血管狭窄处的钙化情况。结果有113例(75.3%)靶血管狭窄处被ICUS检出钙化。而CAG检出52例有钙化。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有75例相符,75例不相符合。CAG对钙化检出的敏感性为38.9%,特异性为86.5%。在靶血管狭窄段CAG检出钙化的平均弧度(n=52)较ICUS检出的(n=113)要大。CAG判定表浅型钙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35.3%和95.2%。在98例靶血管狭窄处CAG判定为无钙化的患者中,68例患者ICUS检出有不同程度的钙化。而CAG在非靶血管狭窄段检出钙化是ICUS在98例患者中检出钙化惟一的预期值(P=0.003,OR=1.16,95%可信区间为1.1~1.3)。有73例CAG在冠状动脉丛任何处均未见钙化,而ICUS检出44例(60.3%)有钙化,其中>90弧度的表浅型钙化仅9例(12.3%)。结论CAG检出靶血管狭窄段有钙化存在提示可能为弧度较大的表浅型钙化。在CAG检不出靶血管狭窄处钙化的病例中,若患者的年龄较大,旦发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内超声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超声 ( ICU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美国 Endosonics公司生产的固态相控阵血管内超声显像仪对 6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 ICUS成像 ,根据 ICUS计算偏心指数 ,确定斑块的几何形态和斑块的性质。测量近端参考段和病变段血管的最小腔面积和最小腔直径 ,计算面积狭窄百分比和直径狭窄百分比。结果 :64例患者的 12 3段病变血管中 ,44段为纤维性斑块 ,5 6段为混合性斑块 ,18段为钙化性斑块 ,15段为软斑块。 31例患者的 43段病变血管在支架置入术前、术后进行了 ICUS检查 ,支架扩张后的直径为 2 .6~ 3.5 ( 3.14± 0 .2 6) mm,腔面积 5 .78~ 11.4( 6.79± 0 .71) mm2 ,面积狭窄百分比和直径狭窄百分比在支架置入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1)。对 84段血管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价 ,ICUS与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ICUS可以发现冠状动脉早期病变 ;对冠状动脉造影显示中等程度狭窄可进行精确评价 ,决定是否需要介入治疗 ;根据不同的声学特征 ,帮助选择适当的治疗措施 ;评价介入治疗的即刻效果 ,研究介入治疗及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冠脉)弥漫性斑块患者进行检查,比较IVUS与冠脉造影(CAG)对冠脉弥漫性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CAG发现冠脉弥漫性狭窄或可疑的39例患者(39支冠脉血管,其中左前降支16例,左回旋支12例,右冠脉11例)同时进行IVUS检查,对照这2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CAG显示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面积狭窄率)及斑块累及长度明显低于IVUS所示的结果,而IVUS显示斑块累及范围明显大于CAG结果[(39.48±9.33)mm∶(30.26±8.57)mm],在弥漫性斑块累及冠脉的狭窄率上IVUS高于CAG[(67.2±8.1)%∶(60.3±7.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无法显示冠脉内形态及斑块性状,而通过IVUS可以清晰显示斑块的形态与性状。结论:对于冠脉内弥漫性斑块,CAG低估了病变程度,IVUS可以直接看到冠脉的横截面,从而明确冠脉狭窄的性状和严重程度,相对于CAG来说,IVUS是评价弥漫性斑块的一种精确方式。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诊断冠心病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38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结果经CAC检查未发现冠脉有明显狭窄病变8例,而IVUS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斑块形成;CAG、IVUS的平均直径狭窄率分别为71.21%±9.81%、74.77%±8.58%,P<0.01;CAG、IVUS的平均面积狭窄率74.36%±10.75%、80.88%±7.77%,P<0.01.提示CAC可能低估冠脉病变狭窄程度,IVUS可作为有益补充,协助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钙化患者钙化斑块与年龄的关系,分析不同性质斑块对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CA)及冠状动脉造影(CAG)对患者冠状动脉管腔狭窄程度评价效果的影响。方法对行CTCA检查的冠状动脉钙化患者1 021例行年龄相关分析,对56例均行CTCA和CAG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钙化节段统计,比较不同性质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CTCA与CAG评价效果的差异性。结果冠状动脉钙化与年龄呈正相关(P=0.000);83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307段存在≥50%的管腔狭窄,有钙化斑块67段,钙化为主斑块30段,混合斑块77段。