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山西碛口古镇是著名的晋商发祥地之一,位于山西省与陕西省的交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街巷空间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本文以山西临县碛口古镇街巷为研究对象,针对碛口古镇的历史发展、街巷格局、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界面及建筑风貌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了古镇街巷空间的特色所在,并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古镇街巷空间特色保护的相关对策,对碛口古镇风貌延续、城市特色营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王超 《华中建筑》2012,(10):144-146
任何一种聚落形态都是在文化的各个层级的不同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经济体制、科技发展、自然环境等原因所共同决定的,并且与人文环境、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碛口古镇位于山西邻县、黄河交口,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的形成绝非偶然,是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共同决定的。"依山傍水、一镇多村"的聚落形态造就了碛口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建筑风格,也形成了碛口居民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肖瀚 《建筑与文化》2016,(12):220-221
空间句法是一种致力于对建筑、聚落、城市形态包括景观在内的一种研究空间结构组织与人类社会形态之间联系的理论和方法,是一种对于人居空间结构形态的量化描述。在传统古镇街巷空间形态解析领域,空间句法提供一种定量的,理性的方法去解读古镇所表现的街巷空间形态。文章基于空间句法理论,利用Depthmap软件,对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的街巷空间形态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结果对濯水古镇保护规划提出相关建议与依据。  相似文献   

4.
羌寨作为羌民族与川西高原岷江上游流域自然环境作用下产生的独特聚落形式,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重要的保护价值。至今对羌寨聚落空间特征的研究主要为基于现状的定性描述概括。本次研究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布瓦羌寨为研究对象,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分析其长宽比值、形状指数值等数据,量化研究其聚落空间特征,为布瓦羌寨提供具体而精准的形态描述和空间结构分析,同时对传统羌寨聚落空间特征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做一定补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布瓦羌寨为具有带状倾向的指状聚落,整体聚落空间结构性较弱,聚落联系较为松散,其聚落空间特征的形成是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军事防御需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针对布瓦羌寨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保护发展思路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巴蜀古镇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化,形成了区别于传统古镇独特的空间结构形态。以分析影响巴蜀地区典型传统古镇黄龙溪的空间构型以及景观变迁的因素为例,运用基于空间句法的轴线分析方法和凸空间分析法,对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整体空间构型特征进行量化比对分析,寻求其内在发展秩序,得出旅游开发背景下巴蜀地区典型传统古镇的空间形态结构的优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介绍2010年第47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的设计思路和成果。该方案以山西临县碛口古镇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碛口古镇的历史变迁过程及现状问题之后,依照古镇的保存现状将其分成了西市和中市、东市、西头村3个部分来分析优劣势,之后提出了"保护—更新—再生"的具有区域针对性的规划模式,目的是使碛口由古代的水陆码头转型为现代的特色旅游小镇,并且保持古镇的完整风貌。而一些珍贵的场地特质将被再生到新建的区域中,生活条件的改善将吸引周围的居民回到古镇生活,使没落的古镇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居民态度与幸福指数等五个方面,对古村落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碛口古镇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中,居民的正面感知较强,负面感知相对较弱,对旅游的发展持支持态度;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社会影响方面的感知差异较大,随着文化程度和在本地居住时间的增加,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中的职能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和平  王耀兴 《规划师》2010,26(1):66-70
对历史街区进行保护与利用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发展历史街区的职能,发挥历史街区在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历史街区的传统职能比较单一,为了适应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要求,需要结合其资源特点拓展街区职能。延续居住职能、发挥商业职能、发展旅游职能、培育博览职能是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过程中职能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聚落构成要素的分类及其特征凝练是认知传统聚落资源属性与特色,是传统聚落保护与再生工作的重要基础。对传统聚落资源要素的评价则要从传统聚落资源要素的特征及其价值进行梳理评估。本研究以贡川古镇为例,将传统聚落的资源按"点要素""线要素""面要素"三个层次进行梳理分类,建立传统聚落资源要素构成体系的要素分类分析法,同时介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贡川古镇的传统聚落构成要素及特征,为传统聚落特色价值的保护传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桂北壮族村寨龙胜平安寨、金竹寨以及侗族村寨马安寨、高定寨为例,运用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式”理论,从结点、路径、网络单元等要素出发,分析传统聚落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研究区域层面的聚落网络之间相互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关系;研究聚落网络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中,受经济与社会因素的双重制约进行“空间扩散“的动态过程以及聚落演变所呈现的不同方式和特点,从而探寻聚落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11.
赵之枫  高洁  陈喆 《华中建筑》2008,26(6):96-100
该文以北京昌平区十三陵镇泰陵园村为例,从村庄产业发展、村落空间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分析这类村庄的变迁和转型。同时。探讨在村庄规划中如何通过村庄原有的果品种植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促进村庄经济的复兴;通过整合道路系统优化村庄空间结构;通过整治村落环境形成富有乡土气息的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河南省下伏头村为例,指出中国古代村落在规划选址、营造技术和绿化景观等方面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分析其演变的经济文化背景,并通过该村公共浴室改造实践提出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应是生态、社会文化、经济与建筑环境等多方面的共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空间形态是村落地域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近年来,快速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破坏了村落空间形态的原真性,导致村落空间无序化发展,村落脉络断裂。村落空间形态的优化与延续,成为未来乡村规划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空间形态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城市或传统村落,却忽视了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受到破坏的村落;研究方法也都多以定性及粗略的几何测度为主,没有真正深入到村落与周围环境的规律以及未来的发展研究中。通过采集40个村落样本的几何信息,基于分形理论提取三个空间尺度的平面几何图形,对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并深入探究村落形态的量化特征及空间形态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空间形态研究拓展到普遍存在的村落中,有效促进南宁市整体村落空间格局的优化与延续,为其未来的乡村空间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为经济后发且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其实,以期未来能够更加科学的进行乡村建设与规划。  相似文献   

