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入室护理流程的临床实践效果。方法建立PACU入室护理流程,内容包括连接呼吸机、连接监护仪、管道交接、皮肤交接等流程和对PACU护士进行培训、考核。结果流程应用前,术后患者入室护理时间从7.0 min降至流程应用后4.0 min,无1例发生护理风险及不良事件。结论 PACU入室护理流程的应用提高了护理质量,加强了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标准作业流程在麻醉恢复室(PACU)病人转入环节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病人入院时间将2021年6月—10月手术后入PACU的3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1月—5月术后入PACU的354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执行常规麻醉恢复室病人转入流程;观察组执行新构建的麻醉恢复室病人转入标准作业流程,比较两组病人转入总用时、病人转入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交接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转入PACU总时间为(4.63±0.31)min,对照组为(5.43±0.4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病人转入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3.95%)低于对照组(1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病人与麻醉医师及巡回护士交接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构建的标准作业流程使PACU病人转入环节标准化、同质化,有利于提高PACU护理工作效率,改善护理质量,保障术后病人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3.
麻醉复苏护士的设置使用与麻醉恢复室运作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麻醉复苏护士的设置使用方法、效果和麻醉恢复室的运作管理。方法在麻醉恢复室设置6个复苏单元,配置6名麻醉复苏护士专职护理麻醉恢复期患者。将2004年12月住院患者术后进入PACU的病人随机抽取215例纳入研究,分析复苏情况、入室时间分布特点和护士超时工作等研究指标。结果PACU接收病人例数从2003年的296.22±71.39例/月提高到2004年的382.75±64.79例/月(P<0.05)。2004年12月PACU病人平均入室-出室历时89.36±49.94 min、入室-拔管历时70.34±46.95 min,拔管-出室历时24.16±17.59min;88.7%的患者拔管出室,11.3%患者带管出室;出室后7.0%的患者转去ICU,97.0%的患者返回病房;82.7%的患者于10Am~4Pm进入PACU;2.3%的患者于6Pm以后离开PACU,麻醉复苏护士超时工作260 min/月。215例均安全出室,无一例死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ACU有效运作和麻醉复苏护士提供的专科护理能提高恢复期患者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麻醉后恢复室实施流程管理对加快患者周转及麻醉后恢复室工作效率的影响效果。方法在手术间和恢复室床位不变状态下,2013年开始实施流程管理,统计2012年至2014年同月内:麻醉后恢复室收治患者量、全麻量、百分比、总监护时间、人均停留时间。结果 2013年、2014年分别与2012年相比,收治患者量、百分比、总监护时间均提高,人均停留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流程管理,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PACU)全身麻醉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19年2月我院麻醉恢复室收治监护管理的全身麻醉手术后入室恢复病人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在PACU全身麻醉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中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PACU全身麻醉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采用前馈控制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躁动发生率及躁动引发的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因躁动引起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馈控制在麻醉恢复室全身麻醉病人麻醉恢复期躁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全麻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PACU)中全身恢复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将收入PACU的1 532例全麻术后患者分别分成老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用Aldrete麻醉后恢复评分法记录患者出室和入室时的评分,同时观察、记录患者在PACU期间的相关生命指证、留室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三组的出室评分比入室评分显著改善。出室评分与入室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1),留室时间呈负相关(r=-0.383,P<0.05)。留室时间老年组最长。ASA评级分别与入室、出室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71,P<0.01和r=-0.401,P<0.01),留室时间呈正相关(r=0.363,P<0.05)。病人入室后有10.1%的患者出现低氧血症、高血压、恶心呕吐等各类并发症。结论麻醉医师和手术医师术前应对患者病情作全面评估,以确保围麻醉期的安全。PACU可为所有全麻术后病人的平顺恢复提供良好的监测和处理,是保证病人完全恢复的重要单位。老年病人宜适当延长在PACU内的停留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低体温控制对术后麻醉恢复室(PACU)出室时间的影响与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在我院行择期全身麻醉下腰椎手术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32)和对照组(n=32)。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保温措施;观察组全程保温,入室后给予温箱加温棉被预保温,并做好心理疏导。术中加温毯保温,输血输液加温仪加温液体。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时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5 mg/kg,术中肌肉松弛药经静脉输液泵输注维持,持续监测膀胱温度。术后送入PACU,进行持续肌松监测,顺式阿曲库铵停止输注后15 min抽取血液进行肌松药残留浓度检测。