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酿酒酵母是葡萄酒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之一,对葡萄酒品质具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从新疆昌吉的酿酒葡萄表皮分离产酶非酿酒酵母,基于26S rDNA序列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研究其产酶特性。结果表明,从酿酒葡萄表皮分离到酵母菌株62株,其中毕菌株CZ4(赤克鲁维酵母(Pichia kluyveri))产β-葡萄糖苷酶活性最高为214.57 U/mL,菌株KS5(葡萄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产蛋白酶活性最高为178.56 U/mL,菌株KS3(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opuntiae))产脂肪酶活性最高为184.68 U/mL。随着培养时间与SO2、糖以及酒精度的增加,3株高产酶酵母对糖、酒精和SO2耐受性整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高产糖苷酶的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以甘肃河西走廊葡萄酒各子产区主栽酿酒葡萄为原料,在自然酒精发酵过程中分离得到912株酵母菌;采用七叶苷培养基进行产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 β-Glu)菌株初步筛选,通过对硝基苯酚(p-nitrophenol,p-NP)法分别定量测定初筛菌株的β-Glu、α-L-阿拉伯糖苷酶(α-L-arabinofuranosidase, α-L-Ara)、α-L-鼠李糖苷酶(α-L-rhamnosidase, α-L-Rha)、β-D-木糖苷酶(β-D-xylosidase, β-Xyl)活力,并对优选菌株进行葡萄酒酿造条件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HX-1、HX-2、HX-3和HX-4具有较高的糖苷酶活力,经WL培养基形态特征及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鉴定,HX-1和HX-3为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HX-2和HX-4为美极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各糖苷酶的最适pH值为5.0~6.0,最适温度为40~50℃,高乙醇、高SO2和...  相似文献   

3.
以内蒙古西部地区分离到的6个属7个种共340株葡萄酒相关酵母菌株为材料,对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进行初筛,进而采用对 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法检测菌株胞外、胞壁结合及胞内β-葡萄糖苷酶活力,并对高酶活性菌株中β-葡萄糖苷酶的理 化性质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分属5个属5个种(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浅黄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flavescens)、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及星形假丝酵母(Candida stellata))的66株酵母菌株产β-葡萄 糖苷酶,且胞内酶活性均高于胞壁结合酶活性;不同菌株中β-葡萄糖苷酶具有相同的理化性质,4%以上葡萄糖可抑制该酶的活性, 5%~15%(V/V)的乙醇添加量对该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其最适pH值为5.0~6.0,最适温度为40 ℃。  相似文献   

4.
为寻找一种适用于果酒增香的糖苷酶。利用七叶苷显色平板法,从63株乳酸菌中筛选得到4株产β-D-葡萄糖苷酶的菌株。再以对硝基苯基β-D-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利用差速离心分级沉淀对β-D-葡萄糖苷酶进行初步定位。此外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实验等传统鉴定方法,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所研究的4株菌株所产β-D-葡萄糖苷酶均为胞内酶;FL12和Hsb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CM3鉴定为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T61鉴定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新疆石河子葡萄产区葡萄中的酵母菌的筛选,采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YPD)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利用对硝基苯酚-β-D-葡萄糖苷为底物筛选产β-葡萄糖苷酶酶酵母菌,得到一株高产糖苷酶毕赤酵母属(Pichia sp.)