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老年人无痛肠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行纤维结肠镜检查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30例,Ⅱ组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30例。Ⅰ组患者静脉注射地佐辛2.5mg,Ⅱ组患者静脉注射芬太尼0.05mg,之后两组患者均静脉注射丙泊酚1~2mg/kg。术中丙泊酚以2~4μg/(kg·h)的速率微量泵输注以维持麻醉深度。记录两组患者用药前、用药后3min、纤维结肠镜置入以及退出时、苏醒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术中丙泊酚的总量、患者意识消失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等;观察患者镇痛效果及术中、术后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注药后2min的MAP、HR和SPO2较注药前显著下降(P〈0.05),另Ⅱ组的SPO2显著低于Ⅰ组(P〈0.05)。两组间丙泊酚用量及苏醒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效果Ⅰ组比Ⅱ组略强,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相似。结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纤维结肠镜检查中效果确切,镇痛效果良好,并且呼吸抑制明显减少,为老年人提供了安全有效的麻醉。  相似文献   

2.
郭宗文 《河北医药》2009,31(8):965-965
目的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在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中的麻醉效果,术中并发症及术后苏醒情况。方法选择160例无痛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试验组术中追加小剂量氯胺酮;对照组术中追加丙泊酚。结果2组镇静镇痛程度均满意,试验组血压(BP)、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且不延长苏醒时间。结论丙泊酚配伍小剂量氯氨酮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是纤维结肠镜检查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梁军  庞晓军  梁冬生  黄华山 《医药导报》2009,28(12):1588-1590
[摘要]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行结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方法ASAⅠ或Ⅱ级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120例,随机均分为A 、B 、C 3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丙泊酚人工静脉注射,丙泊酚靶控输注,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观察各组麻醉前、麻醉后2 min及苏醒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率(R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各组结肠镜检查时间、苏醒时间等。结果麻醉后2 min及置结肠镜后2 min,B、C组SBP下降,C组DBP下降(P>0.05);3组患者RR下降(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SPO2均>95%。C组患者苏醒时间显著缩短(P<0.05或P<0.01),丙泊酚用量显著减少(P<0.01)。术中3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可为结肠镜检查提供安全、可靠、快捷的麻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观察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曲马多联合应用对全身麻醉苏醒期镇痛的临床效果和有效性。方法 将64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观察组手术关闭前给予氟比洛芬酯50 mg,术后镇痛给予芬太尼0.5 mg+氟比洛芬酯200 mg+昂丹司琼8 mg,对照组手术关闭前给予曲马多100 mg,术后镇痛给予芬太尼0.5 mg+曲马多500 mg+昂丹司琼8 mg,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镇痛效果。结果 ①镇痛效应: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明显低于对照组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复合氟比洛芬酯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少,是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治疗的良好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比较丙泊酚芬太尼静脉复合麻醉与咪达唑仑氯胺酮静脉麻醉在不同通气下用于脑瘫矫形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其100例择期接受脑瘫矫形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两组,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FPA)和氯胺酮,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组(KMF)。FPA组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全凭丙泊酚芬太尼阿曲库静脉复合维持,机械通气,麻醉过程个性化管理。KMF组采用氯胺酮,咪达唑仑芬太尼静脉麻醉维持,保持自主呼吸,面罩辅助呼吸。观察两组患儿术前用药,体质情况,术中心率、血压、术后苏醒时间及恶心、呕吐、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FPA组手术中平稳,苏醒时间明显短于KMF组,手术副反应少,(P〈0.01)。术后躁动的发生率低于KMF组(P〈0.01)。两组患儿的恶心、呕心发生率差异也有一定的意义(P≤0.5),术后烦躁谵妄、疼痛发生率也有一定的意义。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与氯胺酮、咪达唑仑静脉麻醉组的比较麻醉效果确切,术后苏醒快,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观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小儿无痛结肠镜检查的麻醉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同时针对小儿内镜室麻醉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合理评估并提供预防和治疗措施。选择结肠镜诊疗患儿90例,随机分为PF组、PK1组和PK2组。PF组给予芬太尼1 μg/kg, PK1组给予氯胺酮0.5 mg/kg,PK2组给予氯胺酮1 mg/kg,间隔约2~5 min后3组均缓慢静脉推注丙泊酚1~1.5 mg/kg。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麻醉前后的生命体征、丙泊酚药量、意识消失及苏醒时间,观察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和躁动发生情况。