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讨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的疗效,对21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联合应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表明,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 g/(kg*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3.8%降至9.5%,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3.3%降至19.0%.提示单剂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尤其对心血管病变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2.
胡秋梅  郗俊平 《海南医学》2006,17(5):15-15,87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加阿司匹林(ASP)和11例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川崎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大剂量丙种球蛋白[1g/kg·d×2d]治疗较单一阿司匹林疗效显著(P<0.05),总热程缩短(P<0.05),心电图异常发生率由28.8%降至11.7%,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由31.2%降至16.7%。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临床疗效显著,能有效防治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不同的剂量、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疗效的临床探讨。方法:本文将我院1998.2~2003.12月收治的98例川崎病患儿分组,应用不同剂量和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应用丙种球蛋白,采用不同剂量和方法静脉注射治疗川崎病,疗效肯定。结论:川崎病急性期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的疗效与剂量和方法有关,存在浓度-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川崎病患儿分别采用单次和分次的方法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比较急性期症状缓解的差异。结果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在急性期症状的缓解明显优于分次的方法,冠状动脉的损害发生几率明显低于分次的方法。结论: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可以明显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强调心理护理、基础护理、用药护理、专科护理及出院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阿斯匹林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方法:确诊川崎病后即应用阿斯匹林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阿斯匹林急性期按50-60mg/(kg.d),持续3个月,IVIG按2000mg(kg.d)稀释至3%-5%浓度,于10-12小时内一次滴完。结果:28例川崎病患儿全部治愈。结论:联合用药能迅速控制川崎病急性期病状,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6.
单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33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单次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5例确诊的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2组,Ⅰ组予静滴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5天;Ⅱ组予单剂量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并观察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Ⅱ组的疗效优于Ⅰ组(P〈0.05),两组的副作用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疗效显著,采用单剂静滴丙种球蛋白1g/kg是一种更为有效、经济、简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经回顾性分析24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疗效得出:用丙种球蛋白(IVIG+ASP)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为8.3%,用阿斯匹林(ASP)组为50%。冠状动脉损害前者呈轻度扩张,后者表现为多发性扩张和巨大动脉瘤,提示早期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是预防CAD的首选药...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此种疾病有可能引发患儿心血管的病变,临床应该给予重视.丙种球蛋白用于治疗小儿川崎病,不同剂量对于此类疾病所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研究目的:通过实验来观察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于小儿川崎病的作用效果,研究出最有效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丙种球蛋白的剂量.研究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58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对两组患儿采取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进行临床治疗.经过一段时间,对于两组患儿的治疗情况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结论: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于治疗小儿川崎病具有不同的效果,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比常规剂量的丙种球蛋白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大剂量单剂疗法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疗效情况。方法:将138例川崎病患儿(病程<10天)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应用IVIG0.3-0.5g/kg.次,1日1次静滴,连用3-5日,观察组应用IVIG1-2g/kg.次,仅一次静滴。两组治疗前后1周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测。结果:常规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11.76%,观察组为1.43%,两组有明显差异(P<0.025)。结论:IVIG大剂量单剂疗法可作为预防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26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川崎病是一种由感染病原触发、免疫因素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是近年倡导的方案,旨在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我院1993~1998年5年时间共收治39例,分别采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和非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方案,我们回顾性总结这组资料,现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 39例患儿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1984年修订的诊断标准[1]1.1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组:26例中男16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1.6:1;年龄4个月~6.5岁,平均2.45岁。入院时发热1~15天不等,平均5.3…  相似文献   

11.
高晓玲  朱然 《吉林医学》2010,(34):6290-6290
川崎病是一种非特异性全身血管炎性改变的疾病。80%发病在5岁以下,男:女为1.5:1。其发病趋势逐年上升,未经治疗其冠状动脉瘤的发病率可达15%-25%。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可造成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成为该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对32例川崎病住院患儿临床表现、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及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且长期随访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易定波 《中外医疗》2012,31(22):84-85
目的观察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预防和治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疗效,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该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收治的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患儿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8周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恢复率、新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恢复情况和新发生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预防和治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可以取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的川崎病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变化。方法将1990年1月~2004年12月间资料完整的81例川崎病患儿,根据有无应用丙种球蛋白分为两组,分男4监测其治疗前、治疗后的3天,病程20天时、40天时血液流变学变化,同时应用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观察有无冠脉损害。结果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患儿血浆蛋白浓度增多,血浆粘度增高,反应红细胞聚集性指标增高,冠脉损害增加。结论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可在一定时间内使冠状动脉损害增加,并不能减少冠脉损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的特点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初治无效的川崎病的特点及再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分析总结1996年1月-2008年1月在本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儿的病历资料。IVIG无反应性定义为首次IVIG治疗36h后体温仍超过38.5℃。初治有效者为敏感组。无效者为无反应组,对二组患儿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8例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并于起病10d内应用IVIG治疗,44例对首次IVIG无反应,发生率13.4%,无反应组热程较短.血白细胞(WBC)、血沉(ESR)、乳酸脱轻酶(LDH)明显升高,血红蛋白(Hb)及白蛋白(ALB)明显降低(P〈0.05或P〈0.01),冠脉病变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再治疗选择中,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优于IVIG重复治疗,且冠脉病变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IVIG无反应川崎病发生率约13.4%,具有热程较短,WBC、ESR、LDH较高,Hb、ALB较低的特点,冠脉病变发生率高。对初次IVIG无效患儿推荐使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  相似文献   

15.
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93例川崎病患儿按治疗方法 分成两组,A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 mg·kg-1·d-1,连用5 d;B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1 000 mg·kg-1·d-1,连用2 d;且两组患儿均口服阿司匹林30~50 mg·kg-1·d-1.住院观察2~3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患儿症状缓解情况和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治疗后退热时间、发热时间、住院时间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缓解症状、缩短发热时间及降低冠状动脉损害的发生率方面,两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优于五日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阿司匹林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小儿川崎病患儿78例,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予以治疗。经治疗后,统计两组患儿的治疗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以及冠脉病变发生情况等,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总体有效率为94.87%,对照组为79.49%,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消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的冠脉病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值具有满意的疗效,临床症状消退情况良好,且冠脉病变率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钱胜  刘波 《吉林医学》2015,(1):47-48
目的:通过试验对比探究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40例患有小儿川崎病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儿的发热、黏膜充血、手足硬肿、淋巴结肿大等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剂量静脉注射治疗小儿川崎病的临床疗效良好,明显好于单纯常规治疗,建议临床广泛应用此法治疗小儿川崎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20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的早晚分为早期组、常规组和晚期组,各40例,对3组患儿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及对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早期组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率为3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12.5%和晚期组的7.5%(均P<0.05);晚期组冠状动脉并发症以及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分别为32.5%和12.5%,明显高于早期组和常规组患儿(均P<0.05).结论 在病程5~9 d内应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发生情况及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可推测此时间段可能是应用丙种球蛋白的最好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川崎病患儿应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方法:对10年来收治的72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由于应用丙种球蛋白剂量不同,3组疗法平均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注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的治疗作用存在浓度-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56例川崎病惠几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典型川崎病可按诊断标准,不典型的川崎病可依据其他特殊表现进行相应的诊断;全部患儿均用阿司匹林常规治疗,其中加用丙种球蛋白40例,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14例;治愈40例,好转14例.转院2例.无1例死亡。随访36例,随访时间1—5年,28例患儿〈1年恢复正常,2例好转仍在随访观察中。结论大多数川崎病患儿症状较典型,可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也可以根据其他表现作出判断;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有显著疗效,能有效的防治冠状动脉损害,丙种球蛋白治疗无反应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