CTCA在观察斑块的性质方面优于CAG,在对冠状动脉混合斑块和钙化为主斑块的CTCA评价与CAG评价在95%的可信区间内差异性较小,对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的狭窄程度评价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结论冠状动脉钙化程度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与CAG比较,CTCA评价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灵敏度高,在评价斑块性质方面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按钙化斑块与非钙化斑块进行分类,对照冠状动脉造影(CAG),研究320排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程度判断的准确性、影响因素及解决方法。方法 102名患者行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检查共发现396个冠状动脉斑块,同期行CAG检查,对斑块造成管腔狭窄程度按无、轻、中、重、闭塞5个级别计算两种方法的符合率。按钙化、非钙化斑块分类计算符合率。钙化斑块按钙化阈值>150 HU、>250 HU、>350 HU、>600 HU共4个方案进行计算。结果 CTA显示钙化斑块占68.2%,非钙化斑块占31.8%。6%的斑块为不稳定斑块。7.8%的斑块不导致狭窄。钙化阈值设定>150 HU、>250 HU、>350 HU的符合率测量无明显差异,但>600 HU时有减低。CTA显示冠状动脉斑块性狭窄与CAG符合率为88.4%(非钙化斑块94.4%,钙化斑块85.6%,二者差异显著)。不相符多表现于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高估。结论与CAG对照,冠状动脉CTA显示斑块狭窄符合率较高(88.4%),其中非钙化斑块狭窄符合率(94.4%)明显高于钙化斑块(85.6%);少数病例存在对钙化斑块狭窄程度的高估。因此CTA在非钙化斑块诊断上具有明显优势,钙化阈值设为>350 HU较合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A)评价钙化斑块引起血管腔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62例患者DSCTA显示冠状动脉一处或多处钙化斑块,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钙化斑块大小分为小、中和大.使用各种后处理技术,以确定钙化斑块引起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无血管阻塞(狭窄管腔直径<50%),并与CAG比较.结果 DSCTA显示小钙化斑块122处,中钙化斑块44处,大钙化斑块86处.122处小钙化斑块,5%CAG显示有梗阻.44处中钙化斑块,14%梗阻,86处大钙化斑块,42%有梗阻.DSCTA与CAG一致95%(116/122)小钙化斑块、91%(40/44)中钙化斑块、67%(58/86)大钙化斑块.DSCTA低估2例小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高估4例小钙化斑块、4例中钙化斑块、28例大钙化斑块血管腔狭窄.86处大钙化斑块引起的血管腔梗阻,DSCTA敏感性100%,特异性44%,阳性预测值56%,阴性预测值100%,准确性67%.结论 DSCTA准确显示90%以上小和中等大小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正确诊断约2/3大钙化斑块血管阻塞病变.判断错误通常是高估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诊断左冠脉前降支及左主干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以6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包括20例左主干病例,前降支近段20例,前降支中段20例)为标准,分析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价值。结果:与CAG检查比较,IVUS检查的冠状动脉平均直径狭窄率均显著升高[左主干:(65.31±7.81)%比(75.28±8.89)%,前降支近段:(66.67±8.79)%比(78.89±7.88)%,前降支中段:(71.55±6.83)%比(75.31±7.81)%,P均〈0.01]。CAG和IVUS检查在斑块钙化及斑块破裂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狭窄,尤其是前降支近段,IVUS可对CAG作有效的补充,并且提高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弥补了CAG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内超声、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进一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发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和体表颈动脉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将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与颈动脉超声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30例冠心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71.21%±9.81%,血管内超声示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狭窄率80.88%±7.77%;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与血管内超声平均面积狭窄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663,P<0.01).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平均直径狭窄率计算的Gensini积分分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三项指标间均有相关性(P<0.01).