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实现工艺参数对纳米纤维包芯纱的结构调控,采用连续水浴静电纺丝的方法,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为芯纱,聚酰胺6(PA6)纳米纤维为包覆层,制备兼具纳米纤维特性和传统纱线力学性能的纳米纤维包芯纱。对PET/PA6纳米纤维包芯纱的形态、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纤维包芯纱具有良好的皮芯结构;PA6包覆层的纳米纤维直径为66~80 nm,其孔隙率随喷丝速率的提高而下降,结晶度在19%~24.15%范围内,且随喷丝速率的提高而减小;PA6纳米纤维包覆层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喷丝速率的增大而降低,其断裂强度降为常规PA6纤维的1/5;纳米纤维包芯纱保持了芯纱的强力与断裂伸长率等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2.
醇处理对静电纺MWNTs/丝素/聚酰胺复合纤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醇蒸汽对改善静电纺纤维的结构与性能具有重要作用。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了MWNTs/丝素/聚酰胺6/66复合纤维毡,并用无水乙醇蒸汽对其处理。研究发现,碳纳米管质量分数较少的试样中,纤维发生了溶胀,并粘连在一起,随着碳纳米管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只是发生了径向膨胀。乙醇蒸汽处理使纤维毡的结晶结构、热稳定性以及力学性能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碳纳米管质量分数为0.1%时,结晶度从55.8%增加到63.9%,断裂强度、初始模量以及断裂伸长分别增加了45%、103%和134%。  相似文献   

3.
利用自制的改进型静电纺丝装置,以质量百分数为22%的聚酰胺6/甲酸溶液为纺丝液,制备了由定向排列的聚酰胺6纳米级纤维构成的连续长丝纱,分析了纺丝高度和卷绕速度对纤维形态和直径、纱线直径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纺丝高度的增加,纤维的定向排列程度提高、直径减小;纱线的直径先减小后增加;断裂应力先增加后减小。随着卷绕速度的增加,纤维的定向排列程度有显著的提高;纤维和纱线的直径都减小;而断裂应力则呈上升的趋势。卷绕速度对纤维及纱线的影响效果强于纺丝高度。  相似文献   

4.
静电纺丝素纤维毡在水中极不稳定,力学性能较差,这些缺陷限制了其应用。将经过酸处理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均匀地分散在丝素膜甲酸溶液中,以MWNTs增强静电纺丝素纳米纤维,XPS的测定结果显示,碳纳米管并不是仅仅以物理形式混杂在丝素纤维中,而是形成了某些有助于提高增强效果的化学键。随碳纳米管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直径明显下降,纤维内部结构的规整性有所提高。当纺丝液中MWNTs的质量分数小于1%时,复合纤维毡的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都有明显的增强,但是MWNTs的质量分数太大时,力学性能反而恶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纺丝液质量分数对皮芯结构微纳米纤维复合纱线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利用双针头水浴静电纺丝法连续制备了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长丝为芯、外包聚酰胺6(PA6)的皮芯结构微纳米纤维复合纱线,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对其形貌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进行测试与表征。结果表明:不同PA6纺丝液质量分数制备的微纳米纤维复合纱线均具有良好的皮芯结构;当PA6纺丝液质量分数从10%提高到20%时,纳米纤维复合纱线的平均直径从(61.99±13.08) nm增加到(150.22±21.53) nm,结晶度由16.28%提高至20.63%;当PA6纺丝液质量分数为20%时复合纱线的结晶度达到了常规PA6纤维的结晶范围,增加纺丝液质量分数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复合纱线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胡锦文  朱慧娟 《中国皮革》2024,(1):89-93+97
以不定岛LDPE/PA6超细纤维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不同制备工艺,包括原材料配比、纺丝速度、环吹风风量和温度、牵伸温度和倍数,探究制备工艺对海岛型超细纤维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纤维中PA6的比例越高,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初始模量和断裂比功就越高。提高环吹风的风量或者降低环吹风的温度,会导致纤维的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提高,断裂伸长率和断裂比功降低。纺丝速度越高,纤维的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就越高,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比功则越低。在玻璃化温度之上,牵伸温度越高或者牵伸比例越高,纤维的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就越高,纤维的断裂伸长率和断裂比功则越低。  相似文献   

7.
以竹浆粕为原料,在不同的纺丝条件下采用Lyocell工艺制备了竹浆纤维。采用X射线衍射法、偏光显微镜以及强伸仪对不同纺丝条件下制得的纤维超分子结构以及力学性能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纺丝条件是影响Lyocell工艺竹浆纤维结构与性能的重要因素。随着喷丝头拉伸比的提高,Lyocell工艺竹浆纤维的结晶度及取向增加,从而导致其初始模量和断裂强度相应增大,而线密度和断裂伸长率则相应下降。当喷丝头拉伸比固定不变时,随着纺丝速度的升高,Lyocell工艺竹浆纤维的晶区取向基本不变,非晶区取向及结晶度增加,断裂强度和初始模量增大,断裂伸长率减小。  相似文献   

