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8 毫秒
1.
大肠癌是一种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发展涉及多个信号通路的异常。中医药在大肠癌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可以通过调控多个信号通路,影响大肠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细胞衰老、细胞自噬、化疗耐药、上皮-间质转化、细胞侵袭和转移、血管生成等生物过程,从而发挥治疗的作用。研究显示,藤龙补中汤可以调控p16/p21-Rb信号通路,阻滞大肠癌细胞周期,促大肠癌细胞衰老。斑蝥素、白花蛇舌草、藤龙补中汤等中药可以调控大肠癌细胞凋亡通路,激发大肠癌细胞凋亡。黄芩素、和厚朴酚、左金丸等中药可以调控大肠癌核转录因子(NF)-κB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大肠癌细胞凋亡,增强化疗药的敏感性。澳洲茄胺、苦参碱、透脓散等中药可以调控大肠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大肠癌细胞凋亡。Diterpenoid C,蟾毒灵,凌草乙素等可以调控大肠癌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促大肠癌细胞凋亡或自噬。姜黄素、半枝莲、健脾复方等可以调控大肠癌分泌型糖蛋白(Wnt)/β-链蛋白(β-catenin)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或转移。去甲斑蝥素、乌索酸、海带多糖等可以调控大肠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通路,抑制大肠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或激发细胞凋亡。氧化苦参碱、健脾解毒方、片仔癀等可以调控转化生长因子(TGF)-β/Smad通路,抑制大肠癌上皮-间质转化和转移。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肠复康等可以调控Hedgehog通路,抑制大肠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由许多研究显示,在结直肠癌发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均存在高胰岛素水平的影响,肿瘤分裂增殖的相关信号通路可通过胰岛素以及胰岛素生长因子进行调控,从而对其凋亡进行抑制。作为脂肪细胞分泌的因子,脂联素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抑制相关信号通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等,对高胰岛素产生逆转,从而在结直肠癌细胞增殖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机制的逐步深入研究发现,中医药可以通过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增殖、影响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调控细胞基质降解酶的表达、调节免疫功能、抗多药耐药、抑制肝癌血管形成、抑制黏附侵袭能力、调控细胞信号通路等方面,干预肝癌细胞的转移与复发,有效提高了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生存率。本文将围绕中医理论、实验研究整理汇总,对中医药防治肝癌复发转移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乐音子  谢金  颜帅 《河南中医》2022,42(2):177-180
半夏泻心汤在辅助晚期及术后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化疗协同增效、防治CRC化疗患者口腔黏膜炎、恶心呕吐、延迟性腹泻方面疗效显著.基础实验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控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抗炎与调节免疫防治结直肠癌.目前,研究尚存在以...  相似文献   

5.
综述澳洲茄碱(solasonine)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展。澳洲茄碱对于肝癌、胃癌、肺癌、白血病、胰腺癌和大肠癌等疾病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癌细胞增殖、诱导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迁移侵袭、诱导铁死亡、抑制糖酵解和降低癌细胞耐药性,可以调控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通路、Hh信号通路、核因子-κB(NF-κB)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AMPK)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等的信号转导。  相似文献   

6.
