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曲池和足三里穴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脑缺血组和治疗组各12只,均采用Zea Longa法制备大鼠局灶性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造模成功后,治疗组于建模后24 h开始取曲池和足三里穴予以电针干预,30 min/次,1次/d,连续7 d,脑缺血组不做任何干预。7 d后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Catwalk步态分析指标(大鼠行走时最大接触面及步幅)和大鼠在Rota-Rod转棒停留时间。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评分改善程度优于脑缺血组(P<0.05),大鼠行走时最大接触面与步幅提高程度优于脑缺血组(P<0.05),大鼠在Rota-Rod转棒停留时间增加幅度亦长于脑缺血组(P<0.05)。结论电针曲池和足三里穴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脑缺血大鼠偏瘫侧前肢的步态运动功能,提高其运动协调能力,对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运动功能康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头部穴位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的影响。方法将72只健康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分别为8、32、32只;再根据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不同的时间点,电针组和模型组再随机分为4个亚组,每组8只。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电针组选取头部百会穴、水沟穴,进针后将针柄分别连接至G6805-1型针灸治疗仪上,刺激参数:疏密波,频率2 Hz/150 Hz,强度3 mA,时间30 min;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不予电针治疗。运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SS)评价急性脑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后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急性脑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大鼠血清中TGF-β1含量。结果模型组与电针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2、24、48、72 h NSS和TGF-β1含量均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各时相NSS均减低(P<0.05),TGF-β1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电针刺激能促进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修复,增加TGF-β1的含量,可能利于减缓脑缺血后的免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电针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神经功能、脑组织病理改变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效应的可能机制。方法 56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对照组4组,每组14只。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组采用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2h,再灌注6h;电针预处理组大鼠先连续5d进行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电针预处理,第6天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造模;电针对照组浅刺百会、肾俞和三阴交穴但不通电,其余处理同电针预处理组,第6天制备MCAO脑卒中模型,缺血2h、再灌注6h后采用Longa-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程度,TTC染色观察大鼠大脑梗死体积,HE染色观察海马CA3区神经元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检测海马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leaved-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升高,大脑梗死体积明显,海马CA3区神经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细胞坏死,凋亡相关蛋白Ba...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异丙嗪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病理变化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改良的Longa氏法制备大鼠可再灌注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随机分为缺血2 h后再灌注1、6 h,1、3、7 d对照组,并与之时间点相对应的异丙嗪组,对比观察各组脑缺血再灌注(IR)后的脑梗死灶体积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异丙嗪能显著改善IR 1 d后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脑梗死灶(P<0.05)。结论:异丙嗪可阻抑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神经元的损伤并可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保护神经功能和促血管新生的有效性。方法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穴,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大脑皮层微血管密度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后,电针组大鼠神经缺损评分比模型组低,缺血区大脑皮层微血管密度高于模型组。结论电针疗法能有效保护神经功能,促进缺血区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脑梗死大鼠摄食、饮水及其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方法: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模型组与电针组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复制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只分离颈总、颈内和颈外动脉,不结扎不栓线;模型组不予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取“内关穴”、“足三里穴”治疗,观察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3,7,14d)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摄食量、饮水量及体重变化.结果: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同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较低(P<0.05),尤在14d更显著(P<0.01),两组摄食、饮水量在3d和7d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但在14d电针组明显增大(P<0.05);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时间点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较高(P<0.05),各时间点摄食量、饮水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电针治疗在改善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损伤的同时对脑梗死后大鼠摄食、饮水等正常生理活动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电针不同穴位治疗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疗效。方法选用健康SD雄性大鼠46只,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复制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电针组又分为6组不同穴位。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局部脑血流和脑梗死体积测定分别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梗死体积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24h后,电针“人中、百会”和“曲池、内关”对急性脑缺血具有良好的效果,而电针其他组穴位疗效较差。结论电针治疗急性脑缺血具有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轴突导向因子Slit2、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SPGs)的表达和电针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脑梗死后神经可塑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非经穴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用线栓法栓塞模型组、非经穴电针组、电针组大鼠大脑中动脉1.5 h后恢复血流。