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鹅膏毒肽对大鼠心肌细胞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因误食含有鹅膏毒素蘑菇而中毒死亡事件在世界各国普遍发生,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为鹅膏菌中的鹅膏肽类毒素。鹅膏毒肽中毒可导致心电图异常和心肌酶的升高。我们以大鼠为动物实验模型,研究其心肌酶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心肌细胞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早期准确诊断鹅膏毒肽中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两起灰花纹鹅膏蕈中毒,进食12人,中毒12人,死亡8人。分析了鹅膏蕈的主要致病成份——鹅膏毒肽的化学结构与性质,毒性机理,以期提高鹅膏蕈类中毒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云南省澜沧县一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毒蘑菇中毒事件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开展回顾性调查,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特征,结合毒蘑菇标本物种鉴定和毒素检测判定中毒原因。结果 该起毒蘑菇中毒事件进食者4人全部中毒、死亡1例;中毒潜伏期为15~20 h;临床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和头晕为主(均为3例)。死者临床特征以急性肝脏损害为主;毒蘑菇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为拟灰花纹鹅膏菌(Amanita fuliginea)。蘑菇子实体中检出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综合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判定该事件为一起误食拟灰花纹鹅膏菌引起的中毒。结论 该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为误食拟灰花纹鹅膏菌引起。规范流行病学调查和报告,以及对毒蘑菇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和毒素检测,是明确毒蘑菇中毒原因和事件有效处置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一起误食条纹毒鹅膏菌中毒报告王跃进1钟辉1葛凤台1赵海珠3秦淑珍1周爱文1王庭欣1李全喜2tionofmicrocystinsincyanobacteriabyfrit-fastatombom-bardmentliquidchromatography...  相似文献   

5.
鹅膏菌多肽毒素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鹅膏菌多肽毒素是野生毒磨菇产生的主要毒素,常引起人和动物的中毒与死亡。由于鹅膏毒肽对真核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以及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它们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并对生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拟综述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在生命科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本起毒蘑菇中毒发生情况,掌握导致中毒死亡的毒蘑菇类型,确定致死毒素,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对本起中毒情况进行调查。[结果]7人误食毒蘑菇,中毒7例,其中死亡3例。由淡玫红鹅膏菌导致中毒死亡,毒素主要为α-鹅膏毒肽,损害人体肝脏。[结论]淡玫红鹅膏菌是一种剧毒蘑菇,致死率极高。  相似文献   

7.
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是鹅膏菌属类蘑菇中的2种有毒环肽,是引起致死性食物中毒的主要毒素。鹅膏毒肽引起的食物中毒易误诊且缺乏针对性治疗,早期诊断对于鹅膏毒肽中毒的救治尤为重要。鬼笔毒肽虽不会引起食物中毒,但对鬼笔毒肽的分析有利于蘑菇种类的鉴定。本文对鹅膏毒肽和鬼笔毒肽的提取纯化和分析鉴定方法进行综述,为研发更加简便快捷的提取鉴定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全家误食鳞柄白毒伞中毒死亡报告熊海军李正惠鳞柄白毒伞(Amanitauirosa)别名:毒鹅膏。主要产地在河北、四川、湖北等地。此菌极毒,含有毒肽伞(amatoxins)和毒肽(phalotoxins),一旦中毒,如果不及时抢救,将危及生命。笔者遇见...  相似文献   

9.
蘑菇毒素及其中毒治疗(Ⅰ)——鹅膏肽类霉素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毒蘑菇中毒事件近年来在我国南方频频发生,主要是由鹅膏属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本文对鹅膏肽类毒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产生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种类、毒素分析检测方法、中毒症状和机理以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为鹅膏菌中毒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西藏林芝市外来务工人员误食野生毒蘑菇引起中毒的事件,为预防类似中毒事件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中毒事件中共同食用蘑菇家庭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此次事件共8人中毒,罹患率72.7%(8/11),均为外来务工人员;将患者家庭剩余未加工的菌类进行形态鉴别,其中一种为豹斑毒鹅膏菌。结合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调查,判定是一起误食豹斑毒鹅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结论做好外来务工人员食品安全宣传,重点要对林芝市常年易发生中毒事件的毒蘑菇进行图片展示。  相似文献   

