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4 毫秒
1.
在283.15~323.15K温度范围内,采用比重瓶和毛细管黏度计对泰乐菌素在丙酮等6种溶液中的密度及黏度进行测定,并采用VTF热力学方程对溶液体系的密度、黏度随温度和浓度的关系进行关联,确定了关联参数,并利用拟合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密度和黏度的总平均相对误差和总标准偏差分别为0.064 5%、1.623 2%和1.856 4×10-3 g/cm3、2.188 9×10-2 mPa·s。  相似文献   

2.
分别测定了亚硫酸氢钠甲萘醌(MSB)+水+(45%C2H5OH,60%C2H5OH和75%C2H5OH)三元体系在303.15~333.15 K内7个温度下的密度与黏度.对密度、黏度与溶液组成和温度间的关系通过Vogel-Tamman-Fulcher(VTF)方程进行关联,方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比较,其标准偏差<1.0%,计算所得表观摩尔体积、极限偏摩尔体积等体积性质数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以3种商业化籼米为原料,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研究了不同碾磨程度条件下样品的糊化特性变化趋势,分析了样品糊化特性与碾磨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碾磨时间的延长即碾磨程度的增加,3种籼米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和糊化温度均呈现一致的规律性变化: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和最终黏度呈上升趋势,糊化温度呈下降趋势,且均在碾磨0~30 s的范围内变化幅度最大。3种籼米淀粉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回生值、峰值时间和糊化温度变化范围分别为2 053.00~3 588.00、1 006.33~1 801.33、1 055.67~1 876.67、2 087.67~2 888.33、991.67~1 566.33 m Pa·s、5.62~6.09 s、71.83~75.60℃。相关性分析表明,碾磨程度与峰值黏度、最低黏度、衰减值、最终黏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定的糊化特性或许可以作为指示大米碾磨程度的新物性量化指标,用于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4.
《粮食与油脂》2016,(8):39-41
对花生油、玉米油、芝麻油和葵花籽油等四种植物油的折射率和黏度随温度的变换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利用红外光谱分析了植物油的成分对折射率和黏度的影响。研究表明,四种植物油的折射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线性下降,而黏度随温度的升高呈指数衰减。红外光谱结果说明,植物油中的不饱和度越大,其折射率越大,而黏度越小。  相似文献   

5.
为预测和控制大枣在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大枣的腐烂指数、L*值及维生素C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变化规律,在Arrhenius动力学方程基础之上,建立了腐烂指数、L*值、维生素C含量与贮藏温度和贮藏时间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腐烂指数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L*值和维生素C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贮藏温度越高,大枣品质变化越明显。腐烂指数对零级反应有较高的拟合精度,L*值和维生素C含量变化对一级反应的拟合性较好。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在10%以内,说明273~293K温度范围内,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较好地预测大枣贮藏期间品质变化。  相似文献   

6.
 设计了一种测定超临界CO2中分散染料溶解度的新方法,并对分散蓝79的溶解度进行了测定;分析了系统温度、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以及与染色K/S值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分散蓝79在超临界CO2中的溶解度随系统温度的提高而下降,随系统压力的提高而增加;聚酯织物的K/S值在实验范围内随系统温度、压力的提高而增加,而与染料溶解度的相对大小无关;分散蓝79在130℃2、2 MPa、循环速率较低的超临界CO2流体中,易发生部分熔融现象,原因是高压降低了分散染料的熔点。  相似文献   

