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置入脊髓缺损局部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胶质细胞增殖和轴突再生,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方法:切除狗L1-2,L3-4脊髓节段,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包裹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不同时间采用行为学和形态学方法进行测试和观察。结果:膜内外结缔组织增生有明显差异。肌桥段内有再生的神经纤维,双下肢运动功能有所恢复,TarlovMotorscotol分级为2~4级。结论:bFGF复合降解膜抑制脊髓损伤局部结缔组织增生,提高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置入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方法:切除8条家犬L3-4脊髓节段0.8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按随机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脊髓桥接处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对照组在脊髓桥接处不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膜内外结缔增生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肌桥段内再生的神经纤维明显较对照组多。结论: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的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置入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提高脊髓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方法切除8条家犬L3~4脊髓节段0.8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按随机数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脊髓桥接处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对照组在脊髓桥接处不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不同时间取材进行形态学观察研究。结果膜内外结缔增生有明显的差异,实验组肌桥段内再生的神经纤维明显较对照组多。结论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的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的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脊髓损伤后出现功能障碍,探索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沈阳医学院形态中心实验室完成。切除5只家犬L3-4脊髓节段0.8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观察动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家犬存活8—25个月,其运动按Motor Scotol Method法分级,具有2~4级运动功能;直接刺激脊髓损伤中枢侧,家犬下肢出现运动,肌电图显示有动作电位出现。结论: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脊髓损伤后出现功能障碍,探索肌桥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降解膜对其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1/05在沈阳医学院形态中心实验室完成。切除5只家犬L3~4脊髓节段0.8cm,采用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术后观察动物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家犬存活8~25个月,其运动按MotorScotolMethod法分级,具有2~4级运动功能;直接刺激脊髓损伤中枢侧,家犬下肢出现运动,肌电图显示有动作电位出现。结论:缝匠肌尾侧部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置入bFGF复合降解膜为脊髓神经纤维再生和重建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提高神经纤维再生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国内外学者曾用生物、非生物及药物等方法,诸如生物膜、透明质酸钠、纤维素密封胶等材料进行大量肌腱修复防粘连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的:观察肌腱损伤局部植入链霉素复合降解膜后腱周结缔组织的增生。方法:切断SD大鼠跟腱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在肌腱断端缝合处植入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空白缓释降解膜。术后90d行肌腱损伤局部组织学观察、羟脯氨酸含量和生物力学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组肌腱缝合处内部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均较其腱周围、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组、空白缓释降解膜组多;腱缝合处肌腱周围多为正常结构的疏松结缔组织,很少有增生的结缔组织长入肌腱内部;肌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最大抗拉强度、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表明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通过抑制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防止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长入腱内,从而减轻或防止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7.
牛脑提取液与肌基膜管结合对脊髓损伤修复及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牛脑提取液对脊髓损伤修复及再生的影响。方法:用SD大鼠40只,过半切除长约0.5cm的左下胸段脊髓,肌基膜管(MBL)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用药组将MBL浸泡于牛脑提取液(ECB)中,全身用药组腹腔注射ECB,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实验组动物行为学测试指标和斜板试验斜板实验(IP)分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6周可测到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形,而对照组未测到;实验组MBL与脊髓融和,有大量神经纤维通过交界处,近端脊髓前角区可见到较多标记的运动神经元,腰部脊神经节细胞结构完整,再生神经纤维髓鞘较厚,轴突直径较粗,均优于对照组;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直径和脊神经节细胞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局部和全身应用ECB对脊髓再生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尤其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再生也有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兔脊髓损伤不同时期的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 cells,NSCS)移植治疗的不同效果,探讨脊髓损伤移植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体外培养、诱导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为NSC并行5-溴-2-脱氧尿苷(bromodeoxy uridine/5-bromo-2-deoxy uridine,BrdU)标记。