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5 毫秒
1.
目的 对红树植物海莲内生真茵茵丝体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等分离手段,利用理化教据和各种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对照,对海莲内生真菌penicilium sp.091402菌丝体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与结论 从海莲内生真菌penicilium sp.091402菌丝体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β,22E)-麦角甾-5,7,22-三烯-3-醇(1),(313,5α,8α,22E)-5,8-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醇(2),(3β,5α,6α,7α,22E)-5,6-环氧麦角甾-8(14),22-=-烯-3,7-二醇(3),(3β,5α,6β,22E)-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4),soyasapogenol B(5)和citrinin H2(6).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海绵Hymeniacidon sp.共附生真菌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的化学成分及T细胞调节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高压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对真菌乙酸乙酯粗提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核磁共振,质谱)及光谱(旋光)的综合运用并结合文献对照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运用流式实验对化合物T细胞调节活性进行测试。结果 共分离获得5个甾体化合物,鉴定为(24R)-豆甾-4-烯-6β-醇-3-酮(1)、(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9α-三醇-6-酮(2)、(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6-酮(3)、麦角甾-5,24-二烯-3β-醇-7,23-二酮(4)及(22E,24R)-麦角甾-5,8,22-三烯-3β-醇-7-酮(5)。体外活性筛选实验中,化合物2~5在2.5 μmol/L时对刀豆蛋白A(ConA)诱导的T细胞增殖显示抑制活性,化合物5在10 μmol/L时对CD3+T细胞的增殖显示显著抑制活性,所有受试化合物对CD4+/CD8+ T细胞分化活性均无影响。结论 化合物1~4为首次从P. lilacinum中分离获得。本文是对化合物1~5 T细胞调节活性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房》2018,(3):353-356
目的:对深红虫草的次级谢产物进行分离、鉴定,为进一步发掘深红虫草活性物质和丰富虫草类真菌天然产物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正相硅胶柱层析、C_(18)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薄层色谱等色谱技术对深红虫草发酵液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和质谱分析对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深红虫草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甲基-1,3-苯二酚(化合物1)、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化合物2)、5α,8α-氧桥-(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化合物3)、3β,5α,6β-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化合物4)、尿嘧啶核苷(化合物5)、卵孢菌素(化合物6)。结论:本研究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了6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大杯香菇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真菌大杯香菇(Lentinus giganteus Berk)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并用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大杯香菇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rgosterol peroxide(1)、(3β,5α,8α,22E,24R)-5,8-epidioxyergosta-6,9(11),22-tfien-3-ol(2)、stellasterol(3)、glycerol 1-(9Z,12Z—octadecadienoate)-3-nonadecanoate(4)。结论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经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3个化合物对小鼠B16细胞和人肝癌细胞SMMC-7721均无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对植物内生真菌Hansfordi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Sephadex LH-20柱和半制备HPLC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结构。从植物内生真菌Hansfordiasp.中分离鉴定8个化合物,分别为:4,5-dimethoxycandidusin A(1)、prenylcandidusin C(2)、prenylcandidusin B(3)、ascotricin A(4)、3,6,8-trihydroxy-1-methylxanthone(5)、(22E,24R)-ergosta-5,7,22-trien-3β-ol(6)、stigmasta-4,6,8(14),22-tetraen-3-one(7)、(3β,5α,22E)ergosta-6,8(14),22-triene-3,5-diol(8)。化合物1~8为首次在该种菌株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海洋真菌Aspergillus sp. SCS-KFD03的发酵液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测定其生物活性。 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方法对分离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测定化合物乙酰胆碱酯酶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经鉴定为phomaligol A1(1)、5-(乙酰氧基甲基)呋喃-3-酸(2)、 phomapyrone C(3)、4-羟基异苯并呋喃-1(3H)-酮(4)、penicillivinacine(5)、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6)、lucidal(7)、dankasterone A(8)、bis-(2-methylheptyl)-phthalate(9),其中化合物4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5、6、7和9具有较弱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的活性,化合物5具有强于阳性药阿卡波糖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8和9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与阳性药相当。结论 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海洋曲霉属真菌Aspergillus sp. SCS-KFD03中分离得到,部分化合物具有乙酰胆碱酯酶和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软珊瑚来源的毛壳属真菌(Cheatomium sp.)