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比例逐渐增多,耐青霉素的菌株最初仅为0.55%,到1965年为16.6%,1970年则超过80%。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是由于某些耐药菌株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抗生素所致。将对青霉素活性较强的称为青霉素酶,  相似文献   

2.
作者于1993年3月开始在印度尼西亚泗水市进行抗生素耐药性研究,参加这次检查的有383名妓女,其中92人(24%)的宫颈内分泌物标本淋病奈瑟球菌培养阳性.分离出的纯菌株—70℃冷冻运往亚特兰大,解冻后86份分离菌株复活.对这些菌株做了13种抗生素的MIC.根据青霉素和四环素的MIC和β-内酰胺酶的分析结果,把它们分成四类:(1)产生青霉素酶淋病奈瑟球菌(PPNG),其β-内酰胺阳性,四环素的MIC<16μg/ml;(2)质粒介导四环素抗性淋病奈瑟球菌(TRNG),β-内酰胺酶阴性,四环素的MIC≥16μg/ml;(3)PPNG/TRNG.β-内酰胺酶阳性,四环素的MIC≥16μg/mI;(4)敏感型,青霉素的MIC≤0.06μg/ml,四环素MIC≤0.25μg/ml.在全部分离菌株中仅有1%是敏感型,84 %的菌株为PPNG/TRNG,14%为TRNG,1%为PPNG.全部菌株中,89%的菌株耐青霉素(MIC≥ 2.0μg/ml),98%的菌株耐四环素(MIC≥2.0μg/ml).在PPNG/TRNG类菌株中,79.2%的菌株对青霉素有高度耐药性(MIC≥16.0μg/ml),100%的菌株对四环素有高度耐药性(MIC≥16.0μg/ml).在TRNG类菌株中,100%对四环素有高度耐药性(MIC≥16.0μg/ml).所有菌株对其它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别为;红霉素MlC≤0.5μg/ml.庆大霉素MIC≤8.0μg/ml.头孢曲松MIC≤0.25μg/ml,头孢西丁 MIC≤2.0μg/ml,头孢克肟MIC≤0.25μg/m  相似文献   

3.
治疗耐β—内酰胺细菌感染的几种新型复方抗生素制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没有严格掌握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适应症,应用时间过长,或者对本院中细菌的耐药性情况不明,因而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使某些β—内酰胺抗生素水解失活,使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这是细菌耐药产生的主要机制。为了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科研人员寻找试制耐β—内酰胺酶的新型抗生素和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4.
细菌β—内酰胺酶及外膜蛋白改变与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细菌β-内酰胺酶活性检测及外膜蛋白电泳分析,研究了它们在细菌耐药性中的作用。结果指出:4株耐Aztreonam(Az)菌株,β-内酰胺酶明显升高,活性达349~1235U,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产生耐药(MIC≥25μg/ml),但对四环素、氯霉素、诺氟沙星、链霉素等非β-内酰胺抗生素及Imipenem仍敏感。另一株耐AZ,株,β-内酰胺酶无明显升高,但外膜蛋白变化明显,和相应敏感株比较,分子量为36 K、37K蛋白带缺失,37.5 K蛋白减少,39K蛋白增加,对头孢菌素类、四环类、氯霉素、诺氟沙星耐药,但对链霉素,Imipenem及青霉素仍敏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甚广,尤其是β-内酰胺环抗生素应用更广,导致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β-内酰胺酶能破坏β-内酰胺环,使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的疗效急剧降低。因此寻求一种既耐酸又耐酶的新抗生素的任务愈来愈重要,舒氨西林是由氨卡青霉素和舒巴坦钠(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而成的广谱抗生素,能克服因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导致细菌对氨卡青霉素的耐药性,扩大氨苄青霉素的抗菌作用而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6.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以及非典型β-内酰胺类等,为品种最多、研究进展最快、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大类药物.在世界抗生素市场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主导地位.从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G上市至今将近60年的历史,由于长期大量的应用,细菌对这类药物的耐药性比较严重.细菌产生耐药性机制很多,包括靶位结构或亲和力改变、细菌细胞膜通透住改变、细胞膜主动外排系统及细菌产生灭活酶等.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了解决产酶耐药问题,近年来通过研制耐酶的药物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途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的应用开创了广阔前景.本文论述了β-内酰胺酶分类、生物活性及各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抑酶作用特点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主要品种及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青霉素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对没有细胞壁的人体细胞不起作用。青霉素的广泛应用导致耐药菌的出现和扩散,对临床治疗威胁很大,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β-内酰胺酶的形成,因而促使了耐酶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以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前,随着临床上耐药菌株的日趋增加,以及由于筛选抗菌作用机制和化学结构全新的理想抗生素的困难,使得抗感染药物的联合应用成为临床上解决耐药菌或严重感染的重要手段。国外很多学者认为β-内酰胺酶非常广泛的存在于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并且可以使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水解失活,这是细菌对这些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外除通过化学结构改造发展耐酶的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外,还开展了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异噁唑类半合成青霉素它们既耐受β-内酰胺酶,同时又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为此,许多国家如日本、苏联、英国均有异噁唑类半合成青霉素和氨苄青霉  相似文献   

