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左旋四氢巴马汀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左旋四氢巴马汀(lTetrahydropalmatine,lTHP)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的影响以及自身能否产生CPP效应。方法本实验采用倾向性实验程序,①对♂SD大鼠sc吗啡(5.00mg·kg-1)或生理盐水(NS)训练8d,d9测定大鼠对伴药侧的偏爱效应或测试前40minipNS或不同剂量的lTHP(1.25~5.00mg·kg-1),观察这些预处理对该效应的影响;②测量不同剂量的lTHP(1.25~5.00mg·kg-1)慢性用药(每天1次,ip)对CPP效应消退的影响;③测试ipNS或lTHP(1.25~5.00mg·kg-1)能否诱导大鼠对伴药侧产生偏爱(方法同吗啡)。结果5.00mg·kg-1吗啡诱导大鼠对伴药盒产生明显的CPP;测试前ip2.50mg·kg-1或5.00mg·kg-1的lTHP明显降低吗啡诱导的CPP效应的表达(P<0.05),其慢性给药明显加速吗啡CPP效应的消退;3个剂量的lTHP均不能诱导大鼠形成CPP。结论lTHP能抑制吗啡的奖赏效应,可在吗啡成瘾的治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吗啡依赖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改变及归元片的干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体观察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大鼠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的变化,评价归元片自身有无依赖性以及对吗啡CPP和LTP的干预效应。方法:(1)连续给予吗啡(5mg·kg-1)7d,使大鼠产生明显的吗啡CPP,观察吗啡CPP的自然消退;(2)归元片(25mg·kg-1及50mg·kg-1)训练7d,d8测定大鼠对伴药箱的偏爱效应;(3)在归元片干预实验中,干预组在每次给予吗啡前15min分别给予不同剂量归元片(25、37.5mg·kg-1),观察归元片对吗啡CPP形成的影响。在以上模型的基础上,应用在体脑立体定位胞外记录技术测量海马齿状回LTP的变化。结果:(1)5mg·kg-1吗啡诱导大鼠对伴药侧产生显著性CPP;(2)归元片不能诱导大鼠形成CPP,同时也不影响DG-LTP;(3)吗啡CPP大鼠在高频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后,各时间点所记录的群体峰电位(population spikes,PS)相对幅值较对照组显著增高;(4)归元片25和37.5mg·kg-1均可拮抗吗啡CPP的获得,并能抑制吗啡对PS相对幅值的影响;(5)吗啡CPP在停用吗啡后12d消退,此时海马PS相对幅值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结论:吗啡可诱导CPP,海马LTP在CPP形成时增强,在CPP消退后恢复正常,提示LTP参与药物成瘾过程。归元片自身不能诱导CPP,但可抑制吗啡CPP的获得与LTP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 (sc)吗啡 6d建立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模型 ,d7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 10d ,以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 4mg·kg- 1 吗啡以唤起消退的CPP的恢复。部分大鼠在注射吗啡前 30min分别腹腔注射 (ip)褪黑素 2 0、4 0和 80mg·kg- 1 进行治疗。结果 :与吗啡依赖组相比 ,在sc 4mg·kg- 1 吗啡引燃刺激前 30min应用褪黑素 4 0和 80mg·kg- 1 急性治疗 ,可以使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P <0 0 1) ;而褪黑素 2 0mg·kg- 1 急性治疗亦使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缩短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褪黑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吗啡引燃的吗啡依赖大鼠的复吸行为  相似文献   

4.
