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3 毫秒
1.
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价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设置对左心功能影响及探讨其在最佳房室间期设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30例窦房结综合征患者的双腔起搏器进行不同房室间期(AVD)设置,利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不同AVD时的左室Tei指数、二尖瓣返流面积比(Smr/Sla)、左心腔大小及左室射血分数。结果起搏器植入术后1周内,左室Tei指数最小时的AVD设置为(128.50±9.39)ms。当AVD设置为130ms时左室Tei指数(0.46±0.02)与其余各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试验结束后与试验前相比较二尖瓣返流程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在评价起搏器安装术后心脏功能变化及超声指导下设置最佳房室间期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病因、预防措施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64例心脏术后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6例(同时合并冠心病1例),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2例、法洛四联症1例、Ebstein畸形1例),冠心病2例,二尖瓣脱垂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各1例.行双瓣置换(DVR+TVP)2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9例,二尖瓣置换(MVR)25例(其中同期行CABG术1例),部分房室管畸形矫治术2例,单纯行CABG术2例,Bentall术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及二尖瓣置换1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1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1例.结果 本组64例患者中,术后出现房颧伴心室长间歇者3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19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双结病变1例.出现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后采用VVI起搏器者41例,DDD起搏器者23例.无晚期死亡.结论 心脏术后出现传导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房颤伴心室长间歇、病窦综合征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前两者主要发生于术后远期,一旦出现且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均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后者多发生于术后早期,与手术部位有一定关系,术中注重心脏瓣膜结构与房室结及传导束的解剖关系是预防的关键.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时间超过2~3周者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床边经股静脉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在危重症急救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床边经股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患者55例,男42例,女13例,年龄17~81岁。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20例,病毒性心肌炎9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心外科术后6例,脑外伤9例。心律失常分类:病窦综合征15例,显著窦性心动过缓13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9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8例,室性自主心搏2例,心肺复苏心脏电复律后5例,心脏术后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药物治疗无效3例。全部患者行床边经股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结果所有患者心脏临时起搏器植入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5例患者心电监护可见起搏脉冲信号,其后未见心室电活动,心脏听诊无心音,血压测不出,心肺复苏失败。结论在危重症急救中床边经股静脉植入心脏临时起搏器,方法便捷,可提高抢救成功率,不影响其他抢救措施进行,无严重并发症,值得在各种急救场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门控心肌显像观察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早期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与结构的变化.方法 患者27例,男9例,女18例,年龄(65.1±9.5)岁.其中起搏心室感知心室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组15例,起搏双腔感知双腔P波或R波抑制型(DDD)起搏器组12例.采用门控心肌显像方法测定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后早期[随访(4.6±1.5)个月]自身心律或起搏器工作状态下左心室功能参数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ESV)及左心室收缩时间.按左心室室壁活动靶心图将室壁活动度分为缺损、稀疏及正常3级.植入前后相比,有下列一项即为左心室功能重构:LVEF增加或降低10%及以上,室壁活动度改变1级及以上,左心室收缩时间延长或缩短1个时间段及以上;结构重构:EDV增加或降低10%以上.