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超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CRT超反应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间CR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随访。CRT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至Ⅰ级或Ⅱ级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定义为CRT超反应。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52例CRT患者,平均年龄为(58.8±11.6)岁,男性237例(67.3%)。随访6个月,共有97例(27.6%)患者表现为CRT超反应。与CRT非超反应患者相比,CRT超反应患者的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小,LVEF更高,NYHA心功能分级更低,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及β受体阻滞剂比例较高。随访6个月,CRT超反应患者较CRT非超反应患者LAD、LVEDd、LVEF以及心功能改善更显著,且术后QRS波时限更窄,双心室起搏比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OR=3.31,95%CI:1.83~5.97,P0.001)、基线LVEDd(OR=0.94,95%CI:0.90~0.98,P=0.003)、LVEF(OR=1.05,95%CI:1.01~1.10,P=0.042)、NYHA心功能分级(OR=0.47,95%CI:0.28~0.79,P=0.005)、术后QRS波时限(OR=0.98,95%CI:0.96~0.99,P=0.008)以及双心室起搏比(OR=1.13,95%CI:1.05~1.22,P=0.001)均是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超过1/4的CRT患者表现为超反应,CRT超反应患者左心室机械重构及电重构指标显著改善。合并高血压、基线LVEDd、LVEF、NYHA心功能分级、术后QRS时限以及双心室起搏比均与CRT超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不同部位时是否影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临床疗效。方法:89例符合CRT植入指征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经药物优化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而行CRT植入术,根据术中左前斜X线冠状静脉逆行造影结果将左心室侧壁电极位置分为前侧壁(n=20)、侧壁(n=45)、后侧壁(n=24)3组,分析术后1年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超声参数改变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以及心功能分级改善情况和心衰再入院率及全因病死率在各组中的差异。结果:术后1年侧壁与后侧壁组△LVEF、△LVESD、△LVEDD及NYHA心功能分级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均优于前侧壁组(均P0.05),但均明显低于前侧壁组(均P<0.05)。结论:CRT左心室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及后侧壁临床疗效优于前侧壁,提示左心室电极位置影响CRT反应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超反应的预测因素,并观察超反应对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连续的因心力衰竭于本院植入CRT的患者,以术后6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值≥0.50为标准分为超反应组和非超反应组,通过组间比较以及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术前及术后第1,3和6个月的心脏超声指标LVEF、左室舒张末径(LVEDD)和左室收缩末径(LVESD)以及随访记录到的不良事件,观察超反应对患者心脏结构、心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共有43例入选,其中13例(30.2%)出现超反应。与非超反应组相比,超反应组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比例较高(100%vs 63.3%,P=0.032),心力衰竭病程较短[中位病程12(6~90)个月vs 66(24~108)个月,P=0.04],术前基线LVEF较高(0.32±0.04vs 0.27±0.06,P=0.008)。而非缺血性病因(OR=13.580,95%CI 1.154~160.055,P=0.038)和术前基线LVEF在0.30~0.35之间(OR=12.138,95%CI 1.492~80.597,P=0.01)是术后发生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超反应组术后LVEF、LVEDD和LVESD的改善整体优于非超反应组(P0.001)。超反应组复合终点事件(心力衰竭再住院、恶性心律失常、全因死亡)的发生率低于非超反应组(15.4%vs 56.7%,P=0.012),术后两年的无事件生存率高于非超反应组(log-rank P=0.028)。结论非缺血性心肌病以及术前LVEF相对较高的患者更容易从CRT治疗中获益,且获益主要来源于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改善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CRT/CRTD植入后心功能演变状况及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采用CRT/CRT-D治疗的CHF患者18例为研究对象,比较CRT/CRTD治疗前后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肺动脉收缩压、左房内径、LVEDD返流面积、右室大小等心功能指标变化,分析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及预后状况。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RT/CRT-D术后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QRS波时限显著缩短,NYHA心功能分级好转(2.5±0.76级vs.3.7±0.65级),LVEDD返流情况减弱,6 min步行距离增加(401.21±152.48 m vs.235.51±108.45 m),肺动脉收缩压、左房内径、LVEDD返流面积较术前指标都明显改善,以上指标术前术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HF患者CRT/CRT-D治疗有效。术后随访12个月,植入CRT/CRTD的CHF患者没有出现死亡例数,有效率为100%;在术后,CRT/CRT-D患者出现1例左心室导线脱位和1例膈肌刺激,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而无其他不良反应,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均接受了CRT治疗,接受CRT-D治疗的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出现任何并发症。结论采用CRT/CRT-D治疗CHF患者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疗效突出,不良反应作用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脉冲起搏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起搏前心电图QRS平均时限≥140ms患者,植入CRT起搏器。