PF组血流动力学波动明显高于PK1组和PK2组(P<0.05); PK1组丙泊酚用量大于PK2组(P<0.05),2组血流动力学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3组患儿均安全度过围麻醉期。丙泊酚复合小剂量氯胺酮(0.5~1 mg/kg)用于小儿无痛结肠镜检查麻醉效果安全可靠,优化和规范的麻醉流程可进一步降低麻醉意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静脉全麻用于无痛人流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28例拟行无痛人流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及氟比洛芬酯组,两组分别行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及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比较两组麻醉诱导前(T0)、意识消失时(T1)、扩宫结束时(T2)及苏醒时(T3)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丙泊酚用量、诱导时间、唤醒时间、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氟比洛芬酯组T1、T2时点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显著优于芬太尼组(P<0.05);氟比洛芬酯组唤醒时间显著早于芬太尼组(P<0.05);两组丙泊酚用量、诱导时间、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可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效果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用于人工流产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000例要求行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组(观察组)和丙泊酚组(对照组)。观察组先缓慢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mg,10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1;对照组单独静脉注射丙泊酚2.5mg·kg^-1。记录麻醉前和手术开始时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记录起效时间、苏醒时间、手术时间、丙泊酚总用药量、术中出血量、麻醉效果、唤醒后兴奋躁动的例数、术后子宫收缩痛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2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丙泊酚总用药量少于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人工流产手术中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丙泊酚具有良好的麻醉效果.不增加患者术中出血量.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在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单侧腹股沟疝患儿5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5例。A组采用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采用丙泊酚、氟哌啶、芬太尼+维库溴铵静脉复合全麻。观察2组围麻醉期HR、MAP(平均动脉压)、SpO2变化及患者苏醒时间。结果本组50例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气腹后MAP、HR都略有升高,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气后10minMAP、HR都恢复至基础值,SpO2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苏醒时间为(10.2±7.8)min,B组苏醒时间为(48.0±12.4)min,A组显著短于B组(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腹腔镜疝修补术,苏醒快、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讨论研究应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小儿患者麻醉的临床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需择期进行手术小儿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给予氯胺酮、丙泊酚进行麻醉;B组患者使用异在A组基础上复合芬太尼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者不同药物使用后麻醉情况,麻醉后不良反应及苏醒时间等指标。结果:B组患者应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其手术期间各项指标较A组患者指标更加平稳(P<0.05)。B组患者使用丙泊酚、氯胺酮复合芬太尼其手术后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指标均显著优于使用丙泊酚、氯胺酮组患者(P<0.05)。结论:临床应用氯胺酮、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对小儿患者进行麻醉麻醉效果确切,并可稳定循环,呼吸影响较小,术后苏醒速度快,副作用小,能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地佐辛和氟比洛芬酯多模式镇痛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探讨超前镇痛及术后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用于大型手术术后镇痛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地佐辛组(30例)和氟比洛芬酯组(30例).地佐辛组于麻醉前5 min静脉推注地佐辛0.1 mg/kg;氟比洛芬酯组于麻醉前5 min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1 mg/kg.2组患者术中靶控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间断给予顺阿曲库铵麻醉维持.术后均行经静脉PCIA,地佐辛组镇痛药配方为地佐辛30 mg+芬太尼0.5 mg,氟比洛芬酯组为氟比洛芬酯200 mg+芬太尼0.5 mg,均加入托烷司琼6 mg,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至100 ml,初始负荷剂量2 ml,背景剂量2 ml/h,单次PCIA剂量为1.5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1、3、6、12、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评分、Prince-Henry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48 h内PCIA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在术后6、12、24 h时间点,地佐辛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氟比洛芬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h:(3.5±0.6)分比(2.2±0.4)分,12 h:(2.5±0.5)分比(2.1±0.3)分,24 h:(2.2±0.3)分比(2.0±0.4)分,P<0.05];术后48 h内氟比洛芬酯组PCIA按压次数明显多于地佐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1.3)次比(10.8±1.8)次,P <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呼吸抑制和异常出血,氟比洛芬酯组患者眩晕、恶心和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地佐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眩晕:13.3% (4/30)比10.0% (3/30),恶心:20.0% (6/30)比13.3% (4/30),呕吐:10.0% (3/30)比6.7%(2/30),P<0.05].