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深圳市福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并对该服务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在全区78家社康中心随机抽取8家社康中心,再从这8家社康中心随机抽取425名已签定家庭医生服务合约1年的居民,对比这425名居民签约前后1年社区首诊率的变化。福田区78家社康中心自2012年1月起,全面推行了家庭医生制服务,在居民自愿签约的基础上,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预约式社区首诊和社康中心-医院双向转诊、举办医院专家预约式门诊诊疗等服务。结果通过制定家庭医生临床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具有"利益共同体管理模式"的全科服务团队、推行家庭医生首诊负责制、实施健康管理临床路径,签约居民在签约后的社区首诊率较签约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自愿签约为基础并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等措施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能吸引居民到社康中心接受服务,改善签约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有助于推动社区首诊制的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宝安区居民慢性病社区护理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莉  黄婷  陆丽  王军秀 《吉林医学》2011,(1):145-146
目的:调查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居民的慢性病发病状况,分析社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需求,为提高社区慢性病防治水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共抽取深圳市宝安区6个社区的600户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居民的健康状况、慢性疾病发病状况、慢性病患者对社区护理的需求。结果: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居民慢性病发病率为20.4%,主要慢性病有高血压病、骨及关节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患者对社区护理需求主要有健康教育、社区急救、常见疾病社区处理、心理护理,希望得到社区护理的患者有80.7%,但能主动选择社区护理服务的慢性病患者仅有25.7%。结论: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社区居民有潜在的社区护理需求,社康中心应向居民主动提供社区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药物配备情况,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落实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利用自制的调查表对4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社康中心)进行调查.结果 被调查的社康中心2009年的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47.4%;配备的药品总数平均为296种;67.91%的药品在国家基本药物范围内;86.82%的药品在深圳市社区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内.深圳市社区基本药物基本可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用药需求,但是妇科类和儿童类用药尚不足.结论 社康中心尚无全部配足基本药物,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基本药物目录,并制定详细具体的政策落实基本药物的配备,保证社区与医院间基本药品目录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浅析居民接受社区健康保健服务的依从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莲花北村是深圳市有代表性的大社区 ,居民大多是 80年代末 90年代初迁移来的深圳人 ,文化素质较高 (成人硕士学位以上占 6 1 % ,大学学历占 55 0 % )。我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社康中心 )是 1 996年深圳市第一批建成的社康中心之一 ,按照市卫生局“六大任务”要求全面开展社康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深圳市福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对居民社区首诊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以社康中心种类为分层依据,在全区78家社康中心中抽取10家社康中心;再以医保类型为分层依据,在10家社康中心抽取400名不同医保类型的签约居民作为研究组,并对应抽取400名非签约居民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研究组在接受社区卫生服务基础上,还接受家庭医生制服务。比较两组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前后的社区首诊率变化。结果 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前,对照组和研究组的社区首诊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后,研究组的社区首诊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前,对照组和研究组不同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首诊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家庭医生制服务实施后,研究组不同医保类型居民的社区首诊率均较对照组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自愿签约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能改善居民社区首诊意愿,提高社区首诊率,有助于推动社区首诊制的实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深圳市西乡街道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开展中医适宜技术服务的认知情况和服务需求,为如何在社康中心开展有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西乡街道有代表性的3个社区的居民,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社区居民随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多数社区居民对社康中心的中医服务项目、内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不同类型的社区居民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的认识和需求有所不同。结论:社康中心要根据本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开展符合本社区居民需求的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同时通过加大中医适宜技术在疾病防治中优势的宣传力度,使社区居民更多认识、了解和接受"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积极推进社区中医适宜技术的发展,让中医适宜技术在医疗、保健、康复、预防、养生等方面综合优势得到较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孕产妇保健的现状,分析影响孕产妇保健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深圳市西乡医院33个社康中心2009年9月1日-2010年8月31日的《孕产妇系统管理表》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结果6608例孕产妇,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89人,暂住人口1557人,流动人口4862人;孕产妇的初婚年龄平均为(25.8±3.2)岁;大部分孕产妇知晓避孕方法为宫内节育器,占51.85%;孕产妇在社康接受保健的资料显示,绝大多数人接受过产后访视,接受过儿童保健知识的健康教育;在医院接受孕期保健的人数和项目明显大于社康,影响社区卫生服务中孕期保健的主要障碍是服务资源不足,居民对社区妇幼医生的信任程度不够,社区孕产妇保健的宣传力度不够。结论有必要改革公共卫生经费和资源的投入,加强社区妇幼医师的职能,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对孕产妇保健的指导和宣传工作,提高孕产妇孕期在社康管理的覆盖率。  相似文献   

8.