电针组大鼠针刺“足三里”“曲池”, 非经穴电针组则针刺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以外的非14经穴的左侧的其它穴位,1次/d,共14 d,模型组、正常组大鼠在自制容器中固定30 min。在14 d时用神经功能评分(mNSS)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用尼氏染色观察大脑梗死灶周围组织形态学变化;用免疫荧光、免疫印迹检测大脑梗死灶组织Slit2和HSPGs的表达。结果 mNSS评分显示,正常组评分为0,低于电针组,电针组低于非经穴电针组,模型组最高,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尼氏染色显示,电针组可见尼氏体数量增多、排列整齐;非经穴电针组可见尼氏体数量增多,但排列紊乱;模型组尼氏体数量变少、排列紊乱且大脑水肿。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显示,电针组Slit2、HSPGs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高于非经穴电针组(P<0.05),非经穴电针组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高于模型组( P<0.05),模型组荧光强度和蛋白表达低于正常组(P<0.05)。尼氏染色、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分析结果一致。结论 电针可以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大鼠皮质HSPGs及Slit2表达,从而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的恢复,这可能是电针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表里经配穴法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海马细胞凋亡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1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表里经配穴电针组、抑制剂组;参照Longa法复制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表里经配穴电针组取表里经配穴的足三里、三阴交和尺泽、合谷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采用神经行为学评定各组大鼠不同时段神经行为, TUNEL法检测海马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JNK表达。【结果】表里经配穴电针组、抑制剂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表里经配穴电针组和抑制剂组凋亡指数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各时段p-JNK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加(P<0.01),表里经配穴电针组、抑制剂组p-JNK表达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表里经配穴法可不同程度地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JN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干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应用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抑制剂LY294002,深入探讨电针的神经保护作用与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系。方法本研究采用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SC)组、模型(IC)组、电针(EA)组、电针+溶剂(DMSO)组,电针+抑制剂(LY294002)组,每组各12只。术后24 h开始电针治疗30 min ,1次/天,治疗3 d。采用Zealonga 5分评价方法观察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程度;氯化三苯四唑(TTC)法脑组织染色计算脑梗死体积;TUNEL法观察皮质区缺血周围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PI3K、Akt、p‐Akt、bad、p‐ba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神经功能评分、TTC染色显示EA组与DMSO组的神经功能恢复及脑缺血改善明显优于IC组和LY294002组(P<0.05);EA组与DMSO组凋亡阳性细胞数少于IC组和LY29400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 IC组及 LY294002组比较,EA组与DMSO组提高了PI3K、p‐Akt及p‐bad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 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电针足三里穴、曲池穴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Bcl-2、Bax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取百会和大椎穴给予电针刺激,频率2 Hz,持续30 min,每天1次,连续7 d。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Bcl-2、Bax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为0分,模型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电针治疗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模型组Bcl-2在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的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电针组Bcl-2的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Bax在额叶皮质和海马CA1区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电针组Bax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或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可能与其促进Bcl-2、抑制Bax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和脑组织GAP-43、SYN表达的变化,探讨缺血再灌注后脑损伤电针干预的神经可塑性机制。方法:60只健康成年雄性SD(Spraguer-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R)。电针刺激在造模成功3 h内开始,电针组针刺双侧内关、水沟、三阴交及百会穴,留针30 min,每天针刺1次。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进行任何干预治疗。各组大鼠在7、14 d两个时间点取10只进行运动功能评估及免疫组化SP法观察GAP-43、SYN的表达。结果:运动功能评分: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模型组和电针组比较,7 d时,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14 d时,电针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免疫组化:假手术组各时间点切片中没有GAP-43阳性细胞表达。大鼠脑梗死后7 d,模型组脑缺血组织周围出现GAP-43阳性细胞,14 d时减少,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电针组GAP-43阳性细胞表达在各时间点较模型组显著增加,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假手术组可见SYN表达,大鼠脑梗死后7 d,模型组脑缺血区SYN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少,模型组SYN表达14 d开始上升,但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电针组SYN表达在各时间点较模型组显著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电针可促进局灶性脑梗死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强脑缺血区周围皮质突触素和GAP-43的表达,增强神经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左归丸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在缺血侧额顶叶皮层不同时间表达的影响,以探讨电针、左归丸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突触可塑性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左归丸组、电针组、电针结合左归丸组(针药组)。电针组电针百会、大椎、心俞、肾俞,左归丸组给予左归丸灌胃,电针加左归丸组同时用电针、左归丸治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电针、左归丸对缺血区额顶叶皮层突触素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在第7、14天,电针组、左归丸组、针药组SYN表达极显著增高(P〈0.01)。与电针组比较:在第7、14天,针药组SYN表达极显著增高(P〈0.01),左归丸组SYN表达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与左归丸组比较,针药组在第7、14天均极显著高于左归丸组(P〈0.01)。电针和左归丸促进脑缺血大鼠额顶叶皮层病理损伤具有改善作用,明显促进突触超微结构的恢复。