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 EA)治疗足三里、内关穴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可塑性因子GAP-43、SYN和MAP-2的影响。方法 将8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EA 3 d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3 d组、EA 14 d组、MCAO 14 d组,每组16只。除Sham组外,其余组采用Longa线栓法构建MCAO大鼠模型,EA组术后每日治疗“足三里”和“内关”穴20 min。平衡木试验评估大鼠运动功能,Western blot法检测梗死对侧大脑皮层中神经可塑性因子GAP-43、SYN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GAP-43、SYN mRNA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GAP-43/MAP-2、SYN/MAP-2的共定位表达。结果 与Sham组相比,MCAO组在各时间点平衡木试验评分显著升高(P<0.05),MCAO 3 d组(P<0.05)和14 d组(P<0.05)的GAP-43、SYN 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MCAO 14 d组(P<0....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左归丸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缺血侧额顶叶皮层不同时间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左归丸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突触可塑性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左归丸组、电针组、电针结合左归丸组(针药组)。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心俞、肾俞,左归丸组给予左归丸灌胃,电针加左归丸组同时用电针、左归丸治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电针、左归丸对缺血区额顶叶皮层突触素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在第7、14天,电针组、左归丸组、针药组SYN表达极显著增高(P〈0.01)。与电针组比较:在第7、14天,针药组SYN表达极显著增高(P〈0.01),左归丸组SYN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与左归丸组比较,针药组在第7、14天均极显著高于左归丸组(P〈0.01)。电针和左归丸促进脑缺血大鼠额顶叶皮层病理损伤具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突触超微结构的恢复。结论:电针和左归丸促进脑缺血大鼠额顶叶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恢复,促进突触重建。左归丸及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SYN表达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它们可能通过保护大鼠缺血区皮层的突触超微结构促进突触可塑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灶周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探讨脑缺血后电针联合强制性运动疗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平均分为模型组、强制性运动(CIMT)组、电针组和电针联合CIMT组,每组以7、14、21、28和35d为时间点再随机平均分为5个亚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分别行相应治疗,以Morris水迷宫试验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脑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每个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GAP-43、GFAP阳性细胞数,Westernblot法检测脑组织GAP-43、GFAP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潜伏期和穿台次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模型组比较,CIMT组和电针组潜伏期和穿台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CIMT组潜伏期和穿台次数显著低于模型组,也显著低于CIMT组和电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针组与CIM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进行比较,在14、21、28d时电针联合CIMT组GAP-43表达显著上调,而GFAP表达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电针联合CIMT组GAP-43阳性细胞数多于CIMT组和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针联合CIMT组GFAP阳性细胞数少于CIMT组和电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5d缺血区周围GAP-43表达增加、GFAP表达减少,但与CIMT组和电针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CIMT可促进脑梗死灶周围GAP-43的表达,抑制GFAP的表达,从而改善大鼠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脑梗死大鼠患侧海马CA3区GAP-43和c—fos的影响及其与学习记忆的关系,探讨电针对脑梗死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5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48只脑梗死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脑梗死自由活动组(对照组)和脑梗死电针组(电针组)。电针组于术后24h开始进行电针针刺“百会”,“大椎”穴。用水迷宫法检测学习记忆能力,用GAP-43和c—los试剂盒SABC显色法检测患侧海马CA3区GAP-43和c—los的表达情况。结果:电针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电针组大鼠在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占时间之比和经过平台的次数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海马CA3区GAP-43蛋白阳性表达神经元数在对照组呈现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在电针组则呈现为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每个时间段上,电针组GAP-43蛋白阳性表达神经元数均比对照组多,该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电针组c-fos蛋白阳性表达神经元数均比对照组多,该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百会”,“大椎”穴能增加海马CA3区GAP-43和c-fos的表达,使细胞受到保护,细胞凋亡减少,海马最终得以保存更多神经元;明显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和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通督调神电针法对脑梗死模型大鼠GAP-43表达的影响,探索其对神经功能再塑的影响机制,为临床运用通督调神电针法治疗脑梗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SPF级雄性大鼠64只,体质量250~280g,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4个大组,每组16只大鼠。每个大组再随机分为2个亚组,选取7d和14d两个时间点,每组8只。用电凝法制备脑梗死模型。电针组针刺主穴为百会、水沟、大椎、神庭,每天针刺1次,留针30min。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予以同一时间捆绑固定不予针刺处理。