彭国强  叶定村  练亮宇  李雪  雷卫凤  江远 《吉林医学》2011,32(23):4879-4880
目的:探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社区居民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适宜技术的需求,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有特色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提供依据,不断提高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中医药供给与利用水平。方法: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两个社区的社康中心患者共1 500例,采用自拟调查表对前来就诊的居民随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绝大多数就诊居民信任社康中心的中医服务,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对中医适宜技术服务项目的需求有所不同。结论:各社康中心要根据本社区居民的具体情况,适应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开展符合自己社区居民特色的中医药服务,加大宣传中医药防治疾病优势的力度,积极消除社区发展中医药服务的障碍,发挥中医在医疗、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让社区居民乐于接受"简、便、验、廉"的中医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深圳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需求和服务路径的要求。方法 通过对深圳市社区的600户居民通过问卷调查、个人访谈以及小组现场座谈的方式,了解居民对家庭医生的服务以及服务路径存在哪些方面的需求和问题。结果 经调查分析,70.6%的社区居民比较清楚深圳市推行家庭医生服务责任制的项目计划,60.6%的居民会更加信任签约了的家庭医生,36%的社区居民觉得家庭医生应该上门服务,但有73.5%的居民会对家庭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有担忧。结论 应更注重宣传工作的效果,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社区家庭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消除社区居民的疑虑,吸引居民签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 中医药发展已被列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鲜有针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诊疗疾病谱的研究。目的 分析深圳市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家庭医生签约居民门诊就诊的中医诊疗疾病谱,以了解深圳市社康中心的中医药诊疗能力,为推动我国基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2年5—6月,从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统一信息平台“杭创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业务系统”中提取2021-01-01至2021-06-30家庭医生签约居民在深圳市10个区社康中心门诊就诊且产生诊疗费用的记录,选取以中医诊疗为就诊目的、产生相匹配诊疗费用、第一诊断为《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TCD)编码诊断的诊疗记录纳入研究(n=385 138)。基于TCD中的病名分类对疾病谱进行分析,主要涉及科别类目、专科系统分类目、中医疾病名称。结果 纳入的385 138条诊疗记录中,男170 077人次(44.16%),平均年龄(37.5±8.2)岁;女215 061人次(55.84%),平均年龄(36.7±9.4)岁。疾病谱涵盖TCD所有7个科别类目,依次为:内科219 ...  相似文献   

11.
