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辉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9):1728-1728
永久起搏器是通过锁骨下静脉放置心房和/或心室电极,连接起搏器并将起搏器埋藏于锁骨下皮肤与胸大肌之间,以保证患者生活不受影响或轻微影响的起搏治疗工具。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高科技成果应用于心脏起搏工程,起搏器不断更新,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段。于此同时,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也更显重要。自2000~2009年共开展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51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永久起搏器是通过锁骨下静脉放置心房和/或心室电极,连接起搏器并将起搏器埋藏于锁骨下皮肤与胸大肌之间,以保证患者生活不受影响或轻微影响的起搏治疗工具。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高科技成果应用于心脏起搏工程,起搏器不断更新,现在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这一治疗手段。于此同时,手术前后的临床护理也更显重要。自2000~2009年共开展永久起搏器植入术治疗510例,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4例值入单心腔心房按需起搏型(AAI),单心室起搏型(VVI),房室双腔全能型(DDD)三种不同类型起搏器病人进行了平衡法核素心血管显像,测定了起搏前后及不同起搏部位病人的各项心功能指标。结果表明:起搏器植入后,病人的心律,峰充盈率,相对心排出量均明显增加,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改善(P<0.01)。AAI起搏,可以保持正常的房室顺序收缩,对改善心室收缩的协调性较好,对于严重房室传导阻滞的病窦综合  相似文献   

4.
对17例预激综合征(WPW)合并症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以及3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用心房心室起搏方法诱发其SVT及VT发作。结果表明,心房心室起搏大大提高了放射性核素相分析(PA)对旁道与心室异位激动点的检出率,17例WPW患者在诱发SVT时,PA对旁道的检出率由诱发前的68.2%增加到95.5%,3例阵发作VT患者,在诱发VT时,PA检出心室异位激动点。由此可见,心房,心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术后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病因、预防措施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64例心脏术后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64例患者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6例(同时合并冠心病1例),退行性主动脉瓣病变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先天性心脏病6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2例、部分房室管畸形2例、法洛四联症1例、Ebstein畸形1例),冠心病2例,二尖瓣脱垂及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各1例.行双瓣置换(DVR+TVP)22例,主动脉瓣置换(AVR)9例,二尖瓣置换(MVR)25例(其中同期行CABG术1例),部分房室管畸形矫治术2例,单纯行CABG术2例,Bentall术1例,左室流出道疏通及二尖瓣置换1例,法洛四联症根治术1例,Ebstein畸形矫治术1例.结果 本组64例患者中,术后出现房颧伴心室长间歇者31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19例,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双结病变1例.出现心脏传导系统功能障碍后采用VVI起搏器者41例,DDD起搏器者23例.无晚期死亡.结论 心脏术后出现传导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房颤伴心室长间歇、病窦综合征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前两者主要发生于术后远期,一旦出现且伴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均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后者多发生于术后早期,与手术部位有一定关系,术中注重心脏瓣膜结构与房室结及传导束的解剖关系是预防的关键.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持续时间超过2~3周者需行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  相似文献   

6.
刘祥松 《人民军医》2010,(11):834-834
1病例报告 患者男,81岁。置人心室起搏器(VVI)10个月后出现心悸、气短、头胀痛、咳白色泡沫痰,且进行性加重,并伴喘鸣、双下肢水肿。  相似文献   

7.
核素心室显像对法洛四联症矫正术前后心室功能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判断法洛四联症患者手术后心室功能的变化,对43例病人分别于术前有术后25-35天进行放射性核不心室显像,以心室射血分数、高峰射血率、高峰充盈率作为心功能指标。结果:术前奁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高峰射血率(LVPER)、左室高峰充盈率(LVPFR)分别为55%、2.95EDV/s和3.05EDV/s,术后分别为71%、4.35EDV/s和5.05EDV/s。术前右室射血分数(RVEF)、右室  相似文献   

8.
我院心脏外科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共发生6例,分析其原因与术中损伤心脏传导系统直接相关。处理方法:(1)术中出现的CAVB需再次转机,重新进行心内畸形矫正术;(2)术后出现的CAVB避免单纯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应果断给予了临床时的起搏器起搏,如超过4周仍昨窦性心律,应安置永久心内膜起搏器治疗。  相似文献   