结论:电针和左归丸促进脑缺血大鼠额顶叶皮层突触超微结构的恢复,促进突触重建。左归丸及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SYN表达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它们可能通过保护大鼠缺血区皮层的突触超微结构促进突触可塑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电针不同穴组治疗功能性便秘(FC)大鼠的作用机理。方法 FC动物模型采用0 ℃ 0.9%氯化钠溶液对SD大鼠灌胃复制,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1组(EAⅠ组)、电针2组(EAⅡ组)和电针3组(EAⅢ组),正常组采用SD大鼠。EAⅠ组取天枢、大肠俞(双侧)、EAⅡ组取曲池、上巨虚(双侧)、EAⅢ组取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单侧)进行电针治疗。观测粪便性状和肠道炭末推进率评定大鼠肠动力,透射电镜检测大鼠结肠黏膜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蛋白表达,qPCR检测大鼠结肠AQP3、AQP8 mRNA表达。结果 EAⅡ组大鼠24 h粪便粒数、24 h粪便含水量和肠道炭末推进率均显著增加,首次黑便时间显著减少(P<0.05),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经EAⅡ干预后显著改善,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经EAⅡ干预后表达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刺激曲池、上巨虚可能通过降低FC大鼠结肠黏膜AQP3、AQP8蛋白和AQP3、AQP8 mRNA表达,减少结肠水分重吸收,增加结肠粪便含水量,调节水分转运,改善结肠黏膜超微结构,增强肠动力,起到改善便秘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及尼莫地平干预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尼莫地平组,后两组按时间分成再灌注1、3、6、12、24,36、48、72h和7d组。制作MACO动物模型致大鼠形成局灶性脑缺血,记录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应用TUNEL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情况。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细胞凋亡缺血组各时间点同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尼莫地平干预后可以显著减少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凋亡细胞数量(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以减少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从而保护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脑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慢性疲劳大鼠疲劳状态、痛阈的影响及其中枢机制。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针组、侧脑室假注射组(假注射组)、侧脑室注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组(CRF组)、侧脑室注射CRF电针组(CRF电针组)、侧脑室注射CRFA组(CRFA组)、侧脑室注射CRFA电针组(CRFA电针组),除空白组外,采用慢性束缚复合强制性冷水游泳复制慢性疲劳模型。假注射组行侧脑室假注射,CRF组、CRF电针组行侧脑室CRF注射,CRFA组、CRFA电针组行侧脑室CRF拮抗剂注射。模针组、CRF电针组、CRFA电针组电针"肾俞"、"足三里"治疗。分别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进行力竭游泳实验、水迷宫实验、热板测痛实验检测疲劳状态及痛阈。结果:造模后,造模各组力竭游泳时间较空白组明显缩短(P0.05),水迷宫时间较空白组明显延长(P0.05),热痛时间较空白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模针组、CRF电针组力竭游泳时间明显延长(P0.05),水迷宫时间明显缩短(P0.05),热痛时间明显延长(P0.05);CRFA电针组力竭游泳时间、水迷宫时间、热痛时间较模型组均无明显变化。结论:电针肾俞、足三里可改善慢性疲劳大鼠体力和脑力疲劳以及易感疼痛情况,下丘脑CRH是电针治疗作用的关键物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蒺藜皂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蒺藜皂苷治疗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再灌注24h后检测大鼠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ELISA 法检测大鼠脑组织及血清TNF-α、IL-6和IL-10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蒺藜皂苷治疗组可明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损伤和脑水肿程度,降低缺血脑组织和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增加缺血脑组织和血清IL-10的含量。结论:蒺藜皂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增强IL-10的表达,降低TNF-α和IL-6的表达,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大脑神经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电针对心肌缺血大鼠下丘脑内单胺类递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心肌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从80只健康SD大鼠中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结扎冠状动脉旋前降支复制心肌缺血动物模型。选取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神门”穴组、“内关”穴组和“太渊”穴组,每组10只。分别电针大鼠左侧“神门”穴、“内关”穴和“太渊”穴,每次刺激10min,每目1次,连续3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下丘脑室旁核区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多巴胺(dopamine,D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区NE、DA和5-HT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内关”组和“神门”组NE、DA、5-HT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太渊”组仅NE含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电针“神门”、“内关”穴治疗心肌缺血的机制与其促进下丘脑室旁核区单胺类递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对脑梗死大鼠神经运动功能及脑组织病理状态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电针对脑梗死大鼠的疗效机制.方法 将60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针刺组和非针刺组三组,每组再随机分为1 d、7 d和14 d三个亚组 用改进的Longa线栓法制备脑梗死大鼠模型 针刺组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治疗,20 min/(次·天) 余两组在同一时间捆绑,不进行针刺治疗.采用NSS评分和平衡试验评分来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1 d时大鼠神经功能与平衡试验评分针刺组和非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7 d和14 d时针刺组大鼠的评分均低于非针刺组(P〈0.05) HE染色,1 d时针刺组梗死边缘区神经细胞形态的缺血性损伤较非针刺组轻 7 d和14 d时针刺组明显好于非针刺组.结论 电针刺激"足三里"和"内关"能够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脑损伤区组织病理学,促进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恢复.  相似文献   

20.
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不同时间段血清皮质酮水平的影响。方法雌性Wistar大鼠16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针刺预处理组、模型组和针刺预处理模型组,每组40只。针刺预处理:对双侧肾俞、百会穴进行针刺;造模:以颈动脉引流法行全脑缺血再灌注造模,术后/针后分0.5h、3h、6h、24h、48h5个时间段眼球取血,制备血清,比色法检测皮质酮含量。结果针刺预处理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0.5h血清皮质酮出现短暂升高(P〈0.05),之后快速回落至正常水平;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皮质酮含量在再灌注0.5h急剧升高,再灌注6h达高峰(P〈0.05),24h后逐渐回落,但仍高于其它各组相应时间段(P〈0.05);针刺预处理模型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段均降低,尤以6h最为显著(P〈0.05)。结论肾俞、百会穴针刺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皮质酮异常波动具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