手术造成兔脊髓全横断模型。在术后即时,7,14,21,28d分别行NSC局部移植,同时设立脊髓全横断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于移植后3个月观察动物脊髓损伤局部病理变化。结果:术后即时移植组局部仅有少量Brdu标记阳性细胞存活,通过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数目少;7,14d移植组局部有大量Brdu标记阳性细胞存活,通过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数目多。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21,28d移植组局部有大量Brdu标记阳性细胞存活,但通过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数目少,且再生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空白对照组未发现Brdu标记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域未发现再生通过的神经纤维。结论:实验证明了脊髓损伤后7~14d为NSC最佳移植时期,同时提示NSC移植对动物脊髓损伤后的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国内外学者曾用生物、非生物及药物等方法,诸如生物膜、透明质酸钠、纤维素密封胶等材料进行大量肌腱修复防粘连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的:观察肌腱损伤局部植入链霉素复合降解膜后腱周结缔组织的增生。方法:切断SD大鼠跟腱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在肌腱断端缝合处植入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空白缓释降解膜。术后90d行肌腱损伤局部组织学观察、羟脯氨酸含量和生物力学指标检测。结果与结论: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组肌腱缝合处内部的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均较其腱周围、维生素C复合缓释降解膜组、空白缓释降解膜组多;腱缝合处肌腱周围多为正常结构的疏松结缔组织,很少有增生的结缔组织长入肌腱内部;肌腱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最大抗拉强度、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表明链霉素复合缓释降解膜通过抑制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防止腱周结缔组织增生长入腱内,从而减轻或防止粘连形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以往关于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研究多局限于神经细胞的体外实验,而壳聚糖在神经系统体内尤其是在脊髓局部的相容性尚不清楚。目的:观察壳聚糖在大鼠脊髓组织内的降解率及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8/2006-07在武汉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健康成年SD大白鼠36只。随机分为壳聚糖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方法:在壳聚糖组和对照组大鼠脊髓分别植入壳聚糖膜和医用丝线。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1,2,4周测定壳聚糖膜质量,计算降解率:观察2组大鼠植入区局部炎细胞数量变化,评估生物相容性。结果:壳聚糖可在大鼠体内逐渐降解,术后1,2,4周降解率分别为14.8%,18.9%,25.0%。壳聚糖植入局部炎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但同属异物炎症反应,并无明显的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壳聚糖膜易于降解并与脊髓组织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可应用于脊髓损伤修复的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包裹自体神经移植部位观察其对神经再生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2-05/2003-08在沈阳医学院奉天医院手外科研究所完成。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将兔左、右肢正中神经切除3cm,并用左、右肢切下来的神经互换移植。其中,左肢神经移植处包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降解膜为实验侧,30例;右肢神经移植处包裹不含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剂的降解膜为对照侧,30例。术后3,12,24周切取神经移植部,制成光、电镜标本和血-神经屏障HRP示踪标本,镜下观察组织学变化,显微图像分析测定有髓神经再生情况。 结果:实验大白兔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侧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在数量和直径上较对照侧差异有显著性[数量:实验侧近端为(648&;#177;144)条,远端为(504&;#177;82)条;对照侧近端为(614&;#177;178)条,远端为(224&;#177;59)条,P〈0.001。直径:实验侧近端为(4.5033&;#177;0.5461)μm,远端为(3.8000&;#177;0.7329)μm,对照侧近端为(4.4783&;#177;1.2689)μm。远端为(2.5416&;#177;0.7214)μm。P〈0.01]。②实验侧神经缝合段组织增生明显较对照侧的少,粘连程度明显较对照侧的轻(实验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85.7%,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0;对照侧:无粘连0,轻度粘连14.3,中度粘连14.3%,重度粘连71.4%)。③实验侧肌电反应强度明显优于对照侧[潜伏期:实验侧(4.94&;#177;0.897)ms,对照侧(7.30&;#177;1.620)ms,P〈0.01]。④实验侧神经移植段的血-神经屏障功能较对照侧恢复快。 结论:包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降解膜有减轻移植神经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加速血-神经屏障功能恢复和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增强神经自身再生能力结合抑制结缔组织增生可能是提高神经再生效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牛脑提取液对脊髓损伤修复及再生的影响。方法:用SD大鼠40只,过半切除长约0.5cm的左下胸段脊髓,肌基膜管(MBL)桥接脊髓缺损。局部用药组将MBL浸泡于牛脑提取液(ECB)中,全身用药组腹腔注射ECB,生理盐水作对照。