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病理的相关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管瘤26例,男15例,女11例,年龄1个月~68岁,平均19.4岁.7例行CT检查纳入研究,其中6例有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行MRI检查;24例行超声检查.结果:CT上病灶均为囊性病变,密度均匀,边界较清楚,壁薄.2例病灶呈单房,5例病灶内可见分隔并形成多房,增强扫描囊壁及部分分隔强化,囊内未见强化.MRI上病变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病变信号不均匀,边界欠清楚,其内见分隔.超声声像图上病灶均为囊实性低回声或无回声肿块影,其中10例病变回声不均质,14例探及条形分隔反射,其中3例分隔为蜂窝状、网状,3例边界不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探及囊内及分隔内血流7例.手术病理显示病变全部为囊性,可看到扩张的淋巴管,有些病灶内可见血管,并见一些纤维组织及脂肪组织成分.结论:淋巴管瘤有较为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囊性,薄壁肿块,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楚;病理与影像一致性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踝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踝关节PVNS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均行MRI榆查,其中1例行增强扫描,4例行X线检查,1例行CT检查.结果 X线表现:踝关节前后方脂肪垫被软组织密度影代替,邻近骨呈压迫性骨质吸收.CT表现:踝关节周围,下胫、腓联合及距下关节软组织肿块影,清晰显示邻近受压骨质的硬化边.MRI表现:7例均表现为弥漫性、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在T_1WI上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_2WI上呈不均匀混杂信号,4例以低信号为主,3例见散在斑片状低信号影.5例病变包绕邻近拇长屈肌腱,3例累及距下关节.1例行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结论 典型MRI表现结合临床检查能够对踝关节PVNS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胆管错构瘤的超声、CT及MRI影像学表现,并比较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胆管错构瘤的超声、CT及MRI表现及相关临床资料,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超声检查胆管错构瘤表现为肝实质非均匀性回声增强,可见"彗星尾征"及"等号征";CT平扫表现为点状低密度灶弥漫或局限性分布,增强扫描5例未见增强,3例部分病灶边缘轻度强化。MRI检查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重T_2WI呈更高信号,增强扫描7例可见环形强化。结论超声及CT检查对胆管错构瘤的准确诊断不及MRI敏感、可靠,通过超声检查出可疑的胆管错构瘤,首选的进一步影像学诊断方法是MRI。但超声检查简便易行,经济廉价,因此,是本病检出与随访过程中的重要而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卵巢透明细胞癌(OCCA)的CT和MRI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选取并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确诊OCCA的CT、MRI表现,11例行CT平扫和增强,7例行MRI平扫和增强,3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并与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 16例均发生于单侧附件,7例来源于右侧卵巢,9例来源于左侧卵巢。11例呈圆形或椭圆形,5例呈不规则形,边缘见分叶。肿瘤主要表现为囊实性肿块,13例以囊性为主"囊中有实",内见乳头状、结节状、团块状实性成分向囊内突起,呈岛屿状、栓子样改变,其中5例"实中有囊",团块状实性成分中可见散在囊状影; 3例以实性成分为主,病灶中央见囊性液化坏死影。CT平扫囊性成分CT值18~30 HU,实性成分35~56 HU,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实性成分呈持续明显强化; MRI表现囊性部分T_1WI呈稍高/高信号影6例,T_1WI呈低信号影10例,T_2WI均呈高信号影,实性成分T_1WI呈等低信号为主,T_2WI呈高信号为主,DWI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持续明显强化。7例病灶边缘见增粗血管影,4例肿块内见丰富血管影。结论 OCCA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可以较为清晰显示肿块的囊实性改变、强化方式和供血血管,对术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SPTP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28例中,12例病变位于胰头部,6例位于胰体部,10例位于胰尾部。肿块呈类圆形16例,分叶状12例。12例病灶内可见钙化。25例肿块最大径30 mm,3例≤30 mm。实性成分为主8例,囊实性为主15例,囊性为主5例。实性肿块CT表现为等或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呈轻中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肿块呈渐进性持续强化;MRI表现T_1WI均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6例。