的非酿酒酵母菌株Y8,并研究该菌株的产β-葡萄糖苷酶酶学特性。结果表明,β-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初始p H值为5.0,最适产酶温度为30℃,反应时间为15 min,最适葡萄糖质量浓度为15 g/100 m L。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发酵过程中本土非酿酒酵母菌株的发酵能力和糖苷酶活性,利用WL培养基、七叶苷培养基从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自然发酵的葡萄汁中初步分选非酿酒酵母菌株;通过对硝基苯酚法测定β-D-葡萄糖苷酶、β-D-木糖苷酶、α-L-鼠李糖苷酶和α-L-阿拉伯糖苷酶活性,比较筛选高产糖苷酶菌株;并在模拟葡萄汁发酵过程中动态监测菌株的生长动力学和糖苷酶活性。结果表明:经26S rDNA的D1/D2区鉴定为Hanseniaspora opuntiae、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3 株Hanseniaspora uvarum、Torulaspora delbrueckii共6 株非酿酒酵母菌株具有较高的糖苷酶活性,且不同菌株间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在发酵过程中,T. delbrueckii表现出较好的发酵能力和最大的糖苷酶累积活性(94.10~127.70 mU/mL),是对照菌株的1.96~2.30 倍;供试菌株M. pulcherrima具有较高的α-L-鼠李糖苷酶和α-L-阿拉伯糖苷酶活性;H. opuntiae和H. uvarum-3表现出高水平β-D-木糖苷酶和α-L-阿拉伯糖苷酶活性。本研究优选的本土非酿酒酵母具有较高的糖苷酶活性,具有葡萄酒增香酿造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分析野生酵母菌产β-葡萄糖苷酶的情况,筛选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酵母菌株,该研究采用七叶灵显色法和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显色法对从宁夏贺兰山东麓分离的941株野生酵母的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进行筛选,通过WL培养基上的酵母菌落形态和26S rDNA D1/D2区的序列分析对所有酵母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且对酵母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表明,941株酵母被鉴定为14个种,且筛选出了4株酵母菌高产β-葡萄糖苷酶:菌株SLY-4(98.51 U/L)、F2-24(76.93 U/L)、 F2-16(62.72 U/L)和HX-13(47.95 U/L)。 产酶能力差异性分析表明β-葡萄糖苷酶广泛分布于14种酵母,但是产酶能力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和种内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从树莓绿色果实上分离出一株产酯性能较好的菌株MJ-green-2010,经形态与培养特征,酵母菌假菌丝鉴定,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水平鉴定,确定为有孢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的葡萄汁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uvarum)。  相似文献   

9.
在葡萄酒自然发酵的初期,非酿酒酵母菌占主导地位,其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独特的水解活性,能够赋予葡萄酒特殊的香气。在新疆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通过对非酿酒酵母菌的采集与筛选,得到1株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较强的菌株;紫外-微波复合诱变后,酶活力增加1.81倍;经2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克鲁维毕赤酵母,并命名为XYN086(P.kluyveri XYN086);酶学性质研究表明:该菌株所产β-葡萄糖苷酶最适pH为6.0,在pH 6.0~8.0时酶活力保持60%以上;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60℃,在60℃酶活力保持较好;金属离子依赖性实验表明,Fe2+和Cu2+对该菌株所产β-葡萄糖苷酶的酶活力均有激活作用,Mg2+、Ca2+、K+和Na+均有抑制作用,说明此菌株所产的β-葡萄糖苷酶对金属离子具有依赖性。