最后免疫组化法观察每组大鼠7d、14d两个时间点梗死灶周围GAP-43阳性细胞的表达,采用JD801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中无GAP-43阳性细胞,模型组在7d和14d两个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极显著意义(P<0.01);模型组与电针治疗组比较,在7d和14d两个时间点电针组的GAP-43的阳性细胞均较模型组多,且两组差别有极显著意义(P<0.01)。结论 通督调神电针法可促进各时间点脑梗死大鼠脑组织内GAP-43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半暗带神经可塑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120只SD大鼠分为假模型组、手术组、益气活血法组、活血法组、益气法组。每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3、7、14d三个亚组。以线栓法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h再灌注3、7、14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分别检测缺血半暗带突触素SYP、生长相关蛋白GAP-43的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3d,益气组、活血组SYP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组、活血组的GAP-43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再灌注7、14d,活血组和益气活血组SYP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活血组GAP-43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能促进SYP、GAP-43表达,有利于脑缺血后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以及突触的重塑。  相似文献   

7.
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记忆功能及脑内突触囊泡蛋白(synaptic vesicular protein,SYN)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90 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假手术组,每组各30只。线拴法制作急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大鼠模型。电针组取“百会”“水沟”“内关”“三阴交”穴位,应用“醒脑开窍”法进行电针,每天电针30 min,连续电针6 d休1 d,7 d为一个疗程,首次电针干预在造模成功24 h后进行。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进行电针干预。大鼠分别按7、14、21 d 3个亚组进行运动及记忆功能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Western blot检测脑内SYN的蛋白表达。结果 电针组运动功能评分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电针组进入隐藏区潜伏期时间较模型组显著缩短(P<0.01),电针组脑梗死率较模型组显著缩小(P<0.01),SYN的蛋白表达电针组较模型组明显增强(P<0.01)。假手术组无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死灶,SYN表达最弱。结论 电针干预能减小脑梗死体积,上调脑内SYN的表达,进而促进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的记忆及运动等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脑泰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泰方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模型组)和脑泰方(NTE)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模型组和NTE组再分为再灌注1、3、5、7d4个时相亚组,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计分、脑梗死体积、脑微血管密度(CMVD)的表达。结果①神经功能缺失计分: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计分均为0分;1d至7d时NTE组和模型组评分均下降:3d时NTE组与假手术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7d时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脑梗死体积:假手术组未见明显脑梗死;1-7d时模型组脑梗死体积均明显增大;NrIE组3d至7d脑梗死体积减小.与同时相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CMVD:1d时模型组及NTE组的微血管数均较假手术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3d时NTE组微血管数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d时NTE组微血管数显著增加,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模型组至7dCMVD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泰方可通过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缺血脑组织血管新生从而改善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计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法对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以线栓法阻塞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复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2 h再灌注3、7、14 d,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分别检测MAP-2及NOGO-A蛋白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模型组MAP-2表达下降,与假手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益气法、活血法和益气活血法三组治疗组均能显著促进MAP-2的表达(P〈0.01)。脑缺血再灌注损伤7 d时,模型组NOGO-A表达与假手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益气法、活血法和益气活血法三组治疗组NOGO-A的表达与模型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能显著促进MAP-2表达,有利于脑缺血后突触重塑和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非经穴组和电针经穴组,各组再随机分成1d.3d、7d三个时间点。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再灌注模型,应用Zea—Longa的4分制评分法观察各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随着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有不同程度的自愈趋势;电针经穴组可明显降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电针非经穴组和模型组在3d、7d时间点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曲池、足三里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具有相对特异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康脑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再生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1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组为高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high dose group, KNYH)、中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middle dose group, KNYM)、低剂量康脑液组(Kangnaoye low dose group, KNYL)(分别为24、12、6 g·kg-1·d-1),假手术组(sham group)及模型组(model group)。