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CRT起搏器植入前和术后1年后左心功能变化。结果:植入CRT起搏器后,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明显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舒张充盈增加,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与血浆脑钠肽(BNP)的关系。方法21例CHF合并室内阻滞患者行CRT,其中5例植入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包括2例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接受房室结射频消融术+CRT—D治疗。观察植入术前及术后3个月、1、2年的心功能(NYHA分级)、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NP水平。结果21例患者中的16例存活患者于植入CRT后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从Ⅲ~Ⅳ级改善为Ⅱ~Ⅲ级(P〈0.05);LVEDD、LVESD、LVEF均明显改善(P〈0.05);血浆BNP均明显降低(P〈0.01)。5例死亡患者以上指标无改善。植入CRT前血浆BNP水平小于3000pg/ml者(BNP—L组)与人于3000pg/ml者(BNP—H组)相比,CRT治疗3个月时两组LVEDD、LVESD、LVEF均明显改善(P〈0.05),但12个月时BNP—I。组的心功能指标仍进一步改善,而BNP—H组与CRT治疗前的心功能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的24个月内,BNP—L组中只有1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而BNP—H组中有3例因心功能恶化死亡,1例为心脏性猝死。结论植入CRT后心功能指标在早期即得到改善的患者,其2年预后较好;植入CRT前血浆BNP水平可反映植入CRT后的心功能变化趋势;植入CRT后3个月时BNP水平不下降的患者其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患者血清微小RNA-129(miR-129)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心功能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在武汉市第六医院收治的103例CSHF患者为观察组,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标准将其分为三组:NYHAⅡ级组(33例)、NYHAⅢ级(28例)、NYHAⅣ级组(42例)。另外选取11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飞利浦iEElite型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miR-129表达,并分析miR-129与LVESD、LVEDD、LVEF、NYHA分级的相关性。结果在对照组、NYHAⅡ级组、NYHAⅢ级组、NYHAⅣ级组中,LVESD、LVEDD均依次升高(P0.05),LVEF和血清miR-129表达均依次降低(P0.05);血清miR-129表达水平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老年性心瓣膜病CSHF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HF患者血清miR-129表达与LVESD、LVEDD、NYHA分级均呈负相关(P0.05),与LVEF呈正相关(P0.05)。结论 miR-129在CSHF患者血清中低表达,与LVESD、LVEDD、NYHA分级均呈负相关,与LVEF呈正相关,可为CSHF的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行CRT的患者32例,其中12例植入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32例中30例为窦性心律,2例为房颤心律。随访21.5±6.2个月,观察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因心功不全住院时间等。结果 32例植入CRT(D)患者中,有24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分级降低,LVEF和6MWD增加,QRS波时限、LVEDD减少,因心功不全住院时间明显减少约24.5%(p<0.05)。8例患者心功能没有明显改善,但因心功不全住院时间减少约8.3%(p<0.05)。4例患者记录到室性心律失常事件(12.5%),2例室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有效转复,2例患者因室颤而放电,均成功转复,CRT-D均能有效识别和转复。结论 CRT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缓解临床症状,植入CRT-D可有效预防心源性猝死(SCD)。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心室电极位置对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6月贵州省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根据左心室电极位置分为侧壁组(n=26)和后侧壁组(n=34)。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及血清脑钠肽(BN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病死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LVEF、LVESD、LVEDD、6MWD及血清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侧壁组患者LVEF高于后侧壁组,LVESD、LVEDD短于后侧壁组,6MWD长于后侧壁组,血清BNP水平低于后侧壁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内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病死率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心室电极位置对行CRT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但将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壁者心功能改善效果优于将电极植入后侧壁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NYHA分级)与血清HDL-C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至2016年8月,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心力衰竭患者209例(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Ⅳ级)为心力衰竭组,根据病因分为缺血性心肌病(ICM)组和扩张性心肌病(DCM)组;其他原因入院的心功能正常的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104例为对照组。比较各组一般资料,血脂及血清脑钠肽(取对数值Lg BNP)是否存在差异;比较ICM组与DCM组NYHA分级III-IV级的严重心力衰竭患者HDL-C,LDL-C水平及心脏超声各指标的差异;相关分析心力衰竭NYHA分级与HDL-C的相关性。结果:心力衰竭组收缩压和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ICM组LDL-C水平高于DCM组和对照组(P0.05),HDL-C水平低于DCM组和对照组(P0.05)。