邱创良 《吉林医学》2013,(20):4191-4192
推行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是国家新医改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各省市正在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的卫生服务体系,而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完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制度,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并产生了积极反响。本研究总结了国内外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的经验,找出我国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在深圳市宝安区进行试点研究,探索适合深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特色的家庭医生团队服务模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全面、安全、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改善对策,为南京市浦口区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7年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南京市浦口区桥林街道、星甸街道、泰山街道、汤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家庭医生及其团队成员共31名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采用自制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简单介绍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家庭医生签约后的特色服务项目与主要服务内容;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哪些主要问题和困难等。结果 目前南京市浦口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主要包含门诊签约和社区签约两种形式,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接受程度较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慢性病老年人吸引力最大。开展的特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含家庭医生APP线上交流;家庭医生公布手机号以方便沟通;发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卡,享受特定医疗服务项目折扣。签约居民分级诊疗存在的问题:签约居民根据就医需求可自行前往二、三级医院,不需要家庭医生为其进行转诊;家庭医生APP转诊预约功能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目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签约流程过于繁琐;如何界定家庭医生手机咨询服务时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职责界定不清;激励机制不健全,医务人员积极性不高;签约后药品种类配备不全;原全科医生引入家庭医生模式后工作量增加、精力不济;家庭医生APP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项目的开发。结论 南京市浦口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较好,但还存在诸多问题,建议政府财政投入到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医保助力家庭医生,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医疗知识培训与沟通技巧,招募家庭医生人才;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的品种以及医保报销的常用药物;完善家庭医生APP;切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服务需求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需求情况,探讨社区居民签约家庭医生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进提供政策性建议.方法 2016年3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合肥市480名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人口学特征、家庭医生签约意愿情况、家庭医生服务内容需求、家庭医生的信任度的调查.结果 46.04%的社区居民不熟悉家庭医生政策;47.50%的社区居民有签约意愿;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医保类型、月收入、慢性病程间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签约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50%的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信任.结论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有待加强;应针对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对社区居民进行饮食、运动指导,增加对疾病的管理,能提高居民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京北山区的老年居民慢性病高发、经济基础薄弱、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路途较远。目前京北山区家庭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组成,二者在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并对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出适宜建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9年9—10月,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部山区的8个乡(镇),按比例抽取每个乡(镇)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及签约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抽取社区医生141例、乡村医生133例、老年居民345例。老年居民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的方式及内容、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渠道、对该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等;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开展签约服务中互联网使用情况、为老年居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同期,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4例社区医生、24例乡村医生、16例老年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调研对象对联动签约服务模式中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职责的认知、对该签约服务模式的看法、对互联网在该模式中应用的看法、对该签约模式发展的建议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量性研究结果显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签约服务内容前3位依次为下乡开展大课堂宣传〔199(57.7%)〕、下乡体检〔197(57.1%)〕、送医送药下乡巡诊〔169(49.0%)〕;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服务的方式或渠道前3位依次为门诊诊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在社区组织健康宣教讲座;老年居民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前3种渠道依次是乡村医生/村中喇叭宣传〔253(73.33%)〕、社区医生就诊时面对面宣传〔134(38.84%)〕、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126(36.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居民对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服务项目、沟通能力的满意度是其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开展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使用网络在线与居民交流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研究发现老年居民对网络在线服务需求较低,对乡村医生依赖性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限;社区医生与老年居民交流少,主要以协调医疗资源为主。结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共同努力,现阶段呈现出对乡村医生近距离服务的高度依赖,对社区医生高水平技术和医疗资源平台的需求。建议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乡村医生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社区医生技术和平台优势,优化"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和分析某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状况,为该地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理论与实践基础。