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调查2018年11月浙江省台州市一起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查找病原和传播因素,为类似疫情调查处置提供依据。方法搜索病例,开展个案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采集病例粪便标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共搜索到确认病例16例,罹患率为5.82%(16/275),病例均为学生,无教职工患病,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起病急,临床表现为呕吐(100.0%)、恶心(100.0%)、腹痛(62.5%)、发热(25.0%);16份粪便样本检出诺如病毒阳性标本13份,其中GⅠ、GⅡ组诺如病毒混合阳性2份,GⅠ组诺如病毒阳性2份、GⅡ组诺如病毒阳性9份;在校外寄宿(OR=154,95%CI:19.82~1 196.45)和在呕吐现场围观是发病的危险因素(OR=143,95%CI:18.31~1 116.71)。结论该疫情为诺如病毒聚集性疫情,可能原因为通过吸入首例病例呕吐物气溶胶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广东省广州市某幼儿园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探索暴发的可能传播途径及危险因素,制定疫情防控措施。方法2019年10月24日,制定病例定义并进行病例搜索,开展病例个案调查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自制问卷收集相关信息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肛拭子标本,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诺如病毒核酸。结果2019年10月13-24日,该幼儿园共报告感染性腹泻病例25例,罹患率为9.80%(25/255),无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临床表现以呕吐(96.00%)为主;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后人–人传播增殖模式;病例主要集中在教学楼二楼的中一班,不同楼层、不同班级间罹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均为幼儿,男性发病11例,罹患率为9.56%,女性14例,罹患率为10.20%,男女性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3,P=0.558);发病前3 d接触过患者(OR=8.308,95%CI:1.831~37.698)、暴露在患者呕吐物1 m内(OR=6.429,95%CI:1.368~30.209)和疫情期间使用过园内大型玩具(OR=57.255,95% CI:8.390 ~ 390.718)是发病的危险因素。 24份肛拭子标本检出GⅡ.4型诺如病毒。结论本次暴发疫情由GⅡ.4型诺如病毒引起,人际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建议托幼机构加强教职员工传染病知识培训,加强通风、卫生消毒措施,落实晨、午检和因病缺勤登记制度,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胃肠炎等疾病在托幼机构中的发生,保证儿童的健康。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2021年北京市某小学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建议及措施,探讨疫情处置经验。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三间分布,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疫情暴发的原因,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肛拭子和环境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和肠道致病菌检测。  结果   共搜索到156例疑似病例,均为学生,罹患率为24.5%(156/638)。 病例临床表现以呕吐为主(98.1%),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流行曲线提示为点源暴露模式;病例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不同教学楼、不同楼层、不同班级间罹患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罹患率为33.1%(95/352),女性罹患率为26.2%(61/286),男女性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36, P=0.098)。 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近距离接触患者呕吐物(≤1 m)为本起疫情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14,95%CI: 2.76~53.39)。 57件肛拭子标本和3件环境涂抹标本检出GⅡ组诺如病毒。  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GⅡ组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近距离暴露患病儿童呕吐物是主要的危险因素。 未及时处理呕吐物和疫情迟报为本次疫情规模较大的重要原因,建议学校及时规范处置呕吐物。 同时建议学校加强监测,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和处置,防止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021年山东省某小区一起诺如病毒感染暴发疫情流行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分析疾病的流行情况,采集水样本、典型病例的粪便或呕吐物、密切接触者的肛拭子标本进行胃肠炎病毒检测,对阳性样本进行基因分型。  