颈动脉斑块对冠心痛的阳性预测值为70%(21/30),阴性预测值为75%(6/8).结论 应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能准确诊断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并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率;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血管内超声对评价冠状动脉病变更准确.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19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左冠状动脉主干 (左主干 )狭窄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按冠状动脉造影 (CAG)结果将冠状动脉管径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及完全闭塞 4组 ,并按其他冠状动脉受累情况分为孤立左主干组 9例 (4 6 2 % )、左主干 +1支组 15例 (7 6 9% )、左主干 +2支组 5 3例(2 7 18% )、左主干 +3支组 118例 (6 0 5 1% )。结果 经CAG确诊的 2 892例冠心病患者中左主干狭窄 195例 (6 74 % ) ,检出率低。临床主要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 16 4例 (84 1% ) ,心肌梗死 (MI) 12 5例(6 4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5 7例 ,术后 4 7例 (84 2 % )患者心绞痛消失。 5例行无保护性左主干病变直接支架术 ,术后无心绞痛再发。结论 左主干狭窄临床症状严重。CAG是确诊的唯一手段。CABG为最佳治疗方法。无保护性左主干病变直接支架术可用于有适应症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血管内超声评价非严蕈钙化性左主干病变的形态特点,探讨开口和非开口部位形成狭窄的不同机制.方法 2004年10月至2007年10月,共入选造影确诊或可疑的狭窄病变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的153例(开口47例,非开口106例)非严重钙化性左主干病变,定性和定量分析血管内超声图像;负性重构定义为重构指数<0.95.结果 左主干参考节段平均管腔直径和血管(外弹力膜)直径为(4.1±0.8)mm和(5.3士0.8)mm.开口病变的纤维性、钙化性和软斑块分别为70.2%、19.2%和8.5%,而非开口病变为35.8%、43.4%和3.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来说,31.1%病例的最小管腔面积<6 mm2,其中开口组29.5%,非开口组31.9%(P=0.87).最小管腔面积在两组相似,但非开口组的斑块面积[(13.3±5.4)mm2比(10.8±4.5)mm2,P=0.007]和斑块负荷(61.9%±14.5%比54.8%±15.9%,P=0.020)均显著大于开口组,斑块负荷>50%的比例更高(84.8%比61.3%,P=0.002).开口病变的重构系数显著低于非开口病变(0.9±0.2比1.0.±0.2,P=0.000),而且负性重构更多见(74.5%和34.9%,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病变部位(OR=4.9,P=0.004)、斑块面积(OR=1.2,P=0.01)和斑块负荷(OR=0.003,P=0.000)是左主干发生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负性重构现象在左主干开口病变中更常见,可能是其狭窄形成的机制之一.狭窄程度不确定的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需要血管内超声精确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对胸痛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及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因胸痛住院患者先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检查,其中符合冠心病诊断的30例患者于2周内再行冠脉造影(CAG)检查,分析CCTA对冠脉狭窄病变的诊断价值;将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根据不同CT值,将冠状动脉斑块分为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3类,观察3类斑块在两组患者中的不同构成。结果以CAG为金标准,CCTA对冠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为91.84%,特异性97.83%,阳性预测值93.75%,阴性预测值97.12%,正确率96.26%,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检查方法对冠脉狭窄程度的判断具有较好一致性(Kappa值=0.829);ACS患者以软斑块为主(55.9%),而SAP患者以钙化斑块为主(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CTA能准确诊断有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且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判断有一定意义,CT值较低的软斑块与ACS有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钙化斑块所致管腔≥50%狭窄评价的准确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患者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狭窄≥50%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评价的差异性。