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魏文俊  潘宏年  汤海涛  郑传敏  李婷 《安徽医学》2012,33(12):1657-1659
目的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45例行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比较2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3.10%和93.33%(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6.67%(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与常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103例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sEST+EPBD组(n=47)和EST组(n=56)。比较两组患者取石效果:一次性取石成功率、结石完全清除率、机械碎石率、平均取石次数、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等。结果:s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高于EST组(89.36%vs.71.43%,χ^(2)=5.063,P<0.05),sEST+EPBD组平均取石次数低于EST组[(1.11±0.31)vs.(1.39±0.68)次,χ^(2)=2.823,P<0.05],sEST+EPBD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高于EST组(14.89%vs.1.79%,χ^(2)=4.436,P<0.05),EST组术后出血率高于sEST+E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1%vs.0,P<0.05)。结论:sEST+EPBD与EST均是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方式。sEST+EPBD一次性取石效果优于EST,但要警惕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最大直径≥15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EST组和sEST+EPBD组,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术中X线透射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影响取石成功率和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1.5%和92.7%(P =0.076);EST组X线透射时间长于sEST+EPBD组(P < 0.01);术后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6.9%和10.4%(P =0.221),EST组术后乳头出血发生率高于sEST+EPBD组(P =0.018);EST和sEST+EPBD两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分别出现12例(16.9%)和6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两组术后急性胆管炎分别出现5例和1例(P =0.039);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胆总管结石大小是影响取石成功率、内镜后胰腺炎发生的因素。结论  EST和sEST+EPBD方法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成功率较高,两组术中X暴露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应该权衡利弊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正常乳头在乳头小切开(EST) 后进行球囊扩张术(EPBD) 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缺点.方法 选择乳头正常的胆总管结石病人120例,在小切开后行EPBD,扩张至8~12mm,用网篮取石.结果 本组病人无严重出血、穿孔、胆管炎或重症胰腺炎发生,取石顺利.结论 EST后EPBD可提高取石的成功率,可能会降低出血、穿孔、胰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 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因胆总管结石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 的≥60岁患者资料240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ST组和改良sEST+EPBD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取石情 况、不同时间点血淀粉酶水平、术后并发症。结果 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顺利完成ERCP手术患者230例,手 术成功率为95.83%(230/240)。其中sEST+EPBD组插管成功83例,EST组插管成功147例。EST组12例因结石 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25例因结石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 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手术时间、机械碎石率、术中出血率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 6 h血淀粉酶水平较EST组高(P <0.05),而术后24 h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并发症总数较 EST组少(P <0.05)。结论 对于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而言,sEST+EPBD术式可以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机 械碎石使用率、术中出血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方宇韬  沈红璋  张筱凤 《浙江医学》2021,43(21):2308-2310,2315
目的分析比较单纯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术(EPBD)与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411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EPBD组(118例)和EST+EPBD组(293例),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包括胆道情况、术中取石情况,观察有无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胰腺炎、出血(术中出血和术后出血)、感染、术后穿孔、死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一次净石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EPBD组机械碎石率明显高于EST+E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患者总出血、术中出血发生率均明显高于EP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但联合EST会增加术后出血的发生率,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效果可能优于EST+EPBD。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小切开联合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sEST+EPBD)治疗老年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65岁以上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sEST+EPBD组(61例)与EST组(41例),比较两组的结石一次取净率、碎石器使用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EST组相比结石一次取净率更高(91.93% vs 78.04%,P=0.044),碎石器使用率更低(8.060% vs 21.95%,P=0.044)。结论 对于PDD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治疗合并PDD的胆总管结石,可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吴明浩 《当代医师》2014,(5):627-630
目的 观察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探讨如何减少近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本院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采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A组)40例、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B组]40例、经内镜乳头扩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C组]40例,观察三组的手术疗效及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三组患者总取石率无差异;A组与B组一次取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组(P<0.05);而C组碎石率高于A组及B组(P<0.05).(2)A组和C组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低于B组,A组和B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低于C组.(3)在远期并发症中,A组未发生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A组术后结石复发率低于B组及C组(P<0.05),A组和C组胆道积气征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面与EST相当,优于EPBD组,其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T组及EPBD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1~3 min球囊扩张持续时间与低于1 min持续时间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 分析行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操作的76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球囊扩张持续时间不同(1~3 min VS<1 min)分为短时扩张组与延时扩张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插管时间、手术时间、完整取石率、机械碎石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胰腺炎发生率、出血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穿孔发生率).结果 短时扩张组与延时扩张组患者一般资料、插管时间、手术时间、完整取石率、机械碎石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时扩张组较短时扩张组出血发生率(P=0.032)和术后胰腺炎(P=0.028)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大球囊延时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术后胰腺炎及出血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及进一步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10mm的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笔者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胆总管结石直径≥10mm的患者152例,其中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51例、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组(EPBD组)51例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组(ESBD组)50例。