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观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limited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with balloon dilation,ESBD)与经典的乳头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取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ESBD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00 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ESBD组(n=150)和EST组(n=150)?ESBD组先行乳头1/3~1/2小切开,然后行球囊扩张至造影所示胆总管最大直径,扩张最大直径不超过15 mm?EST组行乳头全切开术,两组均按常规方法取石?比较两组结石取出率?操作时间?结石取出采用的方法?结石取出所需的次数?术后胰腺炎及其他并发症?结果:两组在结石取出率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首次取石成功率EST组90.0%,ESBD组94.7%(P ≥ 0.05),二次取石成功率两组均达到100%?对结石≥15 mm者,首次完整取石EST组75.9%,ESBD组90.4%,对大结石的取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 < 0.05),且ESBD组取石时间较EST组短?取石方法EST组较ESBD组更多使用到了碎石器(38.0% vs. 23.3%,P < 0.05),尤其在结石≥15 mm者,EST组较ESBD组更多使用到了碎石器(87.0% vs. 57.7%,P < 0.05)?两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ESBD取石有与EST取石相近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升高,但对较大胆总管结石,ESBD组在首次完全取石率?取石时间及碎石网篮使用上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10mm的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于笔者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胆总管结石直径≥10mm的患者152例,其中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组(EST组)51例、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组(EPBD组)51例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组(ESBD组)50例。对3组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机械碎石使用率、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中,133例(87.5%)一次性取尽结石,17例二次ERCP取尽结石,1例残留结石较小(直径4mm)术后自行排出,1例结石巨大(直径23mm)转外科手术取石。ESBD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优于EST组和EPBD组(P=0.013);机械碎石使用率与ES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低于EPBD组(P=0.041);ERCP插管后手术时间,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术后早期并发症方面,ESBD组胰腺炎和胆管炎的发生率低于EST组和EPBD组(P值分别为0.044、0.032);EST组出血和穿孔发生率分别为2.0%和3.9%,高于EPBD组和ESBD组(均为0),无法进行统计比较。结论 胆总管较大结石(直径≥10mm)ERCP手术方式中,ESBD较EST和EPBD,有较高的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和较低的机械碎石使用率,且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91例临床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结果胆总管结石患者91例,86例均经EST切开取石成功(94.5%),自然排出者12例(13.2%);采用网篮或取石球囊取出结石有66例(72.5%),采用碎石网篮碎石后取出结石者13例(14.3%)。EST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结论EST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 )联合球囊扩张( EPBD )对较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直径≥10 mm的胆总管结石患者48例随机分为EST+EPBD治疗组和常规EST治疗组各24例。比较两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取石时间、采用机械碎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EST+EPBD组和EST组的一次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5.8%和8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EPBD组的取石时间显著短于EST组( P<0.05),使用机械碎石的比例也少于EST组( P<0.05)。 EST组术后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 EST+EPBD组出现腹痛1例。结论对于较大的胆总管结石,EST+EPBD术可以缩短取石时间和减少采用机械碎石的次数,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胆总管结石(直径8~15mm)患者68例,先行经内镜EST,然后行经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再用取石网篮将结石取出,观察结石取净和并发症情况。结果68例患者均取石成功,其中结石一次性取净63例(92.6%),二次取石成功5例。术后发生切口出血2例,轻度急性胰腺炎2例。结论 EST联合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直径在8~15mm的胆总管结石具有操作简单、有效、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的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鼻胆管引流对胆管结石的治疗。方法:先行常规ERCP检查,再做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切开长度一般1.0-1.5cm。结石直径大于1.0cm或大于内镜直径者,先用碎石网篮碎石,再用取石网篮取石,并用气囊导管清扫,必要时放置鼻胆管引流(ENBD)。结果:21例患者取石成功20例,成功率95.2%,取石后胆总管扩张恢复正常,肝功恢复正常,术后发热2例,占9.52%,无1例发生出血,穿孔及死亡,结论: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及鼻胆管引流治疗胆管结石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7.