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于缺血后2 h再灌注,24 h后TTC染色测各组脑梗死体积;在1、3、7、14 d时处死大鼠采集标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脑缺血区生长相关蛋白(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和勿动蛋白(outgrowth inhibitor-A,NOGO-A) 的表达情况;同时分别于再灌注后2 h、24 h、3d、7d、14d评价动物神经功能。结果:各剂量康脑液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剂量康脑液组大鼠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中剂量康脑液组梗死灶周边区脑组织GAP-43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NOGO-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康脑液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神经再生,从而改善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节苷脂(GM1)对脑外伤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的影响,探讨GM1促进脑外伤神经修复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出生10周雄性SD大鼠2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0只,无脑外伤,术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d。脑外伤模型140只,分为模型组70只,术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3 d;GM1组70只,术前腹腔注射GM13 d。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大脑顶叶皮质和海马区GAP-43于0~24 h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情况,并在术后1~5 d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检测。结果 (1)GM1组大鼠大脑顶叶皮质0~16 h和海马区0~24 h GAP-4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而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顶叶皮质区8~24 h GAP-43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GM1组大鼠大脑顶叶皮质GAP-43的表达,术后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升高,至24 h已达模型组水平。(3)假手术组的行为学表现1~5 d均优于模型组和GM1组(P〈0.01),GM1组在术后2~5 d运动能力逐步增强,行为学表现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预防性使用GM1有效地促进大鼠大脑皮质GAP-43的表达升高,降低脑外伤大鼠脑损伤程度,从而发挥其对实验性脑外伤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用24只Wistar雄性成年大鼠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8只。电针组于术后24小时开始进行电针治疗,选取“百会”穴和“大椎”穴,连续治疗4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置于普通笼中正常喂养,不给予任何治疗。4周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结果:学习记忆能力测评:模型组大鼠表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电针组在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和空间探索试验中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电针“百会”,“大椎”穴可改善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分析绞股蓝总苷对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脑梗死面积、神经功能及ROCK-1和ROCK-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绞股蓝总苷组,每组40只,在复制模型术后的第2 h,3 d,7 d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价,在首次给药后2 h和7 d,从每组随机选取5只大鼠进行TTC染色,计算其梗死面积,另取5只对其大脑的干湿重比进行计算。在术后第4,5 w末通过Westernbolt对大鼠的ROCK-1和ROCK-2蛋白的表达进行观测。结果:模型大鼠在脑缺血后出现神经功能的障碍、大面积的脑梗死以及组织水肿,在7 d治疗之后,绞股蓝总苷组大鼠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脑梗死面积减少,脑组织的水肿减轻,相比于模型组,差异显著(P〈0.05)。模型组大鼠的ROCK-1和ROCK-2蛋白表达在术后第4 w末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大鼠(P〈0.05),而在第5 w末,二者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绞股蓝总苷组大鼠的ROCK-1和ROCK-2蛋白表达于第4、5w末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绞股蓝总苷可以使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梗死面积和脑组织水肿得以减少,ROCK-1和ROCK-2的表达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对β淀粉样肽(β-AP)所致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的脑内bF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健康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Aβ1-40微量注射至大鼠双侧Meynert基底核,建立AD模型,用电针进行治疗,于治疗后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bFGF阳性神经细胞数的表达。结果①学习记忆观察:电针组的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大鼠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占整个游泳时间的百分比显著升高,穿过原平台所在位置的次数明显增加(P〈0.01)。②bFGF免疫组化检测:电针组大鼠海马bFGF阳性神经元数量表达最强,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电针疗法能增强AD模型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bFGF的表达,提高A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百会和大椎穴给予电针刺激,频率2 Hz,持续30 min,每天1次,连续7 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Bcl-2、Bax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为0分,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电针治疗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Bcl-2在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组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Bax在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Bax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其促进Bcl-2、抑制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