结果 (1)左心室功能重构:27例患者中,26例(96.3%;VVI组15例,DDD组11例)出现功能重构.26例中6例(23.1%;VVI组4例,DDD组2例)LVEF升高,8例(30.8%;VVI组4例,DDD组4例)LVEF降低,12例(46.2%;VVI组7例,DDD组5例)LVEF无变化.(2)结构重构:27例中13例(48.1%;VVI组10例,DDD组3例)出现结构重构.13例中4例(VVI组3例,DDD组1例)LVEF升高,3例(均为VVI组患者)LVEF降低,6例(VVI组4例,DDD组2例)LVEF无变化.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早期即可发生左心室功能重构,约半数患者出现左心室结构重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在患者心脏获得电生理学益处时,可能对左心室的功能和结构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对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左室形态,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EF)等参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有左室重构者14例,其左心功能指标与非重构组有显著差异(P〈0.01)。据此认为:应用2DE对AMI患者左室重构与左心功能进行评价,作为预报AMI患者的危险因素,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浆脑钠肽的变化,探讨缬沙坦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5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缬沙坦治疗组(n=25)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30),缬沙坦组除常规抗心衰治疗外加用缬沙坦40~80mg/d,在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不同时间采静脉血测定BNP值,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超声心动图测定心功能和心室重构指标.结果缬沙坦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浆BN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缬沙坦组下降得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和左室重量指数缬沙坦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可显著抑制心衰患者BNP的分泌和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心功能进行评估,探讨其主要CT表现。方法高血压病例127例,按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诊断标准将其分为高血压Ⅰ、Ⅱ、Ⅲ级组。正常对照组21人。均行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扫描,经心脏分析软件包处理后分别计算出体表面积、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心指数、左室心肌质量等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病Ⅰ级组46例主要为心肌肥厚改变(P<0.05),高血压病Ⅱ级组38例逐步出现心肌几何构形重构,高血压Ⅲ级组43例心脏离心性重构,心功能减低,左室舒张及收缩末期容积升高,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均减低(各组均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脏改变是从向心性重构到离心性重构,从心功能代偿到失代偿动态过程;64层CT可全面客观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心室重塑及其转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则伟  黄元伟 《武警医学》2005,16(10):773-775
心室重塑是指心室重量、大小和形状的改变,这些变化始发于心肌损伤、压力超负荷及容量超负荷改变。这些结构变化的初始目的是保持有效的心功能,但长时间后则是有害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因此,心室重塑是引起心功能不全乃至心力衰竭的内在原因[1]。引起左室重塑常见病因是冠心病、高血压、瓣膜病、心肌病及重症心肌炎等,新近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心室重塑是可以阻止或逆转的[2]。近年来,笔者在动物模型上对心肌梗死后心室重塑的病理形态、心功能变化及治疗干预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4]。笔者就引起心室重塑的刺激类型、心室重塑的机…  相似文献   

10.
翟莉 《武警医学》2000,11(8):481-483
左室重构 (LeftVentricularRemodeling,LVR)是心脏对心肌损害所引起的一系列慢性进行性病理生理变化 ,从而导致心室构型的变化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坏死如心肌梗塞后 ,旨在维持正常的心输出量和室壁张力 ,此过程是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的激活及非梗塞段心肌的肥厚来完成的。1 左室重构的发病机制早期左室重构的主要机理是心肌细胞死亡致心壁内张力下降、胶原纤维的侵入和周围非梗塞段收缩牵拉。O livetti等[1] 对心肌梗塞后 3 0d大鼠心脏进行研究 ,小块梗塞 ( <3 8%左室…  相似文献   

11.
戴伟川  冉启川  李艳娟 《人民军医》2014,(11):1235-1236
为准确判断植入起搏器患者心电图的特点,我们对2002—2013年来我疗养院疗养的植入起搏器18例疗养员心电图特点及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8例中,男17例,女1例;年龄59~86岁,其中≥75岁15例。冠心病9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4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和糖尿病1例,单纯高血压病1例,单纯糖尿病1例,肺源性心脏病1例,病窦综合征1例。  相似文献   

12.
