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肝癌患者外周血AFPmRNA的定性及定量检测与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迎娣  梁敏  孙晓华  程留芳  汪鸿志 《癌症》2000,19(6):569-571
目的 探讨肝癌患者外周血AFP mRNA的表达与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RT-Nested PCR技术,检测了96例患者外周血中的AFP mRNA,并采用竞争PCR技术对其47你阳性患者AFP mRNA的含量进行了检测。结果 AFP mRNA阳性率分别为:对照组,肝硬化组13.3%,肝癌未发生转移组42.9%,局部转移组(肝内、门脉及胆管癌栓)61.5%,远处转移组90.9%.肿瘤直径≥5cm组  相似文献   

2.
袁育红  胡品津 《癌症》1999,18(1):30-33
目的:寻找一敏感的方法以发现循环中的肝癌细胞。方法:巢式RT-PCR检测外周血有核细胞成分中白蛋白(ALB)mRNA。结果:30例肝癌中17全检出ALBmRNA,阳性率56.6%,其中10例证实有转移的全部阳性。5例急性肝炎中的1例和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中的1例可检出ALBmRNA。肝硬化、肝转移癌患者、良性肝肿瘤和健康对照组均为阴性。外周血细胞ALBmRNA的存在与肝癌的远处器官转移密切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甲胎蛋白mRNA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微小转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技术检测65例肝细胞癌、21例非肝癌的恶性肿瘤、22例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及2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静脉血中的甲胎蛋白(AFP)mRNA。结果: AFP-mRNA在健康志愿者、非肝癌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均为阴性;在肝细胞癌组外周血中AFP-mRNA的检出率(67.7%,44/65)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或肝硬化组(9.1%,2/22,P<0.01)。AFP-mRNA检出率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外转移显著相关。经1年的随访发现治疗后外周血AFP-mRNA阳性与肝癌患者预后有显著相关。在12例血清AFP<25μg/L的肝癌病人血中,7例(58. 3%)可检出AFP-mRNA。结论: AFP-mRNA可作为血循环中有肝癌细胞或肝细胞的标志物,在肝癌患者,阳性预示有血源性转移的可能,可作为预测肝癌复发、转移的参考指标;并且AFP-mRNA对血清AFP阴性或低值的肝癌患者能起到补充诊断作用。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中PS2蛋白表达与ER,PR及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PS2蛋白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ER、PR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S2蛋白在105例乳腺癌中的表达。结果PS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为50.48%(53/105)。43例ER和PR均为阳性者中,有33例PS2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6.74%(33/43);而40例ER和PR均为阴性者中,仅有9例呈PS2表达阳性,阳性率为22.50%(9/40,P〈0.01。生存5年以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20(CK20)mRNA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的表达,探讨其能否作为判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方法:采用RT-PCR技术检测72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30例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CK20mRNA和hTERTmRNA的定性和半定量表达。以人胃腺癌细胞株SGC-7901作阳性对照。结果:(1)CK20mRNA和hTERT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阳性率分别为51.40%和61.10%,相对系数分别为0.84±0.18和082±0.17;在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外周血中阳性率分别为6.67%和3.33%,相对系数分别为0.12±0.01和0.11;在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阳性率及相对系数均为0。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与胃肠道良性病变患者、健康体检者相比,CK20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2)RT-PCR法联合检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K20mRNA和hTERTmRNA微转移的灵敏度为72.22% ~83.33%,特异度为68.57% ~85.71%,准确度为73.58% ~81.13%。(3)CK20mRNA、hTERTmRNA阳性者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率高于阴性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P<0.05)。(4)CK20mRNA与hTERTmRNA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K20mRNA和hTERTmRNA的表达,两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微转移和判断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Rb和p53基因与国人骨肉瘤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Rb和P53基因mRNA在30例国人骨肉瘤标本中的表达。结果 RbmRNA阳性16例,阴性14;P53mRNA阳性15例(50%),阴性15例(50%)。此外,骨肉瘤中Rb和p53mRNA表达呈正相关。结论:Rb和p53基因异常与骨肉瘤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芳香烃受体(AhR)在原发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64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中位随访时间70.4个月。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AhR、C-erbB2及p53的表达情况,分析AhR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数目、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C-erbB2、p53等因子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64例原发性乳腺癌AhR的阳性表达率为266%(17/64)。