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评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的病变中,钙化斑块所致的管腔狭窄≥50%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分析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误差比较大,对混合斑块、非钙化斑块所致冠状动脉管腔≥50%狭窄的评价可信度比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在轻中度冠脉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对56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CHD)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结果 ①56例共83处血管段,CAG示钙化性斑块12处,IVUS示钙化性斑块42处(P<0.01)。CAG示偏心性斑块25处,IVUS示偏心性斑块58处(P<0.01)。CAG示面积狭窄率为(55.09%±6.74%),IVUS示面积狭窄率为(72.00%±5.87%),P<0.05。②IVUS与CAG示面积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3,P<0.01)。③CAG显示56例83处血管段均未达到支架置入指征,IVUS检测43处血管段需置入支架。④CAG显示43处血管段手术效果均理想,IVUS显示5例内膜撕裂严重者需进一步处理。结论 IVUS对于冠状动脉轻中度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有较高的价值,且优于CAG。  相似文献   

15.
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管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上因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具有典型或近似典型心绞痛发作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常无显著狭窄,本文采用血管内超声研究病变血管的特点.方法选具有典型或近似典型心绞痛发作但无心肌梗死病史患者30例,行常规定量冠状动脉造影,随后行乙酰胆碱试验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血管面积、管腔面积,计算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结果30例患者中18例乙酰胆碱试验阳性,阴性12例;前降支11例(61.1%),回旋支1例(5.5%),前降支及回旋支同时发生痉挛2例(11.1%),右冠状动脉4例(22.2%).乙酰胆碱试验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示乙酰胆碱试验前最狭窄处直径为(2.66±0.54)mm,乙酰胆碱试验阳性血管直径减少了(1.72±0.38)mm.血管内超声提示所有发生痉挛的血管均有病变.15条血管内膜呈弥漫性纤维化增生,无钙化,主要病变血管为前降支,面积狭窄率为51.7%.结论血管内超声显示病变特点均为纤维增生性,基本为稳定性斑块,且为中等狭窄程度,不需介入干预.因此对于有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患者,无禁忌症应常规行乙酰胆碱诱发试验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数据,探讨血管内超声在定量分析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斑块性质,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效果中的作用。研究血管内超声(IVUS)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1月—2014年3月大同市三医院心内科32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ACS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评估患者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右冠状动脉(RCA)的管腔狭窄情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狭窄≥70%病变直接行PCI,临界病变血管段进行IVUS检测,观察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性质及其狭窄程度,对符合PCI干预指征的病变行PCI术。PCI术后行IVUS检查即刻评价支架置入是否理想、是否合并手术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中CAG发现冠脉血管12支17处病变管腔直径狭窄率≥70%,予直接行支架植入术,共植入17枚支架;CAG测得38处管腔直径狭窄率为50%~70%(临界病变),经IVUS测得有33处病变管腔狭窄率≥70%,涉及28位患者,共置入33枚支架,单支架23例,双支架5例;3CAG与IVUS检测的38处临界病变处直径狭窄率及管腔面积狭窄率(斑块负荷)比较,IVUS测值显著高于CAG测值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行IVUS检查示均显示支架完全贴壁、扩张充分、展开均匀、完全覆盖病变,未发现冠脉内夹层形成、壁内血肿、支架断裂等PCI术后并发症。结论 CAG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狭窄,IVUS与CAG相比发现的临界病变管腔狭窄率诊断更精确。IVUS对斑块定性较CAG更优。更能准确选择临界病变支架置入的适应证。