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益管理在提高麻醉恢复室工作效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精益管理的方法对恢复室进行评估、分析,通过流程的改造和优化后,对精益管理前后PACU入室率、患者在恢复室的停留时间等情况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2015年实施精益管理后,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PACU入室率较前明显增加(P0.001);患者在PACU平均时程由61min缩短到45min,45min以内完成恢复室流程的患者比例明显增加(P0.001)。结论应用精益管理能有效地提高麻醉恢复室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
麻醉复苏护士的设置使用与麻醉恢复室运作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麻醉复苏护士的设置使用方法、效果和麻醉恢复室的运作管理。方法在麻醉恢复室设置6个复苏单元,配置6名麻醉复苏护士专职护理麻醉恢复期患者。将2004年12月住院患者术后进入PACU的病人随机抽取215例纳入研究,分析复苏情况、入室时间分布特点和护士超时工作等研究指标。结果PACU接收病人例数从2003年的296.22±71.39例/月提高到2004年的382.75±64.79例/月(P<0.05)。2004年12月PACU病人平均入室-出室历时89.36±49.94 min、入室-拔管历时70.34±46.95 min,拔管-出室历时24.16±17.59min;88.7%的患者拔管出室,11.3%患者带管出室;出室后7.0%的患者转去ICU,97.0%的患者返回病房;82.7%的患者于10Am~4Pm进入PACU;2.3%的患者于6Pm以后离开PACU,麻醉复苏护士超时工作260 min/月。215例均安全出室,无一例死亡,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PACU有效运作和麻醉复苏护士提供的专科护理能提高恢复期患者的安全性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麻醉恢复室(PACU)安全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3-6月手术后入PACU的患者为对照组,2020年8-11月手术后入PACU的患者为观察组,应用HFMEA方法评估手术后患者在PACU交接过程中潜在失效模式,识别与分析其高风险因素,制定其干预措施;比较2组患者PACU交接潜在失效模式风险危急值;交接缺陷总例数、总缺陷项目数;交接完毕后电话回拨例数;交接用时及医护满意度。结果观察组PACU交接潜在失效模式风险危急值;交接缺陷总例数、总缺陷项目数;交接完毕后电话回拨例数与交接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医护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MEA应用于PACU交接可有效降低交接缺陷发生率,减少交接用时,提高交接效率,提升交接质量的同时增加医护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标准作业流程在麻醉恢复室(PACU)病人转入环节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病人入院时间将2021年6月—10月手术后入PACU的35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1月—5月术后入PACU的354例病人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执行常规麻醉恢复室病人转入流程;观察组执行新构建的麻醉恢复室病人转入标准作业流程,比较两组病人转入总用时、病人转入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病人交接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病人转入PACU总时间为(4.63±0.31)min,对照组为(5.43±0.43)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病人转入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3.95%)低于对照组(17.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病人与麻醉医师及巡回护士交接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构建的标准作业流程使PACU病人转入环节标准化、同质化,有利于提高PACU护理工作效率,改善护理质量,保障术后病人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优化护理流程的目的及要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手足显微外科护理流程优化前后的几项护理指标的变化,总结优化护理流程的经验。结果:护理流程优化后,术前准备时间降低了20 min,术后交接时间缩短了10 min,患者满意率上升了6%。结论:优化护理流程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及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自行设计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可视化患者交接板于患者交接、转运管理中,增强患者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某手术室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PACU收治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床旁交班,2021年1月至6月采用纸质版手术交接核查表的3540例患者为对照组,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在纸质版手术交接核查表基础上增加可视化患者交接板交班的4097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PACU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了解医务人员使用满意度。 