对3组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机械碎石使用率、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中,133例(87.5%)一次性取尽结石,17例二次ERCP取尽结石,1例残留结石较小(直径4mm)术后自行排出,1例结石巨大(直径23mm)转外科手术取石。ESBD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优于EST组和EPBD组(P=0.013);机械碎石使用率与ES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低于EPBD组(P=0.041);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ESBD组胰腺炎和胆管炎的发生率低于EST组和EPBD组(P值分别为0.044、0.032);EST组出血和穿孔发生率分别为2.0%和3.9%,高于EPBD组和ESBD组(均为0),无法进行统计比较。结论 胆总管较大结石(直径≥10mm)ERCP手术方式中,ESBD较EST和EPBD,有较高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和较低的机械碎石使用率,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单深良  梁华钦  欧希 《医学综述》2012,18(17):2863-2866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作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法仍不能为广大胆管内镜医师所公认。EPBD与EST相比主要的优点在于可以保留十二指肠乳头的功能。但是对于直径较大的结石,由于胆管开口相对较小,EPBD常需反复的机械碎石,另外EPBD术后胰腺炎发生率较EST高。现对EPBD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在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6例因胆总管结石而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的高龄(≥70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完全取石274例(89.54%);一次性结石取出242例(79.08%);术后并发症15例(4.90%),其中胰腺炎12例(3.92%,均为轻症),出血3例(0.98%),均在内镜下止血成功。无穿孔、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在治疗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中近期疗效确切,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术)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舟山医院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6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ST组(n=80)与EST+EPBD组(n=80),EST组实施EST术,EST+EPBD组实施EST术联合EPBD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与EST组相比,EST+EPBD组术后出血、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术后腹痛及总并发症显著降低(P=0.043;P=0.030;P=0.009;P=0.030;P=0.016;P<0.001);EST+EPBD组残余结石、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结石复发及取石时间缩短或减少(P=0.086;P=0.035;P=0.001;P=0.739;P=0.283),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增高(P=0.029);EST+EPBD组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住院与术后排便天数缩短或减少(P=0.029;P<0.001;P=0.013;P=0.002),但EST+EPBD组住院费用略增高(P=0.323)。 结论 EST联合EPBD术在术后并发症及取石方面均优于单纯EST术,且在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便时间等方面也优于EST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结石在急性特发性胰腺炎中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急性特发性胰腺炎病例的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8例急性特发性胰腺炎病例中行内镜超声(EUS)检查者23例,有18例患者发现胆总管下段微结石,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或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胆道球囊清理胆总管,掏出微结石15例;5例患者直接行ERCP+EST(或EPBD)+胆道球囊清理胆总管,发现微结石3例。以上检查和治疗没有出现危及生命或需外科手术补救的近、远期并发症。结论对病因不明的急性胰腺炎行EUS检查和必要时行ERCP治疗是十分安全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 )联合球囊扩张( EPBD )对较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直径≥10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随机分为EST+EPBD治疗组和常规EST治疗组各2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取石时间、采用机械碎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ST+EPBD组和EST组的一次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5.8%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的取石时间显著短于EST组( P<0.05),使用机械碎石的比例也少于EST组( P<0.05)。 EST组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 EST+EPBD组出现腹痛1例。结论对于较大的胆总管结石,EST+EPBD术可以缩短取石时间和减少采用机械碎石的次数,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L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阳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16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EST组和联合组,每组81例,EST组采用乳头括约肌切开法,联合组采用SEST联合EPLB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取石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机械碎石使用率,同时记录出血、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9.28±8.71)min,明显短于EST组的(50.36±10.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0.12%,高于EST组的71.60%,机械碎石使用率、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1.11%、4.94%,低于EST组的41.98%、1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35%,明显低于EST组的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联合EPL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高,结石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胆总管结石(直径8~15mm)患者68例,先行经内镜EST,然后行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再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观察结石取净和并发症情况。结果68例患者均取石成功,其中结石一次性取净63例(92.6%),二次取石成功5例。术后发生切口出血2例,轻度急性胰腺炎2例。结论 EST联合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在8~15mm的胆总管结石具有操作简单、有效、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与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点和缺点,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2001年10月至2004年12月间2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例患者行EST,54例患者行EPBD,比较两组的结石取净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结石取净率EST组为98.01%,EPBD组为98.1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并发症发生率EST组为4.04%,EPBD组为12.9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ST术和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各有利弊,应根据结石的数目和大小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前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已成为胆总管结石治疗的首选方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随着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临床应用上的普及,其不足之处也逐渐呈现,特别是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后的并发症越来越受到专家学者的关注。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以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但是该方法是否能成为理想的胆总管治疗方式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已验证。本文拟对ERCP在胆总管结石治疗方面的进展以及sEST+EPBD在胆总管治疗方面的应用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2012年6月.2014年3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拟行内镜下胆总管取石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组及内镜下乳头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ESBD)组。ESBD组在先行乳头小切开后行球囊扩张;EST组按常规操作。观察两组病例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平均取石时间、碎石器使用率及早期并发症情况。结果EST组和ESBD组分别有46例(92%)及48例(96%)一次性取净结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机械碎石分别有8例(16%)和2例(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发生高淀粉酶血症4例,急性胰腺炎2例,出血1例;ESBD组发生高淀粉酶血症2例,急性胰腺炎1例,早期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4%和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操作时间分别为(45.3±13.0)min和(30.5±9.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常规括约肌切开术相当,但平均操作时间及使用机械碎石的机率与EST相比较低,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