9.
控制耐药菌感染是抗生素临床药理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而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灭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从分子药理水平研究细菌耐药机制和抗生素作用机制,寻找有效新抗生素和评价新抗生素耐酶能力,为临床合理选药提供理论依据,欧美等国家正在深入开展有关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研究工作,这是国际上进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致病菌产生β-内酰胺酶。当月β-内酰胺抗生素还没有到达作用的靶部位,对菌体进行杀灭作用之前,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已将其水解失活。如果能找到在体内能抑制耐药菌产生β-内酰胺酶活性的物质,那么由这些耐药病源菌引起的感染就可用目前临床上正在使用的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获得成功的治疗。近十年来,国外β-内酰胺酶抑制荆的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已报道数种从微生物发酵中获得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及其衍生物,如棒酸、硫霉素及其衍生物MK-0787、PS-5、KA-107、橄榄酸和泉水菌酯(Izumenolide)等。它们对β-内酰胺酶都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最近几年也报道了数种半合成β-内酰胺  相似文献   

11.
CEFTAZIDIME耐药细菌的β-内酰胺酶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应用药物梯度琼脂筛选法获得绿脓杆菌和阴沟杆菌的Ceftazidime耐药菌株(MIC≥64μg/ml)。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了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活性,酶对12种β-内酰胺抗生素水解的“底物轮廓”以及抑酶活性;应用超薄层分析等电聚焦电泳技术检测了β-内酰胺酶的等电点(pI),并与标准产酶菌株的β-内酰胺酶进行了比较。结果提示:细菌对Ceftazidime耐药后,β-内酰胺酶活性增加13~107倍;这类β-内酰胺酶具有如下特点:(1)水解头孢菌素类强于水解青霉素类;(2)舒巴克坦(5μg/ml)对这类酶无抑制作用,而同等剂量的邻氯青霉素却能明显抑制,(3)pI均≥8.0,与标准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的性质不同,符合染色体介导的头孢菌素酶的性质。此外,作者发现pI为8.2或8.4的4株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尚未见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2.
前言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在头孢菌素和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中、已研制出许多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品种。而青霉素类中,对革兰氏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的抗生素尚未开发。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Beec-ham公司研制出一个新的半合成青霉素Te-mocillin(TMPC),商品名Temopen。TMPC由于在β-内酰胺环的6-α位上引入一个甲氧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来,大量新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投入临床使用,这类新的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和对β—内酰胺酶相对稳定的特点。然而随着临床上使用这类新的抗生素,也发现了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以及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交叉耐药性。本文(1)综述在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时革兰氏阴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2)阐述这种耐药的可能机制,(3)讨论这些发现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β- Lactamase inhibitors)是一种新的 β-内酰胺类药物〔1〕。质粒传递产生 β-内酰胺酶 ,致使一些药物β-内酰胺环水解而失活 ,是病原菌对一些常见的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头饱菌素类 )耐药的主要方式。为了克服这种耐药性 ,除了研制具有耐酶性能的新抗生素外 ,还要不断寻找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目前对竞争型抑制剂的开发已有一些进展。竞争型抑制剂按其作用性质分为可逆性与不可逆性两类。耐酶青霉素 (甲氧西林、苯唑西林钠等 )属可逆性竞争型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它们可与一些细菌的 β-内酰胺酶活性部…  相似文献   