结果   搜索到病例69例(9例为小区内幼儿园儿童,60例为社区居民), 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76.81%),腹泻(69.57%)。 0~5岁儿童罹患率最高(21.18%)。 17份病例标本和2份密切接触者标本GⅡ组诺如病毒阳性,基因型均为GⅡ.4[P16]。  结论   本次事件是由GⅡ.4[P16]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暴发疫情,是由患病儿童呕吐物造成环境污染,社区人员密切接触导致,及时识别和妥善处置是疫情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农皓  刘昊晖  杨丞  詹鑫婕  尹刘江  秦剑秋 《疾病监测》2019,34(12):1104-1108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诺如病毒疫情的流行特征,为诺如病毒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南宁市诺如病毒疫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个案信息、3起疫情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室共确诊51起诺如病毒疫情,2016年和2017年的疫情占62.75%,GⅡ组引发的疫情占90.20%。 GⅠ组和GⅡ组引发的疫情占9.80%。 9月至次年1月为疫情的高发期,共有2个流行峰,各峰强度有所不同。 青秀区、宾阳县、江南区、兴宁区是疫情的高发区,报告疫情占68.63%。 25起疫情发生在幼儿园,占49.02%。 男性与女性患者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床症状以呕吐、腹泻为主。 共采集病例标本481份,无症状人员标本289份,水标本36份,诺如病毒阳性率分别为60.50%、8.30%、16.67%。 48起疫情传播途径未明,占94.12%。结论GⅡ组诺如病毒是南宁市诺如病毒疫情的主要毒株,秋冬季为疫情高流行期,流行峰与国内外同步。 需对高发县区和高发机构进行重点关注,加强宣教。 同时提高疫情处置能力,迅速查明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开展诺如病毒测序,掌握流行基因型别,及时发现变异或重组毒株。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市某小学一起急性胃肠炎疫情进行调查,采集粪便标本和环境样本检测诺如病毒并进行基因测序。本次疫情涉及8个班级,发生病例51例,流行历时3天,罹患率为13.5%。9份患者粪便标本中8份检出诺如病毒,阳性率达88.9%,在首发病例家中洗手池和坐便池涂抹标本检出诺如病毒。选择阳性标本进行序列分析结果为诺如病毒GⅡ.7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2021年9月湖北省随州市某工厂一起急性胃肠炎疫情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提出防控建议。  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描述病例的临床表现及三间分布特征,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验证暴发的危险因素,采集病例肛拭子样本、环境涂抹样及水样进行诺如病毒PCR检测。   结果  本次疫情涉及A和B两个工厂,共发现68例病例和7例隐性感染者,临床症状以腹泻和呕吐为主;病例发病高峰在8月31日18时至9月1日6时(48例),流行曲线呈点源暴露模式;病例主要分布在A工厂的加二车间、加一车间及B工厂;回顾性队列研究发现,和未在食堂就餐相比,A工厂员工8月30日中午在一食堂(RR=3.366,95%CI:1.321~8.577)和二食堂(RR=10.662,95%CI:4.795~23.706)就餐为发病的风险因素;实验室检测结果显示,44份工人肛拭子样本中有25份为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16份食堂员工肛拭子样本中有2份为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10份水样中有4份诺如病毒核酸阳性(3份GⅡ阳性,1份GⅠ和Ⅱ混合阳性),22份外环境样本中有2份Ⅱ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  结论  本次疫情为一起诺如病毒GⅡ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推测主要因水管破裂导致水源污染,后主要通过污染食物供应,引起此次暴发疫情的可能性较大,传播途径以食源性传播为主,部分病例存在水源性及人与人传播的可能性,经加强病例管理、环境消杀及健康教育等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8.
卫沛楠  陈兵  吴泰顺  李苑  范相博 《疾病监测》2019,34(10):948-952
目的调查一起学校不明原因皮疹聚集性疫情的规模、病原和疾病传播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建议。方法2018年4月4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某学校开展不明原因皮疹聚集性疫情的调查处置工作。 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采用统一的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进行现场调查,描述病例的分布特征,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调查发病的危险因素,采集病例血液标本进行病原抗体检测。结果共搜索到病例12例,罹患率为11.9%(12/101)。 采集病例血液标本4份,检测均为人类细小病毒B19型IgM和IgG抗体阳性。 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与病例邻桌[RR=4.3(1.2 ~ 14.9)]、曾与病例下棋[RR=5.7(1.3 ~ 24.7)]是导致本次疫情的危险因素。结论本次事件为一起由人类细小病毒B19型感染导致的传染性红斑聚集性疫情,疾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为密切接触。  相似文献   

9.
