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sEST+EPBD)与常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103例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sEST+EPBD组(n=47)和EST组(n=56)。比较两组患者取石效果:一次性取石成功率、结石完全清除率、机械碎石率、平均取石次数、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出血、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发生率等。结果:s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高于EST组(89.36%vs.71.43%,χ^(2)=5.063,P<0.05),sEST+EPBD组平均取石次数低于EST组[(1.11±0.31)vs.(1.39±0.68)次,χ^(2)=2.823,P<0.05],sEST+EPBD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高于EST组(14.89%vs.1.79%,χ^(2)=4.436,P<0.05),EST组术后出血率高于sEST+EP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71%vs.0,P<0.05)。结论:sEST+EPBD与EST均是治疗憩室内乳头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有效方式。sEST+EPBD一次性取石效果优于EST,但要警惕术后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 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因胆总管结石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 的≥60岁患者资料240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ST组和改良sEST+EPBD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取石情 况、不同时间点血淀粉酶水平、术后并发症。结果 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顺利完成ERCP手术患者230例,手 术成功率为95.83%(230/240)。其中sEST+EPBD组插管成功83例,EST组插管成功147例。EST组12例因结石 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25例因结石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 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手术时间、机械碎石率、术中出血率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 6 h血淀粉酶水平较EST组高(P <0.05),而术后24 h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并发症总数较 EST组少(P <0.05)。结论 对于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而言,sEST+EPBD术式可以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机 械碎石使用率、术中出血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间277例肝外胆管结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EST的168例,行EPBD的109例,分别对EST组和EPBD组病例的基本情况、结石直径、取石方法、手术时间、结石一次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近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比、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组结石直径为(11.3±6.2)mm,EPBD组结石直径为(10.1±5.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6);EST组和EPBD组不同取石方法构成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1.2±3.1)min,EPBD组为(20.7±2.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1);EST组结石一次取净率为95.2%,与EPBD组的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 8);术后住院天数EST组为(4.1±1.9)d,EPBD组为(4.1±2.0)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EST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EPBD组为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 2);EST组中出血的发生率为3.6%,EPBD组为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8.3%,EST组为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各有利弊,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无须局限于结石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柱状球囊扩张术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于山东省东营市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收治的167例最大直径≥15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EST组和sEST+EPBD组,比较两组取石成功率、术中X线透射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采用Logstic回归分析影响取石成功率和术后胰腺炎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  EST组和sEST+EPBD组取石成功率分别为91.5%和92.7%(P =0.076);EST组X线透射时间长于sEST+EPBD组(P < 0.01);术后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16.9%和10.4%(P =0.221),EST组术后乳头出血发生率高于sEST+EPBD组(P =0.018);EST和sEST+EPBD两组术后远期并发症分别出现12例(16.9%)和6例(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28),两组术后急性胆管炎分别出现5例和1例(P =0.039);Logstic回归分析提示,胆总管结石大小是影响取石成功率、内镜后胰腺炎发生的因素。结论  EST和sEST+EPBD方法治疗巨大型胆总管结石的取石成功率较高,两组术中X暴露时间、术后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有差异,应该权衡利弊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5.
胡志海  双金权 《安徽医学》2016,37(9):1145-1146
目的 观察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ST)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池州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EST联合柱状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取石的15例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一次结石清除率,术后并发症,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均一次性取净结石,取石成功率为100%。2例患者使用碎石网篮碎石,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例,胰腺炎1例,出血1例,无穿孔发生。结论 EST联合柱状气囊扩张对胆总管结石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10mm的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笔者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胆总管结石直径≥10mm的患者152例,其中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51例、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组(EPBD组)51例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组(ESBD组)50例。对3组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机械碎石使用率、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中,133例(87.5%)一次性取尽结石,17例二次ERCP取尽结石,1例残留结石较小(直径4mm)术后自行排出,1例结石巨大(直径23mm)转外科手术取石。ESBD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优于EST组和EPBD组(P=0.013);机械碎石使用率与ES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低于EPBD组(P=0.041);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ESBD组胰腺炎和胆管炎的发生率低于EST组和EPBD组(P值分别为0.044、0.032);EST组出血和穿孔发生率分别为2.0%和3.9%,高于EPBD组和ESBD组(均为0),无法进行统计比较。结论 胆总管较大结石(直径≥10mm)ERCP手术方式中,ESBD较EST和EPBD,有较高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和较低的机械碎石使用率,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与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点和缺点,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2001年10月至2004年12月间2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例患者行EST,54例患者行EPBD,比较两组的结石取净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结石取净率EST组为98.01%,EPBD组为98.1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并发症发生率EST组为4.04%,EPBD组为12.9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ST术和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各有利弊,应根据结石的数目和大小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消化内镜技术在胆管疾病中的治疗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内镜括约肌切开(EST)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EPBD)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胆总管结石160例中,男94例,女66例。