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2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 )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 收集我院 2 9例GI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 49 5岁。发生部位分别为胃 13例 (44 8% ) ,空肠 7例(2 4 1% ) ,回肠 5例 (17 2 % ) ,十二指肠、小肠系膜、结肠、直肠各 1例 (各 3 4% )。本组病例只有 1例直肠间质瘤术前确诊。 2 9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 ,病理证实良性 2 1例 (72 4% ) ,恶性 8例 (2 7 6% )。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 (P <0 0 5)。术后随访良性GIST 18例 ,平均随访时间 2 4 6个月 ,16例无局部复发、转移 ;2例术后 1年内复发再手术。恶性GIST 6例 ,平均随访 2 6 4个月 ,3例局部复发再手术 ,1例肝肺转移 ;2例死亡。5例恶性GIST术后辅以不规则化疗 ,但生存期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①GIST消化道症状无特异性 ,术前确诊率低。②肿瘤的大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③目前间质瘤的治疗仍以手术切除为主 ,对复发或远处转移者应积极再次手术 ,可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第八十八医院普外科2007年1月~2011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GIST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胃部11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8例,结肠2例,直肠2例。行腹腔镜下胃肿瘤切除和小肠肿瘤切除术5例;2例直肠GIST经肛门切除;17例行开腹手术,无广泛转移病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仅有4例患者按疗程口服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其余患者均未服药,22例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26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外科手术是GIST治疗的首选,对恶性或潜在恶性的胃肠间质瘤患者需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但因伊马替尼价格昂贵,对于无远处转移及局部广泛浸润转移患者,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武志勇  刘增品 《河北医药》2012,34(2):216-217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成像(DSA)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与治疗中的可行性、必要性及优越性.方法 对2007年3月至2009年4月9例因消化道出血行DSA检查发现,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GIST的病例及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45~74岁,男女比为5:4.病灶均为单发.病理诊断良性6例(66.7%)、恶性及低度恶性3例(33.3%).结论 GIST是一类具有恶性倾向的肿瘤,本病的临床表现不明显或缺乏特征性,而DSA能够清楚显示肿瘤大小、位置、边缘及毗邻关系,并且能急症进行出血动脉栓塞术,为择期外科手术创造机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9年7月收治13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3例中病变位于胃7例,十二指肠1例,小肠5例,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均行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病历。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117阳性,术后并发症2例经对症治疗痊愈,术后随访4~13个月肿瘤复发和转移2例。结论 GIST早期诊断困难,应结合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综合分析,根据肿瘤位置、大小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对复发或转移者争取行再次手术切除并联合药物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在复发转移或无法手术的GIST患者的辅助治疗中有明显效果,但不能替代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剑波  王继见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3):1900-1902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5~2007年收治的119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CD117为94.1%(112/119),CD34为77.3%(92/119),119例均进行外科手术,病理诊断为良性21例,恶性89例,低度恶性9例。随访114例,随访时间1~13年,良、恶性肿瘤分别为21和98例,59例转移或局部复发并死亡。结论:GIS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低,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配合使用可以提高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准确率。预后与肿瘤大小、性质和复发转移有关(P<0.05)。  相似文献   

6.
张志栋  李勇  焦志凯  胡晓杰  张敬坡 《河北医药》2007,29(12):1318-13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我院45例GIST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平均发病年龄53.4岁,发生部位分别以胃、小肠最为多见;临床首发多表现为腹痛、便血及腹部肿物;影像学检查有重要参考价值;确诊依赖于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瘤体差异恶性间质瘤与低度恶性间质瘤及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低度恶性间质瘤与良性间质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良性GIST 5例,平均随访时间37个月,低度恶性7例,平均随访时间25.8个月,术后均无复发、转移;恶性19例,平均随访32个月,2例复发,4例死亡.结论 GIST是一种有恶性倾向的肿瘤;肿瘤的大小、部位、核分裂像是判断良恶性GIST的重要指标;目前间质瘤的治疗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术后应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2009年间我院收治的84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9%(47/84)的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或不适。腹部包块占26.5%(22/84),黑便或呕血14.7%(12/84)。全部病例中贫血占94%(79/84)。病变部位:胃47例(55.8%),小肠27例(32.4%),结直肠7例(8.8%),十二指肠3例(3.6%)。病理诊断:良性6例,潜在恶性30例,恶性48例。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率CD17阳性29例(85.3%),CD34阳性57例(67.6%)SMA11例(27%),S-100阳性10例(11.8%)。8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全胃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24例,胃部分切除15例。肿瘤切除或扩大切除术24例,小肠肠段切除术1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无法切除行开腹(取病理)4例。27例术后随访1~5年。7例患者失访,4例死于肿瘤复发,2例死于心肺疾病。其余均存活。结论 GIS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经常困难。完整手术切除肿瘤目前仍为治疗GIST的主要方式。但是手术后转移和复发率较高,分子靶向治疗对于手术后复发或转移的GIST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新桥  孙礼侠  陈韧 《安徽医药》2007,11(8):739-74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19例GIST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19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良性4例(21.1%),潜在恶性6例(31.5%),恶性9例(47.4%),CD117阳性18例(94.7%),CD114阳性14例(73.7%),CD117和CD114均阳性12例(63.2%)。