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福建省属22所中职学校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属中职学校普遍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不够,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安排不足,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安排专门的体育教师或班主任指导,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2)福建省属中职学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过低,体育锻炼的强度不够、持续时间不稳定,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针对这一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萧山区的几所具有代表性的高中的男女学生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具体分析了男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的差异和联系,最后就学校、家庭及社会如何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改善体育锻炼的外部条件提出了具体建议,为萧山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廖伟德 《体育师友》2012,35(3):54-56
通过对汕头市1060所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师资配备、体育课程开设、体育课外活动、大课间活动、开展冬季长跑活动、建立早操制度、开展运动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学校体育法规建设;按有关标准配备体育场地器材和体育教师;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科学安排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加强宣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以学生体育俱乐部管理形式的学生体育锻炼;开展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形式的学生体育锻炼:加强督导评估制度管理。  相似文献   

4.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关键是加强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理性教育,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学校应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教学改革、寓理性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并加强校园体育氛围建设,以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学生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学生家长的体育价值观与体育健身意识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导向作用,因此,家庭因素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根源因素。本文通过对学生家长的调研,从家庭的视角来分析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根源因素,只有解决根源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大学生运动不足的家庭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通过"激发引导兴趣教学法"对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动机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激发引导兴趣教学法"和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法对我国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强度和动机上的困扰的不同影响.通过实验表明,和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相比,"激发引导兴趣教学法"能使中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当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体验,从而增加他们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强度;和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方法相比,"激发引导兴趣教学法"能使中学生降低参与体育锻炼动机方面的困扰,这将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重庆市10所普通高校有组织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从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观方面与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条件客观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揭示重庆市高校落实课外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体育人口概念的界定为依据,参照其它院校课外体育锻炼开展的情况,对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探索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成因。结果表明:我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频度低,参与课外锻炼的人口少,活动中受伤的比例大是存在的主要问题。时间、场地设施、锻炼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及锻炼氛围是影响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建议学校体育场馆要尽量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提供方便,同时,加强对大学生课外锻炼的安全防范教育。  相似文献   

9.
“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于4月29日全面启动。我国启动“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阳光体育的抓手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日常工作当中,运用访问法、调查法对学校参与体育锻炼的教师进行细致的了解,然后从实际出发,通过加大宣传、组织活动、开发资源、打造特色等一系列措施,组织教师参与校园体育活动。结果表明,学校领导及教师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及时间明显地增加,正是由于教师的榜样作用,学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逐渐多了起来,为校园体育的良性运转提供了保障,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体育志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发展。因此,笔者认为,请教师先动起来,是推动校园体育开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和体育保健课程开展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知:学生弱势群体参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心理基础,并且内在体育需求较高;具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态度和兴趣,但缺少主动健身意识。学校对学生弱势群体的体育活动不够重视,体育保健课程亟需完善,运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备匮乏。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学校的主导作用,积极完善学生弱势群体健身活动管理体系,加强体育教师对体育保健课的认识,完善学校体育保健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综合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后疫情时期学校体育与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后疫情时期影响农村中小学生经常参与学校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学段、场地与器材、体育课被占用与不能上满规定时间、体育课成绩和体测成绩不会影响在校期间评优。建议关注女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完善体育课程与体测成绩纳入学校评优机制以及提高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质量,以促进农村中小学生学校体育锻炼参与行为。  相似文献   

13.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职业倦怠的产生不仅会影响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通过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因素、负面影响以及体育锻炼对预防与缓解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作用进行分析,提出高校教师要坚持体育锻炼,建议高校体育部门及校工会多为教师创造体育锻炼的活动环境,并组织、带动教师参与体育锻炼,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4.
体育锻炼是残疾人康复、健身和融入社会的有效手段,本文以18-23岁的腿部残疾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了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腿部残疾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腿部残疾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积极主动的参与心理;学校为残疾人提供的特殊场地器材及专业体育指导人员较少;供腿部残疾学生可选择的体育项目也较为局限。提出以下建议:加强残疾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思想引导;培养改善教师的特殊教育方法;学校为腿部残疾学生提供适宜的场地和器材等,为其提供体育活动锻炼的帮助,以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学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教学实验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大学体育教学主体参与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学生主体参与”体育教学模式主要表现在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锻炼项目、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上,在学习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它不仅能较大程度地提高和培养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的运动技能、身体素质、生理卫生、保健知识都能得以提高和丰富,符合当前学校教育的目标要求,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考察广州市中职学生生活学习及参加体育锻炼等情况。结果表明:中职学校场地、设施、师资质量大幅提升;多数学生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能够适度参与各种社团的体育锻炼;学生体育参与特征鲜明,体育认知客观而又科学,锻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伴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同时就家庭背景、学校体育安全机制等不利因素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过程中,将其纳入到学校整个体育活动的序列中,形成运动队影响、辐射学生体育活动;学生体育活动的人脉给运动队训练比赛带来激情;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使"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主张得以发扬广大.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紧密相关。良好的运动习惯与运动规律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实现全面化发展。本文从学生主体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体育锻炼的外部环境和氛围、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过程、高校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4个维度探究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学生体育锻炼认知,丰富体育锻炼内容;完善体育锻炼场地器材,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加强体育锻炼科学指导,提升学生运动技能;采用多元创新教育方式,强化体育锻炼意识的措施,以期为高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此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实地访谈等方法,对广西5所高校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分析该地区高校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建议。研究表明:当前,学生总体上课余体育锻炼参与面较高,但活动的量相对不足,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认识显现出现多元化特征。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和多样性较差。在课余体育锻炼参与率,锻炼时间和参与目的等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课余体育锻炼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重要活动之一。  相似文献   

20.
通过问卷调查法对辽宁省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体育锻炼以跑步、散步、篮球和羽毛球等项目为主,且基本达到国家锻炼标准,锻炼场所主要为学校,多数和朋友、同学在一起;(2)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正确,但未转化成锻炼行为;(3)锻炼费用支出较少,主要用于购买运动服装、体育器材等;(4)学生自身运动能力与兴趣是制约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