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前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3V)、丙型肝炎病毒(HCV)均仔在母婴传播,并且由于早期病毒感染后免疫耐受的存在,使新生儿成为HBV、HCV慢性携带者,对身体造成极大危害:随着乙肝疫苗及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对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的预防目前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目前尚无丙肝疫苗,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仍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感染者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HBV )感染者约有 3 0 %~50 %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1 ] ,乙型肝炎慢性化主要发生于围生期及婴幼儿感染HBV。迄今为止 ,只有乙肝疫苗的使用能有效地预防病毒性肝炎。因此 ,本文就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1 乙肝疫苗接种策略2 0世纪 80年代初乙肝疫苗问世 ,经过国内外大量的临床试验已充分证实其有效性、安全性。我国曾对血源乙肝疫苗进行了大量研究 ,单用疫苗对母婴传播的阻断效果在 60 %~ 70 % ,不同方案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 )对母婴传播阻断效果优于单用疫苗 …  相似文献   

3.
母婴传播是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约占所有新发感染的50%。预防HBV母婴传播对控制乙肝流行状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广泛实施的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主要针对围产期HBV母婴传播,而对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有限。HBV宫内感染的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胎盘渗漏、胎盘感染或外周单核细胞传递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母婴传播是乙肝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新生儿期暴露感染后,约90%将变成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率与年龄呈负相关。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是控制乙型肝炎流行和HBV相关疾病的关键措施。随着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母婴传播阻断率,改善HBV感染对妊娠结局的不良影响,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约有30%~50%是通过母婴传播形成的,乙型肝炎慢性化主要发生于围生期及婴幼儿感染HBV。迄今为止,只有乙肝疫苗的使用能有效地预防病毒性肝炎。因此,本文就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HBV母婴传播阻断与免疫策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约20亿,其中慢性携带者约3.5亿。我国是乙肝高发区。40%~50%的慢性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造成的。感染时年龄越小,变成慢性携带者的机率越高[1]。因此,采取有效的阻断HBV母婴传播措施对于乙型肝炎的控制和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HBV宫内感染的阻断1.1孕前接种乙肝疫苗(HBVac)婚前常规筛查,HBsAb阴性妇女孕前接种HBVac可打破HBV夫妇→母婴→人群传播链,从而有效防止宫内传播;有报道孕期接种2次HB Vac20μg,新生儿HBsAb阳性率高达84%[2]。1.2孕期常规筛查孕妇HBsAg滴度高、HBeAg…  相似文献   

