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临床资料患者,男,18岁,以“5公里跑步后头痛、恶心2小时”人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表情痛苦疲惫,语言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头颅CT示:左额颞部颅骨下方巨大低密度混杂阴影,形状不规则,量约200ml。CT报告:左额颞部巨大硬膜下血肿,考虑诊断:左额颞部巨大蛛网膜囊肿并囊内出血。急诊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近血肿底边(颞底)钻孔,术中引流出血性液体约200 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血肿腔,术后引流管持续引流。患者第2天感头痛、头晕、烦躁,复查头颅CT示:除原硬膜下空  相似文献   

2.
男性,66岁。头部跌伤三天,出现左下肢乏力,活动不利入院。查体:意识清,颈软,左下肢肌力Ⅲ级。CT平扫示;右额颞顶部见新月形高低混杂密度影,右侧脑室腔受压变形。诊断为右额颞顶部硬膜下亚急性血肿(图1)。患者有糖尿病Ⅱ型,长期服药史,一般情况较差,经保守治疗一月余,症状无明显好转。CT复查示:原硬膜下亚急性血肿转为慢性血肿,中线结构仍左移。局麻下于右额颞部行钻孔血肿引流,引流出暗红色液体约100ml。术后两周复查CT示:右额颞硬膜下仅存少量低密度液体影,中线结构回复。患者左下肢肌力恢复至Ⅳ+级,出…  相似文献   

3.
病例男性,58岁,汉族,1个月前存在雪地行走摔伤,左颞顶部首先触地,硬冰路面,当时头颅 CT提示未见明显异常;5d前感头部胀痛,休息后无缓解,间断出现恶心,进行性加重;入院前1 d头颅CT提示“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并以该诊断收住入院。积极术前准备后,在局麻下行“左额颞顶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冲洗引流术”,手术顺利。术后第1d下午突然出现言语含混不清,右下肢功能障碍,恶心、呕吐胃内容物1次,量多,查体发现右侧病理征阳性,急查头颅CT提示“左侧脑实质结构不甚均匀,内囊后肢及颞叶局部密度减低模糊,CT值约26 HU,同侧额颞部及枕顶部有小弧形低密度影,左侧侧脑室变窄中闭塞,中线结构向右略移位”。  相似文献   

4.
1病历简介患儿,男,45天,呕吐抽搐5天伴发热2天。体检:体温38.5℃。前囟稍隆起,面色苍白,嘴角向左侧歪斜,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罗音。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30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100s,白细胞11.2×109/L,血红蛋白72g/L。CT平扫:右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方见一新月形高低密度影,范围约11.0cm×1.0cm,边界清楚,前方呈低密度灶,CT值19Hu,后方呈高密度灶,CT值61Hu。右侧脑室及中线受压左移,后纵裂池内亦呈高密度铸形,CT值64Hu(图1),骨窗示颅骨结构完整,未见外伤性改变(图2)。CT诊断:右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亚急性期)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讨…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21岁。既往有蛛网膜囊肿,MRI检查左侧中颅窝、左颞额部颅板下见88mm×58mm×91mm大小异常囊状影(图1)。因运动中被球击伤头部,即感头痛伴恶心,无昏迷及呕吐,当时未赴医院诊治,近1月感头痛加重,以左颞部为著。行MRI及CT检查,发现左额、颞顶部大小约188mm×51mm×94mm异常影并使左额颞叶受压,中线结构局限性右移约4mm(图2,3)。影像诊断:蛛网膜囊肿并出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的CT特征.方法 对17例常规CT表现为不典型急性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了短时间CT复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例均表现为类似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月形混杂高密度影.病灶特点:①病灶吸收很快,在动态CT监测下,病灶多在短时间(1~7 d)内吸收.②病灶密度混杂,可见不规则形或带状低密度区.③病灶临近脑池脑沟密度升高.④病灶多位于额颞部.⑤部分病灶可沿蛛网膜下腔"游动"(血肿重分布).结论 快速自行吸收的急性硬膜下蛛网膜下腔混合出血具有一定的CT特征,由于硬膜下腔及蛛网膜下腔沟通,加速了出血的吸收,应归属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准确诊断及严密观察可避免患者的手术之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非常见部位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认识。方法 头颅外伤后在 2 4h内行CT检查 1 9例 ,2~ 3d内行CT检查 7例。经治疗后在 1~ 4周内复查CT。结果 单纯表现为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7例 ,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5例。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3例 ,伴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颞顶部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 2例 ,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2 6例大脑镰与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均发生在单侧。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形态有的在中线呈细线状 ,有的呈粗线状。血肿厚度 0 .3~ 1 .5cm不等。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片状、新月形。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和额颞底部急性硬膜下血肿是发生在少见部位的特殊类型急性硬膜下血肿 ,只要对此类血肿有所认识 ,CT检查不难确诊 ,但有时需要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相似文献   