AhR表达与C erbB2表达呈正相关(P=0.017),经ER分层后,仅ER阴性患者上述两者有相关性(P=0.006)。单因素分析表明,AhR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FS)较短(P=0.026);多因素分析表明,AhR是乳腺癌患者预测DFS的独立因素(P=0.049),也是影响总生存时间(OS)的危险因素(HR=2.448P=0.08)。经分层分析,ER阴性乳腺癌患者中AhR阳性表达者预后更差。结论 AhR是预测原发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尤其在ER阴性乳腺癌中,AhR阳性表达提示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卵巢癌MDR1基因表达与近期化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卵巢癌MDR1 基因表达对化疗的影响。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 法及改进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别检测PGP和MDR1 基因m RNA 的表达水平。 结果 49 例卵巢癌中用ABC法检测PGP表达的阳性率为428% ,其中有化疗史的阳性率为360% ;无化疗史的为500 % ( P> 005)。PGP染色阴性的近期化疗有效率为536 % ,而染色阳性的为143 % (P< 005) 。有37 例卵巢癌用改进的RTPCR 检测MDR1 基因m RNA 表达的阳性率为703 % 。有化疗史的阳性率为952% ;而无化疗史的阳性率为375 %( P<0001) 。MDR1 基因mRNA表达阴性的近期化疗有效率为818 % ,而表达阳性的为231% (P< 0005)。此同样37 例卵巢癌免疫组化结果并未见与化疗史相关,但仍发现与近期疗效存在相关性。 结论 MDR1 基因表达与卵巢癌化疗密切相关,PGP/ MDR1 mRNA 有可能作为预测卵巢癌化疗效果的一项指标。改进RTPCR 方法适用于临床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乳腺癌外周血珠蛋白(hMAM)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nested-RT-PCR技术检测50例乳腺癌外周血hMAM mRNA的表达和化疗前后外周血hMAM mRNA的变化,并取20例乳腺纤维腺瘤、10例健康志愿者作阴性对照。结果:50例乳腺癌外周血hMAM 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34.0%;20例乳腺纤维腺瘤及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均未检出hMAM mRNA的表达。hMAM mRNA的阳性与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例乳腺癌化疗前检测17例hMAM mRNA阳性,化疗2~3周期后13例hMAM mRNA转为阴性,转阴率76.5%(13/17),化疗前后差异非常显著(P=0.001)。结论:乳腺癌外周血中hMAM mRNA表达可以反映术后化疗对乳腺癌血液微转移的影响,有望成为乳腺癌血道微转移标志物和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国人大肠肿瘤与DCC基因mRNA表达缺失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了34例大肠肿瘤及其相应正常粘膜中DCC基因mRNA表达情况。结果:5例大肠腺瘤和29例大肠癌组织中分别有1例(20%)、15例(51.7%)DCC基因mR-NA表达发生缺失。其中高、中、低分化的大肠癌组织中该基因mRNA表达缺失率分别为25.0%(2/8)、44.4%(4/9)、75.0%(9/12)(P<0.05)。而有转移者为76.9%(10/13),无转移者31.2%(P=0.018)。DCC基因mRNA表达缺失与性别、肿瘤大小及部位无关。提示:对大肠癌原发病灶DCC基因mRNA表达的检测将有助于识别高度恶性的大肠癌及判断大肠癌的转移潜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细胞角蛋白19mRNA(CK-19mRNA)的表达与手术、化疗、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60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手术及化疗前后外周静脉血CK-19mRNA的含量。选择20例乳腺良性疾病手术患者做为对照。结果:对照组外周血中未检出CK-19mRNA。术前乳腺癌组外周血CK-19mRNA阳性率为30.0%(18/60),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1周内及术后化疗1周期后CK-19mRNA阳性率分别降至25.0%(15/60)和13.3%(8/60)。Ⅲ期乳腺癌CK-19mRNA的阳性表达率高于Ⅱ期(P〈0.05),CK-19mRNA的表达与激素受体、HER2表达无关(P〉0.05)。有神经及脉管受侵或淋巴结转移者CK-19mRNA的阳性表达率增高,与无神经及脉管受侵或淋巴结转移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K-19mRNA的表达与神经及脉管受侵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与激素受体及HER2表达无关。随着肿瘤分期的增高,微转移检出率将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CK19(cytokeratin-19)mRNA为基因标志检测不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检测化疗前后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表达量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比较不同化疗方案下外周血有核细胞CK19 mRNA表达量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217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表达(17例导管内癌、176例浸润性导管癌和24例乳腺癌远处转移)。217患者中有67例完成了化疗全过程常规取血和查血,对这些患者的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的改变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化疗方案为CEF方案(CEF组23例)、TEC方案(TEC组28例)和TP方案(TP组16例),3组均行化疗6个周期,21d为1个周期。由于217例患者拷贝数改变值在各组中的分布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在导管内癌组、浸润性导管癌组和乳腺癌转移组3组间,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乳腺癌远处转移组外周血CK19 mRNA拷贝中位数高于导管内癌组和浸润性导管癌组(P〈0.050)。67例患者中,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改变在临床分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临床Ⅳ期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改变的中位数高于Ⅰ~Ⅲ期患者(P〈0.050)。PCNA阳性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改变的中位数高于PCNA阴性患者,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ER、PR、以及HER-2亚组间化疗前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改变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0)。