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用一次性无纺布口罩在天气炎热或长时间佩戴时产生闷热潮湿、过敏等问题,设计对口罩内侧的无纺布进行凉感整理,探讨了凉感整理剂用量、浸渍时间、烘干温度对接触凉感值(即Q_(max)值)、气流阻力、合成血穿透时间(喷射直至渗透时间)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凉感整理剂用量28 g/L、浸渍时间35 min、烘干温度65℃时,处理效果最佳,Qmax值为0.482 W/cm2,气流阻力为294.8 Pa,合成血穿透时间为2.4 s;相比未处理的口罩,Qmax值提高了3.38倍,合成血穿透时间延长了两倍,气流阻力提高了67%,符合GB 19083—2010《医用防护口罩技术标准》的要求,并且实现了口罩内侧的凉感效应。  相似文献   

2.
凉感织物主要在夏季等高温环境下使用,为人体带来相对舒适的感受。目前凉感检测指标主要为接触凉感系数,来表征接触瞬间凉感,但不能反映持续性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文中设计一种检测装置,能模拟我国夏季南北方地区环境条件,使织物处于装置中,通过测试凉感织物和普通织物表面温度与初始温度的差值,研究时间、环境温湿度等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检测装置的凉感测试结果能够反映凉感织物持续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采用15 cm线性标度法在确定了凉感强度描述语并通过凉感评价小组对系列质量浓度的L-薄荷醇参比样进行标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费希纳定律的凉感强度参比标度,即:L-薄荷醇质量浓度为:4.00、7.60、12.00、15.00、20.00 g/L,对应凉感标记值为:2.50 cm(微凉)、5.00 cm(有点凉)、7.50 cm(中凉)、11.00 cm(很凉)及13.00 cm(特凉)。同时,还利用时间-强度法对强度参比标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时间-强度参数(Imax为最大强度/cm、Ttot为凉感持续时间/min、AUC为曲线下面积)与强度参比系质量浓度间成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凉感整体强度值(Ioverall,cm)与时间-强度参数的相关性发现,Ioverall与Ttot及AUC的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其中与Imax的相关系数高达0.99,表明在凉感强度标度时,Imax对整体强度标度值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印染》2018,(23)
以熔喷聚丙烯(PP)无纺布为基体,利用紫外接枝改性技术,在聚丙烯无纺布表面引入丙烯酸甲酯(MA)与丙烯酸丁酯(BA)两种单体,制备了新型吸油材料。以改性聚丙烯材料的接枝率、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含盐量以及被吸附体系的pH值为变量,探究它们对改性聚丙烯无纺布吸附性能的影响。优化的吸附条件为:改性聚丙烯无纺布的接枝率为16.2%,温度为35℃,吸附时间为5s,吸附体系pH值为8时,聚丙烯无纺布的饱和吸附率最大。改性聚丙烯对原油、柴油以及汽油的吸附效果明显,多次使用仍有较好的吸附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获得具有优异降温性能的凉感织物,通过“接枝改性-高分子交联-涂层固载”策略制备功能化氮化硼(FBN)/水性聚氨酯(WPU)涂层整理的复合凉感织物,通过棉织物的接枝改性以及功能涂层中高分子的交联耦合作用,提高功能涂层与棉织物之间的粘合力,研究功能涂层的导热性能、散热能力对复合织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引入具有优异热管理性能的导热聚合物基功能涂层,得到性能优良的复合凉感织物,该织物接触凉感系数达到0.220 J/(cm2·s),导热率达到3.1 W/(m·K),导热提升率为811%,透气率为427 mm/s。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涤/棉、锦/棉混纺夏作训迷彩织物为研究对象,选择织物组织、混纺比、经纬密度3个因素,进行三因素五水平的正交试验。采用KES-F7 THERMO LABOⅡ型冷暖感测试仪测试涤/棉、锦/棉织物的最大瞬态热流量qmax以表征2类织物的接触凉感,在分析3个因素对2类织物透气透湿性能影响的基础上,采用主客观的评价方法重点分析了3个因素对2类织物接触凉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探讨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的研制及其测试效果。