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熊涛  宋苏华  黄锦卿  黄寅  谢明勇 《食品科学》2011,32(11):114-117
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即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盐和高盐环境下对植物乳杆菌NCU116的耐受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NCU116在pH1.5和pH2.5的人工胃液中培养3h,存活率分别达到了32.62%和45.76%,在pH3.5以上的人工胃液中能保持很高的存活率;在人工肠液中作用4h,存活率达到了49.63%;牛胆盐环境中培养24h后的NCU116活菌数随牛胆盐质量浓度(0.03~1.00g/mL)的增加而降低,但活菌数均保持在107CFU/mL以上;NaCl高盐环境中培养24h后的活菌数随NaCl质量浓度(1~8g/100mL)的增加而稍有降低,当NaCl质量浓度为8g/100mL时,活菌数仍在108CFU/mL以上。这表明植物乳杆菌NCU116对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盐和高盐具有较好的耐受力,在食品和保健品工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比较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L.casei Zhang)与商业化益生菌嗜酸乳杆菌NCFM(NCFM)、鼠李糖乳杆菌GG(LGG)、干酪乳杆菌Shirota(kS)、动物双歧杆菌Bb12(Bb12)对人工胃肠液的耐受性及发酵特性.将各菌置于人工消化液及含3.0g/L牛胆盐的MRS培养基中,37℃培养,分别于3h和8h时测定人工胃液和肠液中各菌株的存活率,同时每小时测定MRS培养基的浊度,以延迟时间评价各菌株对胆盐的耐受性.对由各菌株制得的发酵乳在发酵及贮藏期间酸度与活菌数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pH 2.5的人工胃液消化3 h后,干酪乳杆菌Zhang存活率低于NCFM(p<0.05),高于其它3株对照菌(p<0.05);在pH 3.0和pH 4.0的人工胃液消化3 h后,干酪乳杆菌Zhang的存活率与4株对照菌无显著差异(p>0.05);在pH 8.0的人工肠液消化8h后,干酪乳杆菌Zhang的存活率高于Bb12(p<0.05),低于NCFM(P<0.05),与其它2株对照菌元差异(p>0.05).干酪乳杆菌Zhang对3.0g/L牛胆盐的耐受性与LcS差异不显著(p>0.05),而高于其它3株对照菌(p<0.05).脱脂乳37℃发酵24 h后,接种干酪乳杆菌Zhang的样品的酸度低于4株对照菌.4℃贮藏28 d内,各益生菌在发酵乳中继续生长,其中干酪乳杆菌Zhang发酵乳的pH值变化(降低0.55)显著高于4株对照菌(p<0.05);贮藏28 d后干酪乳杆菌Zhang活菌数为1.0×109 cfu/g,显著高于4株对照菌(p<0.05),说明干酪乳杆菌Zhang具有良好的胃肠转运耐受性和极佳的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副干酪乳杆菌KLDS1.0351、植物乳杆菌KLDS1.0985及KLDS1.0986为对象,探究其耐人工胃液、肠液、耐胆盐能力及三株菌株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株菌株耐人工胃液、耐人工肠液和耐胆盐能力良好,副干酪乳杆菌KLDS1.0351强于植物乳杆菌KLDS1.0985和KLDS1.0986。乳酸杆菌对脾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随活菌数量的增加而增大。活菌数为107 CFU/m L时,对脾淋巴细胞活性的影响为KLDS1.0986KLDS1.0351KLDS1.0985;KLDS1.0351对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而KLDS1.0985和KLDS1.0986两株菌株只有活菌数达到107 CFU/m L时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西藏传统乳制品中分离的35株乳酸菌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其中15株乳酸菌鉴定为干酪乳杆菌或副干酪乳杆菌群,通过recA基因序列分析后,进一步将其中5株归为副干酪乳杆菌。针对这5株副干酪乳杆菌进行耐受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5株副干酪乳杆菌均具有较高的酸耐受性,其中副干酪乳杆菌KY1、KY2的耐受性最为突出。