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观察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将130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5例。对照组接受弹簧圈栓塞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6个月时的再发责任血管卒中事件发生率、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栓塞有效率为98. 46%,显著高于对照组92. 30%(P 0. 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预后良好率、复发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 05)。对照组有3例出现再发责任血管卒中事件,而观察组未发生此类事件,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0. 05)。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疗效确切,可以提高栓塞成功率,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在脑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81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观察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效果、BI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两组BI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有助于提高完全栓塞率,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取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83例,其中接受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38例(观察组),接受非支架辅助治疗45例(对照组),随访观察2组患者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即刻造影完全栓塞38例,栓塞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3,P0.05)。观察组术中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弹簧圈移位、脱出、解旋,动脉瘤缺血事件和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分别为2.63%、0.00%、5.26%和7.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随访动脉瘤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63例(63处)复杂动脉瘤患者,均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评估栓塞效果,术后6个月脑血管造影评估疗效。结果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38例动脉瘤达完全栓塞,13例栓塞程度达95%,7例为90%,3例为80%,2例80%;术中未出现弹簧圈游走事件,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7.9%;术后6个月,4例复发者再次行栓塞治疗,栓塞程度均≥95%。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微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国际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试验表明,介入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方案[1]。颅内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多采用电解脱弹簧圈和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其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可以增加动脉瘤填充密度,降低弹簧圈伸入母动脉的发生率,被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尤其是宽颈或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2-4]。然而,伴随着支架的植入,动脉瘤患者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和术后血栓栓塞的风险也明显升高[5-9]。尽管常规使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但术后血栓栓塞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因此,急需一种更有效的术后血栓栓塞治疗方案以改善支架辅助栓塞术后血栓栓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Neuroform自膨式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接受介入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152例纳入研究,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非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单纯弹簧圈组)56例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支架辅助组)96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治疗一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复发率及预后。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支架辅助组NIHSS评分低于单纯弹簧圈组,GCS分数高于单纯弹簧圈组(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支架辅助组复发率及mRS评分低于单纯弹簧圈组(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在弹簧圈栓塞的基础上联合Neuroform自膨式支架可明显提高疗效,同时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与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效果及对术后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来我院诊治的8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研究组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分析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纯栓塞与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微小动脉瘤的效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前交通微小动脉瘤患者42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单纯栓塞组22例和支架辅助栓塞组20例,比较2组术后即刻和随访12个月栓塞程度和动脉瘤复发,及术中并发症。结果:支架栓塞组完全栓塞7例,次全栓塞5例,部分栓塞8例;单纯栓塞组完全栓塞9例,次全栓塞11例,部分栓塞2例;与支架栓塞组比,单纯栓塞组的栓塞程度较高(P=0.049)。术后12个月,37例患者进行造影复查,结果显示支架栓塞组完全栓塞16例,次全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单纯栓塞组完全栓塞8例,次全栓塞6例,部分栓塞4例;与支架栓塞组比,单纯栓塞组的栓塞程度较低(P=0.040)。与单纯栓塞组比,架辅助栓塞组术后12个月复发率和不良事件较少(P0.05)。结论:与单纯栓塞比,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前交通微小动脉瘤可提高栓塞率、减少复发率和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使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后的长期疗效。方法:18例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均在术后3年以上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全颈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除2例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伴轻度狭窄形成外,其余16例患者均未发现支架内狭窄迹象;14例动脉瘤体完全无显影,4例患者有动脉瘤颈轻度复发迹象。结论: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术式有效、可行,长期效果良好,长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及栓塞效果.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我们对26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Solitair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围术期给予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术后3个月复查脑血管造影评价栓塞效果.结果 26例患者共使用27枚Solitaire支架,其中1例患者使用2枚支架.术中支架均顺利到位,放置位置满意,即刻血管造影致密栓塞24例,次全栓塞2例,支架释放位置满意,载瘤血管通畅,3个月后,23例患者获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迹象.结论 Solitair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操作简单,栓塞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Vorapaxar is the first substance of a new class of antiplatelet drugs that has been tested in large clinical trials. The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 1 (PAR-1) antagonist inhibits thrombin-induced platelet activation to prevent atherothrombosis. In the phase 3 trials TRAC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TRA 2P-TIMI 50 (stable atherosclerosis) reducing ischemic events with vorapaxar came at the cost of bleeding. TRACER compared vorapaxar to placebo in 12,944 patients who had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on top of contemporary treatment including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aspirin and clopidogrel). Vorapaxar reduced ischemic events non-significantly, but increased bleeding significantly, therefore not justifying triple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this setting. Follow-up was stopped early because of bleeding. TRA 2P-TIMI 50 examined 26,449 patients who had a 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chemic stroke, or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Vorapaxar reduced ischemic events and increased bleeding both significantly. Recrui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or stroke was stopped early. Net clinical outcome and subgroup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vorapaxar could be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ith pri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 but no history of strok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25例确诊为ACS急诊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B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Bid;C组(n=41):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西洛他唑50 mg Bid。