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的介绍为切入点,全面阐述中医推拿从起源到发展形成独立学科,并形成学术流派的过程,阐明了推拿学术流派应包含的四要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推拿教育是带有抢救性的学校教育和传统师带徒传承模式相结合的,学校教育(推拿学校)使得传统中医推拿在全国范围内奠定了广泛的基础,而师徒结对的传承又使得许多推拿学术流派得以薪火相传.现阶段推拿学术流派的传承可采取临床师资直接面向在校学生传授和中青年骨干医师临床传承两线并进的形式.根据推拿学术流派传承的特点如何做到因材施教,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医疗环境,使得推拿学术流派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医正骨推拿流派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对推动中医骨伤及推拿学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西方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医正骨推拿学科呈弱化趋势,后继乏人的问题给学科发展敲响警钟,应加强对流派传承的进一步认识。以目前岭南林氏正骨推拿流派传承推广现状为例,众多跟师学员均认为林应强教授的这种以爆发力为特点的正骨推拿技术治疗颈肩腰腿痛疗效显著,但不易掌握技术要点,因此要使流派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积极探索可行的传承模式。从正骨推拿流派传承概括、特点及存在问题对林应强教授筋伤学术思想传承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提出流派研究新思路以期逐步构建成熟的师承模式,完善林氏正骨推拿流派继承-应用-推广体系,拓展其传承范围及流派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中医学术流派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学理论与实践,其传承研究对于弘扬发展中医学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历史背景,论述了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模式,对现代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当前社会大环境及中医学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医学术流派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对策,为进一步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生存壮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严隽陶是中国著名的一指禅推拿流派之代表性传承人。将严老师"静虑"(定慧)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的源流、学术思想、一指禅推拿名词术语释义的内容加以整理,旨在传承一指禅推拿流派学术思想,推动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陈宇清胃病推拿历史久远,承于家传,有文献记载始于清末,兴盛于建国后,脏腑推拿至今尚未足够重视,而在当时的年代陈宇清胃病推拿创新一套自己完整的理论,包括手法、诊断、治疗思路及套路、注意事项等,是推拿学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此文通过整理其学术思想,梳理其传承脉络,将对推拿学术流派研究及发展脏腑推拿做出积极贡献,同时丰富了推拿学术内涵,乃至中医学术内涵,对推拿发展具有巨大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津沽推拿流派学术概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源于天津地区的津沽推拿流派,具有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风格独特、学术特点突出等特点。作为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推拿流派,津沽推拿流派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现已形成津沽伤科推拿、津沽脏腑推拿、津沽小儿推拿3大稳定的学术分支。津沽推拿流派注重理论传承,强调道术结合,又具有典型的手法特点。津沽推拿流派对近代推拿的发展贡献突出,目前该流派的传承推广应用工作成绩卓著,引起了推拿学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术流派在历史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文章首次提出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对于如何保护、传承与发展中医学术流派等学术研究过程中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重大的、规律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共性的传承传播规律中寻找适合流派生存发展的土壤和空间,立足于"继承",着眼于"创新",充分挖掘流派文化的价值内涵,增强流派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注重中医学术流派之间相互沟通、融合借鉴、科学整合,在彰显中医学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提高临床疗效、扩大影响、吸纳参与者,发展壮大流派,是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发展中值得深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各省、市(区、县)医疗单位小儿推拿专家、学者: 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医学小儿推拿疗法,搭建小儿推拿疗法各流派学术和手法交流平台,推广小儿推拿疗法的新技术、新疗法,大力提高小儿推拿疗法在儿科常见病、多发病领域的防治和研究水平,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山西运城中医小儿推拿学校承办的“中医小儿推拿学术沙龙”会议,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研究与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的研究与传承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分别从传统学术流派研究、专科性学术流派研究、少数民族医学流派研究、现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中医学术流派现代传承发展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建议等方面报告了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严隽陶是丁氏推拿流派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本文对严隽陶推拿学术渊源、理、法、术加以整理,旨在传承名老中医推拿学术思想,推进推拿学术流派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医正骨理筋学术流派是中医药发展传承至今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宫正骨流派是中医骨伤学派的经典流派之一。