中的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分离手段对毛壳属真菌的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方法对化合物的肝癌干细胞增殖抑制活性进行了体外测试。结果 分离得到13个已知的麦角甾醇类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麦角甾醇(1),(22E,24R)-麦角甾-6,22-二烯-5α,8α-过氧-3β-醇(2),(22E,24R)-麦角甾-5,8(14),22-三烯-3β,15α-二羟基-7-酮(3),(22E,24R)-麦角甾-5,8(14),22-三烯-3β,15β-二羟基-7-酮(4),(22E,24R)-麦角甾-5,8,22-三烯-3β-羟基-7-酮(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9α-四醇(6),(22E,24R)-麦角甾-7,22-二烯-5α,6α-环氧-3β-醇(7),麦角甾-7,22-三烯-6β-甲氧基-3β,5α-二醇(8),(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二醇-6-酮(9),麦角甾-7,9(11),22-三烯-3β,5α,6α-三醇(10),(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α-三醇(11),(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a,9a-三醇-6-酮(12),(22E,24R)-麦角甾-8,22-二烯-5α,6α-环氧-3β,7α-二醇(13)。在体外活性测试中,化合物3、4、6、8、13对人肝癌Huh7干细胞增殖显示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结论 化合物5~13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本文是对麦角甾醇类化合物抑制肿瘤干细胞增殖活性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天女木兰叶中甾类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天女木兰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对天女木兰叶的体积分数为90%的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成分分离;通过谱学分析方法结合化合物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1),豆甾-4-烯-3β,6β-二醇(stigmast-4-en-3β,6β-diol,2),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5α,8α-epidioxy-(22E,24R)-ergosta-6,22-dien-3β-ol,3],豆甾-4-烯-6β-羟基-3-酮(stigmast-4-en-6β-ol-3-one,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6],豆甾-5-烯-3β,7α-二醇(stigmast-5-en-3β,7α-diol,7),胡萝卜苷(daucosterol,8)。结论化合物2-4、6、7为首次从木兰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海绵Callyspongia sp.共附生真菌Nigrospora sp.中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 方法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LC)等方法对该菌株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NMR)、质谱(MS)等技术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均相时间分辨荧光(HTRF)法检测化合物的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7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punctaporonin D (1),punctaporonin E (2),punctaporonin F (3),desuccinoylpunctaporonin C (4),(20S, 22E, 24R)-麦角甾-7, 22-二烯-3β, 5α, 6β-三醇 (5),(22E, 24R)-麦角甾-3β-羟基-5α, 9α-环氧-7, 22-二烯-6-酮 (6),麦角甾-7, 22-二烯-6β-甲氧基-3β, 5α-二醇 (7)。在体外生物活性检测中,化合物6显示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其IC50值为22.5 μmol/L。结论 化合物4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1-3和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显示PD-1/PD-L1结合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0.
海南粗榧中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海南粗榧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利用光谱技术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法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结果从海南粗榧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个苯丙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junipediol A(1)、junipediol A 8-O-β-D-glucopyranoside(2)和junipediol B(3)。结论化合物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1.
五柱五桠果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肿瘤抗缺氧活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五柱五桠果的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抗缺氧活性。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结构,利用MTT法测试抗肿瘤活性。结果 从五柱五桠果果实中分离鉴定了白桦酸 (1)、白桦醇 (2)、羽扇豆醇 (3)、谷甾醇 (4)、没食子酸 (5)、没食子酸乙酯 (6)、原儿茶酸 (7)、原儿茶酸甲酯 (8)。化合物1~3、5和6对K562细胞增殖有抑制活性,其中1、2、5的作用较强,IC50分别为31 μg&;#8226;mL-1、29 μg&;#8226;mL-1、23 μg&;#8226;mL-1;3和6次之,在100 μg&;#8226;mL-1浓度下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1 %和31.3 %。化合物5和6在无细胞毒的浓度下对 ECV304 细胞的缺氧损伤有保护作用。结论 化合物1~8系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其中1~3、5和6为该植物生物活性成分的首例报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见血封喉内生真菌Acremonium sp. J1发酵液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发酵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为3-(2S,4S-dihydroxypentyl)-6,8-dihydroxyisocoumarin (1)、3-(2S-hydroxy-4-oxopentyl)-6,8-dihydroxy- isocoumarin (2)、(3β,22E)-麦角甾-5,7,22-三烯-3-醇 (3)、(3β,5α,6α,7α,22E)-5,6-环氧麦角甾-8(14),22-二烯-3,7-二醇 (4)、(3β ,5α,6β,22E)-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 (5)、腺苷 (6)、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7)和2-(4-羟苯基)乙酸乙酯 (8)。