8.
静电纺PA 6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静电纺丝可形成由纳米级纤维组成的纳米纤维膜,由于该膜孔径小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可用作组织工程支架、传感器感知膜、过滤材料和防护材料等。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对其适用性和耐用性有重要影响。以PA 6甲酸溶液进行静电纺丝,研究了纺丝液喂入速度和纺丝距离对静电纺PA 6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纺丝液喂入速度较低时,形成的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差;纺丝距离增大时,纳米纤维膜的断裂强度降低;PA 6溶解于98%甲酸中配制成13%(质量分数)纺丝液,在喷嘴口径0.9 mm、电压30 kV下进行静电纺丝,纺丝液喂入速度在0.2~0.3 ml/h、纺丝距离为8~10 cm时可获得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PA 6纳米纤维膜。  相似文献   

9.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了PVA纳米纤维,采用边牵伸边加捻的方法制备了PVA纳米纤维纱线并测试其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当PVA质量分数在6%~12%时,PVA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在201.3~602.8 nm;当PVA质量分数为9%时,PVA纳米纤维的形貌最好,纤维直径均匀,表面光滑,无黏结;9%PVA纳米纤维纱线的抱合状态良好,平均细度为27.38 tex。通过观察扫描电镜图可知:当PVA质量分数为2%~6%时,纳米纤维表面不光滑;PVA质量分数为8%~12%时,纺丝效果较好,其中,9%的纺丝效果最佳,纤维直径均匀,表面光滑,无黏结;PVA质量分数增加到14%后,无法顺利纺丝。相较于棉纱线,9%PVA纳米纤维纱线的伸长较高,为64.34 mm,但是断裂强力和断裂强度没有棉纱线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纽士达细特间位芳纶纤维及其纱线的性能,对其拉伸力学性能、吸湿性能、卷曲弹性、摩擦性能、静电性能以及成纱质量进行了测试分析,并和涤纶纤维做了比较.结果表明:细特间位芳纶纤维断裂强度比涤纶低,但断裂伸长和初始模量比涤纶高,吸湿性能改善,而质量比电阻明显降低.其静摩擦因数、卷曲率均小于涤纶纤维,纤维间的抱合力较差,平滑性较好.细特间位芳纶纤维的成纱强力、条干CV均低于同线密度的纯涤纶环锭纱,而断裂伸长率增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生产混色纱时纤维混合工序复杂,车间管理难度较大的现状,提出了双通道环锭数码纺的新方法,可实现纺纱和纤维混合的同步进行。研究了通过数字化牵伸调控纤维混纺比生产混色纱的成纱机制。设计了以10%为梯度的混色纺纱方案,制备了5 种纯色纱和90 种混色纱,运用 Photoshop 软件预先对混色纱的色彩效果进行了模拟仿真。对混色纱的结构、条干及拉伸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双通道环锭数码细纱机通过调控色纤维混纺比可制备色彩变化的混色纱;由于牵伸、加捻方式的原因,2 种色纤维中随着其中任一种纤维所占比例的提高,混色纱的断裂强度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2 种色纤维比例接近或相等时,混色纱的断裂强度高于纯色纱。  相似文献   

12.
UHMWPE fiber has high specific strength and specific modulus, hut poor moisture absorption.In the paper, with viscose staple fiber as the outer fiber, and UHMWFE staple fiber yarn( 14.75 tex) and filament( 16.67 tex) as the core yarn, 34 tex core-spun yarn was spun.With viscose staple fiber as the intermediate fiber, and UHMWPE staple fiber yarn ( 14.75 tex) and filainent( 16.67 tex) as wrapping fiber, 34 tex Sirofil yarn was spun.The performance of Sirofil yarn was optimized by changing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UHMWPE staple fiber yarn or filament and the fiber stran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or yams with the same linear density, except for elongation at break, core-spun yams and Sirofil yams with UHMWFE filament as the core yam or wrapping fiber were better than core-spun yams and Sirofil yarns with UHMWFE staple fiber yarn as the (tore yarn or wrapping fiber in strength, evenness and hairiness.When Sirofil yams are spun,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UHMWPE staple fiber yarn and fiber strand is preferably 8 mm, and the spacing between the UHMWPE filament and fiber strand is preferably 6 mm. © 2021 China Silk Associ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纤维规格对喷气涡流纺纱线中纤维径向分布的影响规律,将两种不同规格的羊绒纤维和同一棉型涤纶纤维分别以相同比例混纺,经喷气涡流纺纱机MVS861制备了两种羊绒/涤纶纤维混纺纱线。运用哈氏切片器切取两种混纺纱线的横截面样本,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采集纱线样品横截面的纤维分布图,结合汉密尔顿指数分析法和Onion指数法分析,得到喷气涡流纺混纺纱中羊绒纤维和涤纶纤维在纱线横截面内的内外转移趋势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利用喷气涡流纺纱技术制得的羊绒/涤纶混纺纱线中,羊绒纤维因其初始模量更小、长度更长有向外转移趋势,初始模量更大、长度更短的涤纶纤维则有向内转移趋势;但混纺纱的最外层纤维由纤维含量和纤维规格共同决定。该结论可帮助纺制喷气涡流纺羊绒混纺纱时根据需要来选择纤维原料的规格。  相似文献   