通过模拟人体接触织物的实际传热过程,采用热流传感器和恒温热源一体化的设计思路,研制了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基于热流式凉感测试仪的热流密度-时间曲线,采用接触瞬间热流密度最大值、接触瞬间织物吸热量、稳态热流密度三个指标对织物凉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织物凉感测试仪的灵敏度高、测试精度和重现性都较好。认为:热流式织物凉感测试仪能够较好地用于织物凉感测试。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好地了解口罩带的佩戴张力对口罩泄漏性的影响,本论文选择男、女两名成年受试者分别佩戴6种不同过滤效率材质的一次性折叠型口罩,测试原样以及佩戴张力分别为5N、10 N、15 N、20 N、25 N条件下口罩的总泄漏率。结果表明,口罩带的张力对泄漏性的影响不容小视,但也不是张力越大越好,要考虑到佩戴时的舒适性,选择15N最佳;同时为了改善口罩的泄漏性,除了考虑口罩带的张力,在选用口罩原材料时也应考虑材料的贴肤性,以便能使口罩与皮肤有更好的密合;在口罩过滤元件的选择上,尽量选择过滤效率高的材料。此研究可为口罩生产企业进行口罩设计、为消费者选购和佩戴口罩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SMS无纺布最优抗菌整理工艺及其抗菌效果。设计了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采用浸渍烘干法用抗菌整理剂对SMS无纺布进行抗菌整理,得到9块整理后的SMS布样;利用振荡法测试SMS布样的抗菌性能,计算各试样的抑菌率。结果表明:未经过抗菌整理的SMS无纺布不具有抗菌性,经过抗菌整理后的SMS无纺布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各因素对整理效果影响大小的排序为:整理剂浓度浸渍时间烘干温度烘干时间。最优整理工艺为:整理剂质量浓度40 g/L、浸渍时间30 min、烘干温度100℃、烘干时间6 min。结果认为,抗菌整理赋予了SMS无纺布优良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0.
陈超 《国外丝绸》1998,(1):8-10
改变织物组织,制织常压分散可染聚酯丝与真丝复合丝织物,其防皱性由于同聚酯复合而优于电力纺,采用各种女性薄型外衣面料,从力学特性(测试)得到织物风格值,可知织物平挺,弹性好,而且手感柔软、滑爽。接触冷温感qmax较小,是一种接触时没有“冷”感的材料。另外具有热传导率大,衣服内的热量容易传到外界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立式蒸煮锅放汽应考虑的两个原则性问题: 1渗透问题 进行液上操作的时间一般以温度和压力为标准,但须在渗透完全以前进行,如蒸煮条件相同,则以温度和压力为标准(压力亦应考虑),因此,在液上时必须考虑通汽时间长短的问题,一般认为长时间通汽时液上温度可提前,反之,液上温度需向后移,以达到液上的最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纳米复合口罩的过滤性能,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丝胶蛋白、聚环氧乙烷为原料制备丝胶纳米复合口罩用料;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分析纳米复合口罩的过滤性能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纺丝时间是影响纳米复合口罩过滤效率与吸气阻力的最重要因素,平均纤维直径的影响次之,而无纺布层数和无纺布克重对其影响较小。当纳米复合口罩制备工艺参数为纺丝时间10h,平均纤维直径472nm,无纺布克重20g/m2,无纺布层数为2层时,口罩的过滤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14.5 tex(40S)棉纱、11.1 tex(100 D)涤纶长丝、14.5 tex天丝纱线作为原料,利用单面针织机分别编织密度、克质量相近的棉、涤纶、天丝单面汗布,随后对3块试样进行精练定形烘干,并置于标准大气环境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纤维形貌特征,通过扩散性残留水分率、接触瞬间凉感、光蓄热性能测试对试样进行评价,从客观角度来对比研究三者的热湿舒适性。研究表明:标准环境下,天丝汗布表面水分蒸发最慢,具有优异的储湿性;在温差10.0℃与20.0℃条件下,天丝的瞬间接触凉感均大于棉与涤纶;在800 W/m2的照度下天丝面料里侧温度上升较少,具有一定的遮热和散热效果,在夏季使用对皮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丝胶蛋白、聚环氧乙烷为原料,将20%SS水溶液与6%PEO水溶液配制SS/PEO纺丝液,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无纺布为基底接收静电纺纳米纤维制备丝胶复合纳米口罩用料。