其在pH值为3.0的条件下处理3 h存活率可分别达到31.7%和30.9%,在高胆盐条件下处理4 h后存活率分别可达69.1%和64.9%,在人工胃液中3 h存活率可达15.1%和13.2%,人工肠液8 h存活率分别可达48.9%和48.3%,意味着这两株乳酸菌具有一定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川西高原发酵牦牛乳中分离出的195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色法测定其亚硝酸盐降解能力,从中筛选出亚硝酸盐降解能力极强的菌株。将这些优势菌株分别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盐和高盐4个模拟人工胃肠道消化环境中进行培养,测其耐受力。结果表明:这195株乳酸菌亚硝酸盐降解率范围为35.79%~96.51%,其中降解率在80%~90%的菌株占54.87%,仅有1.54%的菌株亚硝酸盐降解率在50%以下,有3株亚硝酸盐降解能力极强的菌株(降解率大于95%)。这3株菌在人工胃液中的活菌数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培养3 h后,菌株5、26、150在pH5.5时的活菌数分别为3.7、3.6、4.1×108 CFU/mL;在人工肠液中培养4 h后,菌株5、26、150的活菌数分别为4.3、6.8、5.3×108 CFU/mL;在不同胆盐梯度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3株菌的活菌数随胆盐浓度增大而减少,且均保持在108 CFU/mL以上;在高盐环境中培养24 h后的活菌数随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活菌数均在108 CFU/mL以上。结论:川西高原发酵牦牛乳中分离出的195株乳酸菌降解亚硝酸盐的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降解亚硝酸盐能力极强的菌株对体外模拟消化环境具有较好的耐受力,为其在医药,食品和生物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在pH值为1.5~4.5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汁0.3 g/L~3.5 g/L和6.0%~8.0%NaCl浓度下对两株干酪乳杆菌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株干酪乳杆菌在pH为2.5~4.5人工胃液或在人工肠液中作用3h均能生长,活菌数达到1010/mL左右,在含2.5gL的胆盐浓度中或在7.5%的高盐浓度条件下亦能正常生长.这表明该菌株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以作为益生菌用于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7.
从农家自然发酵黏豆包谷物发酵液中分离乳酸菌,对菌株进行鉴定,并对益生性能进行研究。利用梯度稀释法从黏豆包中筛选获得6 株乳酸菌,经形态学分析并结合16S rRNA 序列分析分别为棒状乳杆菌(Lactobacillus coryniform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短杆菌(Levilactobacillus brevis)、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ans)、清酒乳杆菌(Latilactobacillus sakei)和曲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对菌株的益生性能评价结果表明:菌株HSDF3(曲氏乳杆菌)的抗逆性和耐酸性能较好,pH3.0 的环境中存活率为100%;耐盐测试中,菌株HSDF9(清酒乳杆菌)的耐盐效果最好,在盐含量10%的MRS 肉汤中仍可存活,活菌数可达8.93×106 CFU/mL;耐胆盐测试中,菌株HSDF12(棒状乳杆菌)存活率最高,在0.3%胆盐浓度的MRS 肉汤培养基中培养3 h 之后的存活率为7.171%;耐人工胃液测试中,经过3 h 的模拟胃液培养之后,菌株HSDF3(曲氏乳杆菌)的存活率最高,达到82.91%;耐人工肠液测试中,经过6 h 的模拟肠液培养之后,HSDF12(棒状乳杆菌)存活率最高,达到93.42%;抗生素敏感性试验中,菌株HSDF15(短杆菌)对四环素、羧苄西林、头孢氨苄、米诺环素、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头孢拉定等抗生素均敏感。  相似文献   

8.