NYHA分级III-IV级心力衰竭患者,DCM组LVEDD大于ICM组,室间隔厚度小于ICM组(P0.01)。ICM组和DCM组心功能III-IV级心力衰竭患者HDL-C水平均低于心功能II级患者(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HDL-C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均呈负相关(r=-0.290,P=0.01,r=-0.235,P0.05)。结论:ICM和DCM心力衰竭患者HDL-C水平均有降低,ICM组HDL-C水平更低,且HDL-C水平与ICM和DCM的CHF患者的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线体质指数(BMI)对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接受CRT治疗和随访的心衰患者共130例。根据患者植入CRT时基线BMI分为3组:低体重组(18.5kg/m2,21例)、正常体重组(18.5~23.9kg/m2,75例)、超重组(24.0~28.0kg/m2,34例)。比较各组基线临床特征及术后6个月心脏超声指标变化。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不同BMI组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率(MACE,包括死亡、心脏移植或心衰再入院),Cox多因素回归分析BMI对于MACE的独立预测作用。结果:基线时超重组糖尿病比例、血红蛋白水平、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低体重组(P0.05),纽约心功能分级和血清脑钠肽水平(BNP)低于低体重组(P0.05)。CRT术后6个月超重组较低体重组左室射血分数提高程度更明显(P0.0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较低体重组明显缩小(P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在MACE事件发生率方面低体重组显著高于超重组(P0.05)。Cox多因素风险模型显示,BMI是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HR:0.87,95%CI:0.79~0.97,P=0.015)。结论:超重心衰患者接受CRT后能够更多获益,低BMI是CRT术后不良临床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扩张型心肌病(DCM)与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治疗中的作用,评价CRT治疗后DCM与ICM患者心电图及心功能变化。方法选取鹤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标准并成功植入CRT的慢性心衰患者80例,包括43例DCM患者和37例ICM患者,分别在术前3 d、术后12个月行NYHA心功能分级评价,并在治疗前后评价患者6 min步行距离、QRS宽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同时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患者的BNP,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 DCM组患者CRT应答率高于ICM组患者(81.40%vs. 49.70%,P=0.003),CRT应答者术后12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BNP、QRS宽度、LVEF、LVEDV及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ICM组相比,DCM组CRT应答者LVEF增高较为显著[9.2(0.8,17.6) vs. 5.2(2.5,12.7),P=0.023],DCM组LVEDV减少更为显著[30.4(20.8,81.6)vs. 17.2(31.4,65.8),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是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并且对扩张型心肌病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QRS波时限改变及其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患者接受CRT术,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11%~35%(27.15±6.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0~106mm(75.35±11.01mm),Q...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患者的临床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1年至2013年在我院植入CRT-P/D(起搏/除颤)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基线及长期随访资料。根据左室功能和重构指标,将CRT应答分为无反应、有反应和超反应组,分析三组在临床及预后方面的差异。结果 CRT术后患者长期随访92例,三组分别为28,37和27例,无反应组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比例为57.1%,明显高于有反应组及超反应组(P=0.004)。有反应组及超反应组,CRT术后的客观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6分钟步行距离(6MWD),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及主观指标(NYHA分级)均较术前改善(P0.05),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P0.05);而无反应组患者,仅NYHA分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P0.05),其他指标无明显变化。结论CRT-P/D可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及预后。房颤是导致误放电、起搏比例偏低的重要因素,可能是降低术后应答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卡维地洛改善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Carvedilol)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NYHA心功能Ⅱ~Ⅳ级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arvedilol组40例,采用常规治疗(ACEI、利尿剂、血管扩张剂、有或无洋地黄) Carvedilol;Betaloc组40例,常规治疗 Betaloc.随访1~2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及心功能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率(HR)、收缩压(SBP)、心肌耗氧量(HR×SBP)、LVEDD、LVESD、LV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LVFS)、NYHA心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而Carvedilol组在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改善上较Betaloc组更明显(P<0.05);但治疗后组间HR降低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6-MWD也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尤其Carvedilol组(P<0.05).Carvedilol组无不良反应出现. 