起搏器综合征是指安装心室永久起搏器后出现心悸、胸痛、眩晕、头胀、面红和冷汗等症状。其起搏功能正常,并除外神经系统病变和精神因素的一组症状,以单心室起搏器(VVI)引起的多见。本文报告植人双腔起搏器(VDD)引起起搏器综合征患者1例,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62岁,1978年因发作性胸闷,心慌1年余,在我院就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示室间隔肥厚,室间隔与左室后壁之比大于1.5,左室流出道狭窄。诊断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服用心得安治疗,1985年改服异搏定治疗。1993年8月出现心律失…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4例值入单心腔心房按需起搏型(AAI),单心室起搏型(VVI),房室双腔全能型(DDD)三种不同类型起搏器病人进行了平衡法核素心血管显像,测定了起搏前后及不同起搏部位病人的各项心功能指标。结果表明:起搏器植入后,病人的心律,峰充盈率,相对心排出量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AAI起搏,可以保持正常的房室顺序收缩,对改善心室收缩的协调性较好,对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病窦综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糖尿病心肌病患者心脏超声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将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纳入观察组,将同期进行体检的100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参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标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心脏超声参数,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采用Spearman对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心脏超声参数与心功能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观察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A、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Tei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LVEDD、LVESD、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A、二尖瓣口血流峰值速度E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心功能分级的糖尿病心肌病患者的LVP...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手术患者的术中护理观察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5月行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手术的3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临床护理,观察患者的抢救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①31例患者经手术和护理后,均抢救成功,无1例死亡;②经调查显示,31例患者的护理综合满意度为96.77%(30/31)。结论对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手术患者实施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促使手术安全、有效,且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放置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及对其左心室(left ventricular,LV)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根据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部位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患者43例,采用右心室间隔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治疗;对照组患者40例,则采用右心室心尖部植入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临床疗效、生活质量等差异。结果 植入术后研究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 LVESD)均低于对照组(P<0.05)。植入术后研究组的心室机械收缩同步性指标及心肌受损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植入术后两组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植入术后两组的生活质量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更高(P<0.05)。结论 右心室间隔起搏可更为显著的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情况,同时不增加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最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心室起搏比例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室高比例起搏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普通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治疗后,长期观察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观察起搏器升级后12个月CRT的应答率。应答率的标准为LVEF绝对数改善5%以上。长期观察病死率及临床心脏事件,最长随访观察85个月。结果 9例高比例心室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后,平均随访(37.33±27.81)个月,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146.67±30.00)ms比(171.33±25.98)ms,P<0.05],术后12个月NYHA改善[(1.89±0.93)级比(3.44±0.53)级,P<0.05],78%(7/9)患者CRT有应答,其中33%(3/9)患者升级1年后为超应答(LVEF≥50%),平均LVEF明显升高[(0.42±0.11)比(0.32±0.05),P<0.05],LVEDD明显减小[(61.22±11.41)mm比(70.33±9.39)mm,P<0.05],LAD明显减小[(40.22±6.51)mm比(43.44±4.67)mm,(P<0.05)]。长期随访过程中,1例(11.1%)患者术后23个月死于心力衰竭,1例(11.1%)患者术后34个月新发室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结论长期随访观察的结果显示,高心室起搏比例的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后,CRT应答率高,患者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心脏结构逆重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替换术后影像学变化与心功能改善之间的变化规律。方法:对45例风湿性心脏病(RHD)患者术前、术后的胸部X线平片、心脏超声、心功能分级进行手术前后对比。结果:45例患者术后肺纹理均明显减少,心胸比率缩小。左室舒张末期直径、左房舒张末期前后径均有所减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狭窄为主的25例中平均升高12%,以关闭不全为主的20例中LVEF变化不明显9例,升高者11例;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34例,Ⅲ级11例。结论:术后胸部X线平片、心脏超声检查显示改善明显者,心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作者使用小剂量狄戈辛治疗慢性房颤快型心室率的病窦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用药方法与临床疗效报告如下.病例患者尹某,男,78岁.临床及心电图诊断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综合征合并阵发性房颤、房扑、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劲过缓20年.1989年12月3日,因心功能不全,快速房颤,间歇性神智不清住院救治。曾用小剂量“毒 K”控制心率转律。用药后出现窦  相似文献   

20.
1.1 研究对象 选取临床疑似或确诊的冠心病患者90例,其中男58例,女32例,年龄33~76岁,排除心脏瓣膜病、先心病、左右心室肥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患者。试验前2周未使用影响QRS时限的药物,试验前1天未使用氨茶碱及潘生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