结论 地佐辛和氟比洛芬酯多模式镇痛对食管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确切有效,但与氟比洛芬酯相比较,地佐辛不仅能为患者提供良好的镇静,还能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联合异丙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效果观察。方法将本院120例需要终止妊娠的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R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及瑞芬太尼与氟比洛芬酯联合组(H组),每组40例, R组: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及瑞芬太尼1μg/kg;F组:先缓慢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2 mg/kg;H组:先静注氟比洛芬酯50 mg,10 min后再缓慢静注异丙酚1.5 mg/kg 及瑞芬太尼0.5μg/kg,观察各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H组麻醉效果优于R组和F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以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氟比洛芬酯与异丙酚三者联合应用麻醉效果完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用药量减少,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阑尾手术中的应用,对呼吸循环功能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 60例行阑尾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A组,n=30),硬膜外穿刺成功后注入0.375%罗哌卡因0.2mL/kg,术中以氯胺酮一丙泊酚持续静注;另一组氯胺酮基础麻醉后,单纯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组(B组,n=30),术中氯胺酮一丙泊酚持续静注。结果术中A组循环,呼吸功能较B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动,喉痉挛等不良反应较B组少(P<0.05),A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术后A组苏醒较快且平稳,恢复期精神症状少,与B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硬膜外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阑尾手术,可减少氯胺酮用量从而减少其不良反应,使患儿在麻醉手术期间呼吸循环更平稳,外科医师更满意,在小儿麻醉中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于老年肿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围术期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ASAI~Ⅱ级择期手术的老年肿瘤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采用双盲法分别于气管插管后(切皮前1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ml(A组)或脂肪乳剂5ml(B组),2组术后均辅以PCIA静脉镇痛泵,分别记录术后2、12、24h的镇痛评分(VAS值),不良反应及芬太尼用量。在麻醉开始前(TO)、手术2h(T1)、术毕(T2)及术后12h(r13)术后24h(T4)采取外周静脉血5ml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6、IL一10、TNF—a和IFN一1水平。记录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输液量及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结果术后2、12hA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24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A按压次数,芬太尼用量及不良反应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ID比较,2组T1,T2,T3时点血清TNF—a,IFN-1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在Tl时点达高峰。与B组比较,A组T1,他,耶时点血清TNF—a含量降低(P〈0.05),IFN一1含量升高(P〈0.05)。与11D比较,2组T1,他,T3时点血清IL_6、IL一10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且在他时点达高峰。与B组比较,A组T1,T2,r乃时点血清IL_6含量降低,IL一10含量升高(P〈0.05)。2组患者四项指标在T4时点均接近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对老年肿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减少了芬太尼的用量,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并能降低老年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应激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田国礼  汤洁  史劲飞 《安徽医药》2014,(6):1164-1166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联合地塞米松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镇痛效果及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作用。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240例,随机双盲分成氟比洛芬酯1 mg·kg-1联合地塞米松10 mg组(A组);氟比洛芬酯1 mg·kg-1组(B组);对照组:生理盐水5 mL(C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同种药物静脉复合麻醉。观察术后1、3、6、12、24 h的VAS评分及术后24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A组和B组显著低于C组(P<0.05);术后6、12、24 h VAS评分A组比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反应较其他两组明显减少(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联合地塞米松镇痛明显,有效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副作用小,是良好的镇痛方法,并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相似文献   

16.
