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利用甘草次酸的肝靶向特征,对3位、11位、18位和30位进行结构修饰,合成制备具有肝靶向潜能的甘草次酸酯和酰胺类衍生物,并进行结构表征。方法以18β-甘草次酸为先导化合物,对C3-位和C30-位酯化或酰胺化、C11-位脱氧及C18β-H的构型转化等化学修饰,制备甘草次酸酯类、酰胺类和11-脱氧衍生物;利用光谱方法进行结构表征。结果合成制备14种甘草次酸类衍生物;对理化性质和光谱特征进行详细描述,优化了制备工艺。结论甘草次酸酯和酰胺类衍生物的制备在甘草三萜类骨架的化学修饰研究及肝靶向载体特征的研究中以及新型小分子载体介导的肝靶向抗癌药物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甘草次酸及其衍生物近年来研究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新成  田晨煦  陈文 《农垦医学》2004,26(4):304-307
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root或glycyrrhiza uralwnsis Fisch)是中药中常用的药材。研究表明其主要药理学活性物质是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其化学结构见Ⅰ)及其糖苷配基甘草次酸(glycyrrhetic acid,GTA,其化学结构见Ⅱ)、甘草黄酮等成份,而其中尤以甘草酸的作用最强,研究也比较深入。临床上常用作抗炎、镇痛和抗过敏、抗溃疡、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诸多方面。甘草酸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已经研究得较清楚:口服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18α-和18β-甘草次酸类复合物,并对体外抗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以18β-甘草次酸(Ⅰ)为起点,进行构型转化得到其光学异构体18α-甘草次酸(Ⅱ),再经C30-位羧基的甲酯化分别得到18β-甘草次酸甲酯(Ⅲ)和18-α-甘草次酸甲酯(Ⅳ),并与环磷酰胺的抗癌活性体内代谢产物——二氯磷酰氮芥偶联而得2个抗癌复合物18β-甘甲磷氮芥(Ⅴ)和18α-甘甲磷氮芥(Ⅵ);用四大光谱法(NMR、MS、IR、UV)对各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进行鉴定分析;利用人类肝癌细胞株BEL-7402为体外实验模型,用MTT法观察各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抗肿瘤药物顺铂作为阳性对照物。结果对化合物的合成工艺进行优化;18α-甘草次酸的构象转化得率为45%;目标化合物18β-甘甲磷氮芥(Ⅴ)和18α-甘甲磷氮芥(Ⅵ)的产率分别为35%和25%。所制备的甘草次酸衍生物中,化合物Ⅱ和Ⅵ对BEL-7402肿瘤细胞的增殖显示明显强的抑制活性,浓度在5~500μg/mL范围内,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分别为2.6%~86%及1.3%~50.1%;在相同条件下,对照物顺铂的抑制率为20.0%~73.41%。结论目标化合物的制备中磷酰酯化反应的条件控制(无水、物料比1∶1.25,温度65℃和反应时间3~4h)是合成关键;化合物Ⅱ和Ⅵ在中高浓度时,与顺铂具有较类似的抑制肝癌细胞增殖活性。甘草次酸类化合物的构型转化及与抗癌基团偶联可能提高其抗癌潜力。  相似文献   

4.
甘草甜素的药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清波 《上海医学》1989,12(10):613-615,586
甘草甜素又称强力宁或强力新,是甘草的主要成分,其分子量为823,分子结构类似皮质激素,甘草甜素水解后,可产生甘草次酸(glyeyrrhetinic acid)和两个分子的葡萄糖醛酸(附图)。为了减少甘草甜素醛固酮样作用,制成了复方制剂—强力新(str-  相似文献   

5.