11.
食用野生蘑菇有时可导致死亡。绿色和白色鹅膏属蘑菇含有两种高毒多肽(通常分别称为毒肽和毒伞肽),是这种中毒的主要原因。鹅膏绿属色蘑菇含有环七肽,而白色蘑菇含有环八肽。毒肽是作用很快的毒素,而毒伞肽中毒作用则很慢(它们的致死作用自中毒至死亡大约为15小时),虽然毒伞肽的毒性比毒肽大10~20倍。较高剂量的毒肽也会使人致死,在致死剂量时使人死亡时间约为1~2小时。有毒的鹅膏类蘑菇每100g大概含有14mg毒伞肽。成人致死剂量为每公斤体重少于100μg,所以摄入50g蘑菇能使人致死,而对小孩致死所需的剂量更少。三种多肽的结构式如下图:  相似文献   

12.
某市36起毒蕈中毒事件调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了解长沙市毒蕈中毒发生情况,以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统计了湖南省从1994-2000年的36起毒蕈中毒事件,并测定了主要毒蕈的毒素含量。结果:在中毒事件中,共有210人食用,205人中毒,中毒率为962%,83人死亡,死亡率为39.52%,引起中毒的主要毒蕈为:灰花纹鹅膏,鳞柄白毒鹅膏,亚稀褶黑菇,中毒多发生在6月至8月。结论:中毒原因主要是食用者缺乏对毒蕈的认识,中毒后死亡率高的原因是因为毒蕈含毒素量高,中毒后就诊确诊太晚和缺乏特效解毒药物。  相似文献   