白尧  李焱  刘继锋  陈志军 《疾病监测》2020,35(8):773-776
目的调查2019年西安市X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腹泻暴发疫情的致病因子或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和建议。方法开展病例搜索和现场流行病学、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医院水及环境表面等标本,并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调查住院患者、家属陪护、医院职工169人,累计发病22例,总罹患率为13.02%。 病例临床表现以腹泻、腹胀、呕吐等为主。 病区住院患者罹患率明显高于家属陪护(χ2=16.341,P<0.01);与首发病例共用厕所的住院患者及其家属陪护罹患率明显高于不共用厕所者(χ2 =3.907,P< 0.05)。 尚未发现水源性和食源性可疑危险因素。 20份病例标本和1份病房拖把表面涂抹标本检测结果为诺如病毒GⅡ型核酸阳性。结论该起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属于医院感染事件,由诺如病毒GⅡ型引起。 传染源为隐性感染者或病毒携带者, 病毒通过病房污染拖把(共同介质)以人–环境–人的模式造成传播, 采取针对性措施后疫情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10.
张辉  李倩  唐红  刘继锋  李思瑶  李焱 《疾病监测》2022,37(6):844-849
  目的   调查2021年西安市一起幼儿园诺如病毒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和暴发原因,并对病原体进行分子鉴定分型。  方法   根据诺如病毒疑似病例定义主动搜索病例,同时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三间分布特征,结合队列研究方法分析疫情暴发原因;采集典型病例肛拭子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检测和基因测序分型。  结果   该起暴发疫情共持续3 d,累计报告病例31例,病例均为幼儿,罹患率为14.16%(31/219),其中4岁病例占比最大(93.55%,29/31),小(4)班罹患率最高(40.00%,12/30);病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100%)、腹泻(12.90%)和腹痛(6.45%),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流行曲线提示疫情为一次性暴露后同源感染引起。 队列研究显示近距离暴露呕吐物幼儿发病风险是远距离暴露幼儿的3.98倍(相对危险度 = 3.98,95% 置信区间: 2.159~7.334)。 病例样本诺如病毒阳性检出率为61.54%(8/13),经基因测序和鉴定分型确定渉疫毒株为GⅡ.3[P12]基因型诺如病毒。  结论   该起疫情暴发原因是托幼儿童暴露于首发病例呕吐物形成的气溶胶,感染毒株为GⅡ.3[P12]基因型诺如病毒。 建议托幼机构加强教职工诺如病毒疫情防控知识培训,尤其是对病例呕吐物和排泄物的应急处置,防止类似疫情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某大学发生的一起诺如病毒感染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环境因素,为诺如病毒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设计调查表收集病例资料及其他疫情数据,采集健康、患病学生等的肛拭子和粪便样本以及环境涂片,使用诺如病毒(GⅠ/Ⅱ)核酸检测试剂盒,应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进行检测。对于GⅡ型诺如病毒阳性的样品,扩增部分RNA依赖RNA聚合酶区和衣壳区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分析,利用诺如病毒基因在线分型工具鉴定基因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此次疫情共发现459例临床病例,罹患率为3.01%。其中女性罹患率(3.75%)高于男性(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185,P<0.001)。A、B、C、D宿舍区学生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14,P<0.001),D区最高(3.73%),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4.05%。腹泻组和无症状组诺如病毒阳性率分别为78.52%和4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60,P=0.009)。食堂职工与后勤职工诺如病毒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202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梧州市某学校一起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可能危险因素,探讨疫情处置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建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三间分布特征,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疫情暴发的原因,采集典型病例肛拭子、自备井水、储水池、市政末梢水、物表、留样食物等样本进行诺如病毒核酸和常见致病菌检测。