7.
食用植物油流变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旋转流变仪探讨了15种植物油和13种不同品牌花生油流变学特性.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的黏度(η)不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改变,均属于牛顿型流体,橄榄油黏度最大(0.065 50 Pa·s),其次是茶油,葡萄籽油黏度最小(0.047 80 Pa·s);植物油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其流变学特性为温度敏感;除花生油外,其余植物油的lnη与1/T在0~50℃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r≥0.999 4),13种花生油黏温曲线(lnη与1/T)均为非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因子对聚丙烯酸钠表观黏度的影响。利用响应面法和控制变量法分析聚丙烯酸钠溶液黏度受温度、体积分数、p H值、盐离子影响的变化。同时研究了其与不同比例增稠剂海藻酸钠、魔芋胶、羧甲基纤维素(CMC)和卡拉胶混合复配的协同影响效果。数据分析表明:温度在10~85℃范围内对聚丙烯酸钠表观黏度影响不大;随体积分数的增加聚丙烯酸钠溶液的表观黏度增加;在p H值3~10时,聚丙烯酸钠溶液黏度随p H的上升而增大;加入盐会使聚丙烯酸钠黏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Fe3+、Ca2+的影响显著;聚丙烯酸钠与4种增稠剂复配后,溶液表观黏度无增强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颜色参数变化的青花菜叶绿素含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青花菜贮藏期间叶绿素含量和颜色变化的关系,通过不同温度贮藏实验建立基于颜色参数-a/b值的叶绿素含量预测模型。将青花菜贮藏在273、278、283、293、303K条件下,测定花蕾-a/b值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基于Arrhenius动力学方程分别建立青花菜-a/b值、叶绿素含量与贮藏时间和温度之间的动力学模型,再根据-a/b值与叶绿素含量变化的线性关系,进一步建立基于-a/b值的叶绿素含量预测模型。在275、280、285、295、305K贮藏温度条件下对基于-a/b值的叶绿素含量预测模型进行验证,预测的相对误差(RE)为4.31%,预测精度较高。因此该预测模型可以较好的预测在273~305K温度条件下青花菜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状况,从而可为应用颜色参数的检测方法来检测青花菜的品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酸-酶结合法制备牛肌腱胶原纤维凝胶.研究了浓度、温度及pH值对胶原纤维凝胶黏度与吸水率的影响,用激光粒度仪测定胶原纤维凝胶的等电点,通过扫描电镜考察了胶原纤维凝胶海绵的断面、表面及胶原纤维束的形貌.结果表明:胶原纤维凝胶的等电点为4.22±0.04;胶原纤维凝胶经冷冻干燥后形成孔隙均匀的三维网状结构,孔径约为90~250μm,胶原纤维直径约为0.1~1.0μm.DSC分析测得胶原纤维凝胶海绵的热变性温度为66.8℃.在试验研究范围内,胶原纤维凝胶的黏度随其浓度的增高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呈下降趋势,随剪切速率增大而降低.随pH值的升高,胶原纤维凝胶的黏度先降低后升高,胶原纤维的吸水倍率呈现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其pH值为3.5时,其吸水倍率达到289.8 g/g,黏度降至最低值.  相似文献   

11.
安广杰  王璋 《食品科学》2007,28(7):68-72
本实验对改性水解明胶的流变学性质、热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水解明胶而言,改性水解明胶的变性温度范围较窄,焓变升高。改性水解明胶溶液的黏度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是改性水解明胶在质量浓度为30%时还具有较好的流动性。温度对改性水解明胶溶液黏度的影响很大,黏度与温度的关系符合Arrhenius模型lgη=lgA+Ea/2.303RT。在剪切速率较低的范围内,溶液呈现一种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状态。在剪切速率高于30Pa·s时,呈现牛顿流体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研究烘烤温度对莜麦面黏度特性、湿润下沉性、分散性、堆积密度和颜色的影响。利用电烤炉烘烤莜麦面,采用Brabender黏度仪和色差计分别测定了莜麦面的黏度特性和颜色参数。结果表明:烘烤温度升高可改变莜麦面Brabender黏度曲线类型,降低莜麦面的峰值黏度,提高莜麦面的堆积密度,使莜麦面颜色变深;当烘烤顶火温度达到200℃时,莜麦面的Brabender黏度曲线由B型变为D型,峰值黏度降低了87.2%,总色差ΔE*为22.17 NBS,颜色变化显著;随着烘烤温度的升高,糊化温度和回生值先升高后下降,崩解值、湿润下沉时间和分散时间先减少后增加,莜麦面逐渐趋于红色;糊化温度和回生值的最高值分别为87.8℃和91 BU,对应的烘烤顶火温度分别为180℃和140℃;色相角在0°~90°范围内逐渐减小,减小了13.3%。  相似文献   

