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研究儿童副鼻窦低剂量CT成像时自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的最佳权重比例,探讨儿童副鼻窦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方法疑副鼻窦病变行CT检查患儿40例,随机分A、B两组,常规剂量(A)组20例采用120k V,90m A扫描,使用滤波反向投影算法(FBP)对图像重建;低剂量(B)组20例采用(100k V,50m A)扫描,对原始投影数据采用ASIR算法(10%,20%,30%,40%,50%,60%,70%,80%,90%,100%)进行重建,其余条件不变。记录两组患者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比较两组图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图像客观噪声值评分随着ASIR权重的提升而降低,对比噪声比(CNR)值随着ASIR权重的提升而升高,同时图像主观质量也有改善,经对照分析图像主观质量最佳权重为60%。A组CTDIvol为15.03m Gy,DLP为214.55m Gy.cm,B组CTDIvol为5.44m Gy,DLP为75.46mGy.cm,分别比A组降低了63.81%和64.83%。A、B两组的图像均能满足诊断。结论在进行儿童副鼻窦CT成像时最佳的ASIR权重比例为60%。在获得同样质量图像的前提下,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单排螺旋CT副鼻窦低剂量扫描与常规扫描的对比,观察三种不同低剂量对副鼻窦图像的影响,以筛选出最低的扫描条件。方法:对60例可疑鼻窦疾患的病人进行常规冠状CT扫描,然后选择鼻道窦口复合体区两个典型层面分别用30mAs、50mAs、70mAs进行低剂量扫描,对CT图像进行评分,以确定其质量。使用SASS14.0软件包进行分析,方差分析及T检验分析。记录并分析单次CT扫描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结果:单排螺旋CT副鼻窦不同mAs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不同mAs组病人的辐射剂量:200mAs扫描每层扫描的辐射剂量为15.6mGy,而70、50及30mAs组的辐射剂量分别为5.5、3.9及2.3mGy。结论:单排螺旋CT副鼻窦扫描可以用30、50、70mAs的低剂量扫描,受检者接受的射线剂量明显减少,虽然随着扫描剂量的降低,图像噪声有所增加,但图像仍保持较好的诊断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16层CT低剂量扫描在盆腔肿瘤中的应用。方法:58例临床诊断为盆腔肿瘤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29例,A组行低剂量扫描,B组行常规剂量扫描。对扫描图像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评分:盆腔解剖结构细节显示,肿瘤显示的清晰度,图像整体颗粒的均匀度,有无扫描伪影;同时对2组的CT检查辐射剂量进行对照研究。结果:2组扫描方法对盆腔肿瘤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扫描与传统扫描相比,辐射剂量大大降低(P<0.01)。结论:盆腔低剂量CT扫描的图像符合诊断要求,同时可以较传统的CT扫描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公众放射卫生和自身防护意识的提高,低剂量扫描技术逐渐受到关注,低剂量最早亦最常见应用于肺部检查,在副鼻窦扫描中的应用国内外报道不多。本文对比研究常规剂节及低剂量儿童副鼻窦扫描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探讨多层螺旋CT低剂量在儿童副鼻窦扫描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即能保证图像质量,又能降低患者在接受检查时的辐射水平。适当降低螺旋CT扫描剂量,特别是在成人胸部、鼻窦及儿童颅脑中的应用很有价值,值得推广。本文对低剂量螺旋CT扫描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现状及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应用CT低剂量、低浓度扫描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5年8月拟诊断为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患者均进行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检查,其中对照组为常规组,采用120k V+350mg I/ml欧乃派克;观察组为低剂量组,采用100k V+270mg I威视派克;均为能谱模式(GSI)。统计两组肺动脉CT值、信噪比(SNR)、图像背景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l)及有效辐射剂量(ED),并评价两组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CTDIvol比较,P0.05;其余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参数比较,P0.0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比较,P0.05。结论应用CT低剂量、低浓度扫描技术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可取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且不会增加辐射剂量,因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CT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手段, 儿童生长速度快, 细胞分裂旺盛, X线会对儿童造成更严重的电离辐射损伤, 如何在保证CT诊断的同时减少辐射剂量是儿童影像学的重点问题之一, 但是目前国内尚无统一的儿童CT辐射剂量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儿童CT检查辐射剂量使用方法, 在满足临床诊断的同时减少儿童所受的电离辐射损伤,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影像学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儿科学组牵头组织国内相关专家, 结合国内外专家共识和参考文献, 经多次讨论, 对儿童头颅平扫、鼻窦平扫、颞部平扫、颈部平扫、胸部平扫、腹部平扫、头颅增强、胸部增强、腹部增强的辐射剂量标准达成共识, 旨在规范儿童CT检查的辐射剂量, 更好地为儿童的健康安全服务。  相似文献   

8.