结果 可视化患者交接板投入使用后,PACU出室延迟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非患者原因转出延迟的占比由26.35%下降至18.82%;去氧饱和及管道滑脱事件发生率由1.13%、0.45%分别降至0.32%、0.07%(P<0.01)。非计划转入ICU、非计划二次插管、非计划拔除气管插管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医务人员使用可视化患者交接板的总体满意率为93.14%。 结论 PACU可视化患者交接板投入使用后,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程度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PACU护理质量进一步提升,在苏醒室管理中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霞  刘继萍  禹继敏 《护理与康复》2015,14(11):1064-1066
目的观察追踪方法学应用于自然分娩产妇转运交接流程中的效果。方法成立追踪方法应用小组,根据追踪方法查找自然分娩产妇转运交接流程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修订并优化所有流程。结果追踪方法学优化转运交接流程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9.8%,接产妇时间为(13.34±1.24)min,送产妇时间为(9.21±1.87)min;应用追踪方法学优化转运交接流程半年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1%,接产妇时间为(9.36±0.95)min,送产妇时间为(7.06±1.58)min。结论应用追踪方法学优化自然分娩产妇的转运交接流程能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减少交接转运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开展优质护理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后,优化床旁护理交接流程的方法与效果.方法 对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41个病区进行床旁护理交接流程优化,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量表对流程优化前后交接班所用平均时间、患者满意度及责任护士知晓度进行调查,对优化后床旁交接班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优化后床旁护理交接班所用平均时间分别为(20.37±3.81)min,明显低于优化前的(47.51±4.8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P<0.01);患者满意度优化后为(95.00±7.53)分,明显高于优化前的(91.97±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1);责任护士知晓度优化后达94.80%,显著高于优化前的8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6,P<0.01).结论 优化后的床旁护理交接流程提高了交接针对性及护理工作的效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及护士长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优质护理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床旁护理交接流程的优化及实施效果。方法:成立床旁交接流程管理小组,评估原有交接流程,对交接形式、内容、要求等进行优化;进行组织培训,使护士熟练掌握优化后的新交接流程;将新流程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交接流程优化前、后的相关护理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床旁交接流程优化后,患者对交接环节中部分项目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尸〈O.05),对交接工作的满意度评分由(4.42±0.50)分提高到(4.76±0.43)分(P〈0.05);责任护士对患者健康状况掌握程度评分由(87.14±3.66)分提高到(91.29±1.86)分(P〈0.01),流程优化后每名责任护士平均节省了32min的交接和评估时间。结论:床旁交接流程的优化,提高了交接的质量、效率、患者满意度,增加了护士对于患者健康状况的了解程度,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专业内涵。  相似文献   

10.
李蒸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12):1106-1107
目的:PACU护士对带喉罩入室病人进行护理观察,降低并发症率,提高患者安返病房率。方法:242例病人在入室后进行机械通气,持续进行血氧饱和度,无创血压,心电,呼末二氧化碳,HR监测,用Aldrete麻醉后恢复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242例病人均达到PACU恢复标准,安返病房。  相似文献   

11.
