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0 毫秒
1.
沉默调节蛋白(sirtuins,SIRT)家族是NAD+依赖性赖氨酸去乙酰化酶和ADP核糖转移酶的进化保守家族,调节细胞生理活性。NAD+水平在细胞生理活动中是动态变化的,NAD+的异常变化会引起各种疾病。SIRT在大脑中具有细胞特异性及细胞器特异性表达,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如缺血性脑卒中。因此,开发和使用SIRT特异性调节剂可以促进神经保护,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2.
基因重组链激酶在急性脑卒中外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卒中是我国主要致死、致残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如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因重组链激酶(rSK)是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本课题组自1994年起,从动物实验到临床治疗,系统地研究了rSK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依赖于NAD+的去乙酰化酶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s)在所有的物种中均有表达.沉默信息调节因子相关酶1(SIRT1)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的与酵母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Sir2)同源性最高的同系物,是SIRT家族成员中最具有特征的一类去乙酰化酶.它能调节多种有机体的寿命,且在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如细胞存活、分化和代谢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通过具有SIRT激活特性的化合物如白藜芦醇,还是通过热量限制的代谢条件所诱导的SIRT1的激活,都能发挥神经保护及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进程的作用,从而延长机体的寿命.然而,SIRT的激活与延长健康寿命及延缓年龄相关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确切机制联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确证.本文就近年来对SIRTs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关系间的治疗靶标及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范卫平  苏丹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0):3786-3788
目的探讨血栓通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武陟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接受长春西汀治疗,研究组接受血栓通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黏附分子[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水平、血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研究组血清sICAM-1、sVCAM-1、TNF-α、CRP、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栓通联合长春西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效果显著,可调节黏附分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水平。  相似文献   

5.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是一种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去乙酰化酶,SIRT1是与哺乳动物sir2同源性最高的家族成员。SIRT1不仅可以通过对相应的组蛋白,非组蛋白及转录因子的调节参与许多生理功能的调节,在心血管系统,还可能与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及核转录调节因子NF-κB相互作用,对细胞的生存、炎症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本文拟对SIRT1对其下游的基因调控起到抑制炎症的产生,从而达到治疗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宋小琴 《重庆医学》2012,41(20):2098-2100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2是近来发现的一类具有NAD+依赖性的组蛋白/非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从细菌到哺乳动物都有表达,属于Ⅲ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Frye[1]首次鉴定和克隆出了7种人类的Sir2同系物:SIRT1~SIRT7,取名为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卒中是我国主要致死、致残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如高血压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基因重组链激酶(rSK)是我国第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本课题组自1994年起,从动物实验到临床治疗,系统地研究了rSK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 1.成功建立猫脑内血肿、幼猪急性脑梗死和SAH动物模型:分别研究rSK局部应用溶化猫脑内血肿的疗效,rSK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效学,rSK经脑池或侧脑室应用预防猪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结果表明:rSK能溶化脑内  相似文献   

8.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红胜  周玥  许菲 《医学综述》2009,15(10):1448-1451
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是一种NAD+依赖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多种细胞生物学功能如基因转录沉默、细胞生长周期调节、能量代谢包括糖异生和脂质累积、胰岛素分泌、血管生成、神经保护、病毒感染以及细胞衰老等有着密切的关系。SIRT1作用于各种蛋白质如p53、核因子κB、转录激活蛋白等使其去乙酰化而调节其功能。此外,SIRT1的调节剂有可能成为治疗疾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叶林峰 《医学综述》2011,17(8):1166-1168
氧化应激在帕金森病(PD)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是新出现的在抗氧化应激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转录调节因子,氧化应激激活的PGC-1α能够诱导抗氧化酶表达,提高组织抗氧化能力。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类1(SIRT1)是最近发现的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依赖的蛋白去乙酰化酶类,SIRT1去乙酰化PGC-1α后阻止了蛋白酶体降解PGC-1α,而产生靶基因持续激活。SIRT1/PGC-1α在氧化应激时能够调节许多抗氧化程序表达,在预防和治疗PD中发挥重要作用。现就SIRT1/PGC-1α抗氧化应激在PD保护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方法 将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232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血管再闭塞或出血性转化(HT),分为再闭塞率组(41例),HT组(36例)和对...  相似文献   

11.
高天理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2):4055-4060
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公认危险因素,占卒中或短暂性缺血发作的10%~20%。常规的脑血管检查技术只能显示管腔的狭窄程度,而不能阐明狭窄的结构和狭窄的原因。因此,仅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研究管腔狭窄的程度,对评估疾病的特征和预防卒中的危险分层显然是不够的。对斑块和动脉壁基于成像特征如斑块内出血(IPH)、溃疡、新生血管、纤维帽(FC)厚度和富含脂质的坏死核心(LRNC)等的无创评估是指导治疗的基本方法。本综述总结了当前在颈动脉易损斑块成像中,血管壁成像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超声(US)诊断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12.
静脉溶栓后短时血压变异性(BPV)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预后不良以及死亡的重要因素。静脉溶栓后“血压骤降”可能预示着血管再通。短时BPV主要通过影响缺血半暗带组织周边的持续性脑血流供应来影响脑卒中的预后。目前多数研究表明,静脉溶栓后收缩压维持在141~150 mm Hg可能有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的最佳血压管理方案尚未确定,尤其是降压指征和幅度方面,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主要就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BPV与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钙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方法:30 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 10 只。对模型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大鼠建立非心源性缺 血性脑卒中模型,阿托伐他汀组大鼠连续灌胃阿托伐他汀(1 mg·kg-1·d-1)2 w,假手术组不阻塞颈内动脉,假手 术组和模型组连续灌胃等体积 0.9% 氯化钠溶液。观察各组之间神经功能评估、脑组织病理变化、神经元凋亡、 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和 IL-1β)水平等各项指标的差异,Western blotting 法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元凋亡相 关蛋白 TLR4、核转录因子 NF-κB p65、p-IκB、Cleaved Caspase-3 表达差异。结果:阿托伐他汀组神经功能缺陷 评分、HE 染色病理切片观察、细胞凋亡率、血清 IL-6、TNF-α和 IL-1β较模型组均明显改善(P<0.05)。Western blotting 免疫印迹显示阿托伐他汀组大鼠 TLR4、NF-κB p65、p-I κB、Cleaved Caspase-3 较模型组明显下调  相似文献   