探讨丝胶复合纳米口罩的抗菌性。结果表明:通过抑菌圈法观测丝胶纳米复合口罩样品周围有明显的抑菌圈;通过振荡法定量分析,丝胶纳米复合口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45.17%和48.5%;说明丝胶纳米复合口罩具有较好的的抗菌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以新鲜白贝肉为原材料,以氨基酸态氮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设计试验,对白贝自然发酵调味液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分析其理化指标。结果表明:白贝自然发酵调味液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食盐添加量14%,烘干温度50 ℃,烘干时间30 min,发酵温度50 ℃,发酵时间16 d。在此优化工艺条件下,自然发酵调味液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72±0.01)g/100 g,总酸含量为(35.28±0.03)g/L,总氮含量为(1.02±0.01)g/100 g,pH值为5.43±0.02。  相似文献   

16.
通过检测数据的分析,论述了干燥过程对玉米质量指标的影响。自然凉晒玉米的脂肪酸值、不完善率和水分等品质指标都比较好;而烘干塔烘干的玉米爆腰和烘糊粒增多。因此在操作时,籽粒被加热的温度不易超过50℃,介质温度不超过140℃。  相似文献   

17.
采用凉感抗菌聚乙烯(PE)长丝和低温常压易染阳离子涤纶(NECDP)长丝两款新型功能性纱线,以双面针织网眼作为组织结构,开发超强接触冷感、持久抗菌面料。结果表明:面料的Q-max值为0.326 W/cm2满足凉感纺织品认证标准要求,50次水洗后面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白色念球菌的抑菌率分别达到91.8%、89.4%、96.8%,拥有持久的抗菌性能,并且在低温常压下可实现常用颜色的深染,同时满足色牢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汉麻/棉混纺织物为加工对象,优选凉感整理剂,并提出将两种凉感整理剂复配的方法。结果表明,将凉感效果较好的1#整理剂与耐水洗性较优的2#整理剂复配,有助于获得比较优异的凉感整理效果。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模型对轧车压力、焙烘定形温度和焙烘时间进行优化,优化的加工工艺为:轧车压力0.35 MPa,150℃焙烘定形90 s。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织物组织结构与复合纱线线密度对织物凉爽性能的影响,将线密度为7.4和9.8 tex涤纶分别与线密度为7.8 tex锦纶反向加捻、并线后作为纬纱,以8.3 tex涤纶/竹浆纤维50/50混纺纱作经纱,设计平纹、二上一下斜纹和透孔组织织物.测试织物的瞬间接触凉感、热湿舒适性能及织物干、湿态升温曲线,并采用凉爽温度指数对织物的综合凉爽性能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6种设计织物的瞬间接触凉感均高于标准,且平纹织物最好,纬纱粗细对瞬间接触凉感影响不显著;透孔织物透气性最好,且在人体出汗的状态下具有较好的导湿散热性能.平纹织物凉爽温度指数最高,最大凉爽温度为2.8℃,综合凉爽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20.
该试验以云南牛肝菌烘干粉末为原料,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从料液比、超声时间和超声温度等因素,对牛肝菌粉末粗多糖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牛肝菌多糖清除1,1-二苯基苦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羟基自由基(·OH)的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牛肝菌粗多糖得率受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依次为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温度。当料液比为1∶15(g∶mL),超声时间为2 h,超声温度为60 ℃时,牛肝菌粗多糖得率可达41.76%。牛肝菌粗多糖对DPPH·和·OH的半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75 mg/mL和5.12 mg/mL,当多糖质量浓度为1 mg/mL、10 mg/mL时,多糖对DPPH·和·OH的清除率可达71.19%、80.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