甘草酸在体内水解成甘草次酸,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类似于甾体激素,因此甘草酸是甘草次酸的前体药物。甘草酸和甘草次酸是甾体激素代谢失活酶(尤其是Ⅱ型11β-羟化甾体脱氢酶)抑制剂,可提高内源性和外源性皮质激素的活性。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又可作为配体,与皮质激素受体结合呈现出糖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因此长期使用甘草或甘草酸类药物产生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可用于艾迪生病的治疗,但用于其他疾病治疗时,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就有可能成为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或高血压),约占甘草和甘草酸类药物不良反应的50%以上;并对其引起假性醛固酮增多症或高血压的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制备甘草次酸修饰的黄芩苷脂质体.方法 采用化学合成甘珀酸十八醇酯(18-GA-Suc)作为两亲性导向分子,从稳定性、包封率等方面考察制备甘草次酸修饰的黄芩苷脂质体的最佳方法,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选甘草次酸修饰的黄芩苷脂质体的处方和工艺.结果 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甘草次酸修饰的黄芩苷脂质体外观为乳白色,带有淡蓝色乳光,无絮凝现象,包封率为41.75%.结论 甘草次酸修饰的黄芩苷脂质体制备成功,并以包封率为指标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可为其肝靶向研究奠定基础,有望成为肝肿瘤靶向的新型载体.  相似文献   

7.
目的制备甘草次酸30位酰胺类衍生物—N-β-羟乙基30-甘草次酰胺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方法以甘草次酸和2-氨基乙醇为原料,经碱催化缩合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经光谱方法确定其化学结构;考察不同种类缩合剂、溶剂量、物料比、处理方法对目标化合物反应产率的影响,筛选最佳制备工艺。结果制备的甘草次酸30位酰胺类衍生物-N-β-羟乙基30-甘草次酰胺的产率为63%,并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特征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确定以EDCI、HOBt、DMAP为催化系统,催化量分别为起始原料甘草次酸的1.5倍、1倍和0.5倍,二氯甲烷为反应溶剂,反应时间为18h。结论优化的制备工艺操作简单,目标化合物产率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分子片段的药物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是由若干个分子片段相互连接所构成的,分子片段具有功能性和结构性两大特点。功能性分子片段包含药物产生生物活性所必须的结构单元(简称药效基团);而结构性分子片段则是将功能性分子片段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特定结构的分子骨架。药物分子结构复杂多样,但如果将其分子骨架进行分解,则会发现药物分子通常包含相似的分子片段,这些片段分子具有较为简单的分子结构,较低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脂水分配系数。对片段分子进行分类和生物活性筛选,通过分子的扩增、融合以及置换连接方式等手段发现先导化合物的方法称为基于分子片段的药物发现方法。这种方法改进了传统的基于结构以及基于高通量筛选的药物发现方法,控制了先导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和类药性特征,提高了新药研究的成功率。本文结合先导物发现实例对基于分子片段的药物发现方法的内容,研究思路以及片段分子的结构优化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非甾体类抗炎药与胃肠道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峰  雷秀玲 《医学综述》2004,10(8):472-473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包括了许多结构各异的化合物,其抗炎作用及造成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也不相同。最先合成的非甾体类抗炎药是乙酰水杨酸,即阿司匹林,该药有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作用。随后,陆续开发出几种不同类型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主要有:丙酸类,包括萘普生(naproxen)和布洛芬(ibuprofen)等;乙酸类,如吲哚美辛(indomethacin)和舒林酸(sulindac)等;烯酸类,以吡罗昔康(pimxicam)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甘草次酸类衍生物30-三苯甲基-11-脱氧甘草萜醇(Ⅴ)。方法:对甘草次酸(Ⅰ)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制备11-脱氧甘草萜醇(Ⅳ),并将它与三苯氯甲烷缩合而制备目标化合物——30-三苯甲基-11-脱氧甘草萜醇(Ⅴ)。结果:通过还原、脱水、催化氢化和缩合反应获得目标化合物(Ⅴ),经鉴定其(Ⅴ)为甘草萜醇类新化合物,反应产率达46%。