14.
背景 为减少中风病致残程度,其急性期综合康复越来越受重视。中药泡洗改善中风病后遗症状已受到临床肯定,但关于其在中风病急性期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 探讨加减桂枝汤泡洗对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海南省中医院住院的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偏瘫患者11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55例和观察组5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急性脑梗死规范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加减桂枝汤泡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90 d内肢体肿胀发生率,治疗前及治疗14、90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90 d后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90 d内肢体肿胀发生率为14.5%,高于观察组患者的1.7%(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90 d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4、IL-6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后两组患者IL-4、IL-6及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IL-4、IL-6及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加减桂枝汤泡洗可有效促进缺血性中风病(中经络)急性期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炎性因子如IL-4、IL-6、及hs-CRP水平,减少肢体肿胀的发生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背景 住院期间并发肺部感染会明显增加住院费用、时间和死亡率,大大加重了疾病负担。入院24 h内血液检测值对肺部感染是否存在影响尚不清楚。目的 分析血液检测值对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1月-2017年7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 284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当前饮酒情况、当前吸烟情况等基本信息及入院24 h内的血液检测值,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6 284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并发肺部感染者373例(5.94%),其中男237例,女136例,平均年龄为(72.6±10.1)岁。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当前吸烟情况、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绝对值、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肌酐、脂蛋白a是并发肺部感染与否的影响因素(OR值分别为2.316、2.258、0.998、0.987、1.106、1.029、1.003、1.056,P<0.05)。结论 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检测值对并发肺部感染有预测作用,其中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升高者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降低,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肌酐、脂蛋白a升高者并发肺部感染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6.
血脑屏障(BBB)是以内皮细胞为核心形成的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微环境稳态的重要结构。在缺血性卒中的病理条件下,局部的各种炎症反应与细胞自身表型、结构的改变使BBB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通透性上升,外周血中的各种成分,尤其是激活的炎症细胞/炎症因子可穿过受损的BBB而到达脑实质并损害正常或加重已经受损的神经细胞的功能。本文通过描述BBB各组分的和其他炎症细胞的激活和功能改变来回顾缺血性卒中后BBB的受损机制,并简要总结我们团队目前修复缺血性卒中后BBB损伤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7.
背景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患者越来越关注自身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是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方法之一。目的 了解不同时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其相关因素,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9月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就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收集脑卒中危险因素,并在入院后3~5 d、发病后1个月、发病后3个月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究发病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医保类型、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脂血症、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治疗方案是入院后3~5 d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医保类型、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发病后1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年龄、文化程度、医保类型、BMI、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治疗方案是发病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不同时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不同,只有在不同时期关注不同的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做到患者全病程管理。  相似文献   

18.
目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世界第三大死因,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但面对COPD这个可防、可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临床诊疗仍有诸多不足,如对患者教育不够、随访缺失、稳定期和/或急性加重期管理不规范等,以上均是患者病情频繁加重和恶化的重要原因。而病情频繁加重和恶化将导致后期治疗效果不佳和治疗难度增大,以及社会经济负担增加等。所以,加快促进COPD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规范化,提高诊疗精度和效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结合我国临床诊疗现状和疾病研究进展,从临床应用角度对2020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COPD诊断、治疗与预防全球策略》指南(简称:指南)进行全面阐释和分析,内容包括稳定期药物管理、稳定期非药物管理和急性加重期管理。其中指南解读(一)主要涉及稳定期药物管理,内容包括诊断评估、初始治疗和后续治疗。通过对该指南的解读,以期为我国急诊科、呼吸科等临床医师的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优化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微小RNA(miRNA)-370沉默对酒精性肝病(ALD)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32只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普通饲料)、模型组(40%酒精灌胃+隔日高脂饲料饲养)、空载组(40%酒精灌胃+隔日高脂饲料饲养+尾静脉注射含空载质粒的腺病毒)和沉默组(40%酒精灌胃+隔日高脂饲料饲养+尾静脉注射含si-miRNA-370质粒的腺病毒),每组各8只。用40%酒精灌胃联合隔日高脂饲料饲养法构建ALD大鼠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丙二醛(MDA)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NA-370、沉默信息调节因子6(SIRT6)mRNA和Nrf2 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SIRT6和Nrf2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SOD、GSH-Px、SIRT6 mRNA、Nrf2 mRNA、SIRT6和Nrf2水平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MDA和miRNA-370水平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10.306、14.839、9.040、10.645、5.836、8.775、11.098、10.066、8.569、4.976、12.435,均P<0.05)。与空载组比较,沉默组SOD、GSH-Px、SIRT6 mRNA、Nrf2 mRNA、SIRT6和Nrf2水平升高,ALT、AST、TG和miRNA-370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5.731、9.537、14.524、29.569、8.888、16.233、8.144、6.818、5.329、21.317,均P<0.05)。结论:MiRNA-370沉默可改善ALD大鼠肝脏损伤,升高SOD和GSH-Px水平,其机制可能与调控SIRT6和Nrf2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