记录患者4个成串电刺激(TOF)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苏醒时间、岀室时间。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肌松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肌松药残留浓度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5)。苏醒时间、岀室时间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进行低体温控制有助于肌肉松弛的恢复,缩短苏醒时间,减少PACU滞留时间,提升手术患者麻醉围手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设计麻醉恢复室多功能床头警示牌,评价其在入室交接中的效果。方法 基于循证和专家函询设计麻醉恢复室多功能床头警示牌,并将该警示牌应用于临床,比较警示牌应用前(1 565例患者)后(1 762例患者)入室交接效果、相关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使用麻醉恢复室多功能床头警示牌后,观察组护士的入室交接效果评价总分、信息质量维度得分、效率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测血气项目的相关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麻醉恢复室多功能床头警示牌的应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入室交接效果,减少警示牌相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DCA循环法改进麻醉后恢复室(PACU)患者转入交接质量的效果。方法将PDCA循环4个阶段及8个步骤用于PACU患者转入交接流程管理中。2014年4~6月使用传统方法;2014年7~9月运用PDCA循环,改进传统管理方法,比较使用PDCA循环前后效果。结果运用PDCA循环后,PACU患者转入交接缺陷率由2014年4~6月的7.05%降低至2014年7~9月的1.39%(P0.01);患者交接时间由4~6月的平均用时123秒减少到7~9月的64秒(P0.01)。结论采用PDCA循环法可提高PACU患者转入交接质量,缩短交接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连续性护理排班模式对麻醉恢复室(PACU)护理管理安全性的影响。方法:PACU共有护士30名,选取2017年9月1日~2018年8月31日(实施前)收治的全麻手术患者120例,PACU实施常规排班模式;选取2018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实施后)收治的全麻手术患者122例,PACU实施连续性护理排班模式。比较实施前后PACU患者麻醉苏醒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PACU患者意识恢复时间、PACU停留时间短于实施前(P0.01),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麻醉躁动评分均低于实施前(P0.01);实施后,PACU患者寒战、躁动、恶心呕吐、低血压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1,P0.05),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连续性护理排班模式能有效提高PACU患者麻醉苏醒质量,降低患者麻醉苏醒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参考《患者离室标准》制定的《转运前护理观察指标》应用于全麻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择2013年5-8月南方医院300例成年择期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按手术时间分成两组,对照组(control group)患者由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医生在患者离室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观察后,进行Steward评分,之后通知护士转运;观察组(observation group)患者由PACU护士按照《转运前护理观察指标》的要求进行判断,满足条件后通知PACU医生进行Steward评分,之后遵医嘱转送。比较两组患者满足转送条件时间、实际转送时间、转送至病房后术后基本情况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PACU的满足转运条件时间和实际转运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转送至病房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麻醉护士执行预先制定的《转运前护理观察指标》,主动进行患者转运前病情观察,可明显缩短患者留置PACU时间,提高医疗和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科学有效的麻醉恢复室( PACU)排班模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护理管理质量。方法通过实施两种排班模式,即责任组长带组的责任组分组包床管理及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排班模式,比较实施两种管理模式后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的差异。结果责任组包床管理模式的专科护理质量、转入交接质量、麻醉医生满意度及护士满意度均明显高于传统的单人包床管理模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责任组包床管理排班模式可有效提高PACU护理工作效率及管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护人员对PACU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建立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流程对降低苏醒期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6例入住麻醉恢复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通过建立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流程加强麻醉恢复室控制管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麻醉苏醒期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全身麻醉停药后,呼之睁眼时间、呼之握拳时间、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低血压、高血压、寒颤、躁动、恶心、呕吐发生率和躁动程度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患者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规范麻醉恢复室管理有效降低苏醒期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苏醒期谵妄(ED)是一种发生于全身麻醉苏醒期的精神运动性躁动和谵妄,一般在全身麻醉苏醒后45 min内发生,常见于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在PACU期间出现全麻ED,严重影响手术后效果和患者预后,同时全麻ED也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POD)的一个重要预测指标,因此,在PACU早期对患者进行谵妄的识别与干预,对于防止POD进展,提高围术期医疗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ED的诊断、危险因素及护理的最新进展做以下综述,为ED的早期识别与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对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全麻下实施手术后转入麻醉恢复室的患者52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63例。