结论:三苯氯甲烷在三乙胺和二甲氨基吡啶等碱性催化下与甘草萜醇的C30-位羟基进行选择性缩合反应,此反应产率较与C3-位羟基化反应的要高,此种反应条件在甘草萜醇C30-位羟基的选择性保护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此外,利用还原剂Red-Al对甘草次酸进行还原修饰要比用四氢锂铝容易、产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设计合成新型代谢综合征治疗药物.方法 以具有降脂活性的阿昔莫司做为基本结构单元,与贝特类药物的"苯氧脂酸类"药效团有机结合,设计了一类新型的苯氧脂肪酸酯类化合物,以对羟基苯胺、对羟基苄胺以及对羟基苯乙胺为原料,首先将氨基保护,然后与相应的卤代脂肪链羧酸酯成醚,然后脱除Boc保护基得到相应的胺类中间体,最后与阿昔莫司成酰胺得目标化合物,并考察了目标化合物对Triton WR-1339所致急性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的影响.结果和结论 合成目标化合物5个,均经1H NMR和ESI-MS确证结构正确.初步活性评价结果表明,所合成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降脂活性,其中化合物4c的调脂活性与阳性对照苯扎贝特接近,对于新型代谢综合征药物的发现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分析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临床治疗药物和潜在药物结构与性质差异,为开发新药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密度泛函理论M06-2X/6-311+G(2d,p)方法,对噁唑烷酮类MDR-TB治疗药物利奈唑胺(Lin),临床试验药物舒特唑胺(Sut)、德帕唑胺(Del)、TBI-223(223)及新近合成化合物19c的药效构象、几何和电子结构、红外(IR)、紫外-可见(UV-Vis)、电子圆二色(ECD)谱进行计算比较,并借助概念密度泛函理论进行分子全局反应指数分析,使用药物代谢动力学平台开展成药性和ADME/Tox评估。结果:计算显示19c增加一个手性中心明显减少了药效构象,在不同溶剂环境中,五种化合物药效结构几何参数值相近,计算值与晶体参数吻合较好。极性环境使Del极性改变最大。计算红外光谱特征与实验吻合。Lin计算的紫外最大吸收波数与实验完全一致,Del紫外吸收光谱以HOMO电子向LUMO跃迁为主,其他均以HOMO向LUMO+2跃迁为主,都具有双峰曲线。Sut计算ECD峰与实验相吻合。19c、Sut和Lin静电势分布主要集中在噁唑烷酮端,而Del和223则另一端呈电势负性。五种化合物反应指数彼此数值接近。类药性评价显示Del分布系数与其他差别大,整体彼此相近。动力学参数五种化合物比较一致,但临床用药Lin的参数更优。结论:新化合物19c较MDR-TB临床治疗药物及临床试验药物具有优势,存在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电性参数和分子体积预测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根据半经验自洽场分子轨道AM1法得到的优化构型用Monte Carlo法计算得到分子体积。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从药物的电性参数、脂溶性和分子体积预测14种不同结构药物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率的数学模型。回归方程采用statistics60软件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结果:13种不同结构药物的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率与分子酸碱性指示变量和分子体积有良好的相关性。回归方程为:%B(DAB)=187.42-39.47I+1.0×10-3V2-0.77V(n=13,R=0.9632)。结论: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与分子的电性和分子体积密切相关。从分子电性参数和分子体积预测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可用于相关的药动学参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与冠心病、中风及股动脉狭窄等病症息息相关,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他汀类药物因确切的疗效,已成为大多数临床医生的首选。但大剂量服用他汀类药物会产生肌毒和肝转氨酶升高,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心血管类疾病。此外贝特类和烟酸类药物会产生胃肠道不适和肝肾损伤。因此寻找疗效显著、安全可靠的调血脂药一直是医药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综述基于Pubmed上关于人高脂血症(胆固醇、三酰甘油、LDL-C、HDL-L)主要治疗药物的相关研究,对近年来调血脂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以POLYGEN软件中的CHARMm程序和集团坐标轮换法,对合成的12个甲磺酰胺苯乙胺类化合物的结构进行计算机分子模拟。根据所得化合物的能量最低构象,计算了其VDW体积、偶极矩、总键能、总键角能、总非正则能以及氮原子电荷等值,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CNDO/2法量化计算,这些计算结果作为结构参数分别与12个化合物抗心律失常活性进行相关分析,以逐步回归法建立了两个相关性较好的方程:lgl/MEC=6.9991-0.3842X2+3.6796X5[n=12,r=0.855975,s=0.189672,F=12.33464>F1-0.05(3,9)=3.86];lgl/MEC=14.7038-213.2692X4-10.4829X5[n=12,r=0.931919,s=0.133047,F=29.71354>F1-0.01(3,9)=6.99]。