囊性部分CT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各期病灶未见明显强化;MRI表现为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23例肿块周围包膜完整,5例包膜不完整;MRI表现为T_1WI和T_2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强化。结论:SPTP多见于年轻女性,具有特征性的CT和MRI表现,CT与MRI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资料.其中14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15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 17例病变均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向鼻腔及上颌窦内生长,边缘清晰,16例形态不规整,呈浅分叶状,仅1例呈卵圆形.CT表现:14例病变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分别在病变周边及内部见到条形及结节状高密度影,邻近骨质均呈压迫、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MRI表现:16例病变内部在T_1WI上为低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2WI上为高信号,14例同时伴有线样的低信号分隔;15例病变周边可见到T_1WI为等信号、T_2WI为低信号的不规则环形影围绕;15例行增强检查的病变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部分形态各异,10例内部为多发结节状强化,4例为斑片状强化,1例强化外观似叶片状,而T_2WI上的低信号环不强化.4例病变的鼻腔侧周边可见边缘清楚的囊状液体信号影,向前至鼻前庭,向后达后鼻孔区,增强后不强化.1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持续上升型;4例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MRT_2WI上内部的不均匀高信号为低信号围绕以及增强后结节状、斑片状的强化特征均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特异的MRI表现,而CT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MRI应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4例长骨ABC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1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 X线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10例病灶邻近骨质见连续骨膜反应,17例病灶内见粗细不一骨嵴;CT表现为病灶内缘分叶状改变,边缘锐利并不同程度硬化;MRI表现为囊性病灶,T_1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T_2WI呈混杂稍高或高信号,病灶内及边缘可见分叶状或条索状低信号,20例可见液-液平面,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结论长骨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影像学表现典型,结合不同影像检查,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肠系膜血管瘤的MRI表现,提高对肠系膜血管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证实的肠系膜血管瘤病人MRI资料并行文献复习。结果 MRI检查显示下腹部及盆腔巨大、呈扇形分布的囊实性肿块,于T_1WI、T_2WI及精准频率反转恢复序列信号混杂,其内可见多发线样分隔,呈蜂窝样改变;病变边缘于T_2WI还可见多发细小血管流空影,邻近肠管受压移位,局部肠壁与病变分界不清。结论肠系膜血管瘤的影像表现较具特异性,熟悉肠系膜解剖结构及血管瘤的特征性影像表现有助于本病的诊断,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PHPV)的影像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文虎  沙炎  罗道天  邹明舜 《放射学实践》2005,20(12):1043-1046
目的:探讨CT和MRI在原始永存玻璃体增生症(PHP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PHPV的影像学表现,4例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4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影像学表现为患侧小眼球,玻璃体密度或信号增高,晶体后或眼球后极视乳头前软组织肿块增生,有条索影位于晶体后缘至视乳头前;增生软组织肿块和条索影在T1WI和T2WI均呈中等信号,增强后软组织肿块和条索影可强化。结论:小眼球、晶体后或视乳头前玻璃体内软组织肿块增生和玻璃体动脉显示为PHPV的影像学表现,CT和MRI可显示玻璃体内增生组织的形态,对PHPV的诊断和儿童眼内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大肌肌内黏液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和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腰大肌肌内黏液瘤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CT和MRI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CT显示右侧腰大肌内巨大卵圆形肿块影,边界清晰,呈水样均匀密度,邻近肌肉受压,邻近腰椎未见明显骨质破坏。