对照组患者麻醉后送入恢复室出现症状时对症处理,满足Aldrete麻醉后恢复评分标准后转出PACU;研究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全麻后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麻后麻醉恢复室对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能够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细化流程管理对麻醉复苏室(PACU)全麻复苏患者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5月1日~2020年5月31日收治的120例全麻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麻醉复苏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流程管理;比较两组麻醉苏醒时间、出PACU时间、护理质量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结果:两组在PACU经护理后生命体征平稳,顺利返回病房;研究组麻醉苏醒时间、出PACU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复苏期间恶心呕吐、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ACU全麻患者开展精细化流程管理,可促进患者麻醉复苏,降低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失效模式联合效应分析在麻醉恢复室患者中的管理效果。方法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8月医院收治的麻醉恢复室患者120例,入选患者均采用失效模式联合效应分析(FMEA)作为工具,分析患者麻醉恢复室恢复期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根据存在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干预,分析失效模式联合效应分析在麻醉恢复室患者中的管理效果。结果改进后入选患者入室评估、复苏监护、出室评估、转运过程及交接环节满意度高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效模式联合效应分析实施后小组成员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自信心、凝聚力及拓展思维能力均得到明显的提高。同时,失效模式联合效应分析的实施能大大提高患者术后麻醉恢复室安全性。结论麻醉恢复室患者采用失效模式联合效应分析工具管理效果理想,能保证手术患者复苏期的安全,有助于复苏工作质量的持续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李蒸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06-1107
目的:PACU护士对带喉罩入室病人进行护理观察,降低并发症率,提高患者安返病房率。方法:242例病人在入室后进行机械通气,持续进行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心电,呼末二氧化碳,HR监测,用Aldrete麻醉后恢复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242例病人均达到PACU恢复标准,安返病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定和应用麻醉后恢复室(PACU)内全麻患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的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方法结合最佳证据和情景分析,制定"PACU内经口气管导管拔除最佳循证实践方案",整合证据进入临床实践。根据复旦大学护理学院JBI循证中心证据实践应用程序,对22名麻醉护士进行培训,通过对104例在PACU内拔除经口气管导管患者拔管护理执行情况的基线审查,分析障碍因素并通过实践变革将最佳证据应用于102例拔管患者护理并进行质量再审查。结果与基线审查结果比较,推进最佳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后,6条质量审查指标的执行率均有显著提高;麻醉护士拔管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明显提高(P0.05);干预后接受质量审查的102例患者的呼吸系统异常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基线审查的104例患者(P0.05)。结论应用经口气管导管拔除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有利于规范PACU内麻醉护士的护理行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降低拔管后异常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在PACU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7):3178-3180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麻醉恢复室使用羟考酮注射液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5月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视觉模拟评估值超过7分的患者64例,依据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各32例,试验组患者予以羟考酮注射液5mg稀释至5ml后静脉给药,对照组患者予以0.9%氯化钠注射液5ml静脉给药,应用视觉模拟评估法分析患者疼痛情况。并统计用药前后每间隔5min的NT评分,同时密切关注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在用药5min后VAS分数明显降低,于20min后降低至0分;对照组患者在用药10min后VAS分数升高到10分,并维持至离开麻醉恢复室;试验组患者在给药10min后出现NT值得一过性降低,但很快就恢复到原先水平;实验患者生命体征在用药后未出现明显改变,未延长患者在麻醉恢复室的停留时间,且不良反应未明显增多。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PACU使用羟考酮注射液镇痛效果确切,未发现不良反应明显增多,能够在PACU的镇痛管理中广泛开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