结果提示,这类化合物的抗心律失常活性与分子中的原子轨道杂化程度和氮原子对分子HOMO和LU-MO的贡献有关,可以看出,氮上的取代不同会引起抗心律失常活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并筛选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γ、δ(PPARα、γ、δ)三靶点激动剂,探讨其与三靶点相互作用情况。方法:根据PPARα、γ、δ三靶点激动剂2D药效团特征设计一系列小分子;通过分子对接方法对其进行虚拟筛选;应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其与PPARα、γ、δ的相互作用。结果:设计得到一系列苯氧乙酸类衍生物作为PPARα、γ、δ三靶点激动剂;对接结果表明通过柔性的连接基团连接一个芳香基团的苯氧乙酸类衍生物可以与PPARα、γ、δ活性位点良好结合;分子动力学结果表明模拟过程中受体与激动剂复合物体系是稳定的,苯氧乙酸类衍生物可以在PPAR配体结合位点灵活波动并与受体AF-2螺旋周期性地形成氢键,使AF-2螺旋稳定于激活构象从而引导协同因子与受体结合来激动受体启动转录过程。结论:通过柔性连接基团连接一个芳香基团的苯氧乙酸类衍生物可以作为PPARα、γ、δ三靶点激动剂。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并探索不同基团修饰对苯甲酰胍与曲美他嗪偶联物活性的影响,将苯甲酰胍的4位通过亚甲基与曲美他嗪进行偶联,并在苯环的3位引入不同的取代苯甲酰胺基,设计合成了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过IR,1H NMR和MS确证。体外血小板肿胀模型(PSA)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9b和9c抑制Na+/H+交换器-1(NHE1)的IC50分别为2.55和2.80 nmol/L,其活性是卡立泊来德(IC50=12.1 nmol/L)的4.7和4.3倍。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measure the 96h-LC50 values of 32 substituted benzenes to the carp an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chemicals. Methods The acute toxicity values of 32 substituted benzenes to the carp were determined in a semistatic test. The energy of the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and the 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the dipole moment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substituted benzen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quantum chemical method MOPAC6.0. Results The range of the toxicity of studied compounds was broad, and the most toxic compound was pentachlorophenol, while the least toxic compound was 4-methylaniline. By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es, a series of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QSAR) equations were derived from all compounds and subclasses. The equation logllLC50=0.759logP 2.222 (R2 (adj)=0.818) was found to fit well and the average predicted percentage error was 6.16%. Conclusion The toxicity of anilines and phenols to the carp could be modeled well by logP alone, whereas the toxicity of the halogenated benzenes and nitrobenznes not containing hydroxyl or amino group can be controlled by hydrophobic and electronic factors.  相似文献   

19.
四苯基卟啉类化合物电子吸收光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将四苯基卟啉及其衍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电子吸收光谱,从而筛选出较好的光敏剂。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析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的吸收光谱。结果:实验表明极性不同的各类溶剂对四苯基卟啉的光谱性质影响并不明显,但不同结构的四苯基卟啉化合物的光谱性质有所不同。结论:从测定样品中可以优选出2种电子吸收光谱靠近红光区的光敏剂。  相似文献   

20.
设计合成了13个2,5,6-三取代-4(3H)嘧啶酮类衍生物,其中6个是未见文献报道的化合物,化学结构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证实,并对化合物的抗病毒和诱导干扰素活性进行了初步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