结论 8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见血封喉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Two new compounds, 3-(4-methoxy-3-methyl-2-oxo-2H-pyran-6-yl)butyl pyroglutamate (1) and 2,2'-(1,1'-methylenebis(1H-indole-3,1-diyl))diethanol (2), were isolated from the endophytic fungus of Cephalotaxus hainanensis.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chemical and spectroscopic analys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海洋来源真菌Hypocrea virens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结构鉴定为异光黄素 (1)、1-乙酰基-&;#61538;-卡波林 (2)、苯并噻唑啉-2-硫酮 (3)、2,2&;#61602;-二硫化二苯并噻唑 (4)、吡咯并哌嗪-2,5-二酮 (5)、腺苷 (6)、2-乙酰胺基-2-去氧-&;#61537;-D-吡喃葡萄糖 (7)。结论 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 7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蒺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蒺藜( Tribulusterrestris L.) 中生物活性物质。方法:用硅胶柱色谱、HPLC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纯化得到两种呋甾皂苷,确定其结构为26-O-β-D 吡喃葡糖基-(25 R,S)-5α- 呋甾-12-羰基-20(22)-烯基-3β,26-二醇-3-O-β-D-吡喃葡糖基(1 →4)-β-D-吡喃半乳糖苷(I) ;26 O-β-D-吡喃葡糖基-(25 R)-5α-呋甾-12-羰基 3β,22α,26 三醇-3-O-β-D-吡喃葡糖基(1→2)-β-D-吡喃半乳糖苷(II)。结论:I,II均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聚裂丛柳珊瑚Rumphella aggreg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聚裂丛柳珊瑚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单体化合物:胆甾醇(1)、(22E)-胆甾-5,22-二烯-3β-醇(2)、(22E)-麦角甾-5,22-二烯-3β-醇(3)、麦角甾-5,24(28)-二烯-3β-醇(4)、豆甾-5,24(28)-二烯-3β-醇(5)、柳珊瑚甾醇(6)、胆甾-7-烯-3β,5α,6β-三醇(7)、(22E)-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麦角甾-7-烯-3β,5α,6β-三醇(9)、(22E)-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0)、豆甾-7-烯-3β,5α,6β-三醇(11)、(22E)-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2)、尿嘧啶(13)、咖啡因(14)、hydratoperidinin(15)。结论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属柳珊瑚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hydratoperidinin(15)的1HNMR及13 C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12在10μg.mL-1浓度水平,对K562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率为39.17%。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滑桃树内生真菌Fusariumsp.2TnP1-2的抗菌活性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制备性薄层色谱等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利用纸片扩散法对这些化合物的抗真菌及抗细菌活性进行测试。结果从该菌株PDA培养基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hosetin(-Ndemethyl equisetin,1),lateritin(4-methyl-6-(1-methylethyl)-3-phenylmethyl-1,4-perhydrooxazine-2,5-dione,2),5α,6-αepoxy-24(R)-methylcholesta-7,22-dien-3-βol(3)。结论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真菌的代谢物中分离得到,trichosetin和lateritin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HPLC制备色谱方法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采用有机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四合木醋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11α,12α:13β,28-diepoxyoleanane-3β-caffeate(1),3β-hydroxy-11α,12α:13β,28-diepoxyoleanane(2),3β-(3,4-dihydroxy-cinnamoyl)-erythrodiol(3),槲皮素(4),(E)-22-(3-(4-hydroxy-3-methoxyphenyl)acryloyloxy)docosanoic acid(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化合物2为新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海洋生物海燕(Asterina pectinife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波谱分析和文献对照的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海燕体内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3-十八烷氧基-1,2-丙二醇[3-(octadecyloxy)-1,2-propanediol,1]、正二十碳酸(arachidic acid,2)、胆甾-7-烯-3β-醇(cholesta-7-ene-3β-ol,3)、尿嘧啶(uracil,4)、5α-胆甾烷-3β,4β,6α,7α,8,15β,16β,26-八醇(5α-cholestane-3β,4β,6α,7α,8,15β,16β,26-octol,5)、5α-胆甾烷-3β,6α,8,15α,24-五醇(5α-cholestane-3β,6α,8,15β,24-pentaol,6)、色氨酸(tryptophan,7)、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8)、pectinioside B([(5α,20R,22R,23S,24S)-22,23-epoxy-3β,6α,20-trihydroxyergost-(9)11-ene 6-O-{β-D-galactopyranosyl-(1→4)-[β-D-quinov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1→4)-[β-D-quinovopyranosyl-(1→2)]-β-D-xylopyranosyl-(1→3)-β-D-quinovopyranoside}-3-O-sodium sulfate],9)。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海燕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中国海域的海星纲中分离得到。首次采用二维核磁技术确定化合物9的结构,并首次对其1H-NMR数据及二维谱数据进行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