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成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建库起至2022年1月的文献。纳入ESPB与TPVB用于成人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用RevMan 5.3软件分析比较两组主要结局指标[术后6、12、24和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次要结局指标(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24 h补救镇痛率和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结果 共纳入16个RCT,95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ESPB组与TPVB组的术后6 h (MD静息=0.04,95%CI:-0.15~0.22; MD运动=0.10, 95%CI:-0.07~0.28)、 12h (MD静息=0.36, 95%CI:-0.01~0.73; MD运动=0.34,95%CI:-0.10~0.78)、24 h (MD静息=0.26,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 TPVB)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肺癌125例,根据神经阻滞方法选择意愿,非随机分为ESPB组60例和TPVB组65例。ESPB组接受超声引导下ESPB,TPVB组接受超声引导下TPVB。比较两组麻醉前、麻醉10 min时、麻醉60 min时及手术结束时心率和血压,术后1、6、12、24及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程度,术后48 h内自控镇痛(PCA)按压次数和使用药物剂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和麻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麻醉前、麻醉10 min时、麻醉60 min时及手术结束时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12、24及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数字评分法评分ESPB组均低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术后48 h内,ESPB组PCA按压次数和使用药物剂量均少于TPV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引导下TPVB比较,超声引导下ESPB应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好,且操作简单、易行、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竖脊肌阻滞用于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择期行开胸肺癌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所有患者取侧卧位,采用平面外法进针,触及T5横突骨质后,对照组注入0.25%罗哌卡因30ml。实验组注入0.25%罗哌卡因30ml,其中混合舒芬太尼10μg。注药完成后30min测定阻滞平面。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ASA分级,手术时间等。采用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患者术后1h,6h,12h,24h,48h时静息状态和咳嗽状态下的疼痛评分;记录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及氟比洛芬酯的追加例数;记录患者入手术室后(T1),竖脊肌阻滞完成后5min(T2),竖脊肌阻滞完成后20min(T3),切皮时(T4),苏醒拔管后(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气胸有无、呼吸抑制与否及有无全脊麻、低血压等不良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4h及48h时静息状态下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在术后12h,24h及48h,观察组患者咳嗽下疼痛评分显著降低(P0.05)。其余时点两组疼痛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及基本信息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10μg舒芬太尼复合0.25%罗哌卡因30ml竖脊肌阻滞能够有效发挥术后镇痛作用,作用时间延长,而且对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红细胞包蔽舒芬太尼在臂丛神经阻滞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90例择期行肱骨或锁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组(S组)和罗哌卡因复合红细胞包蔽舒芬太尼组(R组),每组30例。每组超声下行臂丛神经阻滞。C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20 mL, S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5μg/mL的混合液20 mL, R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复合红细胞包蔽同等剂量舒芬太尼的混合液20 mL。3组术后均连接静脉自控镇痛泵。观察术后镇痛效果,并记录感觉、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镇痛泵的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组和R组术后12 h的静态及动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R组术后24 h的静态VA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R组术后12 h和24 h的动态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S组和R组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和舒芬太尼两种不同阿片受体激动剂联合肋间神经阻滞,在电视辅助胸腔镜(VATS)下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VATS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布托啡诺组(B1组)、布托啡诺联合肋间神经阻滞组(B2组)、舒芬太尼组(S1组)和舒芬太联合肋间神经阻滞组(S2组),每组20例.手术结束前30 min,B1、B2组给予布托啡诺负荷量30 μg/kg,S1、S2组给予舒芬太尼负荷量0.1 μg/kg.在关胸前,B2组和S2组以0.375%罗哌卡因20 mL阻滞切口至胸腔闭式引流管所在的肋间神经根.术毕B1、B2组分别以布托啡诺3μg/(kg·h)静脉维持,S1、S2组以舒芬太尼0.075 μg/(kg·h)静脉维持.记录术毕、术后6、12、18、24、36、48 h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患者平静时的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及Ramsay镇静评分,以及患者术后24、48 h和术后第7天咳嗽时的VAS疼痛评分.术后第1天作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术后48 h内四组患者各观察时点的呼吸循环指标、Ramsay镇静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在术后6~24h各时点,以及术后24、48 h和术后第7天患者咳嗽时,B2组和S2组VAS评分均低于B1组和S1组(P<0.05).术后第1天,B2组和S2组的动脉氧分压和氧合指数均高于B1组和S1组(P< 0.05或0.01).结论:布托啡诺或舒芬太尼两种不同阿片受体激动剂联合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VATS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6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全麻下行择期肱骨近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用药为0.2μg.mL^-1舒芬太尼和0.2%罗哌卡因,对照组(n=30)为0.2%罗哌卡因。