3组患者化疗后外周血CK19 mRNA拷贝数均有改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表达可以提示转移风险,TEC方案较TP和CEF方案对外周血CK19 mRNA表达量改变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可以通过检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术前5-FU化疗及手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液CK20mRNA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普通外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2月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术前化疗组各15例。术前化疗方案:CF 200mg ivgtt d1-d3、5-FU 500mg ivgtt d1-d3,化疗结束次日进行手术。两组患者均取术前(化疗组为化疗前1日及术前)、术中癌灶回流至门静脉血,术后首日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各5ml;另设15份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标本作为正常人群对照。以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血标本中CK20mRNA含量。结果:15例健康体检者中,CK20mRNA均未检出;30例结直肠癌患者治疗前外周血指标检出率如下:CK20mRNA为80.0%,其含量与肿瘤浸润深度(T)、淋巴结转移(N)、远处转移(M)、术后病理分期(TNM)、脉管或淋巴管癌栓正相关(P〈0.05),而与分化程度、神经侵犯、性别、年龄无关。化疗组患者化疗前后CK20mRNA(P=0.055)含量降低,但差异不具有显著性意义。对照组手术前后外周血中CK20m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患者术中血与术前外周血中CK20mRNA含量,化疗组指标降低病例数多于对照组,且CK20mRNA含量的变化具显著意义(P=0.004)。结论:外周血CK20mRNA为结直肠癌微转移检测的敏感指标。就观察术前化疗效果而言,CK20mRNA有明显下降。术前5-FU化疗可以降低外周血及回流入门静脉血中微转移的程度,提示对TNM II、III期结直肠癌患者开展规范新辅助化疗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及其对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 2002)评分<3分的乳腺癌术后患者96例,化疗6个周期后再次评估,根据NRS 2002评分,≥3分为营养风险组,<3分为无营养风险组,分析两组临床资料、营养风险状况、不良反应及住院天数。结果 96例乳腺癌患者术后辅助化疗6个周期后,NRS 2002评分≥3分者39例,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0.6%;两组患者月经情况、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细胞增殖指数(Ki-67)、临床分期、化疗药物相对剂量强度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化疗前后血红蛋白、血白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等营养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营养风险组体重指数(BMI)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营养风险组BMI化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后两组BM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组Ⅲ级/Ⅳ级主要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红蛋白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口腔黏膜炎、肝功能异常、疲乏等,其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均高于无营养风险组(P均<0.05)。 结论 乳腺癌术后辅助化疗期的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及早评估和发现其营养风险,有助于预测患者的化疗风险,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水平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2002年-2006年应用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对96例Ⅱb—Ⅲ期乳腺癌患者进行新辅助化疗。28天为1个周期,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疗效。于治疗前1天及治疗2周期后采外周静脉血5ml,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CA15—3水平。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47.9%(46/96),其中38例(39.6%)降低了临床分期,完全缓解7例,部分缓解39例,无疾病进展者。96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前CA15—3阳性率为64.6%(62/96)。CA15—3阳性组和阴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5.2%(28/62)、52.9%(18/34),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前血清CA15—3水平为45.8±6.3;化疗后为32.5±6.8,较化疗前显著下降(P〈0.05)。其中临床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患者血清CA15—3水平化疗后较化疗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P〈0.05);而病情稳定患者血清CA15—3水平较化疗前无显著下降(P〉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CA15—3水平变化与临床疗效有一定的相关性,动态监测血清CA15—3可预测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肝胆胰系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146 mRNA表达水平与小剂量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RT—PCR方法检测24例肝癌、胆囊(管)癌、胰腺癌患者外周血中CD146 mRNA表达,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采用低剂量多西紫杉醇(TXT20mg静滴d1、5、9、13 )及环磷酰胺(CTX 50mg口服d1-13)方案治疗两周期以上,比较两组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临床受益率、生存期。结果:小剂量化疗的临床控制率为75.0%,临床受益率为58.33%,中位生存时间11.5个月,1年生存率45.81%。CD146 mRNA高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年生存率41.67%;CD146 mRNA低表达组的中位生存期12个月,1年生存率50.0%,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CD146的表达与总生存时间之间没有相关性(P=0.513)。