据以上数据确认,该菌株为产β-葡萄糖苷酶克鲁维毕赤酵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对硝基苯酚-β-D-葡萄糖苷为底物筛选酿酒酵母菌,得到1株高产糖苷酶的酿酒酵母菌。以该菌株作为实验菌株,研究该菌株的酶活特性,对酿酒酵母菌酶活性测定条件进行研究。通过单因子试验,确立了该菌株发酵对硝基苯酚-β-D-葡萄糖苷酶的最适培养条件:pH4.0,温度为40℃,发酵时间为6h。高浓度的葡萄糖、果糖对酶活没有抑制作用,酒精度超过14%vol时对产酶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哲  樊明涛  董梅  李爱霞  刘延琳 《食品科学》2014,35(15):161-165
以对硝基苯基β-D-葡萄糖苷为底物,通过比色法从5株植物乳杆菌中筛选出2株有较高β-D-葡萄糖苷酶酶活力的菌株,并利用差速离心分级沉淀对其β-D-葡萄糖苷酶进行定位。根据对植物乳杆菌的生长状况的分析,测定其在不同生长条件下β-D-葡萄糖苷酶的酶活力。结果表明:目的菌株体内的β-D-葡萄糖苷酶为胞内酶,属于细胞膜结合酶;该酶在对数生长末期(培养至12 h)酶活力最高,最适产酶培养基为改良MRS培养基;以完整细胞为参照对象,植物乳杆菌520、XJ-25菌株所产的β-D-葡萄糖苷酶均受纤维二糖及熊果苷的诱导,熊果苷的诱导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传统培养分离法从新疆葡萄表皮分离酵母菌,结合形态观察及WL培养基鉴定,选取代表性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测定筛选菌株的产酯含量及产酯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共分离出72株酵母菌株,筛选出33株代表性菌株,其中非酿酒酵母31株,归属于10个属,分别为红酵母属(Rhodotorula)、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有孢圆酵母属(Torulaspora)、克鲁维酵母属(Kluyveromyces)、有孢汉生酵母菌属(Hanseniaspora)、洛德酵母属(Lodderomyces)、梅奇酵母属(Metschnikowia)、棒孢酵母属(Clavispora)、毕赤酵母属(Pichia)和锁掷酵母属(Sporidiobolus),且Rhodotorula(16.13%)、Hanseniaspora(16.13%)和Pichia(19.35%)为主要非酿酒酵母。非酿酒酵母中Torulaspora XM2(5.22 g/L)、Pichia K3(4.91 g/L)、Hanseniaspora HE3(4.63 g/L)和Pichia ML3(4.57 g/L)总酯含量较高。通过对其产酯关键酶活性的测定推测乙酸酯水解酶及醇乙酰基转移酶对酯类物质的生成可能有极大地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七叶苷分离培养基初筛、4-硝基苯-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al)显色法复筛的方法从广东客家娘酒发酵过程中的酒糟中筛选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较强的酵母菌,通过26S rDNA D1/D2区基因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获得1株产β-葡萄糖苷酶能力较强的假丝酵母Candida apicola kj_312。该菌株所产的β-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宽的底物特异性,最适底物为对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最适反应温度为60 ℃,在25~65 ℃范围内,相对酶活力>50%;最适pH值为4.5,在pH值为4.0~7.0酸性范围内,相对酶活力>80%;1 mmol/L的Ca2+、Mn2+、Zn2+和Fe2+及100 mmol/L的Ca2+、Zn2+和Fe2+能显著提高酶活力。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杨梅园杨梅鲜果、杨梅叶和果园土壤为原料,共分离得到172株酵母菌。采用显色法、杜氏管法、糖发酵法和杨梅酒发酵法进行四级筛选,获得3株综合性能优良的菌株;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RY1、仙人掌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opuntiae)DY5与有孢汉逊酵母(Hanseniaspora pseudoquilliermondii)JW14。通过发酵性能研究发现,3株酵母均能耐受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为32%、SO_2添加量为200mg/L、酒精含量为16%Vol、pH为2.0的环境;RY1酵母具有较强的发酵性能及耐受能力,适宜发酵杨梅果酒,DY5和JW14酵母具有较好的产香能力,适宜辅助发酵为杨梅酒增香。  相似文献   

15.