分别记录两组用药量、静息和运动VAS评分、PONV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间静息和运动VAS评分、PONV及患者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合0.2μg.mL^-1的舒芬太尼不能增强0.2%罗哌卡因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脊神经后支阻滞在脊柱后路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腰椎后正中入路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静脉组30例,采用患者自控镇痛,分次静注氟比洛芬酯和舒芬太尼;阻滞组30例,术中使用罗哌卡因在涉及手术节段进行脊神经后支阻滞,术后采用患者自控镇痛,分次静注氟比洛芬酯和舒芬太尼。观察各组术后2h、6h、12h、24h、48h静息状态和运动状态时的VAS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对两组间VAS评分、舒芬太尼使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h、6h、24h、48h阻滞组静息痛、运动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静脉组(P0.01);阻滞组舒芬太尼用量在术后24h和48h明显少于静脉组舒芬太尼用量(P0.01);静脉组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31.03%,阻滞组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10.34%。结论静脉组和阻滞组两组术后镇痛方案均能有效缓解腰椎后路手术后急性疼痛;但阻滞组相比静脉组的镇痛效果更好,能明显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和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对机器人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的患者的镇痛效果和炎症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达芬奇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进行超声引导下的单次ESPB,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采用视觉模拟法(VAS)评价患者静息和咳嗽时于拔管时(T_(1))、术后6 h(T_(2))、术后18 h(T_(3))、术后24 h(T_(4))和术后48 h(T_(5))的疼痛评分。统计患者术内24 h的下床病例数和患者术后48h内PCIA按压次数。采集患者术后24 h晨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患者炎症因子(1L-6.IL-8、CRP、TNF-a)和免疫功能指标(lgG、IgA、IgM)。[结果]观察组患者在T_(1)、T_(2)、T_(3)、T_(4)和T_(5)的静息和咳嗽状态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下床率高于对照组(82.5%vs 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13,P<0.05).观察组术后48h内PCIA按压次数低于对照组[(3.37±0.87)次vs(3.92 ±0.76)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1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炎症因子IL-6、IL-8、CRP.TNF-a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24 h血清IgG、IgA、IgM免疫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差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经超声引导下单ESPB的镇痛效果优于TPVB,且术后炎症症状轻,说明ESPB相较于TPVB,患者的免疫功能更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及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的肺癌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诱导前神经阻滞部位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胸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肋间神经阻滞,且两组术后均予静脉自控镇痛(PCIA)。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4 h(T1)、术后8 h(T2)、术后12 h(T3)、术后24 h(T4)的疼痛程度,检测T1~T4时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观察术前及术后48 h睡眠质量[入睡时间、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采用肺损伤评分(LIS)评估术前及术后48 h肺损伤严重程度,检测术前及术后48 h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记录术后48 h PCIA使用及补救镇痛情况,比较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T1~T4的VAS评分、MAP、心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术后48 h比较,观察组术后48 h入睡时间、AIS评分、LIS、血清HIF-1α水平缩短或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术前比较,两组术后48 h入睡时间、AIS评分、LIS、血清HIF-1α水平延长或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 h,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CIA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使用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48 h,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均较好,但罗哌卡因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显著,可进一步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减轻肺损伤,改善患者睡眠质量,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浙江省台州医院拟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下行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PCEA组(H组)和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PCEA组(S组),每组各30例。H组:氢吗啡酮10μg/mL+罗哌卡因1.25 mg/mL;S组:舒芬太尼0.3μg/mL+罗哌卡因1.25 mg/mL。给药方案:负荷剂量为6 m L,维持剂量4 mL/h,自控剂量每次5 mL,锁时30 min。记录术后4、8、12、24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下肢运动神经阻滞程度(改良Bromage分级)。记录术后48 h内PCEA的有效按压次数(D1)和实际按压次数(D2),并计算D1/D2,以评价镇痛满意度。记录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镇痛补救情况,并计算镇痛补救率。结果 H组术后4、8、12、24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较S组低(P 0.05)。H组术后48 h内PCEA的D1、D2和镇痛补救率明显低于S组(P 0.05),D1/D2和镇痛满意度明显高于S组(P 0.05)。两组患者术后4、8、12、24和48 h的改良Bromage分级和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氢吗啡酮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胸腹腔镜联合食道癌根治术后,PCEA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且镇痛效果优于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结肠根治术后右美托咪定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TAP)阻滞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患者40 例均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EX组)和对照组(CON组)。手术结束后在超声引导下行TAP阻滞。