14.
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建构浙江黄岩乌岩古村传统村落三维空间模型,计算建筑、院落及街巷空间的高程、距离、面积和宽度等空间量化因子;对应调查村落的家族辈分、房族地位和家族主要活动等内容,定量研究传统村落空间结构与家族社会之间的关联性,为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下,村镇建设日益兴起,传统村落作为乡土建筑以及地方生活形式多样性的载体,其形态布局与内在特征正不断为人们所关注。村落形态多与地方文化、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本文尝试以厦门吕塘村为例,从气候适应性的角度出发,研究当地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对村落形态布局的影响与制约,以期为当下新农村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是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既要保存其地域性又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以嘉溪村保护改造项目为例,提出将古典叙事学的叙述方法转译为空间情节编排手法。以古村落的“民俗生态化保存”为切入点,重塑群体性活动、生产互动等场景空间,继而重塑村落肌理。此保护改造方式不仅可以重拾地域民俗传统、满足村民精神需求,还能够从体验的视角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古典的方式展现村落的历史沿革、风俗人情,为传统村落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代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规划领域的重大变革,乡村规划是其中的基础和关键,而传统村落是乡村规划中传承自然乡土文化的主要载体,需从生态文明和地方性的视角进行科学规划。以浙江省传统村落为例,运用ArcGIS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及与山、水、林、田、海等自然要素的关联特征,从聚落与自然的格局关系视角,发现了浙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数量与自然要素丰度双聚集、山形水势结构清晰、自然要素叠加关系明显等地方性空间特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中传统村落全域全要素的保护理念和以地方性为依据的“重点连片、次类带状、单一点状”的分类规划路径,探索集中连片保护理念下进一步提升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特色的规划方法,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功能和空间的动态关系与徽州传统村落的形态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浩锋 《建筑师》2008,(2):23-30
本文质疑了把我国传统村落的形态看作是社会和空间之间的结构简单对应的通常观点。通过应用空间句法(Space Syntax)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本文对比研究了一组徽州村落在空间组织方面的异同及其与宗族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之间的关联。社会和空间的动态关系显示了宗法制度和其他多种社会力量在村落发展演变中的交织作用。在这种动态关系的作用之下,祠堂和店铺等公共建筑趋向于在村落的特定地段分布和聚集;村落呈现与其社会功能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并通过祠堂在空间组构关系上的等级来微妙地体现宗族社会的血缘秩序和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Village groups are a common phenomenon in Huizhou Region, a historical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where shared inter-village space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linking villages.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spatial layou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r-village space in the Hongguan village group in Wuyuan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A comprehensive literature review and the results of field research,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prove that the regional spatial structure is maintained among inter-village space, landmarks, villagers, and villages within the village group. Through a summarized analysis of nine research slices, this study complements previous Huizhou Village studies. It provides valuable information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nd reveals the hidden rules, potential order, and social meaning of inter-village spaces.  相似文献   

20.
龙彬  赵耀 《南方建筑》2022,(5):35-44
借助GIS空间技术手段,运用景观因子的定性分析和量化的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以云南省腾冲市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分层级方式探讨区域视角下村落景观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村落景观特征可从全境尺度和聚落尺度两个层级入手,不同层级具有不同景观构成要素、形态与特征;(2)腾冲区域村落景观可划分为6个一级景观单元和13个二级景观单元;(3)腾冲村落景观存在区域相似性和渐变性,核心区与边缘区、坝区与山区存在明显差异性;(4)现有村落景观格局受到地理环境与交通线路、边疆治理与移民宽乡、民族迁徙与文化涵化、宗族社会与宗教民俗等共同作用。同时,为腾冲区域传统村落的整体连片保护提供研究支撑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