于清代中后期逐渐兴盛,推动了近现代中医骨伤科事业的成型与发展。清宫正骨流派传承脉络清晰,学术特点鲜明,对于骨伤科常见疾病有独到的见解理论和特色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学习体会,介绍清宫正骨流派传承历史渊源及学术思想理论,描述常见的清宫正骨理筋特色手法操作方式及治疗原理,结合当下清宫正骨手法的创新研究及应用现状,为现代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的传承发展提供借鉴,更好地启发中医骨伤科临床及科研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固本培元"学术流派学术思想。方法:以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的"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学术渊源、主要模式、学术价值为研究内容,以求今后能对新安"固本培元"派学术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新安"固本培元"派就是主张通过强固人体根基,培养、呵护体内元气,从而抵御外邪,治愈疾病。结论:新安医家汪机、孙一奎为此学派的核心,以顾护脾肾元气为学术主张,在新安医学乃至整个中医学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津沽脏腑推拿作为天津推拿学术流派的重要分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深谙“外治之理亦内治之理”,在临床诊疗中强调谨守病机,注重调畅气机、调节脏腑阴阳之间的平衡。津沽脏腑推拿特色术式组合思路来源于中医处方“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根据不同证型,将脏腑推拿手法有机配伍结合的施术模式,具有灵活性、整体性、辨证观的特点。津沽脏腑推拿特色术式主要有温阳调冲式、补气养脏式、理气行滞式、行气化湿式、抑木扶土式五大术式,在治疗功能性内科疾病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针灸推拿是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又是中医临床运用最广的科目之一,几乎每一个中医院都设有针灸科和推拿科。针灸推拿实践技能掌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是衡量一个针灸推拿医生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系统研究针灸推拿实践技能的教学与考试模式意义重大。针灸推拿实践技能的内容主要有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推拿手法和临床病症的针灸推拿诊治方法等。针对这些内容我们拟定一系列教学资料和规范的标准化系列考试,并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  相似文献   

15.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是国内主要的小儿推拿流派之一,其以特色鲜明的“五经”推法及奇特的疗效堪称一绝,是湘西地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吉首大学为更好地研究和发展该流派学术思想,成立了“刘氏针灸推拿研究所”。本文以研究人员多年的小儿推拿临床经验,将不同病证应选用的介质进行经验总结,以通过实践课程对疾病的辨证操作练习,使学生掌握各介质的对证治疗。  相似文献   

16.
将新兴的临床医学思维模式一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dicine,EBM)的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推拿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对提高中国推拿学的学术、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促进中国推拿学的对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灸治疗学是针灸推拿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也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本文就作者多年来针灸教学的体会与同道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的医学领域中,西医仍然保持着其领先主导地位,但是,中医以其急速的发展趋势在医学的领域有了自己的一片天.这与现在的中医工作者的努力关系,正是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才有了中医的今天.我们中医学院的学生是祖国中医药事业的接班人,应该努力学习中医的文化理论体系,熟练地掌握好针灸推拿的临床技能,为祖国的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中药学是中医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因此,到中药房实习是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必经阶段,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在实习阶段加以巩固.我院是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医院之一,我们中药房也承担着广州中医药大学、肇庆市高等医科专业学校等多所院校的中药实习带教任务.中药房存在着中药品种多,配方工作忙,各类的实习生实习时间长短不一等因素,如何带教好实习生,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就多年的带教工作进行了总结,以供交流学习.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讨论以翻译为切入点,通过常用中医语句汉译英练习,为学生过渡到学术论文写作做好准备的实践活动,并通过这种输出性技能培养,促进“说”、“读”等其他技能的发展,从而全面提升英语水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英语能力,体现“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