7.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有二十多亿人有过去的或现在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其中三亿五千万是慢性HBV携带者。越早感染,越有可能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垂直传播(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及母乳喂养)和日常接触传播。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使用,母婴传播率已由90%降低到10%。尽管接受免疫预防,仍有10%~15%的婴儿通过母婴传播发展为慢性HBV感染者。因此母婴阻断显得尤为重要,拉米夫定一直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其在妊娠期使用,目前被列为妊娠C类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是有效的且不影响胎儿发育。综述拉米夫定在慢性HBV感染孕妇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8.
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合并丙型肝炎发病率逐渐升高 ,大约 1%孕妇合并有慢性丙肝 ,4 %~ 7%可能引起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Cvirus,HCV)的母婴传播。丙型肝炎病程长 ,易慢性化 ,慢性率高达 5 0 %以上 ,部分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危害极大。HCV主要通过输血、输血制品及母婴垂直传播 ,随供血者筛查计划的实施 ,与输血及血制品相关的HCV感染已经下降 ,HCV的母婴传播即HCV在围产期经孕产妇传播给胎儿和新生儿的危险性逐渐增加 ,严重影响孕产妇、胎儿、新生儿及儿童的健康。一、丙型肝炎概况丙型肝炎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 ,属披…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高发区,约8%的人群是慢性HBV携带者,高达50%的慢性HBV感染者是经母婴传播造成的[1].感染时年龄越小,成为慢性携带者的概率越高,因此母婴传播阻断对慢性乙肝的控制有重要意义.HBV母婴传播可分为妊娠期、分娩期与哺乳期,或是宫内、产时、产后不同时段.本文从保护易感者、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等3个方面讨论HBV母婴传播阻断中临床医生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以外的病毒性肝炎主要指甲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及庚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HAV)母婴传播罕见,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和庚型肝炎病毒(HGV)均可通过母婴传播。HCV、HDV、HGV尚不能通过免疫接种方案预防围产期感染。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系统了解HBV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对HBV感染孕产妇的新生儿进行合理预防。本文通过复习近年有关HBV母婴传播及预防的研究结果,全面介绍了HBV母婴传播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免疫预防措施及孕期是否进行人工干预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2.
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孕妇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 (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的关系。方法 :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脐血HBVDNA ,婴儿出生后 1 2h内及第 1 4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并按0、1、6的程序全程接种乙肝疫苗 ,进行前瞻性随访研究 ,分别于婴儿 7月及 1 2月时随访 ,检测HBVDNA及乙肝血清标志物 ,婴儿 7月时未感染乙肝但抗 HBs阴性者加强注射乙肝疫苗 5μg。 结果 :HBsAg、HBeAg及抗 HBc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脐血HBVDNA阳性率为1 8.37% (9/ 4 9) ;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为 1 2 .50 % (2 / 1 6) ;HBsAg及抗 HBc阳性者为1 2 .50 % (3/ 2 4 ) ;HBsAg,抗 HBe和抗 HBc阳性者为 1 .37% (1 / 73) ;脐血HBVDNA阳性的新生儿均生于HBVDNA阳性的母亲 ,阳性率为 1 8.52 % (1 5/ 81 ) ,不同HBV携带状态的脐血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总母婴传播率为 9.78%。结论 :孕妇HBV携带状态与母婴传播有关 ,孕妇血清HBeAg阳性或HBVDNA含量高是母婴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孕妇血清HBVDNA阴性者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极小。在新生儿、婴儿接受被动及主动全程联合免疫的条件下 ,产时、产后HBV的母婴传播可以预防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及其预防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是一个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据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果表明 ,全世界约 5 %的母亲为 HBV携带者。资料表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孕妇所生婴儿 ,在出生后半年内约 40 %~ 5 0 %HBs Ag为阳性 ,而 HBs Ag、乙型肝炎 e抗原 (HBe Ag)双阳孕妇分娩的婴儿在出生后半年内 HBs Ag为阳性者可高达 90 %以上。我国 HBV携带者约有 3亿 ,HBs Ag携带为 9.7%。其中母婴传播是我国乙型肝炎高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探讨HBV母婴传播机制及其预防措施是产科、儿科、传染科共同关心的问题 ;对减少儿童时期乙…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临床上对唐氏综合征筛查高危的孕妇以及对于年龄>35岁孕妇建议常规行羊水穿刺,检测胎儿染色体核型以明确诊断.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发的严重危害孕妇健康的一种传染病,母婴传播是HBV最重要的传播途径,约50%的慢性HBV感染来自母婴传播[1,3].胎婴儿感染HBV后更容易转变为慢性感染状态,继而发展为肝硬变或原发性肝癌[4-7].羊水穿刺是一种侵入性操作,HBV感染孕妇行羊水检查在理论上可能会增加HBV的母婴垂直传播,因此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矛盾.本研究旨在探讨羊水穿刺检查是否会增加HBV DNA检测阴性的慢性HBV感染孕妇的母婴垂直传播率,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朱慧  胡娅莉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2,38(12):892-894
<正>我国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的大国,慢型乙型肝炎病毒(慢性乙肝)是肝炎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全球第69届卫生大会确定,到2030年全球基本控制HBV感染,重要指标之一是全球5岁儿童HBsAg阳性率降至0.1%。目前我国育龄妇女HBsAg总体阳性率仍达5%~6%,而HBV母婴传播是慢性乙肝的主要原因,因此正确预防HBV母婴传播是预防慢性乙肝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预防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控制慢性乙肝的关键。对所有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体的子代及时联合免疫预防,同时建议高病毒水平(HBV DNA>2×105U/mL)或乙肝e抗原阳性孕妇晚孕期服用抗病毒药物,母婴传播率可降至0.2%以下。全国普遍严格落实这些措施,是消除慢性乙肝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 方法 将 2 1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组 ,母婴联合组 12 6例 ,孕妇自孕 2 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 0 0IU ,新生儿于 0、15d各注射HBIG 2 0 0IU ,然后于 1、2、7月龄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 (HBVac )2 0 μg。对照组 90例 ,只对新生儿进行免疫。母儿血清检测采用美国Abbott酶联免疫试剂测定 ,随访1年。 结果 联合免疫组婴儿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 ( 19.5 1%与 35 .5 6 % ) ,慢性HBV感染率由13.33%降为 3.97% ,P均 <0 .0 5 ;联合免疫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 ( 80 .95 %与 0 )及 1岁时保护性抗体产生率 ( 96 .0 3%与 86 .6 7%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且明显提高宫内感染阻断效果 ,减少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18.
垂直传播即母婴传播,是指母亲所患的疾病或所带的病原因子直接传播给婴儿。妊娠期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或无症状的带病毒母亲,可通过垂直传播而使新生儿传染上乙型肝炎病毒(以下简称HBV)。垂直传播是乙肝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它不仅传播率高,而且还涉及到子宫内传播所引起的免疫耐受性问题,甚至其子女终生携带病毒。新生儿感染HBV后约90%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慢性携带者,其中少数可发能为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细胞癌。乙肝垂直传播的途径一、子宫内传播:主要通过胎盘传播,依据为:1.HBsAg阳性孕妇的婴儿脐血HBsAg约半数为阳性,即使脐血HBsAg阴性的婴儿于生后120天内也有部分出现HBsAg阳性,其潜伏期与乙肝相符;若母血HBeAg阳性,表示病情处于感染状态,新生儿几乎100%HBsAg阳性。2.放射免疫法在羊水中可检出HBsAg。3.经剖宫产孕妇的新生儿HBsAg阳性,有的抗原阳性的孕妇临产时已转阴,但新生儿仍为阳性。  相似文献   

19.
20.
近年丙型肝炎研究进展迅速。丙肝特异性检测方法建立之后,回顾性分析、前瞻性研究均提示丙肝病毒(HCV)母婴传播的可能。有研究提示官内感染、分娩过程及产后均可能为 HCV母婴传播的途径,但因资料太少尚无法得出肯定结论。孕期感染的发生时间、孕妇病毒血症存在与否与母婴传播发生有关,艾滋病毒和 HCV 在母婴传播中可能有协同作用。围产期感染易发展为病毒携带状态。在目前尚无疫苗的情况下,孕妇使用 IFN 抑制 HCV 复制有降低母婴传播危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