经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及Oddi括约肌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观察经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取石和治疗Oddi括约肌狭窄的效果。对27例胆总管结石,5例Oddi括约肌狭窄患者进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采用取石网篮及碎石器碎石取石。结果2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中,单发结石18例,多发结石9例,结石大小为2-22mm。共取出结石75枚,取石成功率93%(25/27)。5例Oddi括约肌狭窄者EST后上腹痛明显缓解或消失。结果提示,经内镜EST取石和治疗Oddi括约肌狭窄创伤小,治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与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两种方法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优点和缺点,探讨两种方法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医院2001年10月至2004年12月间25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2例患者行EST,54例患者行EPBD,比较两组的结石取净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结石取净率EST组为98.01%,EPBD组为98.15%,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并发症发生率EST组为4.04%,EPBD组为12.9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EST术和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各有利弊,应根据结石的数目和大小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小切开联合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sEST+EPBD)治疗老年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65岁以上乳头旁憩室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sEST+EPBD组(61例)与EST组(41例),比较两组的结石一次取净率、碎石器使用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EST组相比结石一次取净率更高(91.93% vs 78.04%,P=0.044),碎石器使用率更低(8.060% vs 21.95%,P=0.044)。结论 对于PDD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治疗合并PDD的胆总管结石,可提高一次性取石成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陈波  罗玉政  洪明 《重庆医学》2008,37(15):1661-1662
目的 探讨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与价值. 方法对本院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6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 63例中,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成功46例,内镜乳头括约肌球囊扩张4例,乳头旁瘘直接网篮取石3例,取净结石共53例,成功率为84.1%,10例因结石过大等原因改为择期剖腹手术或中转急诊手术.37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均于内镜取胆总管结石后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全部成功.发生急性胰腺炎3例,急性胆管炎1例,结石嵌顿1例,活动性出血2例.63例均治愈,平均住院9d.随访所有病例均无胆总管残留结石存在.结论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经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 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月因胆总管结石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 的≥60岁患者资料240例。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EST组和改良sEST+EPBD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取石情 况、不同时间点血淀粉酶水平、术后并发症。结果 选择性胆管插管成功、顺利完成ERCP手术患者230例,手 术成功率为95.83%(230/240)。其中sEST+EPBD组插管成功83例,EST组插管成功147例。EST组12例因结石 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25例因结石过大、过多一次取净困难行胆总管 塑料支架置入。sEST+EPBD组手术时间、机械碎石率、术中出血率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 6 h血淀粉酶水平较EST组高(P <0.05),而术后24 h较EST组低(P <0.05)。sEST+EPBD组术后并发症总数较 EST组少(P <0.05)。结论 对于老年胆总管结石患者而言,sEST+EPBD术式可以更好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机 械碎石使用率、术中出血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明浩 《当代医师》2014,(5):627-630
目的 观察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性、安全性,探讨如何减少近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本院确诊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采用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术(A组)40例、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ST)B组]40例、经内镜乳头扩约肌气囊扩张术[(EPBD)C组]40例,观察三组的手术疗效及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三组患者总取石率无差异;A组与B组一次取石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C组(P<0.05);而C组碎石率高于A组及B组(P<0.05).(2)A组和C组术后出血的发生率低于B组,A组和B组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低于C组.(3)在远期并发症中,A组未发生反流性胆管炎和结石复发,A组术后结石复发率低于B组及C组(P<0.05),A组和C组胆道积气征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 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联合气囊扩张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面与EST相当,优于EPBD组,其术后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T组及EPBD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EST术)联合球囊扩张术(EP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在舟山医院行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患者160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ST组(n=80)与EST+EPBD组(n=80),EST组实施EST术,EST+EPBD组实施EST术联合EPBD术。比较2组患者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与EST组相比,EST+EPBD组术后出血、急性胰腺炎、高淀粉酶血症、胆道感染、术后腹痛及总并发症显著降低(P=0.043;P=0.030;P=0.009;P=0.030;P=0.016;P<0.001);EST+EPBD组残余结石、机械碎石、结石复发、结石复发及取石时间缩短或减少(P=0.086;P=0.035;P=0.001;P=0.739;P=0.283),EST+EPBD组一次取石成功率增高(P=0.029);EST+EPBD组术中操作时间与出血量、住院与术后排便天数缩短或减少(P=0.029;P<0.001;P=0.013;P=0.002),但EST+EPBD组住院费用略增高(P=0.323)。 结论 EST联合EPBD术在术后并发症及取石方面均优于单纯EST术,且在术中操作时间、术后排便时间等方面也优于EST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魏文俊  潘宏年  汤海涛  郑传敏  李婷 《安徽医学》2012,33(12):1657-1659
