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掌握福州市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国家职业卫生规范与标准,对163家工业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并分析控制措施实施情况。结果有机溶剂高于限值的有甲苯(16.66%)、二甲苯(10.84%)、丙酮(6.45%)、丁酮(2.82%)、三氯乙烯(16.66%),主要分布在刷胶、喷漆、清洗岗位;金属毒物高于限值的有二氧化锰(10.29%)、铅(24.63%)、汞(27.58%),主要分布在电焊工艺、蓄电池熔铅作业、荧光灯管注汞作业;矽尘超标80.64%,主要分布在石材业石板材磨光岗位;噪声测点超标率为34.81%,危害面广;高温超标100%,主要分布在金属热处理岗位。涉外、大型、新兴企业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相对健全,其他企业相对薄弱。结论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提高职业健康检查与现场检测能力,增加卫生投入,改进生产工艺,强化健康教育和技术培训是控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武汉市机械制造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为改善作业环境、预防与控制职业病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4家异地新建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为对象,按国家职业卫生规范与标准,调查分析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和防控措施实施情况,并对其职业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进行现场检测。[结果]噪声检测点超标率为35.2%,超标点分布广,接触机会多,超标率居前3位的工序为打磨(59.3%)、抛丸(55.6%)和冲压(52%)。生产性粉尘主要分布在焊接工作场所,其中砂轮磨尘超标率为13.0%,电焊烟尘超标率为11.9%,电焊烟尘的超标程度较大,其时间加权平均浓度(TWA)超标倍数最大达6倍。化学毒物共测5种,有3种超标,主要分布在喷涂和焊接工作场所,其中苯测点超标率为44.4%,甲苯为12.7%,锰为11.5%,锰超标程度较大,其TWA超标倍数最大达16倍。[结论]武汉市4家大型机械制造业超标严重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噪声、苯系物和粉尘,仍需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当前工业(园)区的职业病危害现状和园区内企业职业病防治管理情况。方法随机选择上海市南汇区内市级、区级和镇级三个级别的3个工业园区内15家企业进行作业场所粉尘、毒物等职业危害进行监测采样,监测指标为有机溶剂作业的苯、甲苯、二甲苯,电焊作业的电焊烟尘、打磨作业其他粉尘和木粉尘的短时间接触浓度。结果粉尘作业点超标率为2.2%,毒物作业点超标率为9.1%,尘毒作业总的点超标率为5.6%,超标企业率为26.7%,超标的职业危害主要为二甲苯和电焊烟尘,而油漆、涂胶等有机溶剂作业中苯的样品检出率仅为1.2%。结论工业园区内生产企业的职业病危害不容忽视,园区管理机构的职业卫生管理机制有待加强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某台资高尔夫球制品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关键控制点,为该行业职业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依据GBZ159-2004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进行监测,采用职业卫生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综合分析关键控制点。结果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手传振动、高温、矽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电焊烟尘、丙酮、正庚烷、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正丁醇、三氯乙烯、苯、甲苯和二甲苯等。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标率为59.2%,振动超标50.0%,矽尘超标80.0%,砂轮磨尘超标36.4%,其他粉尘超标13.3%,高温超标22.2%,电焊烟尘超标25.0%,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高尔夫球制品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喷砂作业、大切作业、小切作业、磨浇口作业、打磨抛光作业和震壳作业,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有害因素,预防职业病发生。  相似文献   

5.