癌症威胁人类健康,新治疗手段应用于癌症治疗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并未改善放化疗患者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预后仍需癌症研究学者的不断努力。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受到广泛关注。山柰酚为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药用植物山柰中,可用于治疗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疾病,且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能抑制肝癌、结肠癌、肺癌及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山柰酚主要抗癌形式为诱导细胞凋亡,通过促使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诱导细胞发生线粒体途径凋亡。山柰酚还可以通过干扰癌细胞周期,使多数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并通过诱导细胞自噬发生程序性死亡,抑制细胞迁移侵袭以及血管生成,协同提高化疗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等方面发挥抗肿瘤效应。山柰酚作用于一系列细胞内和细胞外靶点,参与肿瘤细胞信号通路调节,涉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Wnt等信号通路,但以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为主。此外,山柰酚在肿瘤表观遗传学中也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笔者对山柰酚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为山柰酚防治肿瘤的深入研究以及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肝脏是大肠癌最常见的发生远处转移的器官。手术切除仍是中西医公认的首选治疗方案,在手术及放化疗的过程中适时介入中医治疗,不仅可弥补西医治疗的不足,还体现了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文章总结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大肠癌肝转移方面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发现目前临床上对于中医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药干预缓解患者术后、化疗后的不良反应,延长其生存期、改善生存质量,提高机体免疫力为主。实验研究主要体现在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抑制血管新生、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抑制基质重构蛋白等。针灸治疗此疾病的研究很少,而针灸对免疫因子调控方面的文献较多,肿瘤免疫疗法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是否可以从针灸调控免疫方面去探讨针灸干预对大肠癌肝转移的影响,从而拓宽中医治病思路,丰富中医治病手段。  相似文献   

8.
类风湿关节炎(RA)作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以持续性滑膜炎症为其主要特征,常对称性的累及多个关节,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关节功能丧失甚至残疾。RA发病机制复杂,防治复杂,彻底治愈困难。既往研究证实,控制炎症过程的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调节氧化应激、抑制炎症、维护细胞稳态的核因子E2相关因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O-1)信号通路、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及炎症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的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抗炎、抗氧化、调控滑膜细胞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信号通路、抗炎、调控能量代谢的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与RA中的血管生成相关的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均是防治RA的重要靶点与机制。同时,众多研究证实,中医药通过调控上述信号通路,发挥上述信号通路的相关作用来防治RA,并展现了中医药调控途径多、长效、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兹该文通过查阅众多研究报道,阐述了上述信号通路在RA中的作用,并详细总结了以近年来中药干预上述信号通路防治RA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推动对RA发病机制和中药治疗的深入研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更是为未来治疗RA的新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防治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宏  李佳  林俊芝  张定堃  杨明  郑川 《中草药》2023,54(3):956-965
尽管过去几十年结直肠癌在治疗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放化疗的不良反应、耐药性和高昂的治疗成本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限制因素。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植物精油因其低毒、来源广泛在抗结直肠癌药物开发中受到广泛关注。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发现部分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结直肠癌,其作用机制涉及抑制慢性炎症、抗氧化应激、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血管新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其干预的信号通路包括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信号通路、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kinases,ERK)信号通路等。对植物精油及其活性成分防治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和信号途径进行归纳,并进一步讨论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和可能的解决方法,以期为植物精油在结直肠癌防治中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转移是影响大肠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中医药在大肠癌转移的防治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健脾、解毒、散结等临床治疗可以一定程度防治大肠癌转移;益气扶正、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利湿化痰、拔毒化腐等中药在细胞与动物模型中可以抑制大肠癌转移或黏附、移动、侵袭、悬浮生长等转移生物学行为,其机制涉及细胞凋亡、失巢凋亡、血管生成、转移调控基因、细胞骨架蛋白、基质重构蛋白、肿瘤炎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黄芩苷抑制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疗效并探讨其潜在的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结直肠癌转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4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黄芩苷低剂量组(50 mg/kg,喂饲高脂饮食)和黄芩苷高剂量组(200 mg/kg,喂饲高脂饮食)。