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4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及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132例患者的静息心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次/min)快于正常对照组(80±7和70±7,t=9.04,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静息心率快于正常对照组(87±6,79±8和70±7;t=11.10,6.46,P均<0.05);多支血管狭窄组静息心率快于单支血管狭窄组(83±9和74±9;t=4.64,P<0.05),也快于双支血管狭窄组(83±9和78±10;t=2.42,P<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85%者快于<85%者的静息心率(81±9和71±10;t=5.86,P<0.05)。以左主干或左前降支狭窄为主者静息心率快于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狭窄者(84±7和74±9;t=5.69,P<0.0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静息心率与左前降支狭窄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486,P<0.01)。结论:静息心率与冠心病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指标和介入康复干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男性冠状动脉慢血流(SCF)与红细胞压积的相关性。 方法 以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经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40%的205例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01例红细胞压积〉42.9%者作为研究组,104例红细胞压积≤42.9%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变量。 结果 研究组年龄低于对照组,而白细胞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前降支动脉TIMI帧数、右冠状动脉TIMI帧数及前降支动脉SCF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结果提示,前降支动脉TIMI帧数(r=0.238,P=0.001)、前降支动脉SCF比例(r=0.206,P=0.003)和右冠状动脉TIMI帧数(r=0.209,P=0.003)与红细胞压积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等因素后提示,前降支动脉TIMI帧数[OR=1.031,95%CI(1.006,1.056),P=0.014]、前降支动脉SCF的比例[OR=1.919,95%CI(1.038,3.547),P=0.038]与红细胞压积独立相关。 结论 男性前降支动脉SCF与红细胞压积独立相关,高水平红细胞压积可能促进了SCF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女性冠状动脉血流与血管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北京煤炭总医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女性患者130例,其中慢血流者67例(慢血流组),正常血流者63例(正常组)。以Gibson方法进行TIMI帧数的分析,测定两组患者血浆内皮素(ET-1)和一氧化氮(NO)浓度,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血流的相关性。结果慢血流组左前降支[(36.84-6.0)帧与(32.14-5.5)帧]、左回旋支[(23.14-4.2)帧与(9.1±3.0)帧]、右冠状动脉[(22.24-4.4)帧与(18.8±3.6)帧]内血流帧数均大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19,0.014)。静息时,慢血流组ET-1和NO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0.010)。运动后,慢血流组ET-1和NO浓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26,0.017)。校正帧数与NO呈负相关(r=-0.850,P=0.009),而与ET-1浓度呈正相关(r=0.381,P=0.008)。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女性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和血管舒张功能具有相关性,血管舒张功能下降可能是导致女性冠状动脉硬化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的变化:病情和预后的一项评估指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对冠心病患者病情变化及功能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132例患者的静息心率进行了测定。结果:冠心病组静息心率(次/min)快于正常对照组(80&;#177;7和70&;#177;7,t=9.04,P&;lt;0.05)。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静息心率快于正常对照组(87&;#177;6,79&;#177;8和70&;#177;7;t=11.10,6.46,P均&;lt;0.05);多支血管狭窄组静息心率快于单支血管狭窄组(83&;#177;9和74&;#177;9;t=4.64,P&;lt;0.05),也快于双支血管狭窄组(83&;#177;9和78&;#177;10;t=2.42,P&;lt;0.05);冠状动脉狭窄程度≥85%者快于&;lt;85%者的静息心率(81&;#177;9和71&;#177;10;t=5.86,P&;lt;0.05)。以左主干或左前降支狭窄为主者静息心率快于右冠状动脉和回旋支狭窄者(84&;#177;7和74&;#177;9;t=5.69,P&;lt;0.0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静息心率与左前降支狭窄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486,P&;lt;0.01)。结论:静息心率与冠心病的病情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可作为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指标和介入康复干预指标。  相似文献   

5.