结论GIST好发于中老年,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肿瘤的大小是判断GIST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完整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75例胃肠间质瘤诊治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裴静  汪圣毅  程云生 《安徽医药》2008,12(8):708-710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方法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2007年8月75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GIS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很难确诊,术后行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进一步确认。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治性切除58例(77.3%)。肿瘤的部位和免疫组化指标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危险度无相关性(P〉0.05),肿瘤是否浸润黏膜肌层或浆膜层与肿瘤危险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GIST早期较难诊断,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GIST具有特定的免疫组化表型,确诊有赖于免疫组化等病理结果,对于GIST的脏器转移应该有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李丰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177-17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对周口市中心医院2002年至2009年诊断明确的30例GIST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治疗、病理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阳性者29例,阳性率为96.67%;CD34阳性者21例,阳性率为70%,CD117、CD34均阳性者为21例,阳性率为70%。治疗以手术为主,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均治愈或好转出院。30例患者中随访24例,随访率80%,随访时间6个月~7年。结论 GIST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确诊率较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对确诊本病至关重要,外科手术切除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陶辉  杨文奇  韩文秀 《安徽医药》2007,11(2):156-15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32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阳性31例,CD34阳性29例,提示胃肠道间质瘤.结论 内镜检查是发现GIST的主要方法,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加免疫组化诊断.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的价值及肿瘤的治疗方式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2005年2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影像学检查、大体及光镜观察、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 117、CD 34、S-100、SM A等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的效果。结果恶性18例,良性5例;肿瘤组织中抗原标记物表达均为CD 117和CD 34阳性,S-100阴性。23例均行手术切除,1例术后使用依马替尼。门诊随访,9例存活,2例死于本病,1例死于肺梗塞,11例失访。结论该疾病恶性程度的高低主要在于肿瘤的大小及异型性,核分裂象的多少。免疫组织化学在诊断中占重要的地位,治疗方案中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资料。结果发生于胃部15例,小肠14例,结肠1例,CT平扫肿块呈软组织密度均匀者10例,瘤内有低密度坏死者15例,肿块内有钙化者3例,边缘清晰者22例,病灶多呈圆形或半圆形,增强扫描肿瘤实质明显强化,CT值在40-100HU,内部坏死囊变区无强化;良性10例,恶性20例,良性肿块直径小于5cm10例(10/10),恶性肿块直径大于5cm16例(16/20)。结论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在诊断和鉴别良、恶性上有更大优势,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胃肠道间质瘤诊疗的探讨。方法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2009年至2011年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45例,对这些病例的诊断、检查、治疗及疗效回顾性分析。结果此次讨论的所有病例中43例患者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呈阳性,占95.6%;28例CD34阳性患者,占75.6%,CD117、CD34均为阳性的患者24例,占53.3%。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所有病例无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且痊愈出院,对40例患者随访,半年至3年。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显著特性,术前诊断率较低,免疫化验对此病起着独特的作用,主要的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5.
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对1995年8月-2005年8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胃GIST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9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贲门胃底区7例,胃体9例,胃窦3例。肿瘤最小2cm,最大25cm,中位大小6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手术行胃楔形切除1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3例。查免疫组织化学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7例。术后随诊5例复发转移。结论:胃GIST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根据肿瘤大小、部位、有无外侵及淋巴结转移决定手术范围,切除在于完全而不在于大范围清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23例GIST标本进行临床病理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23例GIST中良性4例,交界性7例,恶性12例。瘤细胞为梭形或上皮样,或两者混合存在。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5.7%及65.2%。结论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有较为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CD117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胃肠道间质瘤可靠的标记物;CD34表达率较高,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指标,CD117及CD34等免疫标记物联合使用对其作出正确诊断起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周洋  刘洋  张修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11-112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CT征像,以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CT影像及临床资料,并将大体病理所见与CT表现对照。结果:肿瘤位于胃部3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4例,回肠2例,肠系膜内2例。13例中恶性9例,潜在恶性2例,不能确定良恶性2例。13例中12例肿块表现为外生性肿块,多较大,其中恶性肿块最大径3~26cm。肿瘤密度不均匀,呈囊实性,实性部分中度强化至明显强化,肿瘤边缘分叶2例。结论:CT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提示诊断都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但对肿瘤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