归元片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戒毒中药归元片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 ,CPP)的影响及其自身是否引起CPP。方法:(1)♂Wistar大鼠sc吗啡(5mg·kg-1)训练7d ,干预组于每次给吗啡前15min注射不同剂量的归元片(12 . 5 - 37 .5mg·kg-1,sc) ,观察其对吗啡CPP效应的干预作用;(2 )♂Wistar大鼠sc归元片(2 5mg·kg-1及5 0mg·kg-1)训练7d ,d8测定大鼠对伴药侧的偏爱效应。结果:(1) 5mg·kg-1吗啡可以诱导大鼠对伴药侧产生显著的CPP ;而两个剂量的归元片均不能使大鼠形成CPP ;(2 ) 2. 5mg·kg-1和37 .5mg·kg-1的归元片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吗啡诱导的CPP的形成。结论:一定剂量的归元片可拮抗大鼠对吗啡偏爱效应的获得,且自身不引起CPP ,提示该药有治疗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以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为模型,探讨咖啡因对阿片类物质奖赏效应的影响。方法:30只大鼠分为四组:吗啡组、吗啡+咖啡因组、咖啡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前三组大鼠隔日分别皮下注射(sc)吗啡(5mg·kg-1)、吗啡+咖啡因(5mg·kg-1+5mg·kg-1)、咖啡因(5mg·kg-1)和生理盐水进行CPP训练。生理盐水组大鼠一直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CPP建立后,比较CPP效应强度。待各组大鼠CPP消退后,均sc咖啡因(5mg.kg-1)观察CPP重现情况。结果:吗啡组、吗啡+咖啡因组、咖啡因组大鼠均形成了CPP。吗啡+咖啡因组大鼠CPP强度最高,但与吗啡组、咖啡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单次sc咖啡因可使咖啡因+吗啡组CPP重现,但没有使吗啡组和咖啡因组大鼠CPP重现。结论:咖啡因与吗啡的奖赏作用可能具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单剂量咖啡因给药可使吗啡和咖啡因的混合物形成的CPP重现;实验结果提示阿片类物质中掺杂咖啡因不但是成瘾形成的危险因素,也可能是诱导复吸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卡马西平对动物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的影响。方法 :吗啡连续给药适应训练 4d ,建立大鼠吗啡CPP ,观察卡马西平对CPP形成及维持的影响。结果 :卡马西平 10 0mg·kg-1可减弱吗啡诱导大鼠形成的CPP强度 (卡马西平组 6 76±s 173 1,对照组 785±s 6 0 6 ,P <0 0 5 ) ;5 0mg·kg-1促使已形成的CPP迅速减退、消失 (给药d4 ,由 74 2±s 81 0降至 5 15±s 317 4 ,P <0 0 5 ) ;且卡马西平自身不会使大鼠产生CPP。结论 :卡马西平对大鼠的吗啡CPP有明显抑制作用 ,提示其对阿片类依赖者的渴求感可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孕酮对吗啡精神依赖大鼠相关脑区中强啡肽A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孕酮对于吗啡所致奖赏效应及相关脑区中强啡肽A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不同脑区中强啡肽A(dynorphinA,DynA)的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5mg·kg-1吗啡可诱导大鼠产生稳定的CPP效应(P<0·01),15mg·kg-1孕酮本身不产生CPP效应,但能抑制吗啡CPP效应的获得。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吗啡CPP形成时,下丘脑和额叶皮质中的Dyn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吗啡组比较,合用15mg·kg-1孕酮可使下丘脑和额叶皮质中DynA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在海马、伏隔核和中脑内未见显著性变化。结论:孕酮可以有效抑制吗啡CPP效应,其机制可能与其逆转吗啡诱导的相关脑区中的DynA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8.
可乐定对吗啡依赖小鼠催促戒断后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小鼠在纳洛酮催促戒断时可乐定治疗对稽延性戒断症状相关行为的影响。方獉法獉:采用剂量递增法使小鼠对吗啡产生依赖;每天sc盐酸吗啡3次,共3d,剂量由50mg·kg-1逐步上升到125mg·kg-1。d4sc注射50mg·kg-1吗啡1h后,可乐定治疗组小鼠ig0.6mg·kg-1可乐定,对照组ig等体积的去离子水;sc吗啡2h后各组小鼠均ip5mg·kg-1的纳洛酮进行催促戒断,观察30min内小鼠的跳跃反应和体重变化。在催促戒断后5h和24-30h通过洞板试验、悬尾试验、十字迷宫试验和自发活动试验,观察小鼠的探究行为、抑郁样行为、焦虑行为及活动性。部分小鼠在第一次戒断后10h及次日重新给予吗啡(100-125mg·kg-1)使之再次产生依赖,在d6依d4操作进行二次戒断,但不给予可乐定治疗。