结论:肝胆胰系肿瘤患者外周血中CD146 mRNA表达可能不能成为小剂量化疗的预后预测因子;小剂量化疗能提高肝胆胰系肿瘤治疗的临床控制率,改善临床受益,延长生存期,而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生物学标志乳腺上皮小黏蛋白(smallbreastepithelialmucin,SBEM)、乳腺珠蛋白(humanmamma—globin,hMAM)和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tin19,CK19)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及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2-04—13—2012-10—10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首诊的患者外周血及组织标本。采用巢式PCR技术对47例乳腺癌患者和45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中SBEM、hMAM和CK19的mRNA进行检测;采用半定量PCR技术对10例乳腺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以及1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组织mRMA进行检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其中27例乳腺癌患者的109个淋巴结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SBEM表达率分别为82.98%(39/47)和62.22%(28/45),χ2=5.005,P=0.021;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hMAM表达率分别为65.96%(31/47)和42.22%(1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20,P=0.022;乳腺癌和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CK19表达率分别为89.36%(42/47)和80.00%(36/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62,P=0.211。免疫组化CK19在52个转移性淋巴结中强阳性表达,在57个常规病理检查未发现的转移性淋巴结中检出5个淋巴结存在转移灶;hMAM及SBEM在转移性淋巴结中表达比CK19弱,而且阳性细胞染色不均一。结论:SBEM、hMAM和CK19作为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生物学标志具有较高的灵敏性,但缺乏特异性,联合检测可以提高特异性,对发现早期乳腺癌微转移有一定临床意义;CK19可用于检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微小转移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在肺癌、结肠癌、胃癌、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230例肺癌、160例结肠癌、125例胃癌、100例乳腺癌患者的肿瘤石蜡标本及其对应的血液样本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ERCC1 mRNA在4种肿瘤的癌组织和外周血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种肿瘤的癌组织中ERCC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相对应外周血中的表达(P<0.05),且肿瘤组织与外周血ERCC1 mRNA的表达均呈正相关(肺癌:r=0.430,P<0.001;结肠癌:r=0.553,P<0.001;胃癌:r=0.583,P<0.001;乳腺癌:r=0.501,P<0.001)。肺癌、结肠癌及乳腺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ERCC1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性别均无关(P>0.05)。胃癌肿瘤组织和外周血中ERCC1 mRNA的表达水平与年龄无关,而男性患者肿瘤组织中ERCC1的表达高于女性(P<0.05)。结论 通过检测肺癌、结肠癌、胃癌及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ERCC1的表达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反映癌组织中ERCC1的表达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探讨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表达变化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中的意义,指导乳腺癌化疗的选择及判断预后。方法:术前采用空心针穿刺活检予以病理确诊并行ER、PR、p53及Bcl-2测定。化疗采用CEF方案[氟尿嘧啶(flurouracil,5-FU)500mg/m2,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75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500mg/m2],经3个疗程化疗,再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保乳手术,免疫组化SP法检测98例Ⅱ/Ⅲ期乳腺癌病例在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ER、PR、p53及Bcl-2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上述各指标阳性表达率的变化。结果:98例Ⅱ/Ⅲ期乳腺癌患者经3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后,70例(71.4%)获得临床部分缓解。化疗前后ER、PR阳性表达率均无显著变化(P〉0.05);p53及Bcl-2化疗前后表达阳性率显著变化(P〈0.05),化疗有效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下降(P〈0.05)而Bcl-2阳性表达率显著上升(P〈0.05)。结论:ER、PR表达在新辅助化疗前后无显著差异,新辅助化疗可能通过抑制p53的表达来抑制乳腺癌的增殖并通过上调Bcl-2表达来调整肿瘤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化疗对激素受体的影响及疗效与激素受体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vision法测定53例乳腺癌化疗前后ER、PR的表达并比较差异;评估化疗后病理反应情况;分析ER、PR表达与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率(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的相关性。结果:53例乳腺癌化疗后,病理缓解率为77.4%,病理完全缓解率为5.7%。ER、PR化疗前后表达发生完全相反的改变的分别是9(18%)、11(2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R或PR的表达与化疗后的PCR率无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少数病例能达到PCR,且其不影响ER、PR的表达。ER或PR的表达不能预见化疗后的PCR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