目的:获得具有降甘油三酯功能的乳酸菌菌株。方法:从母乳及顺产的健康婴儿粪便中筛选分离乳酸菌菌株,采用单试剂法乳酸菌(GPO-PAP法)测定其甘油三酯去除能力。从中选择甘油三酯去除能力强的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及16S rDNA鉴定,并测定其耐受酸、胆盐和胃肠液的能力。结果:筛选分离出一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命名为HCS17-040(CGMCC No 19747),其甘油三酯下降率达(42.80±1.79)%;该株菌在pH 3.0和pH 2.0的环境中培养17 h后存活率分别为89.39%和87.18%;在3 g/L和5 g/L的胆盐浓度环境中培养17 h后存活率分别为94.75%,92.97%;在人工胃液中作用3 h,存活率为93.93%;在人工肠液中作用4 h,存活率高达99.06%。结论:副干酪乳杆菌HCS17-040对甘油三酯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且具有良好的耐酸、胆盐及人工胃肠液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来自实验室保藏及分离自西藏地区传统乳制品中的25株乳酸菌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进行比较,筛选出一株降胆固醇能力相对较强的植物乳杆菌TD109,并通过菌落计数,测定了其在模拟消化环境中的耐受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TD109的胆固醇脱除率可达47.89%;在pH值为3.0的条件下处理3 h,活菌数可达10~8mL~(-1)以上;在含有1%胆盐的培养基中处理4 h后存活率可达24.06%;在7 g/100 mL的高盐浓度下,菌落总数可达到10~7 cfu/mL以上;并且能够通过胃的消化,耐受肠道环境,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分别处理3 h和8 h之后,存活率分别可达13.41%和47.66%,能够顺利定植胃肠道。所以,该菌可用作降胆固醇的潜在益生菌。  相似文献   

10.
以传统泡菜中分离出的40株乳酸菌为对象,通过耐酸、抗人工胃液和抗胆盐试验,确定传统泡菜中具有良好抗性的乳酸菌,并使用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良好抗性乳酸菌的种属关系。试验结果表明,40株乳酸菌中编号MFR-28和MFR-30两株菌对人工胃液和胆盐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其在人工胃液中的存活率分别为85.21%和90.47%,在0.3%胆盐中的生长效率分别为11.84%和7.37%;经16S rDNA序列和系统发育树分析,MFR-28和MFR-30均为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该研究筛选出的2株抗性干酪乳杆菌,可作为潜在益生菌进一步探索其生理功能,以期用于开发益生菌产品。  相似文献   

11.
以一株内蒙古酸马奶来源的产细菌素植物乳杆菌MXG-68为研究对象,评价其抑菌特性、动力学曲线、耐受性、黏附特性及药敏性。植物乳杆菌MXG-68所产细菌素能抑制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在内的20株致病菌,属于广谱细菌素,传代稳定性高。动力学曲线表明菌株的延滞期短、活性高,到达最高生长量和最大细菌素合成量所需时间短(24 h)。经人工胃液(pH 1~4)和人工肠液(含胆盐0%~0.4%)分别处理1~4 h,存活率达到47.91%和72.61%以上,结果表明菌株对人工胃液、人工肠液和胆盐的耐受性较强。植物乳杆菌MXG-68对Caco-2细胞的黏附率高达64%,而且对40种抗菌药物均表现出敏感性。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MXG-68能够耐受极端环境压力和抑制肠道致病菌,是极具益生潜能的乳酸菌。  相似文献   

12.