IVUS能明确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性质和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孤立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孤立性左冠状动脉主干 (左主干 )狭窄的临床特点、造影所见及治疗方法。  方法 :1确立左主干狭窄≥ 5 0 % ,而其它三大主要冠状动脉支及其分支均无明显狭窄为孤立性左主干狭窄。 2冠状动脉造影常规采用 Judkin's法完成 ,于右前斜位 30°投照行左心室造影 ,观察左心室壁运动并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L VEF)。  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 4942例中检出孤立性左主干狭窄 17例 ,占 0 .34 %。 2 16例 (94.1% )表现为劳力型或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10例 (5 8.8% )于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 V3~ 5 导联 ST段下移 0 .2~ 0 .4m V,3例 (17.6 % )有心肌梗塞史。 3左心室造影 5例 (2 9.4% )有轻度节段性心室壁运动障碍 ,平均 L VEF 0 .6 9± 0 .0 8。 4左主干狭窄部位 :开口部 9例 (5 2 .9% ) ,中段 3例 (17.6 % ) ,分叉前 5例 (2 9.4% )。5 12例 (70 .6 % )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术后 11例 (91.7% )心绞痛消失。 2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支架植入术 (ICS) ,取得良好效果。 2例内科保守治疗 ,1例造影后死亡。  结论 :临床上孤立性左主干狭窄非常少见 ,大多数患者心绞痛症状严重 ,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治疗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的结果,明确IVUS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61例患者IVUS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病变部位斑块特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2例患者血管壁光滑或仅少量内膜增生;34例为软斑块;10例纤维斑块;6例钙化斑块;支架内膜增生5例;斑块破裂2例;壁内血肿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软斑块(脂质斑块)为主,多数发生阳性重塑,血管腔偏心明显;而阴性重塑者纤维、钙化斑块比例较大。比较中度狭窄病变的肉眼,计算机定量冠状动脉成像及IVUS测量的病变狭窄程度,发现肉眼观察的病变狭窄程度最高,IVUS测得的面积狭窄率最小。结论: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IVUS能更加精细地观察血管壁的斑块性质和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 (IVUS)研究造影“正常”的左主干及参考血管病变情况。方法 :113例患者 (男 78例 ,女 3 5例 ,平均年龄 63± 12岁 ) ,接受冠状动脉 (冠脉 )造影及IVUS检查。造影检查常规选用左前及右前 +头位及足位来显示目标病变及左主干。IVUS检查及测量 :仅对前降支及回旋支的病变 ,检查左主干(81例 )。参考血管选用距目标病变 1cm内。结果 :IVUS发现 10 1例 (89% )造影“正常”近端参考血管有病变 ,面积狭窄率达 (4 5 9± 12 9) % ,10 3例 (91% )造影“正常”远端参考血管存在病变 ,面积狭窄率达 (3 9 2± 13 3 ) %。 5 1例 (4 5 % )造影“正常”左主干存在病变 ,面积狭窄率为(4 0 6± 18 3 ) %。结论 :IVUS可以准确地识别冠脉内有无斑块并帮助选择合适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病变和多支病变,只是粗略地反映了血管腔狭窄的程度和范围,无法反映血管壁病变的具体情况。本试验利用血管内超声检测左主干来阐述上述两类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方法:129例冠心病患者被入选,分为单支病变组49例,多支病变组80例。所有患者在进行左冠状动脉系统的介入检查和治疗时,给予左主干的血管内超声检查,然后在每间隔1 mm的超声断面上测量血管外腔面积、内腔面积、斑块面积以及钙化角度,再将所有检测断面的相应数值相加,从而得到整个左主干的外腔容积、内腔容积、斑块体积和总的钙化负荷,最后比较在最小内腔面积的血管断面上以及整个左主干,各检测数据在两组间的差别。结果:左主干血管内、外腔和粥样斑块的定量血管内超声方面:无论在最小内腔面积(MLA)部位还是在整个左主干(除斑块面积、血管外腔外),单支病变组的血管外腔面积、血管内腔面积均显著大于多支病变组,斑块负荷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在MLA横断面上,单支病变组的斑块偏心指数显著高于多支病变组(0.46±0.18对0.33±0.22,P=0.001),即前者斑块的偏心程度显著低于后者。在粥样斑块的钙化方面:单支病变组钙化阳性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其次,对钙化角度的定量分析显示,单支病变组患者MLA部位的钙化度数、左主干总钙化度数、最大钙化度数以及平均钙化度数均显著低于多支病变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单支和多支病变存在粥样硬化斑块病理结构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多支病变的患者斑块负荷更重,钙化几率和钙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