DEX组予右美托咪定1 μg/kg+0.25%罗哌卡因至20 ml,CON组予0.2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术后2 h、6 h、12 h、24 h、48 h静息状态、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Ramsay 评分,记录最高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术后首次镇痛泵按压时间和术后第一天总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患者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术后2 h、6 h、12 h,DEX组VAS 评分显著低于CON 组(P<0.001),Ramsay 评分明显高于CON 组(P<0.01);DEX 组较CON 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显著延长(P<0.001),首次镇痛泵按压时间显著较晚(P<0.001),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减少(P<0.001),舒芬太尼用量显著减少(P<0.001);DEX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和出院时间显著早于CON组(P<0.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能显著增强罗哌卡因的TAP阻滞效果,减轻术后疼痛,促进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胸椎竖脊肌平面神经(ESP)阻滞两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镇痛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胸椎ESP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组(P组)和TPVB联合PCIA组(C组)。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C组行TPVB,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后两组均采用PCIA静脉镇痛。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1、6、12和24 h的静息和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输注总量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胸椎ESP阻滞在20 min后可阻滞T2~T6或T2~T7脊神经支配节段,TPVB为T2~T7脊神经支配节段,手术后1~24 h两组患者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在1、6和12 h无明显差异(P0.05),在18和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ESP阻滞联合PCIA的胸腔镜手术镇痛方式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妇科手术后0.1875%布比卡因、0.1875%罗哌卡因或0.1875%左布比卡因与舒芬太尼配伍自控硬膜外镇痛效果。方法:60例择期妇科下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观察,B组(n=20):镇痛药为0.1875%布比卡因 0.5μg/mL舒芬太尼;R组(n=20):镇痛药为0.1875%罗哌卡因 0.5μg/mL舒芬太尼;L组(n=20):镇痛药0.1875%左布比卡因 0.5μg/mL舒芬太尼;自控硬膜外镇痛给药方式相同。观察各组术后48 h镇痛效果、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改良Bromag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结论:0.1875%布比卡因、0.1875%罗哌卡因及0.1875%左布比卡因均复合0.5μg/mL舒芬太尼用于妇科术后硬膜外镇痛均可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对运动神经阻滞影响较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对妊高征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剖宫产手术的妊高征高危产妇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在剖宫产术后于硬膜外给予左旋布比卡因+舒芬太尼镇痛,观察组则给予罗哌卡因+舒芬太尼镇痛。比较2组静息时镇痛效果、镇痛液用量及PCA按压次数,比较2组镇痛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 O2)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药用量、PCA按压次数、镇痛4 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各个镇痛时间点HR、MAP、Sp O2均无显著差异(P0.05),HR在术后镇痛1、12、24 h呈现逐步降低趋势,而MAP和Sp O2变化幅度不大。结论妊高征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使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剖宫产术中应用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和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92例接受剖宫产术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罗哌卡因组和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每组46例。罗哌卡因组给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给予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观察两组麻醉前、手术开始时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呼吸频率、心率(HR)、药物起效时间、痛觉恢复时间、术后24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麻醉后肌肉松弛优良率。结果手术开始时,两组SBP、DBP、呼吸频率、HR均明显下降,但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罗哌卡因组(P<0.0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药物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罗哌卡因组,痛觉恢复时间明显长于罗哌卡因组(P<0.0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术后24 h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罗哌卡因组(P<0.05)。罗哌卡因+舒芬太尼组麻醉后肌肉松弛优良率明显高于罗哌卡因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术中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术后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用于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择期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60例,年龄20~70岁,ASA I~III级。两组患者拔管前均在B超引导下给予腹横肌平面注射,A组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B组给予生理盐水20 ml。所有患者术后在超声引导下行术侧TAPB,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出手术室后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行补救镇痛,维持术后48 h内VAS评分≤3分。记录两组患者术中麻醉药物用量、术后24 h、48 h内PCIA舒芬太尼用量及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后2 h、4 h、6 h、12 h、24 h、48 h时记录两组患者静息时、活动时VAS疼痛评分及Ramsay评分。