MRI示右侧腰大肌内边界清晰卵圆形异常信号影,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病灶内可见多发分隔影。病灶边缘可见包膜影,病灶下极包膜欠完整,病变下极向邻近肌肉浸润,病灶邻近肌肉受压。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肌内黏液瘤。免疫组化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AM)、CD34呈阳性。结论腰大肌肌内黏液瘤罕见,其临床和影像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确诊需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特发性耳软骨软化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分析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特发性耳软骨软化。患者术前行CT及MRI检查,5例行CT平扫检查,1例行MRI平扫检查。结果 6例病变中,病灶均位于右耳廓的外侧面,CT表现为椭圆形囊性低密度影,CT值约为0~16HU,无1例合并出血。MRI为T_1WI呈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结论特发性耳软骨软化是一种耳廓前面上方局限性隆起性囊性良性病变,范围清晰的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腱鞘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tendon sheath,GCTTS)的影像学表现以增加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收集2009年9月~2012年11月14例经手术病理组织证实的GCTTS患者X线、CT、MRI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4例行X线平片检查,6例行CT平扫检查,8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X线平片显示局部稍高密度软组织肿块影,邻近骨质未见明显异常或轻度侵蚀破坏;CT表现为关节周围肌间隙内局限性软组织肿块,部分呈分叶状,明显跨关节生长,无明显钙化征象及骨膜反应;MRI表现为病灶在T1WI多呈较低信号,内可见条片状更低信号影,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强化明显,病灶与邻近肌腱关系密切,局部骨皮质可受侵.结论 腱鞘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恶性间叶瘤的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骨恶性间叶瘤患者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X线平片检查4例,CT和MRI各检查2例。结果:骨恶性间叶瘤的主要影像学表现为:①软组织肿块:形态不规则,直径多>10 cm,边缘清楚或模糊,肿块内有钙化、骨化,CT显示肿块内有脂肪组织,MR T_1WI上肿块呈等、低信号,T_2WI呈混杂高信号,CT增强扫描示肿块不均匀强化;②骨质改变:呈浸润性斑片状骨质破坏,部分破坏边缘有硬化,MR T_1WI呈低信号,T_2WU呈混杂高信号,骨膜反应少见;③骨破坏程度与软组织肿块大小不成比例。结论:骨恶性间叶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影像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外骨软骨瘤(extraskeletal chondroma,ESC)的影像学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ESC临床手术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结合文献分析。结果 6例ESC中2例仅行CR检查,2例行CT平扫检查,1例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1例行CT及MRI检查。6例ESC共7个肿块,其中踇趾旁1例2个肿块,手环指、肘后、肱骨背侧、肩胛骨旁、腰背部各1例。ESC影像表现为软组织内单发与骨膜、滑膜不相连的质硬软组织肿块5例,多发1例;边界清楚5例6个肿块,肿块内见钙化灶或骨皮质样高密度影肿块5例6个肿块,另1例为单发无钙化肿块;MRI扫描肿瘤内部主要表现为不规则片团状长T_1长T_2信号,肿块周边可见长T_1短T_2纤维包膜成分。结论 ESC为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软骨性肿瘤,具有较特征的影像学特点,术前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臀部硬纤维瘤的超声、CT、MRI表现特征。材料和方法:搜集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臀部硬纤维瘤病例,均行超声、CT平扫及增强扫描,5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结果:臀部硬纤维瘤主要累及臀部肌肉、筋膜、骨膜等,呈浸润性生长,易复发。超声表现为不规则低回声肿块。CT表现为低密度软组织肿块(9例),等高密度肿块(1例),强化程度不等。MRI表现为臀部肿块,T1WI等低信号,T2WI多为稍高信号夹杂斑片低信号(3例),或等低信号(2例),增强后可见不均匀强化。结论:超声、CT及MRI检查可显示硬纤维瘤的大小、形态;MRI能从多个切面显示肿瘤范围以及周围组织受侵情况,并可推断组织成分,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影像学特征,并与病理组织学比较,探讨其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NC的MRI征象及病理资料。12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12例CNC均位于透明隔孟氏孔区,均呈长椭圆形,边缘可见分叶。