利用全血电阻抗法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的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I前、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计算并比较CR的发生率,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 B组与C组的C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6.7%vs.14.6%),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35.7%)(P〈0.05);B组和C组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5±7.4)mg/L vs.(12.8±7.1)mg/L,(9.2±6.8)mg/L vs.(8.5±6.3)mg/L],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16.7±6.3)mg/L,(11.8±5.4)mg/L,P〈0.05];B组和C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4%,2.4%)vs.16.7%](P〈0.05);C组出血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14.6%vs(.2.4%,2.4%)](P〈0.05)。结论两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均明显降低ACS急诊PCI术后患者CR发生率和hs-CRP水平,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西洛他唑方案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倍氯吡格雷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双抗治疗1年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远期预后差异,并分析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12月植入药物涂层支架后采用双抗血小板治疗1年的1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抗血小板治疗1年后服药情况,将其分为阿司匹林组(100 mg/d,85例)和氯吡格雷组(75 mg/d,83例)。继续观察18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以及服药期间出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心血管相关死亡、再发心绞痛、支架内再狭窄等观察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阿司匹林组轻中度出血比例明显高于氯吡格雷组(16.5%vs 4.8%,P=0.015),主要为胃出血事件增多(8.2%vs 1.2%,P=0.032)。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表明,随访期间两组MACEs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 rank=0.014,P=0.905),但氯吡格雷组轻中度出血事件明显少于阿司匹林组(log rank=5.986,P=0.014)。发生出血事件的患者中女性比例(61.1%vs 34.0%,P=0.024)以及年龄[(71.89±8.37)岁vs(64.75±9.02)岁,P=0.002)]高于未出血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Exp(B)=4.771, 95%CI 1.313~17.344,P=0.018]、性别[Exp(B)=0.361, 95%CI 0.129~1.009,P=0.049]为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CI术双抗治疗1年后患者单用氯吡格雷或阿司匹林远期获益相似,但单用氯吡格雷后轻中度出血风险降低;PCI术双抗治疗1年后的高龄女性患者可考虑长期服用氯吡格雷片75 mg/d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病程、疗效及安全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CBM、CNKI和WanFang Data,纳入所有比较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短疗程(≤6个月)与长疗程(>6个月)疗效及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观察性研究,由两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其中3个为RCT(共计7475例患者),5个为队列研究(共计12744例患者)。对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疗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的死亡或心肌梗死事件发生率较短疗程组低[OR=0.74,95%CI(0.56,0.98),P<0.0001];短疗程组出现严重出血事件的发生率较长疗程组低,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9,95%CI(0.99,1.69),P=0.06]。对观察性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长疗程组的死亡或心梗发生率较短疗程组低[OR=0.7,95%CI(0.45,1.08),P=0.11],应用Meta回归探讨队列研究间的异质性,结果提示研究年限、随访时间对异质性有贡献(Z=3.61,P=0.000);而且长疗程组的晚期支架内血栓也较短疗程组发生率低[OR=0.40,95%CI(0.15,1.07),P=0.07]。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长疗程(>6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降低患者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而不会明显增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率;同时,长疗程组还有降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发生的趋势。但更长疗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12月)则未见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单纯栓塞与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8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为观察组(支架辅助栓塞治疗)和对照组(单纯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栓塞效果,术前及术后3、5、7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治疗后6个月及1年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完全栓塞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完全栓塞率76.74%(P<0.05)。治疗后两组MRS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且相同时间MRS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年观察组复发率为6.98%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23.26%(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4.88%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1.63%(P<0.05),但两组急性血栓、血管痉挛、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瘤破裂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栓塞相比,支架辅助栓塞可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栓塞效果、改善预后并降低复发率,且不会增加出血性及缺血性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期三联抗血小板药物对非ST段抬高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非ST段抬高性ACS提供进一步的临床依据。方法急性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三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治疗组)和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三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二联抗血小板药物。观察治疗48 h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及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ET-1、NO、PGI2)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三联抗血小板药物较二联抗血小板药物更有效地降低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主要的不良反应为皮下瘀斑、牙龈出血。结论对于非ST段抬高性ACS患者,三联抗血小板药物在短期的抗炎、改善血管功能方面要优于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CE)治疗未破裂宽颈颅内动脉瘤(uWNIAs)及对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uWNIAs患者86例,依照已接受双支架或单支架辅助栓塞情况将86例患者分为双支架组(n=43)与单支架组(n=43).单支架组行单Lvis支架辅助CE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根据血小板聚集率(PAR)个体化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性.方法 收集2008年2月至2009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7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76)及治疗组(n=386).对照组采用标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波立维)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治疗组基础用药与对照组相同,根据患者PAR调整阿司匹林、波立维用量或加用西洛他唑(培达)直至PAR降至40%以下并维持3个月,再调整为标准方案.分析两组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结果差异,观察两组主要终点和次要终点指标发生率的差别,以及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对氯吡格雷抵抗(CR)患者PAR的影响.结果 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冠状动脉造影及PCI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个月及1年时个体化治疗的主要终点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标准化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个月:3.9%vs 6.6%,P<0.05;1年:5.4%vs 8.8%,P<0.05);次要终点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个月:0.8%vs 0.8%,P>0.05;1年:1. 0%vs0.8%,P>0.05).另外,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标准治疗比较,能明显降低CR患者的PAR,(48.2±6.2)%vs(65.8±9.2)%(P<0.05).结论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行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与标准治疗相比,可进一步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替罗非班是否可以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老年患者实行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发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作用,同时不增加外科手术的出血。方法:入选入院前1年内曾因冠心病植入药物涂层支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而后无缺血性胸痛症状,因外科疾病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的12例患者配对分组,手术前5d停用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6例患者应用替罗非班0.1μg/(kg·min)持续静脉微量泵泵入,对照组6例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依诺肝素1mg/kg皮下注射(每天2次),手术结束后在重症监护室中继续术前应用方法,根据外科情况允许,停用替罗非班及低分子肝素,尽早恢复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使用,分析围手术期两组新发心血管事件以及严重出血事件。结果:两组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发生缺血性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未发生大量出血而导致输血或需二次手术止血等出血事件。结论:替罗非班应用在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行非心脏手术替代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围手术期支架内血栓的治疗作用不亚于低分子肝素,没有严重的出血并发症,而且有半衰期短的特点,其优势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