14.
探讨水溶性维纶伴纺细号纯棉纱线退维前后的性能变化。通过对水溶性维纶伴纺细号纯棉纱线退维前后的性能进行测试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经退维处理后,股线结构变松、直径变细、捻度增加、纤维排列变得紊乱;股线强力下降50%左右,断裂伸长率和初始模量下降超过8%,其可织性变差;股线条干均匀度明显恶化,细节、粗节、棉结等疵点大幅度增加。由此认为,采用"纱线退维"方式生产高密轻薄织物,必须严格控制纤维混纺比例和确保纤维充分混和,同时提高维纶伴纺单纱的质量水平;合理配置单纱和股线捻度;重视纱线退维工艺的优化,尽可能减少对纱线强伸性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吕金丹  程隆棣 《纺织学报》2023,44(1):188-193
针对气流槽聚纺纱不同集聚凹槽形状对成纱性能的影响,建立集聚区域三维模型,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不同凹槽结构的气流槽聚装置集聚区域的流场分布,比较其气流流场的特点。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负压条件下,非对称凹槽气流槽聚装置的气流利用率高,负压气流方向和集聚方向的速度分别为48.3、24.5 m/s,可有效握持和集聚纤维束,使得输出的须条能够最大程度地集聚,纤维也尽可能多地集中成为主体纤维束,有利于减少毛羽。通过测试所纺27.78 tex苎麻纱的成纱性能,验证非对称凹槽的集聚性能以及集聚气流对成纱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非对称凹槽集聚装置纺制的纱线毛羽比环锭纺减少了77.58%,成纱强力比环锭纺提高了14.32%,成纱性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将大麻纤维与柞蚕丝落绵通过一定比例混纺,可集两种纤维的优点于一身。文章介绍了大麻纤维和柞蚕丝的特性,探讨了纺纱各工序的工艺参数,针对两种纤维的特点,合理的配置工艺参数,可生产出优质的大麻/柞蚕丝混纺纱。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紧密纺纱线的结构对成纱质量的影响,采用示踪纤维方法,在梳棉工序制得含有示踪纤维的生条,然后通过后道工序纺制成需要的纱线。在视频显微镜下通过观察纤维在成纱中的转移,来对比分析全聚纺与普通环锭纺、三罗拉网格圈紧密纺和四罗拉网格圈紧密纺4种纱线的结构特点。结果表明:全聚纺纱线中纤维平均径向位置最小,但纤维内外转移系数最大。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得数据给出纤维的包络线,并借助纤维的内外转移系数等特征参数,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纺纱方式下纱线结构对纱线强伸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研究桑皮纤维的性能与可纺性。测试了纤维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长度、细度、强度等物理机械性能,分析了纤维在纺织加工过程中的特性和可纺性。指出:桑皮纤维的主体长度较短,短绒率较高,断裂伸长较小,初始模量大,在棉纺环锭设备上纯纺难度较大,适宜与其他棉型纤维混纺纺制中粗号纱,而采用转杯纺技术则可加工桑皮纤维纯纺纱。  相似文献   

19.
针对喷气涡流纺纱技术气流加捻过程中落纤率较高导致纱线细节较多以及纱线结构中芯纤维平行伸直导致纱线强力较低的问题,提出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技术,依据动摩擦原理,采用镭射激光加工处理,增大自由端纤维与空心锭接触面之间的动摩擦力,实现纤维在空心锭表面旋转运动过程中自身发生扭转后包缠到纱线中,增大纤维间的抱合力。同时基于流体力学模拟和样纱试纺实验,对比分析了传统型喷气涡流纺和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空心锭结构参数、喷嘴内部近壁面处的流场特征和纱线结构性能,验证了自捻型喷气涡流纺纱技术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