鼻内窥镜手术的开展,在临床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副鼻窦的CT检查,尤其是冠状位CT扫描,能直观地发现副鼻窦炎的范围和程度,可以确切地判断其病因所在鼻窦的解剖关系以及病变情况,对术前疗效评估及手术方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为制定准确的手术方案提供了有力保证。就结合临床需要,我院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已进行了100多例检查。证明冠状位CT鼻窦扫描成为开展手术必不可少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副鼻窦炎的临床特点,提高其诊断率。方法总结分析123例主诉为咳嗽的儿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以咳嗽为主诉,伴咽痒、鼻塞及涕多。经鼻内窥镜及副鼻窦CT结合胸片进行检查,证实是副鼻窦炎引起的咳嗽病例有109例,多数肺部体征阴性或轻;副鼻窦CT显示以上颌窦及筛窦病变为主。结论对小儿咳嗽时间长,肺部体征阴性或轻,且多次治疗无效患儿,应及早行副鼻窦CT检查,以及早确诊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踝关节隐匿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68例常规X线检查阴性、临床高度怀疑骨折的患者行64层CT低剂量扫描和常规剂量扫描,并行MPR、VR后处理,比较2组扫描图像质量、诊断准确率及辐射剂量。结果: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相比,CT图像质量及对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辐射剂量较常规剂量明显下降,CT容积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均降低了56%左右。结论:踝关节低剂量CT扫描能准确诊断踝关节隐匿性骨折,同时降低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完全能够取代常规剂量扫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并分析DR与MSCT在儿童副鼻窦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临床确诊的副鼻窦疾病患儿105例,包括临床表现,DR与MSCT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病变检出率;所有患者均行东芝MRAD-D50SDR柯瓦氏位数字摄片及飞利浦Brilliance 6层螺旋CT扫描仪副鼻窦横断位容积扫描。结果 105例患儿中,DR检出副鼻窦炎54例,粘膜下囊肿13例,息肉2例,黏液囊肿1例,骨瘤3例,副鼻窦骨折3例;MSCT检出副鼻窦炎68例,粘膜下囊肿16例,息肉5例,黏液囊肿4例,骨瘤3例,副鼻窦骨折9例。结论 DR对儿童副鼻窦病变提供的诊断信息有限,对蝶窦及鼻腔内情况知之甚少,容易漏诊;MSCT容积扫描数据多平面重建后能全面观察副鼻窦病变,可以精准地定位及定性;在儿童副鼻窦疾病诊断中MSCT具有绝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结合i Dose4技术在肾盂及输尿管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50例经超声检查为肾盂及输尿管积水患者,随机分为5组(每组30例),分别行标准剂量组、低剂量1~4组CT检查。标准剂量组扫描采用管电压120k V,平均m As为100m As,低剂量1~4组管电压仍为120k V,平均m As分别为40m As、35m As、30m As、25m As,其他扫描条件均与标准剂量组相同。记录每位患者的身高、体重和每次扫描的CTDIvol、DLP和有效剂量ED。所有图像均通过i Dose4进行Level1-Level 6及FBP法重建并测量所有图像的噪声,由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两名医师对图像的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评价使用Kappa检验。结果低剂量1~4组与标准剂量组在身体质量指数(BMI)基本一致,相比均为P0.05,无统计学意义。低剂量1~4组分别与标准剂量组在发现结石(包括例数、数量、大小范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1~4组的辐射剂量分别减少了60%、68%、72%、76%,与标准剂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i Dose4软件的Level 6重建后的图像噪声最小,主观评分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 20kg/m2BMI30kg/m2的患者:采用低剂量CT扫描结合i Dose4技术,当平均m As≥25时能满足结石的诊断要求;当平均m As≥35~40时能满足所有病变的诊断要求。i Dose4软件的Level 6重建后的图像对肾盂及输尿管的显示效果最好,可满足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颅脑CT低剂量扫描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剂量CT扫描在早产儿中的应用和防护意义。方法40例随机等分成2组分别行低剂量50mAs及常规剂量250mAsCT扫描,统一于左基底节区测量、记录CT值及标准差(SD),并比对两组剂量之噪声、图像质量及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和全头颅扫描剂量长度乘积(DLP)。结果①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8.503;P=0.000),低剂量扫描增加图像噪声;②两组剂量图像盲式阅片评价,低剂量组95%CT图像质量能满足影像诊断要求,与常规剂量组无差别;③低剂量组扫描剂量比常规剂量组减少80%,CTDIw和DLP为常规组的20.1%和20.0%。结论低剂量CT扫描能大幅度减少早产儿颅脑检查的辐射剂量,图像质量比常规剂量略有下降,但不影响诊断,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腰椎检查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CT扫描往往存在过多的、不必要的辐射[1,2].自从Naidich等[3]1990年首先提出低剂量CT这一概念以来,CT低剂量扫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小儿颅脑、女性盆腔、副鼻窦和肺癌筛查等诸多方面[4-7],然而应用于腰椎者则少见报道.本研究将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腰椎检查中,并将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与传统扫描方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腰椎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CT扫描往往存在过多的、不必要的辐射[1,2].