年龄24~80岁,平均59.1岁。其中,65岁以上60例,占37.5%。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1例,单纯胆总管结石29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110例。结石最大径〈1.0 cm 72例,1.0~2.0 cm 68例,〉2.0 cm 20例。44例合并乳头旁憩室,对于〈10 mm结石采用EPBD治疗,〉10 mm采用EST。结果91例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69例采用内镜EPBD。自然排出者30例(18.7%);采用网篮或取石球囊取出结石有100例(62.5%),其中6例2次取石取尽,5例残留结石行外科手术治疗;采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出结石者25例(15.7%),其中单颗结石4例,多发性结石10例。13例1次碎石取出,10例2次取出,2例经3次内镜取石取净。1例继发急性胆管炎,4例急性胰腺炎。本组无消化道穿孔及死亡。结论EST和EPBD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 )联合球囊扩张( EPBD )对较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直径≥10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随机分为EST+EPBD治疗组和常规EST治疗组各2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取石时间、采用机械碎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ST+EPBD组和EST组的一次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5.8%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的取石时间显著短于EST组( P<0.05),使用机械碎石的比例也少于EST组( P<0.05)。 EST组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 EST+EPBD组出现腹痛1例。结论对于较大的胆总管结石,EST+EPBD术可以缩短取石时间和减少采用机械碎石的次数,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魏文俊  潘宏年  汤海涛  郑传敏  李婷 《安徽医学》2012,33(12):1657-1659
目的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45例行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比较2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3.10%和93.33%(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6.67%(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angi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自2011年10月~2015年5月共收治11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其中73例行ERCP/EST+LC(观察组),39例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的成功率、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 vs 97.4%,P >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禁食天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2.32±1.04天vs 3.25±1.21天,11.05±3.10天vs 18.15±6.84天,2.17±0.52天vs 3.56±0.5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50% vs 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7% vs 5.13%,9.59% vs 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EST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良好的疗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文章报道了采用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术,以及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所引起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现象和胆管炎的情况,旨在为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老年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男14例,女10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1w留取胆汁,口服核素以及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Ⅰ、Ⅱ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观察术后1w、6个月口服稀钡患者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情况,同时观察近期和远期患者继发胆管炎的情况。结果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P=0.51)。行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两组不同术式患者锝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EPBD术者胆汁中的PGⅡ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EPBD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Ⅱ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6月的X线稀钡钡餐检查显示中切口EST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为2例、1例,钡剂反流分别均为1例。小切口EST+EPBD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2例、0例,无钡剂反流现象出现。术后1w无1例出现发热、黄疸和白细胞增高的胆管炎表现。术后6个月中切口EST患者,1例出现轻度胆管炎表现。结论行EST中切口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EPBD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胆总管结石患者105例,以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Papillotomy,EST)取出结石为诊断标准,评价EUS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结果 105例患者EUS诊断胆总管结石83例,其中1例经EST未见结石;22例未见结石中,经EST取出高位胆管结石2例;EUS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95.2%,准确性为97.1%,阳性预测值为98.8%,阴性预测值为90.9%。结论 EUS诊断胆总管结石可以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相媲美,而且具有更小的侵袭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术)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舟山医院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6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ST组(n=80)与EST+EPBD组(n=80),EST组实施EST术,EST+EPBD组实施EST术联合EPBD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与EST组相比,EST+EPBD组术后出血、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术后腹痛及总并发症显著降低(P=0.043;P=0.030;P=0.009;P=0.030;P=0.016;P<0.001);EST+EPBD组残余结石、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结石复发及取石时间缩短或减少(P=0.086;P=0.035;P=0.001;P=0.739;P=0.283),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增高(P=0.029);EST+EPBD组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住院与术后排便天数缩短或减少(P=0.029;P<0.001;P=0.013;P=0.002),但EST+EPBD组住院费用略增高(P=0.323)。 结论 EST联合EPBD术在术后并发症及取石方面均优于单纯EST术,且在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便时间等方面也优于EST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李飞  付敏 《四川医学》2012,(8):1366-1368
目的分析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外科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23例,随机平均分为3组: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组(LC+EST组)、LC+腹腔镜联合纤维胆管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组(LC+LCBDE组)和LC+十二指肠镜下乳头气囊状扩张术(EPBD)组(LC+EPBD组),比较3种微创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结果 3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结石残留、并发症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LCBDE组的手术时间最短,和LC+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C+EPBD组的住院时间最短,LC+EPBD组和LC+LCBDE组、LC+EPBD组和LC+E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C+EST组结石复发率最高,与LC+LCBDE组和LC+EPB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种微创方法均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成熟方法,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微创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合适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