筛选得到的野生米曲霉产高转苷活性β-葡萄糖苷酶,可以通过酶转苷作用合成龙胆低聚糖,通过亚硝基胍和紫外线复合诱变,经过七叶苷平板和发酵测酶活复筛,快速筛选得到一株遗传稳定性好的菌株ALQ1,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达到241.43U/g,较原始菌株提高了88.62%。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具有人参皂苷生物转化作用的乳酸菌菌株,以七叶苷-MRS琼脂为底物从发酵食品中分离出产β-葡萄糖苷酶的乳酸菌,从中选择酶活性较高的菌株,进一步研究其产酶的特点及性质。结果表明,分离的27株乳酸菌中有3株具有β-葡萄糖苷酶活性,对其鉴定结果均为植物乳杆菌。比较粗酶液活性,筛选出酶活性最高的植物乳杆菌菌株E59,该菌株在培养时间为12h时β-葡萄糖苷酶产酶活性达到最高,粗酶液的最适pH为5.5,最适温度为37℃。实验确定该菌株能将人参皂苷Rb1转化成稀有皂苷Rg3。随着人参被批准为新资源食品,此菌株产β-葡萄糖苷酶将应用于人参皂苷Rb1的生物转化,为人参食品的开发和利用,扩大人参的消费市场具有较高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产蛋白酶酵母菌的选育及酶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中,在发酵初期非酿酒酵母菌占主导地位,蛋白酶可将葡萄汁中的蛋白质水解成可溶性肽和氨基酸,利于葡萄酒的澄清和稳定,同时对陈酿期间的酵母自溶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新疆赤霞珠葡萄酒发酵过程中非酿酒酵母菌的筛选,得到1株产蛋白酶能力较强的菌株;紫外-微波复合诱变后,酶活力增加1.47倍;经2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葡萄汁有孢汉生酵母XYN162(H.uvarum XYN162);酶学性质研究表明:所产蛋白酶最适p H为8.0,在p H为7.0~8.0时酶活性保持在90%以上;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7℃,在35℃酶活力保持较好;Fe2+、Ca2+对酶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Mg2+、Cu2+对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说明此菌株所产的蛋白酶对金属离子具有依赖性。以上数据确认该菌为产蛋白酶葡萄汁有孢汉生酵母。  相似文献   

18.
β-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分解酶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浓香型大曲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其微生物含量非常丰富。以浓香型大曲为菌源,分离纯化出一株高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株,经鉴定该菌株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单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含1%水杨苷发酵液体培养基中,最佳产酶培养时间72 h、生长温度40℃、生长初始p H为5.5。为了提高产酶能力,采用正交实验对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获得最佳产酶条件。在此条件下,该菌株发酵液β-葡萄糖苷酶活力可达到55.7 U/m L。研究通过对大曲中产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的筛选,获得一株高产菌株,为从大曲中分离产β-葡萄糖苷酶微生物提供了方法,拓展了产纤维素酶微生物的菌种资源;通过对高产菌株最适产酶条件和产酶能力的研究,为进一步开发该菌株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以实验室保存的一株酿酒酵母菌株UV-45为出发菌株,通过硫酸二乙酯(DES)诱变筛选及致死率测定,得到一株产β-葡萄糖苷酶稳定,酶活为74.26 U/m L的突变菌株UV-E-16,与出发菌株相比,其酶活提高了22.74%;通过Plackett-Burman方法对该菌株发酵产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初始p H、培养温度和接种量为显著影响因子;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获得其最佳产酶条件为初始p H5.62、培养温度29.5℃、接种量6.12%,该条件下,菌株UV-E-16产β-葡萄糖苷酶酶活为90.91 U/m L。经化学诱变及响应面优化产酶条件,出发菌株UV-45产β-葡萄糖苷酶酶活力提高了50.24%,具有工业化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七叶灵显色技术检验和判断β-葡萄糖苷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叶灵(6,7-2-羟基-香豆素-β-D-葡萄糖苷)在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能生成葡萄糖和七叶苷原(6,7-2-羟基-香豆素),七叶苷原能和Fe3+作用呈现棕黑色。七叶灵显色技术用于β-葡萄糖苷酶高产菌株的筛选、β-葡萄糖苷酶提纯时的样品检测、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活性染色的应用结果表明,以七叶灵为作用底物检验和判断β-葡萄糖苷酶的新方法具有高分辨率和灵敏性,而且操作简易、快速、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