9.
起搏器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多见,随着近年安装起搏器患者增多,起搏器综合征也可能有增加趋势,但典型的起搏器综合征仍少见。 病历摘要:患者,女性,55岁。主因间断心慌、胸闷15年,加重2个月,于1989年3月11日入院。患者于1974年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胸闷、头昏、头痛,并出现晕厥、轻微四肢及口角抽搐,出冷汗。神志清楚,无大小便失禁。有恶心、呕吐。心率28/min。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给予阿托品、654-2治疗无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针对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比较在心室不同部位起搏,观察最佳起搏部位的疗效。方法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或(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伴有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心功能未见异常或心功能Ⅰ级,均安置DDD型双腔永久起搏器。每例患者都分别在右室4个部位起搏,观察起搏QRS时限,以起搏时限最小部位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并随访观察心功能、胸部X线片、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8例患者均以右室近后间隔作为永久心室起搏部位,此部位的起搏QRS时限均小于术前自身QRS时限(P<0.05),也均小于右室其他部位起搏时QRS时限,永久起搏部位测试参数均符合正常标准。术后随访6~36个月,8例患者的心功能均无异常变化。结论提示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RBBB,需安置永久心室起搏治疗时,流入道与流出道结合部(近后间隔),是生理化程度较为理想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1.
心脏起搏对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远期临床及超声心动图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8例肥厚梗阻性心肌病(HCM)患者进行右心室起搏治疗(RVP),并观察起搏治疗前、起搏治疗后12周及3.5年的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表明,RVP能显著改善HCM患者的超声血流动力学变化,使VLSD缩小、LVOTG、CO、CI、SAM及LVOT血流速度显著改善,并能逆转VS及左室壁肥厚,而且这些变化随着起搏时间延长更加明显。其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结合卧式踏车运动试验,对15例正常人及42例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及收缩血压/收缩末容积(P/ESV)等血液动力学参数的运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正常人运动时EDVI增加,ESVI降低;冠心病患者EDVI增加,ESVI增加。劳累性心绞痛病人EDVI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及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以P/ESV表示左室收缩末压力-容积关  相似文献   