8.
董月青  张赛  李建国 《武警医学》2012,23(6):531-534
1病例介绍 患者,男,21岁。主诉:脑创伤术后昏迷3个月。现病史:患者于3个月前,车祸伤及头部,送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颞枕叶脑挫裂伤,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2 h后患者由嗜睡转为昏迷,一侧瞳孔放大,再次行头颅cT检查,显示:右侧颞枕叶脑挫裂伤,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左侧额叶脑挫裂伤、脑疝(图1)。急诊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  相似文献   

9.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5岁,运-8飞行员,飞行时间1000 h.2011年1月2日乘坐单位大巴车外出,因急刹车右侧颞顶部碰撞到前座后背,当时无头痛、头晕,无意识障碍,局部无红肿、头皮撕裂,未就诊.2月6日陪孩子坐过山车,头部无碰撞伤.2月7日排便时感头痛、头昏,站立不稳,自行休息后减轻,但头痛、头昏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2月14日到体系医院就诊,头颅CT示:右侧额颞顶部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查体:四肢自主活动,肌力左右侧、上下肢均正常.血尿便常规、空腹血糖、血脂均正常.ECG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49次/min.入院后脱水治疗,行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  相似文献   

10.
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车祸伤后昏迷2 h就诊,诊断为左额颞硬膜下血肿、左额颞叶脑挫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左额颞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清醒,并于术后1个月开始行高压氧治疗及康复治疗,患者病情逐渐恢复.高压氧治疗1个月后,复查头CT示:颅骨呈术后改变,颅脑损伤恢复期,未见颅内积气.患者出院后继续在门诊行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11.
患儿男,3个月。无明显诱因发热、抽搐、拒奶、呕吐2 d,伴阵发性右侧肢体抽动2 d。体检:前囟隆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注射孔处出血不止,肌张力增高。实验室检查:WBC3.9×109/L,RBC 3.68×1012/L,Hb 103 g/L,Plt 230×109/L。凝血酶时间7 s,凝血酶原时间17 s,活化部分凝血46 s。颅脑CT扫描示右额颞部颅骨内板下梭形高密度影,后纵裂池内见铸型稍高密度影(图1、2)。结合临床CT提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并颅内出血。临床给予维生素K及新鲜血浆治疗,10 d后复查CT示出血明显吸收消散(图3、4)。讨论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是指新生儿期到乳幼儿…  相似文献   

12.
病人 ,男 ,4 2岁。患者于 2 0 0 3年 11月 19日因车祸致头部外伤 ,当时昏迷 ,急诊行头颅CT示 :急性右侧颞部硬膜下血肿 ,股骨X线片示 :左股骨颈骨折。故急诊在全麻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 +去骨瓣减压术” ,术后意识清。患者又于2 0 0 3年 11月 2 9日在全麻下行左股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意识不清 ,处于浅昏迷状态。复查头颅CT示 :右侧硬膜下积液 ,于 2 0 0 3年 12月 7日在局麻下行“右侧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术” ,术后仍然昏迷。为行康复治疗由当地县医院转入我院康复科继续治疗。入院后查体 :巩膜轻度黄染 ,腹部膨隆 ,右上腹饱满 ,…  相似文献   

13.
病例 男性 ,2 6岁 ,因车祸致头部外伤后头痛伴肢体无力 9d入院。外院头颅CT示 :“脑内肿瘤” ,入院时视乳头水肿 ,腹壁反射迟钝 ,左下肢肌力IV级 ,双侧肱二、三头肌健反射 ( + ) ,我院CT :左额颞顶枕多个环形分隔混杂密度阴影 ,中线右移 0 8cm ,左侧脑室受压。PT13 7sec、aPTT30 8sec,Fib3 3g/L、plt15 8× 10 9/L、肝功ALT2 1IU/L、AST4 5IU/L、GGT10IU/L、ALP83IU/L均正常 ,经颅多谱勒示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不足。手术先取左侧颞侧冠状缝前及颞后钻孔 ,切开硬膜后见咖啡色粘稠液体流出 ,量约 10ml,有较多的赤褐色泥沙样…  相似文献   