结果:在催促戒断试验中,可乐定可以显著降低吗啡依赖小鼠的跳跃次数和体重减轻(P<0.01);催促戒断5h后,可乐定组小鼠在洞板试验中的探洞次数比对照组少(P<0.01);在悬尾试验中的不动时间比对照组长(P<0.01);在十字迷宫试验中进入开臂的时间和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在自发活动试验中,前5min自发活动计数低于对照组(P<0.01),但30min内活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催促戒断24-30h后,两组之间的各项行为学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在二次戒断实验中,可乐定组小鼠跳跃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小鼠体重变化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用于拮抗吗啡依赖小鼠急性戒断症状的可乐定对戒断后的抑郁样行为有加重趋势,对焦虑行为没有影响;可乐定上述作用的行为药理学机制可能是抑制逃脱动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孕酮对于吗啡所致奖赏效应及下丘脑中内阿片肽水平的影响。方法建立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大鼠下丘脑中β-内啡肽(β-EP)、亮氨酸脑啡肽(L-EK)和强啡肽A(DynA)的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5mg·kg-1吗啡可诱导大鼠产生稳定的CPP效应(P<0.01),15mg·kg-1孕酮本身不产生CPP效应,但能抑制吗啡的CPP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吗啡CPP形成时,下丘脑中β-EP和L-EK水平明显降低(P<0.05),Dyn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吗啡组比较,合用15mg·kg-1孕酮可使下丘脑中β-EP和L-EK水平明显升高(P<0.05),DynA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孕酮可以有效抑制吗啡CPP效应,其机制可能与逆转吗啡诱导的下丘脑中β-EP、L-EK和DynA水平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孕酮对大鼠吗啡位置偏爱效应及中枢单胺递质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6,他引:8  
目的观察孕酮对于吗啡所致奖赏效应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测定大鼠伏隔核及腹侧被盖区内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和5羟色胺(5HT)的含量。结果吗啡(5mg·kg-1)可诱导大鼠产生稳定的CPP效应;孕酮(5、20mg·kg-1)本身不产生CPP效应,但能抑制吗啡的CPP效应。与对照组比较,吗啡CPP形成时,伏隔核内NE和DA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吗啡组比较,合用5mg·kg-1或20mg·kg-1孕酮均可使伏隔核内DA水平下降(P<0.01,P<0.05);合用20mg·kg-1孕酮还可使伏隔核内的NE水平下降(P<0.01)。结论孕酮可有效抑制吗啡的CPP效应,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伏隔核内DA及NE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主要钙拮抗剂对大白鼠吗啡戒断综合征的治疗效果。选用连续2d给药,催促成瘾的大鼠,给予不同药物治疗。结果表明,钙拮抗剂对大白鼠的吗啡戒断综合征有一定治疗作用。硝苯地平有效剂量为10-80mg·kg~(-1),其中以20与40mg·kg~(-1)效果较好(P<0.01);尼莫地平50-300 mg·kg~(-1)有效,以100mg·kg~(-1)为佳;维拉帕米20与40mg·kg~(-1)效果较好;硝苯地平与可乐宁合用后的治疗作用优于单独使用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褪黑素(melatonin,Mel)对大鼠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效应表达的影响及此过程中脑内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及其磷酸化的变化。方法:(1)大鼠连续6 d给予吗啡(sc,5 mg.kg-1/d)建立CPP模型,于CPP测试前20 min ip Mel(50和25 mg.kg-1),观察Mel对大鼠吗啡诱导的CPP效应表达的影响。(2)大鼠同上建立吗啡CPP模型,d7上、下午,d8上午ip Mel 50 mg.kg-1,共3次,最后一次ip后6 h,采用免疫组化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测定脑内伏隔核、海马内CREB及磷酸化CREB(p-CREB)的免疫阳性反应强度。结果:Mel 50 mg.kg-1可显著翻转大鼠吗啡诱导的CPP评分升高(P<0.01),同时显著降低吗啡诱导的大鼠伏隔核、海马内p-CREB的上调(P<0.01)。结论:Mel抑制大鼠吗啡奖赏效应的表达,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吗啡诱导的伏隔核、海马内p-CREB蛋白水平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盐酸氢吗啡酮身体依赖性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盐酸氢吗啡酮产生身体依赖性的潜力。方法:采用小鼠催促戒断跳跃、大鼠催促戒断和大鼠自然戒断3种实验模型。