小鼠接受正常或高脂饮食喂养4周后构建结直肠癌肝转移模型,术后给药干预4周。实验期间记录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实验结束后采血并检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称量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WAT)、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WAT)及背部棕色脂肪组织(BAT)的质量;记录原位肿瘤质量、肝脏质量、肝转移灶数量,计算肝脏指数(肝质量/体质量)和肝转移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变化;利用16S rRNA测序分析小鼠肠道菌群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检测小鼠肝转移灶中上皮间质转化(EMT)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N-钙黏蛋白(N-cadherin)、E-钙黏蛋白(E-...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灵芪合剂对结直肠癌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且明确灵芪合剂是否可通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上皮间质转化因子(c-Met)信号通路抑制结直肠癌发展。方法:将直肠癌大鼠分为灵芪合剂高中低剂量组,同时进行中西药对比的治疗效果,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检测、免疫荧光检测和凋亡的检测等技术手段的检测与分析,观察肿瘤的生长、细胞凋亡情况和HGF/c-Met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肿瘤组织中HGF蛋白表达增强,c-Met蛋白表达减少;在灵芪合剂治疗后,HGF的表达减少,c-Met的表达增强,这与免疫荧光表现结果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灵芪合剂通过抑制HGF的表达,上调c-Met的表达,抑制HGF/c-Met信号通路从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实现对结直肠癌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结直肠黏膜慢性持续性炎症为表现的疾患,该病病理机制复杂,与免疫炎症及凋亡活性增强等有关。Janus酪氨酸蛋白激酶(JAK)/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是调控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分子通路,可调控肠道促炎因子的释放和诱导细胞凋亡,造成结肠组织损伤。UC状态下,JAK与STAT的生物活性及表达水平均上升,组织炎症反应及凋亡率增加,促使肠黏膜组织遭受破坏。目前,UC的治疗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减轻肠道炎症,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遏UC的进展,但不良反应较大。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UC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显著降低该病复发率。近年来,中医药界开展了大量研究探索中医药通过调控JAK/STAT通路治疗UC的作用,结果表明JAK/STAT通路是中医药治疗UC的关键靶通路。基于虚实夹杂的病因病机,中医药以清热燥湿、凉血活血、健脾温肾和攻补兼施等法调控JAK/STAT通路,维持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平衡,削弱结肠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起到治疗UC的作用。该文总结和分析了中医药靶向JAK/STAT信号通路干预UC的机制和作用,并将不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L)-6、IL-10、IL-23、microRNA(miRNA)-146a、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2/3(SOCS2/3)等作用于多种JAK/STAT信号通路家族亚型的分子机制整合起来,使科研人员更为全面认识中医药对UC中JAK/STAT通路的作用机制提供帮助,以期为UC的治疗及进一步的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主要采用放疗或化疗的治疗方案,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是治疗过程产生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了疗效的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结直肠癌方面具有疗效确切和安全性高的优势,是结直肠癌防治的补充替代疗法。笔者将肠癌的发病机制作为切入点,从基因突变、信号通路调控异常、炎性微环境等3方面对中医药防治肠癌的可能作用靶点进行系统总结,归纳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Stat3基因、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P53基因等主要作用靶点,以期进一步为临床中医药防治肠癌和有效药物的研发提供思路和线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术前血清中CEA水平及肿瘤CXCR4表达水平与大肠癌的关系。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病人术前血清CEA水平,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病人结直肠癌组织CXCR4的表达水平,分别对术前血清CEA水平及CXCR4的表达水平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结直肠癌肿瘤组织CXCR4表达水平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大肠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与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和Ducke’s分期有关;病人术前血清CEA水平与与大肠癌患者年龄、性别、大肠癌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无关,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和Ducke’s分期有关;结直肠癌病人血清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肿瘤中CXCR4表达水平并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结直肠癌病人血清CEA水平及肿瘤CXCR4表达水平均是判断大肠癌是否复发或转移的标志之一。