MRI平扫表现:12例均呈囊实性,内部及边缘多发囊变,边缘皆可见条索状结构,肿瘤外观呈丝瓜瓤状;12例肿瘤囊性部分呈T_1WI低、T_2WI高、FLAIR低信号;12例实性部分及囊间隔、瘤周条索状结构T_1WI、T_2WI、FLAIR均呈等信号,DWI均呈高信号,肿瘤内部均见点、条状T_1WI、T_2WI低信号血管流空影;12例周围脑组织水肿程度低,邻近脑组织呈受压改变,均引起不同程度脑积水。MRI增强扫描表现:12例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内部可见条形更高强化信号,囊性成分不强化。病理表现:肿瘤细胞呈大小一致排列,核周可见空晕,瘤细胞周围见分支状毛细血管、纤维组织分隔及无核神经元纤维基质岛,伴微血管增生。免疫组化示NSE(+)、Syn(+)12例;GFAP(+)8例;S-100(+)7例。结论:透明隔孟氏孔区的囊实性肿块呈多发囊变、边缘条索状结构、无瘤周水肿、内部伴血管流空影,以及MRI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提示CNC的诊断,对比其病理特点,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节性筋膜炎(NF)的超声和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7例NF患者,13例行超声检查,4例行MRI检查。结果:17例中,11例位于上肢,1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颈部,1例位于胸壁,1例位于腹壁,1例位于乳腺。病灶最大径0.4~3.2 cm,平均(1.5±0.7)cm。行超声检查13例中,11例病灶以低回声为主,4例低回声病灶内伴片状高回声,3例低回声病灶内同时伴片状高回声和无回声区;7例病灶后方回声增强;行CDFI 8例中,3例病灶内见少量血流信号。4例MRI检查示:病灶在T1WI呈等、略低信号;T_2WI呈高信号,其中1例病灶见囊变区,3例病灶周围见水肿信号。结论:NF的超声和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均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卵巢颗粒细胞瘤(OGCT)的MDCT及MRI表现,以期提高对此类肿瘤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OGCT的临床资料及MDCT/MRI表现,6例行MDCT扫描,17例行MRI扫描,总结OGCT影像学特点。结果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OAGCT)19例,其中3例为复发病例;幼稚型卵巢颗粒细胞瘤(OJGCT)4例。23例病灶均为单发;病灶最大径平均值(10.0±4.2)cm。发生于左侧附件18例,右侧附件5例。实性肿块4例,囊实性肿块19例。CT平扫肿块实性部分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其中2例见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2例肿块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2例呈明显强化,并见肿瘤内部及边缘"蚯蚓"状迂曲血管影。MRI检查中13例肿块实性部分T_2WI压脂像呈稍高信号,T_1WI呈等或稍低信号,DWI呈不均匀性高信号;4例OJGCT "囊中囊"的实性部分T_1WI及T_2WI均呈高信号,DWI呈环形高信号("靶征")。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明显渐进性强化,囊性部分不强化。5例肿块呈"蜂窝征"及4例呈"海绵征";2例肿块呈"哑铃状"生长,局部见"束腰征"。结论 OGCT的MD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特别是OJGCT的"囊中囊"及"靶征"对此病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罕见的肿瘤样钙质沉着症的诊断正确率,探讨肿瘤样钙质沉着症的影像学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选取并分析7例术前经X线摄影、CT平扫、MRI+增强检查后,且经穿刺和/或外科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肿瘤样钙质沉着症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 7例均有慢性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的病史,X线摄影及CT平扫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多发结节状、团块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部分融合; MRI平扫显示为结节状、团块状长T_1低信号影,T_2WI表现混杂T_2信号影,病灶内部及边缘可见条索状高信号影; MRI增强扫描表现为条索状、网格状的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肿瘤样钙质沉着症好发于慢性尿毒症、长期血液透析的患者,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点,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结节性筋膜炎(NF)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NF的影像表现,其中4例行CT检查,5例行MR检查.结果 9例NF中,5例位于下肢,2例位于腹壁,2例位于外耳道.病灶最大直径为1.1~9.5 cm,平均(3.7±0.3)cm.所有病灶均表现为单发实性软组织肿块,CT平扫显示肿块密度与肌肉密度相仿;病灶在MR T_1WI呈等低信号,在T_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中、重度强化.结论 CT及MR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NF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