13.
蘑菇毒素及其中毒治疗(Ⅰ)--鹅膏肽类毒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蘑菇中毒事件近年来在我国南方频频发生,主要是由鹅膏属中的一些种类所引起.本文对鹅膏肽类毒素的化学结构与性质、产生鹅膏肽类毒素的蘑菇种类、毒素分析检测方法、中毒症状和机理以及治疗方法作一综述,为鹅膏菌中毒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毒蘑菇的种类不同, 所含有的毒素成分不一样, 鹅膏菌属类蘑菇引起的急性肝损伤是我国毒蘑菇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食用毒蘑菇有潜伏期, 临床过程中有假愈期, 早期表现轻微没有引起医师足够重视, 容易错过治疗时机。本文对4例患者食用含鹅膏毒肽蘑菇后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鉴定过程进行分析, 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毒蘑菇中毒诊治及早期种类鉴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德阳市81例毒蕈中毒患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该次毒蕈中毒的临床特点和抢救经验,以利于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预防和正确处理。方法 统计四川省德阳市2003年5~6月的108例毒蕈中毒患者,并测定了主要毒蕈的毒素含量。结果 在该次中毒事件中,共有108人食之,81人中毒,中毒率为75%,抢救成功率100%,引起中毒的主要毒菌为:格纹鹅膏、异味鹅膏。结论 中毒原因主要是食用者缺乏对毒菌的认识,中毒后抢救成功的经验是因为毒菌毒素含量较低,中毒后就诊及时及早期综合性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湖南省桂阳县1996-2002年发生的四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了解导致中毒死亡的毒蘑菇种类,以防事故的再次发生。方法:采用宏观形态和显微观察鉴定蘑菇。结果:在这四起毒蘑菇事件中,中毒人数93人,死亡16人,死亡者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和50岁以上年龄组,占13人,说明年龄小和年龄大的中毒者对蘑菇毒素的抵抗力明显低于身强体壮的中青年人;导致中毒死亡主要由两类蘑菇所引起,一类是鹅膏菌,主要由灰花纹鹅膏菌所引起剧毒蘑菇,由于它们与一些可食的种类极为相似,毫无识别毒菌经验者不要采食是预防毒菌中毒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万一发生误食中毒要尽快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等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 2 0 0 3年 5月 2 3日~ 6月 15日在四川省德阳市发生的 81例毒蘑菇中毒事件并进行标本鉴定和毒素分析 ;方法 :现场采集标本进行形态学鉴定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蘑菇子实体、病人血液、病人透析液进行鹅膏肽类毒素检测 ;结果 :调查表明导致中毒的是鹅膏属中的异味鹅膏 (AmanitakotohiraensisNagasawa&Mitani) ,异味鹅膏子实体含有鹅膏肽类毒素的两种主要致死毒素 ,即α -鹅膏毒肽 (a -amanitin) ,β -鹅膏毒肽 (β -amanitin) ,其含量分别为196 4 2、 6 2 76 μg/g干重子实体 ,被检的 3个病人中有 1个病人的血液检测出含有 β -鹅膏毒肽 ,被检病人的透析液中未检测到毒素 ;结论 :异味鹅膏为有毒蘑菇 ,采食时要注意区分 ,不要误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展尿液和血浆中3种鹅膏毒肽和3种鬼笔毒肽测定的方法学研究。方法尿液和血浆样本经乙腈沉淀蛋白后,HLB固相萃取柱萃取净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二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三羟鬼笔毒肽6种蘑菇毒肽,基质匹配制作工作曲线,外标法定量;对样本测定条件进行优化,减小基质干扰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研究方法的适用性,考察方法的专一性、线性、灵敏度、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结果尿液和血浆中6种毒肽的检出限均低于0.06 ng/ml;在0.2~20 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 3;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2.1%;对于上述两种基质,加标回收率在79.6%~104.8%之间。结论方法灵敏、准确、专一性好,适合于突发毒蕈中毒事件中α-鹅膏毒肽、β-鹅膏毒肽、γ-鹅膏毒肽、羧基二羟鬼笔毒肽、二羟鬼笔毒肽和羧基三羟鬼笔毒肽的确证分析,也适合对中毒患者临床治疗进行效果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鹅膏毒肽中毒患者的不同临床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进行评估。方法检索PubMed、Embase、OVID、万方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集整理数据,并对文献进行综述,根据文献对鹅膏毒肽中毒的治疗措施进行分类。同时,根据数据异质性情况,分别采取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同步进行偏倚评估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检索到文献2 659篇,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70篇。随机效应模型分析显示,鹅膏毒肽中毒治疗后的总病死率为16.9%。在单独一种治疗方式下,鹅膏毒肽中毒治疗后总病死率为21.4%,其中单独支持治疗后的病死率(38.4%)明显高于单独解毒治疗(14.0%)和单独药物治疗(8.3%);在两种治疗方式组合使用后,总病死率为16.8%,其中支持治疗+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15.6%,解毒治疗+药物治疗的病死率为16.2%;解毒治疗、支持治疗和药物治疗三种方式联合使用的总病死率最低(15.1%,95%CI 9.8%~22.5%)。从地区分布看,亚洲患者中毒治疗后的病死率(28.4%)明显高于北美洲(16.9%)和欧洲(12.5%)。结论治疗后鹅膏毒肽中毒病死率仍较高,且各大洲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药物+解毒+支持治疗可有效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和鉴定大鼠尿中α-鹅膏毒肽的主要代谢产物,探讨α-鹅膏毒肽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方法 大鼠以0.5mg/kg的剂量口饲α-鹅膏毒肽,分别采集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尿液样品,尿液样品经简单处理后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仪检测,利用碰撞能量梯度(MSE) 、质量亏损过滤(MDF) 和离子色谱峰提取等技术处理数据。结果 在大鼠尿中共检测到8种代谢产物,其中,Ⅰ相代谢产物5种,Ⅱ相代谢产物3种,同时鉴定了代谢产物的结构,推测α-鹅膏毒肽在大鼠体内可能的主要代谢途径有氧化、脱氢、脱羧、甲基化反应。尿中主要代谢产物为原形、氧化代谢产物、脱氢代谢产物、脱羧代谢产物、甲基化结合物,α-鹅膏毒肽原形是尿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明显高于所有代谢产物的含量。结论 本研究将为确定α-鹅膏毒肽在动物体内的残留标志物及应用于α-鹅膏毒肽中毒应急检测与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