但结直肠癌病人术前血清CEA水平与结直肠癌肿瘤中CXCR4表达水平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从诱导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抑制癌细胞增殖,阻滞癌细胞的细胞周期,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影响癌细胞的侵袭力及逆转耐药性等角度出发,综述中药有效成分对结直肠癌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并分析其研究中的不足,以说明中医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优势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HCC)是一种发病隐匿、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恶性肿瘤,对人类身心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但其病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手术、放疗、化疗和靶向药等治疗方法给肝细胞癌带来良好作用的同时也带来许多不良反应。然而,中医药在治疗肝细胞癌发挥着独特的优势,目前除了在临床实践中不断丰富中医药治疗肝细胞的理论外,从分子生物学角度分析中医药对肝细胞癌的作用通路、靶点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发展迅速。笔者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发现,中医药无论是单体还是复方,通过多通路、多途径、多靶点直接或间接阻止了HCC的发生和进展,与细胞增殖、转移、细胞凋亡、自噬、炎症反应、免疫应答等生理病理过程息息相关。该文对中医药抗肝细胞癌的作用通路与发生机制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并总结,其中包括异甘草素、铁皮石斛、叶下珠复方Ⅱ号等可以调控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和降低转移率;蟾蜍毒、薯蓣皂荚等通过调节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诱导和增强HCC自噬;杨梅素、芦笋、鳖甲煎丸等调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促进HCC细胞周期停滞、抑制血管生成和诱导细胞凋亡;萹蓄、四棱、车前草苷等对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进行调控,抑制炎症反应、抑制HCC转移和降低耐药性;槲皮素、灯盏花等调节Janus蛋白酪氨酸激酶2/信号转导子及转录激活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MT)事件和重塑细胞骨架等。以上总结旨在为中医药治疗肝细胞癌的深入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信号通路是生物体内重要的信号转导系统之一,具有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多种功能,与肝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转移、自噬等细胞活动密切相关。中医药通过干预MAPK通路下游蛋白来调节细胞周期蛋白表达,阻滞细胞通过G1期进入S期,从而抑制增殖;通过上调促凋亡蛋白与下调抑凋亡蛋白,激活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级联反应促进细胞凋亡;通过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M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表达,抑制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从而降低肝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上调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肝癌细胞自噬。本文通过检索近年来相关文献,就中医药基于MAPK通路治疗肝癌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学者对于中医药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研究的深入,从分子层面上发现了许多可以通过中药调控的EMS的相关通路。无论是中药复方、单味中药还是中药活性成分在干预EMS的机制研究中均与文中所论述的信号通路有着密切的关系。中药复方、单味中药和中药活性成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调控相应的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表达、抑制内膜异位细胞的增殖和组织炎性改变,促进内膜异位细胞的凋亡,改变疼痛阈值,减少内膜细胞侵袭,来达到抑制内膜异位组织进展、改善内膜容受性和减少卵巢损伤的治疗作用。现通过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莪术醇等可通过阻断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并抑制血管生成;淫羊藿苷等可通过阻断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从而减轻炎症、促进细胞凋亡;葛根素等可通过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柚皮素可激活MAPK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白茅苷等可通过抑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白藜芦醇等可通过阻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医药对膝骨关节炎(KOA)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学者发现诸多中药可从分子层面干预信号通路延缓膝骨关节炎的进展。文中所述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在干预膝骨关节炎的机制中与信号通路有着密切关系。中药及有效成分可在不同信号通路的传导下调控相应的靶向分子水平,抑制软骨炎性因子、细胞凋亡、软骨基质降解及促进软骨细胞自噬,以达到减轻滑膜炎性水肿和延缓软骨退变的目的。现对国内外中药干预KOA的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黄芩素等可通过阻断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软骨细胞炎性因子、凋亡及促进自噬;山茱萸新苷Ⅰ等成分降低Janus激酶2/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JAK2/STAT3)通路磷酸化活性改善滑膜炎症、延缓软骨基质退变;丹酚酸A等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磷酸化,减轻炎症与软骨基质降解;大黄素等有效成分可降低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通路活性,抑制胶原蛋白与蛋白多糖分解;肉豆蔻苷等通过阻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传导,抑制细胞凋亡;木通皂苷D等可增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血红素加氧酶1(Nrf2/HO-1)通路活性,抑制软骨细胞氧化应激;牛膝总皂苷等通过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信号传导,减少软骨基质降解;藏红花素通过激发河马/Yes相关蛋白(Hippo/YAP)活性抑制软骨炎症与凋亡因子增加;川芎嗪阻断Notch通路改善软骨细胞形态与异常;齐墩果酸等通过发挥雌激素信号通路,减轻软骨基质破坏与退变。以上总结旨在为今后开展KOA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