结果 共搜索到病例142例,罹患率为5.55%(142/2 559);病例临床症状主要为呕吐(83.10%)、腹痛(83.10%)、发热(67.61%)、恶心(63.38%)、腹泻(50.70%);不同宿舍楼学生的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978,P<0.00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自备水漱口[比值比(OR)=3.78、95%置信区间(95%CI):1.736~8.234)]和接触过病例(OR=2.97,95%CI:1.465~5.312)是主要危险因素,自备水漱口的频率与罹患率呈剂量反应关系(χ2=14.935,P=0.002)。8份病例肛拭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查明2018年北京市某研究所急性胃肠炎聚集性病例的发生原因和致病因素。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描述病例的临床表现和三间分布,结合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查找可疑暴露餐次和可疑致病食品。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病例标本和食品加工工具涂抹样本进行诺如病毒PCR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共搜索到107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泻(100%)、腹痛(79%)、呕吐(74%)和恶心(68%)。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可疑暴露餐次为3月21日午餐(由某送餐公司供餐),可疑致病食品为酱肘子,酱肘子在加工过程中存在交叉污染的可能且食用前未经有效加热是可能的感染环节。在26份粪便/肛拭子样本中检出17株GⅡ型诺如病毒株,基因测序发现,8株聚合酶区核苷酸序列100%一致,经比对与GⅡ.17型变异株41 621同源性达99%。结论食用了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酱肘子是导致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单位的监督管理,使其形成良好的生产操作规范,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静  张婷  邹文菁  蔡昆  徐军强 《疾病监测》2021,36(4):369-375
  目的  了解2018 — 2019年湖北省≤5岁腹泻儿童诺如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分子特征。  方法  收集2018 — 2019年湖北省病毒性腹泻监测哨点医院≤5岁腹泻儿童粪便标本,共计922份。 采用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RT-PCR)方法进行诺如病毒GⅠ和GⅡ组核酸检测。 对诺如病毒检测阳性的标本应用real-time RT-PCR分别扩增RNA聚合酶和衣壳蛋白片段,将获得的PCR产物直接测序并进行基因型别分析。  结果  湖北省≤5岁腹泻患儿粪便标本中,诺如病毒核酸阳性样本为122份,阳性率13.23%。其中诺如病毒GⅡ组119例(97.54%),诺如病毒GⅠ组3例(2.46%)。 男女童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5,P=0.003)。 ≤5岁儿童以6~12月龄为主要发病人群。 诺如病毒感染季节为冬春季,呈现2个流行峰,10 — 12月为高流行峰;诺如病毒主要为GⅡ组,聚合酶区和衣壳区基因分型主要为GⅡ.4 Sydney[P31](27.71%)、GⅡ.2[P16](26.51%)、GⅡ.3[P12](26.51%)和GⅡ.4 Sydney[P16](16.87%)。  结论  2018 — 2019年湖北地区≤5岁腹泻患儿感染诺如病毒存在多种基因型和不同的重组亚型,加强诺如病毒的基因型别监测和重点人群防护有助于诺如病毒腹泻感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江苏省苏州市某医院急性胃肠炎病例的感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搜索病例, 描述疫情三间分布特征, 开展病例对照研究验证暴发的可能原因, 运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诺如病毒核酸, 同时对饮用水进行理化和微生物检测。结果 暴发共持续7 d, 共有病例406例, 医院各类职业人群均有发病。二次供水区域的工作人员罹患率(14%~21%)高于市政自来水供水区域(0~5.3%)和桶装水(1.4%)供水区域。病例对照研究显示90%的病例和47%的对照有饮用二次供水史(OR=10, 95%CI:2.30~62.00)。10份病例粪便标本中有9份为I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9份不同区域的二次供水样本中2份I型诺如病毒核酸阳性,二次供水样本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以及大肠埃希菌严重超标, 测量电开水器实际温度为78~81 ℃。结论 本次暴发疫情是由I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 原因为医院二次供水的蓄水池受到周围环境的污染。建议该医院更换电开水炉, 并逐步将二次供水改建为市政自来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