13.
电子鼻在冷却肉货架期预测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电子鼻分析了猪肉在不同贮藏温度与贮藏时间下的挥发性成分变化,利用主成分分析(PCA)与货架期(SL)分析的方法,预测猪肉的货架期.将电子鼻SL分析获得的依据猪肉气味变化判定的货架期与理化指标(挥发性盐基氮值)分析相结合,建立猪肉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猪肉的菌落总数值与TVBN值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均符合一级化学动力学模型(R2>0.9).将电子鼻测定的数据经PCA分析后证明电子鼻能较好地区分贮藏于不同温度下的猪肉.基于电子鼻SL分析获得的猪肉气味变化与理化指标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将上述两种货架期分析方法相结合并利用Arrheaius动力学模型求得EA和Q10值,从而得到贮藏在273~283、283~293K温度段下猪肉的货架期预测模型分别为SLd=68×2.833283-I/10(h)和SLg=32×2.471293-I/10(h).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低浓度海藻酸钠的流变性及影响因素;方法:以低浓度海藻酸钠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其流变性能及浓度、剪切速率、pH值、温度、搅拌时间对溶液黏度的影响;结果:低浓度海藻酸钠溶液的黏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加;其溶液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而减小,表现出切力变稀行为;在酸性条件下海藻酸钠溶液的黏度随pH值的升高而下降;当pH值大于6.62时海藻酸钠溶液的黏度基本保持不变;其黏度先随温度的升高呈现波动性变化,随温度的升高先减小,在70℃左右出现极小值后再增大;低浓度海藻酸钠溶液黏度随搅拌时间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不同贮藏温度条件下鲐鱼货架期预测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海上移动运输船上东海鲐鱼新鲜度随温度变化规律及其动力学特性,将鲐鱼贮藏在0、5、10、15 ℃条件下,测定K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值与菌落总数(total viable count,TVC),并进行感官评分,研究其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显示,随贮藏时间的延长,鲐鱼的感官品质指标逐渐下降,K值、TVB-N值和TVC均逐渐上升。实验用Arrhenius方程构建了贮藏温度、贮藏时间与K值、TVB-N值和TVC之间的动力学模型,其中,K值变化的活化能(Ea)及速率常数(k0)分别为30.54 kJ/mol和1.54×104;TVB-N变化的Ea及k0分别为41.21 kJ/mol和4.40×105;TVC变化的Ea及k0分别为46.78 kJ/mol 和2.93×106。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在0~15 ℃范围内对鲐鱼的货架期进行准确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蛀食性害虫玉米象、米象侵害后小麦粗淀粉含量和全麦粉糊化特性的变化,选用河南产储藏3年的商品小麦为材料,按不同虫种分组,设定不同的虫口密度和侵害时间,检测害虫感染后小麦粗淀粉含量和全麦粉的糊化特性。结果表明:玉米象和米象不同程度感染后小麦粗淀粉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同一虫口密度随着蛀蚀时间的延长,还是同一蛀蚀时间下随虫口密度增加,其感染后的全麦粉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均呈下降趋势;糊化温度呈上升趋势,峰值时间基本无变化;粗淀粉含量与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衰减值和回生值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峰值时间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植物油介电常数的变化规律,本研究采用同轴探针技术,探究了25℃温度条件下菜籽油、调和油、葵花籽油、橄榄油、玉米油、芝麻油、大豆油及花生油等八种常见食用植物油的介电常数和脂肪酸组成。同时,测定了大豆油在油炸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等品质变化,与介电常数的变化规律相联系起来,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较低频段(100~180MHz)时,除花生油外,同频率下各种食用植物油介电常数大小与油中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呈正相关关系;在较高频段(300~10000MHz)内,油的介电常数随亚油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大豆油的酸值逐渐增加,过氧化值先增加后减小,大豆油的介电常数逐渐增加。在同一频率下,大豆油的介电常数变化与上述品质变化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冻肉射频解冻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进行了理论模拟和实验测定。主要目的在于验证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来模拟冻肉射频解冻温度变化的可行性,以计算机模拟过程代替繁琐的实际测定过程,便捷地获得适宜的射频解冻条件。测定了猪肉在27 MHz频率下在-18℃~20℃范围内的介电性质,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了静电场-热传导双向耦合模型,研究了射频仪极板间距和肉块厚度对冻肉在射频解冻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影响,并与实验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模型计算温度值与实验测定温度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解冻速度呈现先快(-18℃~-5℃)后慢(-5℃~-1℃)再快(-1℃以上)的变化趋势。极板间距越大,肉块厚度越厚,则解冻所需时间越长。极板间距越大,肉块厚度越小,则射频解冻后肉块内温度分布越均匀。通过冻肉射频解冻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模拟,建立了射频条件、物料性质与解冻效果之间的关系,使软件模拟预测解冻过程成为可能,为射频解冻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粮食与油脂》2016,(1):28-32
旨在确定渗透压与交联取代度和所得淀粉糊黏度间的关系。应用Brabender连续黏度计对渗透压处理交联木薯淀粉进行了测定。当氯化钠作为交联反应渗透压促进剂时,随渗透压增大,所得淀粉样品的起始糊化温度增加,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减小;高渗透压时,凝沉值和崩解值都趋于0。而硫酸钠作渗透压促进剂时,随渗透压的增大,起始糊化温度变化不明显,峰值黏度先下降后缓慢下降,最终黏度先减后增(增加不显著),崩解值先增后减,凝沉性则下降。木薯交联淀粉的取代度随氯化钠或硫酸钠溶液产生渗透压的增加而增大。另外,采用偏光显微镜和红外光谱对渗透压处理交联木薯淀粉进行了分析,并测定了其透明度、抗剪切性和抗凝沉性,结果显示,渗透压处理后交联淀粉的相应性质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0.
减压处理鲜切西兰花的货架期预测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鲜切西兰花减压处理36 h后,分别置于273 K、278 K、283 K、288 K、293 K五个不同温度下贮藏,定期检测Vc含量的变化。应用化学反应动力学的零级反应和一级反应两种模型分别对Vc的变化趋势进行拟合,确定了不同温度下Vc的变化速率k,结果表明:Vc变化速率k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大,以一级反应为模型的拟合方程优于以零级反应为模型的拟合方程。应用Arrhenius方程,进一步确定了温度与Vc变化速率k之间的关系式,由此构建了2种货架期预测模型。最后结合感官评价对2种货架期模型进行准确性评估,发现:基于一级反应建立的货架预测模型SL1的准确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为7.94%,R2=0.9986,模型参数为:指前因子k0=-3.19×1020,活化能Ea=118762.49。此模型SL1可有效估测273 K到293 K范围内任意温度下,减压处理鲜切西兰花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