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地球化学场除具有时间、空间要素,还具有环境约束条件特征,因此,其函数表达式应为Gij=Fij(X,Y,Z,T,C)。油气化探地球化学场是成烃物质油气地球化学场动态演化阶段中因油气勘探需要而在特殊时期设定的,通过油气化探地球化学场分析,研究化探指标物质量(质量、数量)在不同区域空间上的变化,进而为油气勘探服务;油气化探地球化学场因研究内容、目的、目标以及研究方法、手段、范围的不同可划分为多种不同类型地球化学场;微观和宏观、区域和局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油气化探地球化学场研究,油气化探地球化学场的客观分析和研究可为油气化探的勘探应用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维荧光光谱指纹技术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我国某海域油气田的原油及其上方的海底沉积物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进行分析后认为,三维荧光光谱指纹技术在海洋油气化探领域,用于油/油、油/海底沉积物对比的油气地球化学研究、识别圈闭油气性质、圈闭评价等方面,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是我国唯一没有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的空白区,比如盆地的油气勘探程度更低。根据实际探测资料和试验数据,探讨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在青藏高原烃源岩大量出露地表的特殊条件下的有效性。研究表明,对于强风化的地表样品和灰岩裸露区,最有效的化探指标为甲烷和重烃浓度,其次为荧光和紫外光,而常用的蚀变碳酸盐指标应用效果不佳。比如盆地地表土壤中检测到的烃类主要来源于地下烃类的微渗漏,受生物活动的影响较小,化探结果能较真实地反映地下油气信息。比如盆地内有机质以高成熟和过成熟为主,主要处于生气阶段,地表地球化学异常较高,盆地中部异常最显著,凯蒙呷拉蒙地区具有一定的含油气远景,为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图3表2参1(程顶胜摘)  相似文献   

4.
烃类垂向微运移及近地表地球化学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气化探技术的理论基础是烃类的垂向微运移,这种运移是指深部油气藏的烃类可以通过盖层及其上部地层运移到近地表,形成用现代高精度仪器足以检测到的与背景有显著差异的化探异常。以鄂尔多斯盆地某油气开发区实测化探资料为基础,论述烃类自油气藏垂向微运移至地表的证据,探讨由烃类垂向微运移引起的近地表地球化学效应,并建立有效的判别模式,应用于研究区化探异常的含油气性预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地质效果,在化探异常范围内多口井钻获商业油流,证明深入研究地表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可以为油气钻探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将油气扩散原理与干酪根热降解生油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以解决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理论问题。文中除了对Fick第一定律进行数学推导外,还指出这种方法的不足,还要考虑油气生成年龄和开始向地表运移至今的时间。这个时间等于或超过烃气从油气藏扩散到达地表所需要的时间,说明烃气扩散流已经到达地表,在该面积上进行化探可获得良好的结果。根据文中计算公式,对大庆和胜利等油田进行了计算,大庆油田的白垩系生油层的干酪根为Ⅰ型,生油层年龄约110百万年。采用D=10-6cm/s计算,烃气扩散到达地表所需的时间为39.45百万年,生油层沉降到生油门限深度所需时间为6.65百万年,计算烃气开始扩散至今的时间为103.35百万年。说明大庆油田白垩系生油层的烃气已经扩散到达地表,在该区进行化探可获得较好结果。又如胜利油田,老第三系生油层的干酪根为Ⅱ型,计算结果说明胜利油田老第三系的烃气尚未扩散到达地表,只在断裂带处有扩散烃气。根据本文的原理予测克拉玛依和南阳等油田,进行化探可获得较好结果。此外还例举了我国东北和西北两个油田的化探成果实例。  相似文献   

6.
国外油气化探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概述国外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的现状。在油气化探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认识。M.D.Matthews认为烃类迁移机制可分为弥散式和会聚式2类,并着重探讨了烃类通过会聚式迁移到达近地表时,其渗逸速率、气泡效应、分散相的成分和性质等对近地表层和水柱中烃类背景水平及异常形成的影响。R.Tompkins提出了油气藏地层电池和氧化还原房概念。有的学者对某些具体化探方法的原理提出了新的认识,如汞烃共生说等等。在油气化探应用效果方面,国外大量实例说明,应用非常规物化探之后,预测成功率明显提高,综合油气勘查是今后油气勘探的发展方向。近年有的学者将化探的微生物法扩展到储层研究,较准确地了解地下储层的性质与动态。油气化探技术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诸如烃类迁移机制、干扰因素的影响、应用领域的扩展等等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国外油气化深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国外油气地球化学勘查的现状。在油气化探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国外学者提出了一新的概念和认识。M.D.Matthews认为烃类迁移机制可分为弥散式和会聚式2类,并着重探讨了烃类通过会聚式迁移到达近地表时,其渗逸速率,气泡效应,分散相的成分和性质等对近地表和水柱中烃类背景水平及异常形成的影响。R.Tompkins提出了油气藏地层电池和氧化还原房概念。有的学者对某些具体化探方法的原理提出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油气化探理论与方法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油气化探的基础理论出发,对国内外多种化探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差距,并提出在本世纪建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化探技术系列。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勘查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主办,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承办的第六届全国油气化探学术会议拟于2012年9月下旬在江苏无锡举行。会议设有以下主题:油气化探理论与实践;不同地表景观条件下的油气地球化探;海上油气地球化学勘探;非常规(页岩气、煤层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探;微生物  相似文献   