结果:实验组动物行为学测试指标和斜板试验斜板实验(IP)分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6周可测到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形,而对照组未测到;实验组MBL与脊髓融和,有大量神经纤维通过交界处,近端脊髓前角区可见到较多标记的运动神经元,腰部脊神经节细胞结构完整,再生神经纤维髓鞘较厚,轴突直径较粗,均优于对照组;图像分析显示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轴突直径和脊神经节细胞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局部和全身应用ECB对脊髓再生均有明显促进作用,尤其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再生也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西兰大白兔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移植治疗的不同效果,探讨脊髓损伤移植治疗的最佳时机。方法:体外培养、诱导新西兰大白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为NSC并行5-溴-2-脱氧尿苷(bromodeoxyuridine/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手术造成兔脊髓全横断模型,在术后即时,7,14,21,28d分别行NSC局部移植,同时设立脊髓全横断空白对照组,正常对照组。于移植后3个月观察动物脊髓损伤局部病理变化。结果:术后即时移植组局部仅有少量Brdu标记阳性细胞存活,通过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数目少;7,14d移植组局部有大量Brdu标记阳性细胞存活,通过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数目多,神经纤维排列较整齐;21,28d移植组局部有大量Brdu标记阳性细胞存活,但通过脊髓损伤区的神经纤维数目少,且再生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空白对照组未发现Brdu标记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区域未发现再生通过的神经纤维。结论:实验证明了脊髓损伤后7~14d为NSC最佳移植时期,同时提示NSC移植对动物脊髓损伤后的组织修复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刘文革  王锋  林佳俊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9):3956-3957,F003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脊髓损伤后bcl-2和bax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Allen WD法以25gcf致伤SD大鼠脊髓制作损伤模型,经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0.5,1.2,3,4,6,12,24,48h导管注入bFGF20μL(含bFGF200U);对照组相同时间点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对照。术后2,6,12,24,48h取损伤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Bcl-2、Bax蛋白和bcl-2 mRNA基因的表达。结果:脊髓损伤后应用bFGF显著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2,6,12,24,48h Bcl-2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65&;#177;0.020,0.254&;#177;0.081,0.312&;#177;0.017,0.415&;#177;0.021,0.304&;#177;0.031,(P&;lt;0.01,t=2.729—9.279),Bax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34&;#177;0.021,0.184&;#177;0.014,0.204&;#177;0.014.0.216&;#177;0027,0.180&;#177;0.013(P&;lt;0.01,t=4.601~6,376),提高Bcl-2蛋白的含量,降低了Bax蛋白的水平,每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FGF通过促进bcl-2基因的表达、抑制Bax蛋白的表达抑制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保护脊髓组织,这可能是bFGF对脊髓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复合降解膜对异体神经再生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干预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每组20只。用20g/L戊巴比妥钠25mg/kg腹腔麻醉后,将大鼠左下肢坐骨神经切除2cm,用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移植。干预组在神经移植处置入包裹含有抑制胶原纤维合成试剂的降解膜;对照组在神经移植处置入不含试剂的降解膜;正常组在神经移植处不放任何膜。术后180d取材标本制作,并测定各组大鼠神经植入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神经近端缝合处胶原纤维数量、羟脯氨酸含量,各组大鼠坐骨神经支配腓肠肌的潜伏期及波幅等。结果:60只实验动物均纳入结果分析。再生坐骨神经纤维的数量、直径以及电生理的潜伏期和波幅等指标上,均明显较不置药的对照组和正常组的多、粗、恢复快、短而大。干预组和对照组胶原纤维数量分别为(521&;#177;135.1020&;#177;133)条。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1.833,P〈0.05);干预组羟脯氨酸含量较正常组低[(13.13&;#177;3.36,21.72&;#177;2.85)ug/g,(t=-5.374,P〈0.05)];对照组羟氨酸含量(20.65&;#177;2.83)ug/g,与正常组(21.72&;#177;2.85)ug/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98,P〉0.05)。维生素正常浓度明显较对照组和正常组低。干预组术后潜伏期明显小于对照组与正常组(P〈0.05),波幅明显大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05)。结论: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复合降解膜有提高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再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复合降解膜对异体神经再生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4/2004-04在沈阳医学院附属奉天医院动物实验室完成。选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干预组、对照组和正常组,每组20只。用20g/L戊巴比妥钠25mg/kg腹腔麻醉后,将大鼠左下肢坐骨神经切除2cm,用同种异体坐骨神经移植。干预组在神经移植处置入包裹含有抑制胶原纤维合成试剂的降解膜;对照组在神经移植处置入不含试剂的降解膜;正常组在神经移植处不放任何膜。术后180d取材标本制作,并测定各组大鼠神经植入处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神经近端缝合处胶原纤维数量、羟脯氨酸含量,各组大鼠坐骨神经支配腓肠肌的潜伏期及波幅等。结果:60只实验动物均纳入结果分析。再生坐骨神经纤维的数量、直径以及电生理的潜伏期和波幅等指标上,均明显较不置药的对照组和正常组的多、粗、恢复快、短而大。干预组和对照组胶原纤维数量分别为(521±135,1020±133)条,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1.833,P<0.05);干预组羟脯氨酸含量较正常组低[(13.13±3.36,21.72±2.85)ug/g,(t=-5.374,P<0.05)];对照组羟氨酸含量(20.65±2.83)ug/g,与正常组(21.72±2.85)ug/g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t=-0.798,P>0.05)。维生素正常浓度明显较对照组和正常组低。干预组术后潜伏期明显小于对照组与正常组(P<0.05),波幅明显大于对照组和正常组(P<0.005)。结论:抑制结缔组织增生的复合降解膜有提高同种异体神经移植的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7.