目的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间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9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45例行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比较2种术式的取石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3.10%和93.33%(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6.67%(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小切开(SEST)联合球囊扩张术(EPL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近期疗效.方法 选择阳江市人民医院普外科2015年1~12月收治的难治性胆总管结石患者16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EST组和联合组,每组81例,EST组采用乳头括约肌切开法,联合组采用SEST联合EPLB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取石成功率、平均手术时间、机械碎石使用率,同时记录出血、高淀粉酶血症及急性胰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均随访12个月,记录复发情况.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9.28±8.71)min,明显短于EST组的(50.36±10.8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0.12%,高于EST组的71.60%,机械碎石使用率、12个月复发率分别为11.11%、4.94%,低于EST组的41.98%、13.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总取石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35%,明显低于EST组的2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联合EPLBD治疗难治性胆总管结石取石成功率高,结石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单深良  梁华钦  欧希 《医学综述》2012,18(17):2863-2866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已被广泛应用,但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EPBD)作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法仍不能为广大胆管内镜医师所公认。EPBD与EST相比主要的优点在于可以保留十二指肠乳头的功能。但是对于直径较大的结石,由于胆管开口相对较小,EPBD常需反复的机械碎石,另外EPBD术后胰腺炎发生率较EST高。现对EPBD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报道了采用不同术式的经内镜下行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即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球囊扩张(EPBD)术,以及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术后所引起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现象和胆管炎的情况,旨在为老年人胆总管结石微创治疗的术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4例老年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男14例,女10例,予行经内镜下逆行的胆胰管造影(ERCP)后分别采用不同术式EST,术后安放胆总管引流管。术后1w留取胆汁,口服核素以及测定胆汁中的胃蛋白酶Ⅰ、Ⅱ的浓度,对十二指肠胆道反流进行定量和定性测定。观察术后1w、6个月口服稀钡患者的十二指肠胆道反流情况,同时观察近期和远期患者继发胆管炎的情况。结果EST中切口术组、EST小切口+EPBD组分别与无EST组相比,年龄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P=0.51)。行EST中切口和EST小切口+EPBD患者胆汁中的锝计数明显高于无EST组,且两组不同术式患者锝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EST中切口者、EST小切口+EPBD术者胆汁中的PGⅡ质量浓度明显低于无EST组(P〈0.05),但是EST中切口者和EST小切口+EPBD术后两组间胆汁中PGⅡ的质量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w、6月的X线稀钡钡餐检查显示中切口EST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为2例、1例,钡剂反流分别均为1例。小切口EST+EPBD者发生气体反流分别2例、0例,无钡剂反流现象出现。术后1w无1例出现发热、黄疸和白细胞增高的胆管炎表现。术后6个月中切口EST患者,1例出现轻度胆管炎表现。结论行EST中切口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老年患者在手术早期较易发生十二指肠胆道的反流。因此,建议胆总管结石患者尽量选择行EST小切口+EPBD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胆总管结石已成为常见病,首选的内镜治疗方法为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但其有出血、穿孔、Oddi括约肌功能永久丧失等严重并发症。EST作为治疗胆总管结石唯一可替代的微创方法,避免了这些严重并发症,但在是否导致术后较高的急性胰腺炎发生率仍存在争议。近年来,有学者行小切口EST联合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认为可以兼顾两者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经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在治疗肝外胆管结石方面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科2009年8月至2011年7月间277例肝外胆管结石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EST的168例,行EPBD的109例,分别对EST组和EPBD组病例的基本情况、结石直径、取石方法、手术时间、结石一次取净率、术后住院天数、近期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比、合并十二指肠憩室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EST组结石直径为(11.3±6.2)mm,EPBD组结石直径为(10.1±5.7)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5 6);EST组和EPBD组不同取石方法构成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EST组手术操作时间平均为(21.2±3.1)min,EPBD组为(20.7±2.5)min,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9 1);EST组结石一次取净率为95.2%,与EPBD组的94.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2 8);术后住院天数EST组为(4.1±1.9)d,EPBD组为(4.1±2.0)d,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0);EST组近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1%,EPBD组为1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2 2);EST组中出血的发生率为3.6%,EPBD组为0%,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PBD组高淀粉酶血症的发生率为8.3%,EST组为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T和EPBD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各有利弊,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无须局限于结石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张剑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2):998-1001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对胆道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价值。方法胆道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63例,经过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肝胰壶腹者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胆管肿瘤者行内镜胆管内支架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内镜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ose-bile drainage,ENBD);胆管中段狭窄行ERBD;对术后胆瘘者行ENBD治疗。结果61例(96.82%)ERCP成功;未发现胆管内异常3例;胆总管内结石34例,31例内镜下取石成功;乳头炎性狭窄5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7例,均行ERBD成功;3例乳头肿瘤和3例胆管肿瘤患者经ERBD或ENBD后黄疸明显减退;胆囊切除术后胆瘘2例,行ENBD后治愈,避免再次手术。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5%。结论ERCP能明确胆道术后的并发症并能有效地进行相应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