15.
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专一性地与细菌细胞内膜上的靶位点结合,干扰细胞壁肽聚糖合成而导致细菌死亡.由于这些靶位点能与同位素标记的青霉素G共价结合.因此将这些靶位点称之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PBPs具有酶活性,在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研究PBPs则对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及耐药机制有重要意义.已知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①质粒介导或染色体突变使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②革兰阴性细菌细胞外膜通透性降低.阻碍抗生素进入细菌内膜靶位,即改变细菌外膜蛋白,减少抗生素吸收.③对于不产生β-内酰胺酶且外膜通透性无障碍的细菌.获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能力是通过改变抗生素的作用靶位点,其结果或是改变PBPs数量,或是降低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即染色体介导的改变PBPs而产生的耐药性,称为固有耐药性.这种不依赖β-内  相似文献   

16.
青霉素G用于临床已有40年历史。六十年代以后,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的发现为治疗耐青霉素G细菌的感染开辟了新的途径。但是细菌,尤其是肠杆菌属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的报告仍然不断。这种耐药性最常见的机制是细菌产生了某些使β内酰胺抗生素失活的β内酰胺酶。设法克服这种耐药性有以下几种途径 :(1) 寻找能耐青霉素酶和头孢菌素酶、并能充分穿透到作用部位的抗生素。到目前为止,至少已有耐酶的  相似文献   

17.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是两大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元β-内酰胺与五元的噻唑环结合为青霉素,与六元的噻嗪环结合为头孢菌素。 临床广泛应用青霉素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扩散。由于耐药性几乎为产生β-内酰胺酶所致,因而促进了对能耐受β-内酰胺酶破坏的衍生物研究。现已找到一些能耐β-内酰胺酶的青霉素和头孢菌素,也发现能使  相似文献   

18.
Sultamicillin在内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ultamicillin 是一种耐β-内酰胺酶的新型口服抗生素,由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Sulbactam)与氨苄青霉素酯化而成。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由于产β-内酰胺酶细菌日益增多,导致了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性增加,Sultamicillin 对氨苄青霉素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有良效。作者通过开放性研究评  相似文献   

19.
由于广泛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许多细菌已耐受这两类抗生素,从临床已分离得到的耐青霉素的细菌的耐药原因,主要是由于它们产生钝化青霉素的一种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因此一些实验室开始从链霉菌的发酵液中筛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我们利用平板法筛选β-内酰胺酶抑制剂。方法为制备二种琼脂平板,试验平板为肉汤琼脂平板,200ml中含有10μg/ml苄青霉素钾,接种1.2mlβ-内酰胺酶产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A肉汤,对照平板除不加苄青霉素钾外,其余与试验平板完全一样。放线菌发酵液加入琼脂孔中,两种平板在37℃培养18小时,测定抑菌圈的大小。如试验平板上抑菌圈大于对照平板上的抑菌圈,表示此样品中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20.
<正>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抗生素是抗感染化学疗法的重要药物,由于它们在临床上长期广泛应用导致了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的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如对青霉素类的耐药菌株由最初的0.055%发展为1965年的70%,1976年达到74%,1980年以来细菌的耐药现象有所缓和,约为70%左右。随着病原菌耐药性的增强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值)也日益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