应用护理流程图提高腹膜透析护理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腹膜透析护理质量,减少病人住院时间,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方法制定腹膜透析病人护理流程图并应用于实践。结果实行腹膜透析病人护理流程图后护理质量明显提高,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降低。结论流程图的使用可规范护理工作,获得经济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科学系统的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患者护理记录指标体系,为麻醉恢复期的患者安全与护理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循证理念拟订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患者护理记录指标体系初稿,采用Delphi专家咨询法向17名专家进行2轮函询,并利用优序图法和百分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9%、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变异系数分别为0~0.225、0~0.244,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209、0.214(P<0.01)。最终形成的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患者护理记录指标体系包括3项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和62项三级指标。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患者护理记录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为麻醉复苏室护士的临床护理行为与记录具有较好的指导与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流程重组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315例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流程重组前组(对照组)157例和流程重组后组(研究组)15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管理方法进行病房管理,研究组在传统管理方法基础上增加流程重组。比较流程重组前后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情况。结果流程重组前后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流程重组后满意度明显高于流程重组前。结论流程重组护理管理模式,能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构建适用麻醉恢复室的护理敏感指标,为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的监测与评价提供标准化的专科依据。方法 检索国内外文献借鉴护理专家的研究成果,在“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的理论基础上初步拟定敏感指标框架,运用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函询,确定最终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结果 专家权威系数>0.80,各指标变异系数<0.30。经过2轮专家函询,构建了包含5项结构指标,10项过程指标及5项结果指标的麻醉恢复室专科敏感指标体系。结论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具有敏感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对提高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安全具有指导意义,有利于麻醉恢复室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文:目的:探讨大出血病人术后PACU中的临床护理方法及其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一2013年12月间的71例大出血患者术后PACU的临床及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患者通过精心的观察与护理后均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并痊愈出院,随访1月未见并发症。结论:大出血病人术后PACU中行精心的护理、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和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是协助临床治疗大出血的有力法宝,能积极预防和纠正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移动护理信息系统、重症监护信息系统及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仪在生命体征数据采集与录入中的效果。方法采用信息系统对本院病人生命体征数据进行采集及录入。记录信息系统使用前后生命体征数据采集录入平均时间。结果信息系统及多参数生命体征监测仪使用后病人生命体征采集与录入时间均较使用前降低,其中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与重症监护系统联合使用,全院日均可减少24.4h;移动信息系统、多参数生命体征检测仪、重症监护仪三者联合使用,全院日均可节省约154.1h。结论采用信息系统对生命体征进行采集录入,可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临床意义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肝癌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实践及成效。方法 2010年11月,本院肝癌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制订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实行包干责任制;加强护士培训,优化护理工作流程;夯实基础护理;提供便民服务;接受患者监督。比较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后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的差异。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及基础护理覆盖率、护理文书合格率高于实施前(均P<0.01);护士受表扬人数增多,无发生护理差错和纠纷。结论根据肝癌病房的特点制订优质护理服务措施,优化了护理流程,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为患者服务,从而增加了患者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温度干预护理对全麻术后低体温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全麻恢复期低体温的护理措施,以避免低体温导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54例择期腹部手术后发生低体温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27例。分别监测术前和人麻醉复苏室(PACU)时的体温,记录患者在PACU的复温时间和停留时间。结果温度干预护理后低体温患者复温时间和在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结论加强对PACU患者的体温护理,可缩短患者在PACU的复温时间、停留时间,减少低体温造成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9.
麻醉恢复室不同年龄组患者并发症的分析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常见并发症在不同年龄组间的分布。方法回顾2004 年入PACU的患者2679例,根据年龄分为3组,观察不同年龄组并发症发生率的特点。结果PACU常见的并发症中,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恢复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 .05);除肌颤在各组之间的发生率无差别(P=0 .896)外,其他各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年龄不同,并发症分布不同,应根据年龄特点采取重点不同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Purpose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ctivities, and reasons for missed nursing care in the postanesthesia care unit (PACU) and the effect of intensive care unit (ICU) overflow patients.DesignThis is a single-center, cross-sectional survey.MethodsNineteen PACU-registered nurses of a tertiary care hospital participated. Over a 7-month period,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a validated questionnaire, which included 19 items related to missed nursing care activities and 10 items related to reasons for missed nursing care. χ2 test and 1-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were used for data analysis.FindingsQuestionnaires (N = 397) were completed. Prevalence of missed nursing care activities was 78.1% and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ases of ICU overflow patients (P < .001). The three most reported missed nursing care activities were “drug preparation, administration, and assessment of effectiveness," “patient surveillance and assessment," and “care associated with pain”; prevale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ases of ICU overflow patients (P = .036, P = .003, and P = .004, respectively). The three most reported reasons for missed nursing care were “inadequate number of nursing personnel," “unexpected rise in patient volume or acuity," and “heavy admission or discharge activity".ConclusionsThe findings indicated missed nursing care was common in the PACU and increased in case of ICU overflow patients. Therefore, missed nursing care needs to be identified and minimized, while the number and length of stay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PACU should be limi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