结果:(1)在小鼠催促戒断实验中,氢吗啡酮3个剂量组(sc,累积剂量分别为7、70和480mg·kg-1)和吗啡组(sc,累积剂量为480mg·kg-1)小鼠出现跳跃的百分率和跳跃次数及体重下降百分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在大鼠ig给药的催促戒断实验中,氢吗啡酮3个剂量组(累积剂量分别为77.25、154.5和309.0mg·kg-1)及吗啡组(累积剂量为1030mg·kg-1)的大鼠和sc给药的催促戒断实验中氢吗啡酮3个剂量组(累积剂量分别为14.4、48和51.75mg·kg-1)及吗啡组(累积剂量为345mg·kg-1)大鼠的戒断症状分值和体重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在大鼠sc给药的自然戒断实验中,氢吗啡酮3个剂量组(累积剂量分别为207、310.5和621mg·kg-1)和吗啡组(累积剂量为2070mg·kg-1)大鼠在停用吗啡后体重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盐酸氢吗啡酮与盐酸吗啡相似,对实验动物无论是ig给药还是sc给药,戒断后都可使动物出现戒断反应,都具有产生身体依赖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
酸枣仁提取物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酸枣仁提取物对吗啡(MOR)诱导建立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行为的影响。方法:连续给予吗啡(6mg·kg-1,sc)5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CPP效应,观察酸枣仁提取物对CPP效应的影响。结果:吗啡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著的位置偏爱;训练阶段于每次给予吗啡前30min给予酸枣仁醇提物800mg·kg-1可拮抗小鼠对吗啡产生的CPP效应(与吗啡对照组比较P<0.05),但酸枣仁醇提物200和400mg·kg-1不影响其效应(P>0.05);酸枣仁乙酸乙酯提取物13mg·kg-1、20mg·kg-1,正丁醇提取物160mg·kg-1可拮抗小鼠对吗啡产生的CPP效应(P<0.05),但酸枣仁石油醚提取物、乙醚提取物、水提物均不影响其效应(P>0.05)。结论:酸枣仁醇提物及其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小鼠建立的CPP行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吗啡戒断大鼠高血压的抑制及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剂量递增的方法皮下注射吗啡 ,经纳洛酮催促戒断建立吗啡戒断大鼠模型,根据戒断反应中大鼠的平均动脉压(mABP)评定戒断大鼠血压水平。用分光光度计检测血中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3种不同剂量的川芎嗪组mABP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显著下降 (P<0.05,P<0.01) ,与戒断组比较 ,60mg·kg-1 川芎嗪组血中单胺类递质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论·· :川芎嗪可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大鼠的血压升高 ,并抑制戒断反应引起的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延胡索和左旋延胡索乙素(l-THP)是否具有精神依赖性。方法:80只大鼠随机分为延胡索高、中、低剂量组,l-THP高、中、低剂量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吗啡组。前6组大鼠每天分别灌胃(ig)延胡索生药0.5、1.0、2.0g·kg-1,l-THP1.0、2.0、4.0mg·kg-1,吗啡组每天皮下注射(sc)吗啡(10mg·kg-1),生理盐水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进行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 place preference,CPP)训练,时间10d。结果:高、中、低剂量延胡索和l-THP组大鼠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均无明显延长,且同一组大鼠在伴药箱中的停留时间与训练前比,差异也无显著性,未形成CPP;而吗啡组对伴药箱明显形成CPP。结论:延胡索和l-THP不具有精神依赖性,无成瘾性。  相似文献   

17.
一次性iv盐酸二氢埃托啡(DHE)0.1μg·kg-1能抑制大鼠蓝斑放电率84.4%,纳洛酮(Nal)0.02mg·kg-1iv可以逆转这一作用。大鼠连续用DHE5d(从3μg·kg-1·d-1递增到15μg·kg-1·d-1或从5μg·kg-1·d-1递增到25μg·kg-1·d-1),Nal催促不引起放电率明显增加;吗啡(Mor)连续用药5d(从20mg·kg-1·d-1递增到100mg·kg-1·d-1)后,注射Nal则引起爆发放电。同样处理的大鼠ipNal后,DHE用药鼠只表现出较轻的戒断症状。而Mor用药鼠则表现出非常明显的戒断症状。结果证明DHE与Mor的急性作用性质相同。但它们在反复用药后对蓝斑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对慢性用Mor和DHE的大鼠注射Nal后蓝斑放电率的变化与两药身体依赖性的大小平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