鼠李糖乳杆菌耐酸及胆盐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对来源于婴儿粪便鼠李糖乳杆菌进行耐酸、耐胆盐能力表征及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实验。结果获得鼠李糖乳杆菌菌株B在pH1.8条件下,维持2h,活菌数达到107CFU/ml以上;在pH值为2.2以上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菌株的数量增加。在胆盐浓度在0.5%以下的MRS-broth培养基中鼠李糖乳杆菌B菌株维持4h,活菌数均达到108CFU/ml以上,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活菌数均有所增加。模拟胃液和模拟肠液实验结果表明该菌株能够有效通过胃环境,并能在肠道中繁殖。结果可见,鼠李糖乳杆菌B具有较强的酸的胆盐的耐受能力,符合微生态制剂和乳酸菌发酵功能食品菌种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郭志华  王聪  陈红玲   《中国食品学报》2021,21(8):309-316
从红茶菌中筛选优良乳酸菌,为制备功能性红茶菌饮料提供优质安全菌株。从红茶菌中分离出27株乳酸菌,筛选出3株产酸且降解亚硝酸盐的优良乳酸菌,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研究这3株乳酸菌的发酵特性、耐胃肠道性和黏附性能,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3株乳酸菌产酸性能好,发酵至27 h,亚硝酸盐降解率大于93%;人工胃液消化3h后存活率大于39%,人工肠液消化6 h后存活率大于50%;黏附性能方面存在一定差异,HCR-8和HCR-20对二甲苯表面疏水性大于50%,自凝聚性HCR-8和HCR-20大于32%,HCR-20对Caco-2细胞黏附率为17%;对抗生素未产生耐药性,均未产生有害代谢物。结论:从红茶菌中筛选出的3株乳酸菌均具有较好的降解亚硝酸盐功能特性,可作为潜在的功能性菌株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具有肠道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进一步开发益生菌资源,本文研究采用牛津杯、人工模拟胃肠液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等方法,以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为对照菌株,对实验室保藏15株乳酸菌的益生特性进行筛选与评估。实验结果表明:15株乳酸菌对两株沙门氏菌都具有一定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为10.95~22.06 mm;乳酸菌C174、D24、D599、C37、D512具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在人工胃液3 h内存活率达到60%以上,人工肠液4 h内存活率达到80%以上;在黏附试验中,C174对Caco-2细胞具有较强黏附能力,黏附数量为740 CFU/100细胞,略高于对照菌株鼠李糖乳杆菌(543 CFU/100细胞);通过对具有高黏附性的菌株C174进行生理生化和16S rRNA分子测序鉴定,结果表明菌株C174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ZJ-174。Lactobacillus plantarum ZJ-174的抑菌能力强、能够耐酸耐胆盐,并具有很强的黏附能力,是一株潜在的益生菌,具有治疗或预防人和动物肠道疾病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柳州采集的3 份酸笋发酵液样品中分离筛选得到46 株疑似乳酸菌菌株,通过耐酸、耐胆盐、模拟胃肠道实验以及体外黏附HT-29细胞和NO实验进行益生特性和抗炎活性研究,筛选得到1 株具有优良抗炎活性菌株SS-31,经16S rRNA基因序列测序鉴定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结果表明:菌株SS-31具有较强耐酸能力,0.1%牛胆盐处理3 h后活菌数为107 CFU/mL,存活率高达90.02%;模拟人工胃液消化2 h后存活率为80.28%,模拟人工肠液处理2 h后存活率为3.63%;SS-31在体外对HT-29细胞有较高黏附性,黏附率为4.47%,略低于对照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GG(4.95%);在体外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炎症中,与模型组相比,SS-31组显著下调炎性物质NO分泌量(P<0.05);此外,SS-31能显著下调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的含量(P<0.05)。从酸笋发酵液中筛选得到1 株具有优良益生特性的发酵乳杆菌SS-31,初步证明了乳酸菌SS-31在治疗炎症中具有潜在应用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6.
3株植物乳杆菌LPL04、LPL05、LPL14的益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保藏的3株野生植物乳杆菌LPL04、LPL05、LPL14进行体外实验,对其耐酸、耐胆盐、抑菌、降胆固醇能力进行探讨,为接下来的菌种优化提供方向。通过活菌计数测定3株植物乳杆菌耐酸、耐胆盐能力,通过抑菌圈法测定3株植物乳杆菌抑菌特性,通过邻苯二甲醛法测定植物乳杆菌的胆固醇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其中植物乳杆菌LPL05耐酸能力最强,p H2.5条件下2 h活菌数达2.0×107 cfu/m L,存活率为72.9%;LPL04耐胆盐能力最好,0.3%胆盐水平下2 h活菌数依然达到2.05×107 cfu/m L水平,存活率为36.6%;LPL04对藤黄微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LPL14在体外降解胆固醇量最大,降解量为17.86μg/m L;3株菌均有良好的益生菌潜力。  相似文献   

17.