结论:联用Carvedilol治疗CHF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创建并验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临床预后的风险评分系统。方法:连续纳入2010-01至2015-12于我院首次接受CRT的患者367例。随访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和心力衰竭再住院。随机选取300例患者为建模组构建风险评分系统,其余67例为验证组进行验证。采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建立评分系统;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并对比HEAL评分与EARRN评分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法评价拟合优度;Kaplan-Meier法比较不同评分患者的临床终点。结果:建模组分析显示,高敏C反应蛋白(HR=1.137,95%CI:1.072~1.205,P0.001)、大内皮素-1(HR=1.934,95%CI:1.066~3.507,P=0.03)、左心房前后径(HR=1.045,95%CI:1.007~1.084,P=0.02)、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Ⅳ级(HR=2.583,95%CI:1.331~5.013,P=0.005)是CRT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危险因素β偏回归系数建立HEAL评分,根据分值划定患者危险分级:4分为低危,4~10分为中危,10分为高危。低、中、高危分级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9(95%CI:0.629~0.809)和0.708(95%CI:0.539~0.878),该评分可良好地区分不同危险分级患者的临床预后(Log-rank检验,建模组P0.001,验证组P=0.00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较好(P=0.952)。对367例患者分别采用HEAL评分与EARRN评分,发现HEAL评分(AUC:0.763,95%CI:0.692~0.833)较EARRN评分(AUC:0.602,95%CI:0.517~0.687)区分度更高。结论:HEAL评分能有效地预测CRT患者不良预后,区分度优于EARRN评分,对于识别高危患者具有临床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YHA心功能分级与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预后的相关性,发现可用于患者分层的危险因素。方法从1999年到2000年,前瞻性纳入16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就诊的16岁以上成年HCM患者。记录基线临床信息并定期随访,建立HCM队列。HCM患者按入组时是否达到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Ⅲ/Ⅳ级分为2组,比较基线临床表型和临床结局。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成年HCM患者523例,其中入组时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63例(12.0%)。NYHA心功能Ⅲ/Ⅳ组患者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心率更快,左房内径更大,射血分数更低,伴有Q波异常的比例更高,携带心源性猝死(SCD)为传统危险因素的比例更高。在平均4.7±3.2年的随访过程中,共发生死亡44例,其中心血管死亡40例。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发生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的风险分别是其他患者的4.7倍(95%CI 2.54-8.69,P=1×10-6)和5.5倍(95%CI 2.92-10.35,P1×10-8),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死亡原因分析发现,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的SCD(校正后HR 4.21,95%C11.53 to 11.59,P=0.005)和因心衰死亡风险(校正后HR 6.99,95%CI 2.66 to 18.35,P=8×10-5)均显著增加。结论 NYHA心功能分级与HCM患者预后显著相关,NYHA心功能Ⅲ/Ⅳ级可以作为患者分层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晚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3例接受CRT,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27.4±9.7)%,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72.8±9.6)mm,QRS时限为( 137.8+30.4)ms。术后观察QRS时限的变化,随访左室电极起博阈值、心功能分级、LVEF及LVEDD。结果: 术后QRS时限减少为(123.8±17.1)ms。所有患者随访3~38月,左室电极慢性阈值为(1.1±0.6)V/0.4 ms。与术前相比,NYHA心功能分级从(3.4±0.5)降低为(1.5±0.9); LVEF从(27.4±9.7)%上升至(43.5±18.5)%(P<0.05);LVEDD从(72.8±9.6)mm缩小为(65.5±11.6)mm(P<0.05)。结论: CRT可改善心功能,提高LVEF,并可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定期超声心动图引导下优化AV及VV间期在长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2年6月至2012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成功植入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08例.根据AV及W间期优化频率分为定期系统优化组(n=35)及非定期系统优化组(n=73).经过长期随访比较2组患者长期疗效.非致命心血管事件或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为主要终点事件,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作为次要终点事件.结果 2组患者基线特征、随访时间(P=0.122)及应答率(P=0.5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期系统优化组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或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较未定期优化组发生率更低(P=0.035).多因素Cox分析中,未定期系统优化显著提高患者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或因心力衰竭进展死亡发生风险(风险比3.192,95% CI l.536 ~5.176,P=0.012).定期系统优化显著提高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P<0.001),生存质量评分(P=0.001)及6min步行试验(6-MWT,P=0.002).此外定期系统优化组LAD较未定期优化组显著缩小(P=0.009),LVEF(P=0.039)显著提高.结论 定期超声心动图引导下AV及VV间期优化能够提高CRT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