记录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发生率及TAPB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患者术后24h(23±5 vs.57±9,P 0.05),48 h(35±4 vs.54±7,P 0.05) PCIA舒芬太尼的用量以及需用氟比洛芬酯的次数(0vs.5,P 0.05)均明显降低; A组患者术后4 h(2.2±0.4 vs.3.2±0.7,P 0.05)、6 h(2.6±0.7 vs.3.4±0.8,P 0.05)、24 h(3.0±0.6 vs.3.5±0.8,P 0.05)静息时VAS评分明显降低; A组患者术后4 h(2.6±0.5 vs.3.6±0.8,P0.05)、6 h(2.7±0.7 vs.3.6±0.8,P 0.05)活动时VAS评分明显降低; A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40.0%vs.76.6%,P 0.05);两组患者术后2 h、4 h、6 h、12 h、24 h、48 h时Ramsay评分、皮肤瘙痒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罗哌卡因术后TAPB可减少肾根治性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用量,增强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腰方肌阻滞(QLB)和连续硬膜外镇痛在剖宫产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4~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行剖宫产的产妇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三组:腰方肌阻滞组(QLB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PECA组)和腰方肌阻滞+连续硬膜外镇痛组(QLB+PCEA组),每组各20例。于剖宫产术后,给予PCEA组和QLB+PCEA组产妇连接硬膜外镇痛泵,镇痛泵配方为150 mg罗哌卡因、50μg舒芬太尼用生理盐水配至250 ml。给予QLB组和QLB+PCEA组产妇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腰方肌阻滞,采用腰方肌后阻滞,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两侧各25 ml。记录以下指标:①三组产妇术后6 h、12 h、24 h、48 h产妇的静态疼痛VAS评分;②PCEA组和PCEA+QLB组产妇术后24 h、48 h内镇痛泵的按压次数和舒芬太尼用量;③PCEA组和QLB组产妇在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QLB组和PCEA组产妇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时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PCEA+QLB组产妇的术后6 h静态疼痛VAS评分(1. 75±0. 50分)、以及12 h静态疼痛VAS评分(1. 00±0. 0分)分别较PCEA组产妇术后6 h(3. 19±1. 11分)和12 h(2. 31±0. 79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4 h、48 h的静息疼痛评分无显著差异;但24 h、48 h内的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CEA组24 h(9. 79±8. 41次)、48 h(11. 68±9. 63次),PCEA+QLB组24 h(3. 11±2. 22次)、48 h(5. 96±4. 57次),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CEA+QLB组产妇较PCEA组产妇,24 h内使用的舒芬太尼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但48 h内使用的舒芬太尼量减少,PCEA组(46. 13±2. 42μg),PCEA+QLB组(9. 71±1. 48μ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9)。QLB组产妇麻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PCEA组为20. 0%,显著高于QL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35)。结论与连续硬膜外镇痛相比,超声引导下腰方肌后阻滞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可减少围手术期舒芬太尼用量和麻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analgesia,PCA)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选择全身麻醉耐受能力(ASA)Ⅰ~Ⅱ级择期行腹部手术的88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两组术后分别复合0.2%罗哌卡因行硬膜外PCA,观察并记录两组术后16、32小时的静息、咳嗽、活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实际镇痛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舒芬太尼组术后16、32小时的静息、咳嗽、活动时的VAS评分与芬太尼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镇痛不良反应中,芬太尼组呼吸抑制发生率为17.8%,舒芬太尼组发生率为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实际镇痛时间:舒芬太尼组为(46.51±1.32)小时,芬太尼组为(36.24±2.28)小时,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腹部术后硬膜外PCA较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行双侧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腹直肌后鞘阻滞在开腹结直肠癌手术的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效果。方法将60例全麻下行开腹结直肠切除术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TR组)及对照组(C组)各30例,TR组给予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复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及常规全身麻醉组,C组为常规全身麻醉组,两组术后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术中及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中舒芬太尼用量、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术后4、8、16、24、36、48 h静息及运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肠蠕动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早期下床活动时间等早期康复指标。结果与C组比较,TR组术中、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较少(P<0.05),24 h镇痛泵按压次数少(P<0.01),术后4、8、16 h VAS评分,肠蠕动时间及早期下地时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O_2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组未见腹横肌平面阻滞穿刺引起的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及腹直肌鞘阻滞定位准确,可减少术中及术后镇痛泵舒芬太尼用药量,对开腹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好,肠蠕动,肛门排气及早期下床时间缩短,有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无阿片药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手术的女性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0~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按密封信封法随机分为E组(ESPB联合无阿片药全身麻醉,n=30)和C组(单纯阿片药全身麻醉,n=30)。记录2组患者入室时(T0)、麻醉诱导后(T1)、置入喉罩后(T2)、切皮时(T3)、术中1 h(T4)及拔除喉罩后(T5)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2组患者入PACU以及术后2、6、12、24、48 h各时点静息与活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观察和记录2组患者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首次肛门排气和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48 h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T0比较,C组T1~T4时点的MAP和HR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