颈动脉超声与冠状动脉造影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研究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及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作用。方法:对62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动脉壁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形态、大小,有无狭窄及阻塞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结果: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个)分别为6.78±4.27,5.21±3.94,2.21±1.64,心肌梗死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Crouse积分和斑块数分别为8.16±4.11,5.72±4.03,2.83±1.84,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5,1.85,2.52,P<0.01~0.001),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t=2.65~3.16;P<0.001~0.0001);在冠状动脉造影呈阴性的50例中,41例颈动脉超声有动脉硬化斑块,9例无动脉硬化斑块,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5%,总的诊断符合率为81%。结论: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总积分对冠心病的疗效评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校正性对比剂浓度(corrected coronary opacification,CCO)差值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7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左前降支狭窄的冠心病患者99例,以血管狭窄率≥70%为界分为狭窄率70%组40例和狭窄率≥70%组59例。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经过CT图像工作站的后处理,测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段前后的CCO值,并计算CCO差值;分析CCO差值与血管狭窄率及心肌梗死溶栓(the 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危险评分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断CCO差值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最佳截断点;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为金标准,采用诊断试验四格表法计算CCO差值在冠状动脉狭窄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狭窄率≥70%组TIMI危险评分高于狭窄率70%组,CCO差值低于狭窄率70%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124,P0.001;Z=6.318,P0.001);CCO差值与血管狭窄率及TIMI危险评分均呈正相关(r=0.807,P0.001;r=0.840,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879,最佳截断点为0.1947;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以0.1947为CCO差值截断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率≥70%灵敏度为80.0%、特异度为78.0%。结论 CCO差值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狭窄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有望成为筛查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严重程度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初步探讨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45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的患者做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5s螺旋扫描、心脏分段重建算法和静脉注射对比剂)。在9个心电相位窗上对冠状动脉进行图像重建并分析影像学表现。结果:45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重建图像质量最佳的相位窗多数为70%,分别占84.4%,77.8%和66.7%。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93.3%,80%,60%和42.2%。在心率<60次/分的16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93.8%,75%和62.5%。在心率为60~70次/分的21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85.7%,66.7%和42.9%。在心率>70次/分的8例中,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且能满足影像学评价分别占37.5%,12.5%和0。在冠状动脉正常或狭窄程度<50%的12例中,二维曲面重建图像显示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长度分别为108±15mm,81±26mm和126±16mm。结论:MSCT在多数情况下能较好地显示冠状动脉,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探讨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病例,回顾性分析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各节段狭窄程度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组间基线资料差异,采用相关分析探讨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之间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是否存在心肌桥、心肌桥压缩程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55例病例,其中140例发现有心肌桥。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有心肌桥者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以及左回旋支近段、中段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显著低于无心肌桥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左回旋支近段、中段)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均1,均P0.05)。二元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桥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左回旋支近段)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415,0.643,0.423,0.417,均P0.05);心肌桥压缩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左前降支近段、中段、远段,左回旋支近段、中段)的保护因素(OR值分别为0.982,0.992,0.978,0.983,0.990,均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肌桥是左前降支近段粥样硬化(OR=0.443,P0.001)、左前降支中段粥样硬化(OR=0.656,P=0.045)、左回旋支近段粥样硬化(OR=0.431,P=0.001)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心肌桥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性因素,对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对正常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采用 3DFLASH压脂序列 ,心电触发、屏气状态下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 ;经后处理得到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和右冠脉的图像 ,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 ,并且测量血管分支显示长度。结果 对其中 2 6例健康志愿者的 10 4支冠状动脉分支进行了分析 ,85支血管较满意显示 (评分在 3分以上 ) ,其中左前降支 2 6例和右冠脉 2 6例均满意显示 ,左主干和左回旋支显示满意者分别为 2 1例和 12例。血管显示长度 :左主干(1.5 4± 0 .31)cm、左前降支 (6 .6 4± 0 .5 4 )cm、左回旋支 (2 .4 6± 0 .98)cm、右冠脉 (9.75± 1.14 )cm。显示血管分支长度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相比近似。结论 对比增强磁共振技术可用于冠状动脉成像 ,但存在一些技术障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 CSF)现象的临床危险因素及炎症反应在其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临床试验血流帧数(corrected TIMI frame count, CTFC)评价冠状动脉血流情况。入选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 CAG)并证实CSF的患者96例为CSF组,入选同期行CAG证实血流完全正常的患者106例为非慢血流(non-CSF, NCSF)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相关炎症因子(包括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之间的差异,炎症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 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MP-9)。同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CSF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结果:CSF组冠状动脉三分支的CTFC值均显著高于NCSF组(前降支:32.3±3.7 vs 17.8±2.1;回旋支:34.5±3.9 vs 23.1±2.8;右冠状动脉:34.9±4.3 vs 21.4±3.2,P均<0.01),且右冠状动脉为CSF最常见的受累冠脉(83.3%)。单因素分析发现:CSF组患者体质指数,糖尿病比例,尿酸,冠状动脉血IL-6、hsCRP,外周静脉血及冠状动脉血MMP-9均显著高于NCSF组(P<0.05或0.01)。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体质指数(OR=1.313, 95%CI 1.026~1.654, P=0.034)、糖尿病(OR=1.604, 95%CI 1.198~2.466, P=0.006)、高尿酸水平(OR=1.036, 95%CI 1.006~1.102, P=0.027)、外周静脉血MMP-9(OR=2.279, 95%CI 1.478~4.022, P=0.004)、受累冠状动脉血MMP-9(OR=3.145, 95%CI 2.011~5.023, P=0.000)是发生CS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体质指数、糖尿病、尿酸是CS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全身炎症反应相比,受累冠脉局部炎症反应与CSF更相关;炎症因子MMP-9在CSF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