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政  王伟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3):234-237,I0002
目的: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V)、聚乳酸和聚羟基乙酸的共聚物(PLG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制成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检测其综合性能和了解其修复大鼠周围神经缺损的可能性。方法:体外模拟体内环境,检测它的降解时间及用ELISA的方法来检测NGF的释放情况;手术造成大鼠坐骨神经约10mm的缺损,分别采用自体神经移植(A组)、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桥接(B组)和单纯PLGA导管(C组)桥接,术后4、8、12周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电生理测定、HE染色、变色酸2R一亮绿髓鞘染色、电镜观察和图像分析对比。结果:在体外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能在体外释放NGF约18天,约在14周左右导管降解完毕。NGF/PLGA神经导管组在促进坐骨神经再生、再生神经纤维排列规律化、提高再生神经髓鞘化、加速再生神经功能重建等方面均优于单纯PLGA导管组。比自体神经移植组略差。结论:NGF,PLGA复合神经导管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具有良好的桥梁作用和促神经生长的作用,效果接近自体神经移植。  相似文献   

18.
人发角蛋白植入大鼠损伤脊髓部位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锡金  朴英杰 《中国临床康复》2003,7(4):562-563,T001
目的:脊髓外伤后的继发性病理改变,是影响脊髓神经组织再生修复的重要因素。采用人发角蛋白(human hair keratin,HHK)植入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部位,以期达到减轻继发性损害,诱导和促进损伤脊髓组织的再生。方法:采用改制Ⅱ型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NYU)装置,在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基础上,将经过特殊处理后能在体内降解的HHK植入大鼠损伤脊髓部位,对植入后1,4,12,26周的损伤脊髓组织进行电镜观察。结果:第1周为急性炎症时期,HHK周围结构紊乱,集聚大量的炎症细胞,灰质出现坏死;第4周时,炎症细胞减少,巨噬细胞吞噬髓鞘,胶质细胞增生;第12周时,多核巨噬细胞出现在HHK周围,HHK开始崩解,崩解物被多核巨细胞所吞噬;第26周时,神经轴突沿HHK间隙排列生长,灰质中神经元数量增加,HHK周边细胞有序生长。结论:植入的人发角蛋白具有诱导神经胶质细胞增生,阻止脊髓空洞的形成,从而减轻了脊髓损伤组织的继发性伤害的程度,改善了神经元再生的外环境,并可以桥接诱导神经轴突定向再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吕国华  王冰  潘磊 《医学临床研究》2003,20(12):885-888
目的 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干预急性大鼠脊髓损伤,以探讨其对神经细胞凋亡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Allen氏WD法制造急性脊髓损伤(ASCI)模型,时104只雌性wister大白鼠随机分为A、B、C三个组,其中A为细胞凋亡组,B为bc1-2组,C为bFGF组。每组又分为两个亚组:大剂量MP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术后d2、d5、d28取损伤部位脊髓组织做以下检测:①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②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比例;③免疫组化检测bc1-2基因蛋白和bFGF。结果 所有动物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和TUNEL法均证实有凋亡现象的存在,d2开始出现,d5达高峰,d28开始下降;应用大剂量MP可以减少脊髓组织神经细胞发生凋亡的比例;在各个时间点上,大剂量MP可以显著地提高bc1-2和bFGF蛋白的表达。结论 大剂量MP可以通过提高bc1-2和bFGF的表达,来发挥抑制ASCI神经细胞凋亡和营养神经细胞的作用,从而减轻了ASCI后的继发性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的脊柱和脊髓内肿瘤的MRI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的脊柱MRI影像资料。结果:MRI显示肿瘤仅位于脊髓2例,髓外硬膜内和硬膜外3例,同时累及髓内和髓外的多发病变10例。肿瘤位于椎旁5例。MRI表现:脊髓、脊神经根局部梭形或结节样增粗,T1WI为等或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有明显强化。结论:MRI能很好的显示神经纤维瘤病Ⅰ型患者的脊柱和脊髓内病变的形态、部位和范围,是评价神经纤维瘤病累及脊柱和脊髓多个平面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