13.
梁波  刘小青 《人民军医》2000,43(9):534-535
病态窦房结 (病窦 )综合征患者长期血液动力学的异常状态 ,通过心脏的神经内分泌代偿机制常会引起左室心肌结构、形态上的一系列变化 ,这些变化过程被称为左室重构 ,可影响心脏功能及预后。研究发现 ,起搏器治疗 ,对心肌病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1,2 ] ,而对病窦综合征患者的心室重构方面尚无系统研究。为此 ,我们对这类患者起搏器安装前后的左室形态改变及心功能变化进行了观察。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病窦综合征组 1 8例 ,男 1 1例 ,女 7例 ;年龄 57± 6岁。排除高血压病及其他心脏病 ,心率 30~4 5/min ,病史 0 9…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查在我省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CG对148例起搏器患者术后一周至每年不定期进行随访,并与ECG检查结果相对比,分析起搏、感知及与起搏器相关的心律失常。结果:DCG发现起搏器功能障碍27例,仅有4例在ECG中检出,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21.04,P=0.000〈0.001)。检出心律失常141例。根据DCG结果进行相应临床处理后,部分起搏器的起搏、感知功能异常消失。结论:DCG对起搏器起搏、感知功能障碍的检出率较高,在我省植入起搏器患者的随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后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胸心外科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先心病、瓣膜置换患者70例,其中有25例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应用心外膜临时起搏器,并配以临床护理措施,了解护理效果。结果25例患者均临床起搏成功,起搏器应用时间(6.21±2.63)天,心率(110.22±5.23)次/min,SpO2范围96~100%,MAP范围8~10.8 kPa不等,尿量正常。25例患者术后顺利停用起搏器。结论做好体外循环术后患者心外膜临时起搏器的护理工作,可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帮助患者平稳渡过围手术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平衡法门控断层心室显像(GBPS)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患者的心脏收缩同步性.方法 因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的患者50例,其中RVOT起搏组(A组)23例,RVA起搏组(B组)27例.另取24例初次化疗前肿瘤患者为对照组(C组),对照组经心脏超声检查证实心脏结构和功能正常,既往无心脏疾病史.3组患者均行GBPS检查,获得相角程(PS)、各壁段平均位相、各壁段平均位相标准差(SD)、室间隔与左室侧壁延迟(LV Sep-Lat Delay)、室间隔与右室延迟(LV Sep-RV Delay)和左右室延迟(LV-RV Delay)等同步性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3组患者心室同步性参数进行比较.结果 A、B组中共分析48例患者.A、B 2组的左室侧壁平均位相均高于C组,分别为(120.50±40.58)ms、(103.23±28.34)ms、(84.63±22.38)ms(F=7.72,P<0.05),但A、B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0,P>0.05).右室游离壁平均位相3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5.55,P<0.01),A组为(137.05±39.27)ms,高于B组的(100.85±23.79)ms和C组的(59.13±30.52)ms.A、B 2组的PS、SD和LV Sep-Lat Delay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54,P<0.01),PS:A组(85.73±12.00)°,B组(89.85±15.61)°与C组(58.95±9.87)° SD:A组(27.68±10.66)ms,B组(26.15±13.02)ms与C组(15.63±8.35)ms(F=8.55,P<0.01) LV Sep-Lat Delay:A组(25.06±34.23)ms,B组(2.62±60.31)ms与C组(-23.66±31.39)ms(F=6.81,P<0.01),但A、B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0.68,1.30,P均>0.05).A、B、C组间LV Sep-RV Delay[(57.60±56.77),(6.36±61.88)和(-41.89±35.78)ms]和LV-RV Delay[(47.36±42.59),(3.08±38.81)和(-26.50±20.99)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32,25.38,P均<0.01).结论 不论是RVA起搏还是RVOT起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均存在节段性位相增加,左室内及双室间同步性均比未植入起搏器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口服胺碘酮治疗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原有的或与起搏器无关而新发的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方法。方法 :观察口服胺碘酮前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变化及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变化。结果 :用药后室性早搏明显减少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转为窦性与起搏心律交替 ,用药前后起搏阈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胺碘酮对起搏器植入后伴发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高压氧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作用翟凤兰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在发病过程中,均存在血液高粘滞综合征[1]。血液流变学(BFCS)性质的异常改变,是引起ICVD的中间环节,改善或纠正BFCS异常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目前尚无公认的最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心室起搏比例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后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心室高比例起搏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普通起搏器患者,升级为CRT治疗后,长期观察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内径(LAD)的变化。观察起搏器升级后12个月CRT的应答率。应答率的标准为LVEF绝对数改善5%以上。长期观察病死率及临床心脏事件,最长随访观察85个月。结果 9例高比例心室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后,平均随访(37.33±27.81)个月,术后QRS时限明显缩短[(146.67±30.00)ms比(171.33±25.98)ms,P<0.05],术后12个月NYHA改善[(1.89±0.93)级比(3.44±0.53)级,P<0.05],78%(7/9)患者CRT有应答,其中33%(3/9)患者升级1年后为超应答(LVEF≥50%),平均LVEF明显升高[(0.42±0.11)比(0.32±0.05),P<0.05],LVEDD明显减小[(61.22±11.41)mm比(70.33±9.39)mm,P<0.05],LAD明显减小[(40.22±6.51)mm比(43.44±4.67)mm,(P<0.05)]。长期随访过程中,1例(11.1%)患者术后23个月死于心力衰竭,1例(11.1%)患者术后34个月新发室速,经抗心动过速起搏终止。结论长期随访观察的结果显示,高心室起搏比例的心力衰竭患者升级为CRT后,CRT应答率高,患者心功能较前明显改善,心脏结构逆重塑。  相似文献   

20.
采用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结合卧式踏车运动试验,对15例正常人及42例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EDVI)、收缩末容积指数(ESVI)及收缩血压/收缩末容积(P/ESV)等血液动力学参数的运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正常人运动时EDVI增加,ESVI降低;冠心病患者EDVI增加,ESVI增加.劳累性心绞痛病人EDVI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正常人及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以P/ESV表示左室收缩末压力-容积关系,其运动变化对冠心病诊断的灵敏度为95%,特异性93%,准确性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