王丹  王静  刘创建 《职业与健康》2013,(19):2468-2471
目的识别、分析某石油专用管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危害程度,评价其采取的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企业控制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和改进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调查表法、现场调查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采样检测法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和分析。结果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苯、甲苯、二甲苯、铬、噪声、高温、紫外辐射和x射线。经检测,1个电焊岗位的电焊烟尘浓度超标,其他化学性有害因素的浓度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40个岗位的噪声检测结果中有23个岗位噪声强度超标,超标率为57.5%,其中超过90dB(A)的岗位达11个。结论该企业噪声危害较为严重,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职业卫生管理仍需改进。因此,结合该企业现有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指导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及其关键控制点,探讨其适用的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为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检查表分析等方法综合评判关键控制点及其防护措施。结果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电焊弧光、振动和X射线等职业病危害因素;汽车灯具总成的表面处理岗位接触的甲苯和甲醇浓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分别为16.7%和4.0%;汽车悬挂/转向系统的焊接岗位接触的二氧化锰和电焊烟尘超过职业接触限值,超标率均为8.3%;噪声超标率最高的为汽车轮圈制造(超标率为87.1%),其次为汽车悬挂/转向系统制造,超标率为49.0%;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注塑、发泡、涂布/喷涂、焊接、铸造、探伤等,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有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某焦化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危害程度和防护措施效果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对策。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和工程分析,识别焦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索的种类及产生的主要环节。检测工作地点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评价其职业病危害程度及防护设施的效果。结果(1)某焦化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高温、辐射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苯、甲苯、二甲苯、酚、氰化物、焦炉逸散物、苯并(a)芘;(2)在检测的工作场所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苯、甲苯、二甲苯、酚7种毒物的浓度均达到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3)粉尘、噪声超标较为严重,其中粉尘超标率达50.0%,噪声超标率达31.6%;(4)苯并(a)芘浓度大部分超过了标准要求,超标率达84.6%。结论采取行之有效的职业病防护措施,加强职业卫生管理,大力宣传职业病防护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检测、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应急救援设施的管理和维护等工作,该焦化厂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及职业病防护设施的运行效果基本能够达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某轿车制造企业的职业病危害现状,确定其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法等对该轿车制造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该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电焊弧光和工频电场等。电焊工接触的二氧化锰浓度超标率为12.5%,喷漆工接触的甲苯和二甲苯浓度超标率均为7.1%,粉尘浓度超标率为10.6%,噪声强度超标率为44.1%,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轿车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的防护应以职业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重点,采取切实可行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减少或消除职业病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北京市顺义区汽车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探讨其预防与控制对策。方法按国家职业卫生规范与标准,调查分析汽车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和防控措施实施情况。结果粉尘检测合格率为95.2%,噪声测点超标率为37.3%,化学毒物共19种,有2种超标,以甲苯和锰为主。结论根据各汽车企业的实际状况,实行企业管理措施、职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等综合干预措施,才是消除和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某管片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以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进行职业卫生现况调查分析.结果 化学毒物定点采样中有4个电焊岗位的锰及其化合物测定值不符合限值;粉尘定点采样中有4个电焊岗位的电焊烟尘测定值不符合限值;22个噪声测定点中有12个测点超标,超标率为54.55%;职业体检中发现6例噪声作业者高频听阈提高.结论 粉尘、噪声是该厂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该建设项目对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措施基本可行和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危险废物综合处理行业职业病危害特征和卫生防护效果进行调查,为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3家危险废物综合处理中心进行调查,确定其危害,并评价其防护效果。结果该行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繁多,其中苯、氰化物、甲醛、CO、镉、铅烟、铅尘、硫化氢、金属汞和锰等属于高度危害的化学毒物,工作场所各类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强度)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接触人员职业健康检查未发现职业病或疑似职业病。