14.
老年自发性急性硬膜下血肿呈分层状改变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 男 ,67岁 ,因突发头痛、呕吐、昏迷 1.5h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 ,曾两次患蛛网膜下腔出血。查体 :昏迷状态 ,血压 15 0 /78mmHg ,双侧瞳孔不等大 ,左侧大于右侧 ,右侧肢体肌力O级 ,GLS评分E1V1M5共 7分。CT表现 :于左侧额颞顶部颅骨内板下见一弧形分层状影 ,界线分明 ,由外至内分别为高———低———高———低密度 ,高密度及低密度影CT值分别为 78HU、 15HU。相应脑组织明显受压内移 ,左侧脑室受压变窄 ,中线结构右偏 ,基底池变窄(附图 )。手术所见 :于病后 3h行左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清除术 ,术中见硬膜下新…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24岁。右侧耳后及右侧头部疼痛4个月余,伴右侧颞顶枕部肿物10d。头痛为持续性隐痛,阵发性加重,夜间稍明显。近来体重下降约10kg。无家庭遗传病史。体检:右侧颞顶枕部头皮明显肿胀,质硬,无压痛。实验室检查:结核杆蓖抗体(TB-Ab)阴性,红细胞沉降率(ESR)44mm/1 h碱性磷酸酶(ALP)97 IU/l(参考值35-125IU/L)。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18岁。1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额顶部发现皮下肿物突起,卧位时增大,近1年来包块逐渐增大。患者发现头部包块以来无头晕、头迷、头痛,无其他阳性表现。影像学表现:MRI显示以右侧额部颅板为中心的形态不规则团块影,向颅内生长,大小约为5.8 cm×5.0 cm×6.5 cm,边缘清晰,以长 T1长T2信号为主,其内可见线样低信号影(图1,2)。增强扫描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图3)。CT 平扫(骨窗)显示右侧额部骨质明显破坏(图4)。MRV显示上矢状窦前部主干及分支受压移位(图5)。手术及病理:沿手术标记切开皮肤、皮下、颞浅筋膜,见肿瘤位于右侧额部,外膜呈乳白色,大小约为6 cm×6 cm,相应区域颅骨已完全被肿瘤取代,周围颅骨被肿瘤侵袭覆盖。术后镜检见肿瘤细胞多呈短梭形、漩涡状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cl-2(+),CD34(+),CD99(+),S-100(-),Vimentin(+)(图6)。病理诊断:低度恶性孤立性纤维瘤。  相似文献   

17.
颅骨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 男,9岁。2个多月前摔伤右额部,当时无特殊不适,未作处理。1个月后,患者右额部间断性疼痛,余无其他不适,当地医院头颅CT检查未“可疑右额部硬膜外血肿”,治疗后无好转而来我院求治。体检:右额部可触及直径约2cm包块,质硬,边界清楚,轻度压痛,与头皮无粘连。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骨瓣减压术在脑外伤患者中的广泛应用,术后出现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患者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将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从而影响预后[1].2011年1-12月我科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患者320例,其中术后发生对侧硬膜下积液33例(10.3%).现对其进行总结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25例,女8例;年龄21~69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26例,高处坠落伤7例.术前GCS 3~9分,均行开颅血肿清除+单侧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术后患者均出现减压窗张力增高,术后2~4周头部CT显示手术对侧额颞部低密度影,考虑硬膜下积液.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男,58岁。主诉头痛1月余伴右面部麻木半月。现病史:一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部胀痛,可忍受。半月前患者自觉右侧颜面部麻木,余无其它不适,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入院行头颅CT及MRI检查,发现右侧鞍旁巨大不规则占位性病变约5.1cm×4.2cm×3.7cm大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讨论静息状态下淋巴瘤患者脑葡萄糖代谢改变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2例未经治疗的淋巴瘤患者头部18F-FDG PET/CT图像资料。其中霍奇金淋巴瘤1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87例,所有患者均经活检或骨髓穿刺证实。选取77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采用统计参数地形图软件分析102例淋巴瘤患者PET脑代谢的改变。 结果 淋巴瘤患者18F-FDG PET/CT表现为多个脑区的葡萄糖代谢减低,主要包括双侧颞下回、双侧颞中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额上回、右侧额中回及右侧小脑。未见明显代谢增高的脑区。 结论 淋巴瘤患者大脑静息葡萄糖代谢改变以区域性葡萄糖代谢减低为主,涉及的脑区包括精神情感功能区和免疫相关脑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