10.
地表油气化探:老技术的新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油气化通过识别烃类导致的变化,探测由气藏的位置,化探方法包括观察可见油气苗(宏观油气渗漏),识别痕量油气苗(微观渗漏),观测油气透发的一些变化,虽然早在30年代就已出现了地表油气化探方法,但直到近10年才因其在勘探上的应用而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11.
油气地表化探在黄土梁塬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石油地质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大和理论研究的日趋深入,非构造成因隐蔽油气藏的勘探越来越被重视。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是寻找隐蔽油气藏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在陕甘宁盆地这样的黄土覆盖地区。酸解烃方法在该盆地南部姬塬地区应用效果较好,元城油田不但有异常响应,而且获得了验证实例。  相似文献   

12.
油气化探在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配合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普查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近20年油气化探的成果表明:在已知油气藏(田)上方有较好的化探异常显示,异常模式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化探技术在未知区油气远景的预测评价、油气化探异常的圈定和评价等方面效果良好,许多化探异常经钻探后证实具有工业油气流;井中化探技术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的油气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的地位与作用前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30年代,德国学者劳伯梅耶和前苏联学者索柯洛夫创造了气测法,揭开了油气化探发展的序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方法指标,用于检测地表环境中与烃类微渗漏有关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学变化,检测地表微量油气信息的化探实验测试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地表化探异常评价深部含油气性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尽管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尚无法准确评价油气藏的含油气层系、埋藏深度及其规模,然而国内外勘探实践结果证明,油气地表地球化学勘探在区域含油气性评价、检测圈闭构造中的直接油气信息、钻探靶区优选等方面均取得良好效果,是一种有效的油气勘探手段,对石油地质和地球物理等常规油气勘探方法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从现有研究和应用成果来看,无论在陆地还是海洋,油气化探技术与常规油气勘探方法相结合在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均能发挥一定的作用。由于地表地球化学勘探技术具有廉价、快速、直接等特点和优势,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方法技术的不断创新,其在我国未来几十年油气勘探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油气化探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开发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化探方法对寻找气藏具有明显的指向作用。针对目前方法较多、没有系统理论认识的情况,作者通过对油气化探方法分析原理和应用实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总结出如下认识:①酸解烃方法是目前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寻找上古生界气藏的最有利方法,但应用时应排除土壤碳酸盐含量的干扰;②野外合理采样、室内注重层位、岩性等数据的校正,可最大限度的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③盆地北部的地球化学背景场与其特殊的地貌有着紧密联系,总体表现为北高南低形态;④化探异常形态最有利的是复合环状和环中环状,异常整体分布呈北东—南西向,与主要目的层的储层展布特征基本一致;⑤油气化探在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的实践结果证明,它对寻找上古生界气藏具有明显的指向作用和较高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游离烃技术方法,该方法通过抽取土壤中气体,检测其中与油气微渗漏有关的烃类组分,确定油气化探异常。研究了游离烃组分的浓度分布特征,揭示出烷烃中甲烷(以YC1表示)是独立因子,加之其浓度分布分异性好,证明了YC1中储存与油气有关的信息,具有重要的化探意义。通过游离烃组分与其它化探指标关系的分析研究,得出了与其它化探指标不相关的认识,证明游离烃在其它化探指标中是独立因子,指出其具有独立的化探意义。最后阐述了其化探意义表现的3个方面:已知区验证效果良好;应用地域广阔,不仅适用于北方碱性土壤区,更适用于南方酸性土壤区;YC1的δ13C1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因水土两种介质物质以及其中烃气指标分布特征不同,而导致地表化探指标所反映的油气信息的差异,提出了两种介质中烃异常强度的比值规律,及其与油气藏类型和保存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油气化探技术在储层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了井下油气储层异常的识别与评价技术。提出以荧光光谱Em360nm强度、Em320nm与Em360nm波段光谱强度比值、岩石酸解烃总烃,以及光谱指纹烃指纹图谱作为识别储层异常的指标或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油田开发中的化探精查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化探精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为油气田开发服务的新技术。在掌握区域地球化学变化规律,研究已知油气田浅层地球化学效应特征、认识不同时代地层与所含流体化学性质的基础上,以高密度的规则性测网,应用综合烃类气体法(游离烃、吸附烃、吸留烃、水溶烃、高碳烃)、轻芳烃法及碳同位素法检测组成油气藏的物质成分与油气垂向微运移的形迹。在数据处理上,将多元统计与地质统计法相结合,提取浓度、衬度、结构、组构、类比等多方面的油气信息,运用模拟技术确定异常边界,并探讨了化探异定量评价方法。化探精查可圈定油田范围,提出已知油田扩边、外延的方向,为开发井布孔和钻探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浅议油气化探的干扰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借鉴物探有关干扰的表述,建立了油气化探干扰的概念。根据油气化探所依据的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和工作原理,详细阐明了油气化探干扰的内涵。将干扰源分为同生作用、生物化学生气作用、介质性质差异、人文污染等4种基本类型。前三者是主要的干扰因素,人文可能的污染局限于个别样点。通过探例和模拟实验,对干扰程度进行了分析。针对油气化探不同工作环节,提出了抑制干扰的相应措施,包括选择适当的方法组合、对介质差异性进行标准化处理、采取精细的异常分离技术、异常判识。根据异常和背景的关系,指出干扰的普遍性是针对背景而言,出现在任何测区;而实际构成干扰是针对异常而言,其存在是有限的测区,并且可以通过适当办法使干扰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