结论该行业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现行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基本达到防护效果,对其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的关键在于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时对处理废物的准确分析,同时需定期进行风险评价和实施危险度管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确定重点治理目标,使搬迁后的企业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符合职业卫生要求,降低职业病发病率。方法对生产工艺、已采取的职业卫生防护措施等进行职业卫生学现场调查,粉尘、毒物,噪声、高频等采用检验检测法,并进行作业岗位危害分级。结果噪声测试岗位47.6%存在不同程度的噪声危害。检测22种毒物在作业岗位中的空气浓度,不合格毒物是苯和溶剂汽油。80个毒物作业点中2个不合格。1个粉尘作业岗位粉尘浓度不合格。高频都合格。结论 搬迁后的企业噪声危害仍然十分严重,其次是毒物,排气罩不符合卫生要求比例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某汽车改装厂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查找超标原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结果该汽车改装厂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化学有毒物质(苯、甲苯、二甲苯、CO、NO、NO2、MnO2),紫外线辐射和噪声。检测13个作业岗位的粉尘浓度,8个岗位不合格,超标率为61.5%;检测14个岗位的噪声强度,8个超标,超标率57.1%;除调漆室和室内喷漆岗位的苯浓度超标外,其他岗位的化学有毒物质经检测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结论应从职业病危害发生的关键部位,综合采取防尘、防毒、防噪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俞太念 《职业与健康》2012,28(18):2238-2240
目的为卫生行政部门对某工程压路机新建设项目的职业卫生竣工验收提供依据,以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检查表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总平面布置及设备布局、建筑卫生学、职业卫生防护设施、职业卫生管理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粉尘(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甲苯、二甲苯、异丙醇、乙酸丁酯、铅尘、铬酸盐、过氧化氢、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锰及其无机化合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噪声、紫外辐射、工频电场等。结论该项目为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基本有效,符合我国相关卫生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杨 《职业与健康》2007,23(24):2316-2318
目的了解某汽车改装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情况。方法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确定生产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浓度(强度)检测。结果工作场所中粉尘、苯、甲苯、二甲苯、汽油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噪声合格率为48.28%,照明合格率为78.6%。结论该项目粉尘及化学毒物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其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噪声,接触噪声的工人应配戴防噪声耳罩或耳塞。  相似文献   

16.
深圳市福田区企业工作场所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福田区工厂企业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情况,为今后职业卫生防护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调查深圳市福田区工厂企业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分别对生产环境中的毒物、粉尘含量和噪声进行测定。结果深圳市福田区176家有毒有害工厂企业中共监测有害因素1283点,合格998点,合格率为77.78%。其中毒物合格率最高(90.46%),噪声合格率最低(69.76%)。不同行业总合格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印刷行业合格率最高(85.29%),机械行业合格率最低(65.14%)。结论深圳市福田区工厂企业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卫生问题不容忽视,应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了洪山乡1988~1990年试点工作结果。该乡125个乡镇工业有2060名工人接触职业危害,对17种常见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监测。试点期间,粉尘、毒物和物理因素的监测率分别从27.9%、9.8%和9.2%上升到85.5%、93.4%和96.7%;尘毒作业点的合格率从11.1%和20.0%上升到63.5%和80.0%;尘毒作业工人的受检率从17.4%和20.6%上升到90.2%和90.4%。采取干预措施后,27家企业进行了治理,其中22家企业尘毒浓度达到国家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8.
铁路车站货场矿石装载作业场所粉尘污染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佩元 《职业与健康》2011,27(18):2069-2070
目的对怀化铁路地区7个车站货场装载作业场所粉尘污染及防护现状进行分析,为预防尘肺病等职业危害提供依据。方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与粉尘浓度监测。结果监测7个车站货场时间加权总尘浓度,点次符标率仅4%,浓度波动幅度为9.6~341.8 mg/m3,各车站货场作业场所粉尘浓度均超标,超标倍数2.75~28.78。结论各车站货场装载作业场所粉尘污染十分严重,迫切需要实施防尘降尘措施,在作业场所配置多个成排高压远距离旋转式喷雾水龙头,向装载作业现场尘源逸散与排放的空气带中喷射雾化水珠,并通过建立地下渗滤系统,循环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陈阳  吕敏  龚利强  徐惠忠 《职业与健康》2011,27(12):1339-1341
目的调查有机硅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提出职业病危害控制和防护要求,使其职业病有害因素浓度(强度)及防护设施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方法对项目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测。结果各岗位(检测点)毒物、粉尘和噪声的浓度(强度)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职工在岗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职业禁忌证1人,未发现职业病患者。结论企业采取的各种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总体上是有效的,生产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以得到预防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