降胆固醇和耐酸耐胆盐益生菌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含有胆固醇胶束的MRS-胆固醇液体培养基从五株益生菌中筛选出降胆固醇能力较强的益生菌,接着对筛选出的益生菌进行耐酸、耐胆盐试验。结果表明,五株益生菌都有降胆固醇的功能,其中干酪乳杆菌LCA-1、鼠李糖乳杆菌LR-D和植物乳杆菌LP-C的胆固醇去除率较高,分别为25.26%、22.18%和20.03%;LR-D能够短时耐受低p H值环境,在p H 2.5的发酵液中培养2h的存活率能够达到14.39%,但是耐胆盐能力较差;LP-C能够长时间耐受低p H值的环境,具有较强的胆盐耐受能力,在高胆盐环境(0.5%)中培养2 h的存活率高达133.75%,培养24 h的活菌数仍保持在1.13×105 cfu/m L,此时其余两株菌的活菌未检出,说明LP-C能够耐受高胆盐环境。植物乳杆菌LP-C具有较高的胆固醇去除率,能够耐受低p H值和高胆盐环境。因此,可用于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8.
采用阿拉伯木聚糖(AX)和海藻酸钠(SA)复合包埋植物乳杆菌,并评价包埋的植物乳杆菌在人工胃液和高胆盐溶液中存活率,胃肠液的释放特性及常温储藏的稳定性。实验表明:相比SA包埋,2%AX与SA复合包埋的包埋活菌数提高14.6倍,模拟胃液处理2 h后,SA包埋的L.plantarum活菌数下降3.4个对数值,6%AX与SA复合包埋的活菌数下降1.94个对数值,活菌数提高1.46个对数值;高胆盐溶液中处理4 h后,SA包埋的L. plantarum活菌数下降2.2个对数值,6%AX与SA复合包埋的活菌数下降1.12个对数值,活菌数提高1.08个对数值;在小肠模拟释放中,复合包埋体系能显著延缓植物乳杆菌的释放;室温存储2个月后,相较单用SA包埋,AX与SA复合包埋显著提高了活菌存活率。由以上结果可知,AX与SA复合包埋能显著提高植物乳杆菌的活菌数。  相似文献   

19.
对植物乳杆菌MA2的微胶囊化工艺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浓度为4%的大豆分离蛋白溶液,4%的微孔淀粉溶液,2%的海藻酸钠溶液,固化液为2%的CaCl2溶液,采用挤压法,对乳酸菌进行3层包埋,在冷阱温度为-51℃,真空度为9Pa,真空冷冻干燥24h后,最终得到的植物乳杆菌MA2微胶囊的耐热性、耐酸性、耐胆盐特性都增强了,在人工胃液中基本不溶解,不发生渗漏,而在人工肠液中,立即崩解,活菌数达到1.9×109cfu/g,另外,微胶囊化的植物乳杆菌MA2显示出良好的重复发酵牛乳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高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的乳酸菌,以川西高原传统发酵牦牛乳中分离出的300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采用纸层析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对其GABA生产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高产菌株进行体外耐受力实验和肠道黏附性实验,并确定优势菌株的种属。结果表明:300株待测菌株中,有24株具有生成GABA的能力,其中产量较高的5株菌分别为:菌株84(1.587 g/L)、菌株155(1.352 g/L)、菌株32(1.124 g/L)、菌株146(1.115 g/L)和菌株172(1.007 g/L)。菌株84在不同pH环境中处理3 h后有20%以上存活率,最高达到50.83%,为5株菌株中存活率最高。菌株32的存活率均能保持在10%~20%,在各pH环境中变化平稳,表明菌株84和菌株32具有良好的胃液耐受力,其余3株乳酸菌不耐酸性环境。在模拟肠液中反应4 h后,菌株84的乳酸菌存活率为37.57%,菌株32为12.8%,表明菌株84对人工肠液的耐受力稍高于菌株32。菌株32对胆盐的耐受力低于菌株84,而菌株84虽对NaCl有较好的耐受力,但较菌株32有一定差距,稳定性较差。在对肠道细胞的黏附实验中,菌株84的黏附能力高于菌株32。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基因鉴定,确定菌株84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本研究为川西地区传统发酵牦牛酸乳中功能性益生菌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