方法 在前期文献研究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该市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00名门诊患者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调查。结果 调查对象中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较低,完全熟悉和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的居民仅占24.39%;70.73%的调查对象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但存在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健康状况等的显著差异。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和形成上同时具有集中性和差异性。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以当地居民需求为导向,多层次、多类型、多服务方式提供个性化签约服务是有效提高签约居民服务利用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为上海市在医疗卫生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4—6月,选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400名(供方),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居民700名(需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双方基本信息、签约情况、认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最需要改善的方面,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知晓情况、就诊意愿、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家庭医生对就诊对象了解情况、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落实情况。结果 社区居民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93.9%;家庭医生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90.8%。在社区居民中,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432名(65.8%)。在家庭医生提供的所有服务中,社区居民需求排名前3项为健康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服务。家庭医生提供服务排名前3项为:慢性病建卡及随访管理、家庭病床及上门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在已签约的216名社区居民中,选择签约的家庭医生就诊率为50.0%(108名);家庭医生对于就诊对象是否为自己签约对象的了解率为78.2%(284/363)。居民和家庭医生认为目前服务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为家庭医生诊治水平、基本药物制度的药物种类和对于疑难杂症向专科医院的快速有序转诊。结论 供需方对于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队伍应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居民健康,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的顺利实现和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目前上海市社区医生对家庭医生制度认知和愿望,并深入分析这些原因,为上海市医改提出政策建议,特进行该研究。方法随机整群分层抽取上海市中心地区(徐汇区)、上海市城乡结合区(闵行区)、上海市郊区(金山区)社区(家庭)医生1300人,有效回答1142份,回收率87.8%。结果①对于家庭医生的资质,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应该由31~50岁之间、具备大学(含专科)学历和初级或中级职称、从业在5年以上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人员来担当。②在家庭医生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方面,有23.7%的医务人员认为非常必要;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方面,认为非常需要的医务人员占26%;对于家庭健康管理服务项目,有50.1%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需要提供该服务。在双向转诊方面,有17.77%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应该提供此项服务。而关于提供将患者的健康档案信息上报,并在二、三级医院进行门诊预约、检验、检查的服务,则有18.65%的医务人员认为家庭医生应该提供此项服务。③在综合满意度方面,仅有5.5%的社区医务人员对目前的各方面状况表示非常满意。结论上海市社区医生认知较好,要因势利导,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家庭医生制度的顺利实现。社区医生培养更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8.
杜雪平  董建琴  钱宁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1811-1812
目的 了解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 抽样方法,选取自愿与"家庭医生"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合同>的居民370户857人及糖尿病患者58例,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收集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前后居民及糖尿病患者在知、信、行方面的变化.结果 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后,居民体质指数知晓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利用率及健康体检的人数构成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前后,糖尿病患者平均每月检查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状况评分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责任制的实施可以使社区居民享受经济、便捷、高水准的医疗保健,提高了慢性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医生责任制符合政府以及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近年来深圳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已取得一定进展,但“签而不约”“服务不到位”等现象依然存在。居民作为服务的需求方,研究其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评价及续签意愿对促进签约服务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深圳市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评价及续签意愿,为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7月-2017年9月,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深圳市宝安区3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1 000例签约居民开展基本情况、家庭医生服务利用与评价、家庭医生续签意愿及原因等内容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000份,获得有效问卷9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0.0%。结果 900例调查对象中,807例(89.7%)签约居民满意家庭医生的服务,家庭医生服务态度平均得分为(92±8)分。820例(91.1%)签约居民表示愿意继续和家庭医生签约,其中729例(88.9%)签约居民愿意续签家庭医生的原因是认为签约家庭医生就诊更方便;80例(8.9%)不愿意续签的居民中,56例(70.0%)选择的原因是认为签约家庭医生没有用。χ2检验结果显示,是否熟悉家庭医生姓名及坐诊时间、家庭医生主动联系次数、家庭医生服务态度、是否认为家庭医生看病比非家庭医生更仔细、是否满意家庭医生工作及对家庭医生的信任度条目选项不同者的续签意愿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深圳市签约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评价较好,家庭医生服务续签意愿较高,建议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提升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完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家庭医生制度在国外已经发展的很成熟,由于有很好的保障制度和有序的就医流程以及卓有成效的评价体系,已经在“健康守门人”和“经费守门人”方面为中国医改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中国目前也提出了家庭医生制度,上海市2012年全面实施该制度.虽然在功能、流程等方面有一定的界定,但是在最新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尚不成熟.本文介绍了绩效评价的一般概念,重点在家庭医生制度下绩效评价指标构建方面进行描述:包括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评价和对家庭医生本人评价.特别是在对社区居民反应性和信任度评价方面,笔者利用最新研究成果展现出信任度评价的几个方面.最后在对家庭功能评价中,笔者也就对家庭评价的两个方面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