林芩 《福建医药杂志》2010,32(5):123-125
目的比较宫腔镜术前分别应用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超前镇痛的效应。方法将60例择期行妇科宫腔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5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100mg(氟比洛芬酯组)或曲马多100mg(曲马多组)进行超前镇痛。所有患者均以瑞芬太尼、丙泊酚诱导,喉罩通气,行全凭静脉麻醉。观察术后苏醒时间,术后0.5h、1h、2h、6h、12h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在术后0.5h的VAS评分最高,1h后逐渐下降,2h、6h、12h的VAS评分低于0.5h(P〈0.05);各时点的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曲马多组恶心、呕吐发生率为30.0%,高于氟比洛芬酯组的10.0%(P〈0.05);曲马多组术后咽喉疼痛的发生率为20.0%,高于氟比洛芬酯组的6.7%(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具有与曲马多相同的超前镇痛效应,而术后恶心、呕吐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注射剂用于肺癌手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胸外科肺癌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使用芬太尼镇痛,n=42)和研究组(使用氟比洛芬酯镇痛,n=46),观察2组患者术后0、6、12、24、48h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视觉模拟评分(VAS)、Ramsay镇静评分(RSS)、自控镇痛按压次数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VAS、RSS和自控镇痛按压次数等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不良反应中的恶心呕吐在对照组中发生率有31.0%,显著高于研究组的17.4%(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注射剂用于肺癌手术后镇痛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18.
周萍 《世界临床药物》2014,(11):683-685
目的观察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60例拟施髋关节置换的老年(年龄〉60)患者随机分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镇痛组(D组)和舒芬太尼镇痛组(SF组),每组3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 D组缓慢静注地佐辛5 mg+氟比洛芬酯50 mg,SF组静脉缓慢推注舒芬太尼0.5μg/kg,术后两组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2、4、8、24、48 h的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术后24 h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术后各时点安静状态VAS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翻身和深呼吸等活动时D组各时点VAS评分均低于SF组(P〈0.05);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D组显著低于SF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氟比洛芬酯用于老年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术后镇痛安全有效而且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9.
陈秋芬  贾东林 《中国医药》2014,(7):1031-1033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镇痛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炎性因子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3年3月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择期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80例,完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患者于手术前30 min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5 ml),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5 ml。分别在用药前10 min及术后即刻、12 h、24 h采集静脉血,测定血浆P物质、白细胞介素6(IL 6)的浓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术后 2、6、12、24 h 的镇痛效果。结果2组术后即刻、12 h P物质浓度均高于本组基础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155±24)、(155±31)ng/L比(90±8)ng/L,试验组(105±13)、(111±12)ng/L比(92±10)ng/L,均P〈0.05],术后24 h与本组基础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即刻、12 h、24 h IL 6浓度高于基础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73±15)、(85±17)、(73±8)ng/L比(15±5)ng/L,试验组:(32±8)、(26±8)、(20±8)ng/L比(15±6)ng/L,均P〈0.05]。试验组术后即刻及术后12 h P物质浓度均低于对照组同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4 h P物质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浆IL 6浓度在术后即刻、术后12 h和24 h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 2、12 h 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2.1±0.6)分比(5.6±0.5)分,(1.9±0.9)分比(4.7±0.5)分,P〈0.05],术后6 h VAS评分高于对照组[(2.4±0.5)分比(2.2±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术后24 h 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前给予氟比洛芬酯可降低炎性因子的产生,具有良好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