自从Naidich等[3]1990年首先提出低剂量CT这一概念以来,CT低剂量扫描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小儿颅脑、女性盆腔、副鼻窦和肺癌筛查等诸多方面[4-7],然而应用于腰椎者则少见报道.本研究将低剂量扫描技术应用于腰椎检查中,并将患者所接受辐射剂量、图像质量和图像噪声与传统扫描方式进行对比,旨在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腰椎检查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低剂量CT(LDCT)在鼻窦常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拟诊鼻窦病变患者同时接受常规剂量CT(SDCT)和LDCT检查,管电流分别为240mAs和40mAs,层厚为5mm。分别记录SDCT和LDCT的CT剂量加权指数(CTDIw)。通过SDCT和LDCT图像分别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并作对比分析(χ2检验)。结果SDCT和LDCT的平均CTDIw值分别为49.7mGy和6.61mGy;LDCT所显示的病变部位与SDCT完全一致,LDCT能对鼻窦常见疾病作出准确诊断,与SDCT相比无统计学差异(χ2=1.33,P>0.05)。结论LDCT能对鼻窦常见疾病作出准确诊断,同时可以大幅度减低射线剂量,临床拟诊鼻窦病变时可以选择LDCT检查。  相似文献   

17.
霉菌性副鼻窦炎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霉菌病日趋增多。CT能准确估计副鼻窦炎性病变范围和程度,已成为副鼻窦根治术和功能性鼻内镜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外院近10年来作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以便提高对霉菌性副鼻窦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80 k V管电压头部CT血管造影(CTA)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该条件下头部CTA的可行性。方法 90例体重指数<25 kg/m2的患者行头部CTA检查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管电压分别对应A组=80 k V、B组=100 k V、C组=120 k V。其他扫描条件(层厚、螺距、矩阵、管电流)完全一样。对图像的血管CT值(大脑中动脉M1段)、图像质量、信号噪声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噪声及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比较三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及大脑中动脉M1段CT值、有效毫安秒、背景信号、CNR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剂量长度乘积(DLP)、CT剂量指数(CTDIvol)、有效辐射剂量(ED)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A组与B、C两组相比DLP、CTDIvol、ED分别下降了49.8%、31.0%、50.0%;68.6%、50.7%、61.0%。A组与B组、B组与C组之间S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之间图像噪声相比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A组图像噪声最大。结论对于体重指数<25 kg/m2者,当管电压降低为80 k V时图像质量并无明显下降,可以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并且辐射剂量有明显降低,可以应用于头部CTA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儿童腺样体肥大的临床应用。方法:对46例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儿童行16层螺旋CT低剂量和常规剂量扫描,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比两种剂量扫描的图像质量与患者的辐射剂量。结果: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与常规剂量扫描对显示鼻咽部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81)。对低剂量组/常规剂量组两组腺样体CT值平均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256)。CT值标准偏差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13)。低剂量CT扫描显示儿童鼻咽部扫描参数中CTDIvol为4.35mGy、DLP为40.62mGy.cm,常规剂量CTDIvol为8.65mGy、DLP为81.23mGy.cm。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相比,其CTDIvol和DLP降低了约50%的辐射剂量。结论: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对腺样体肥大的诊断结果与常规剂量均相同,故16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临床疑似腺样体肥大的患者,完全能替代常规剂量的16层螺旋CT扫描。  相似文献   

20.
泌尿系结石螺旋CT低辐射量扫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素涵  孔曙兵  陈浩  余开湖   《放射学实践》2012,27(5):536-539
目的:探讨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5例临床怀疑泌尿系结石患者根据就诊顺序分为3组:标准剂量组、低剂量组1和低剂量组2,标准剂量组采用120kV,180mA,螺距0.938进行扫描;低剂量组1和低剂量组2分别采用管电流120mA、80mA进行扫描,其它扫描条件与标准剂量组相同。记录每次扫描的放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由两位具有10年以上CT工作经验的医师进行影像诊断和图像质量评估,计算标准剂量和低剂量CT检查诊断泌尿系结石的敏感度、诊断符合率和阳性预测值。对所有图像进行主观质量评分,并测量其客观噪声值。结果:两个低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比较,CT剂量指数分别减少29.7%和55.5%,低剂量组1、2对泌尿系结石诊断的敏感度均为93.8%,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0%和95.5%,阳性预测值分别88.2%和100%,与标准剂量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图像质量方面,尽管剂量降低后图像噪声有所增加,但所有图像质量仍符合诊断要求。结论:低剂量螺旋CT扫描能满足泌尿系结石的诊断要求,大大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