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综合研究认为,鄂尔多斯西缘以中宁—中卫走滑断裂带为界,可分为南北两大构造体系:北部为基底卷入的冲断体系,南部为盖层滑脱的逆冲推覆体系。北部冲断和南部推覆体系构造线方向均呈反“S”型。在中宁—马家滩北、横山堡南—带存在的转换带,是燕山期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右旋扭动、北部冲断体系左旋扭动的结果。南部逆冲推覆体系具有双层地质结构,以石炭—二叠系煤层为滑脱面分为上、下两个构造层。上构造层发育中新生代的表皮褶皱,构造变形强烈,断裂和局部构造圈闭发育,具备形成油藏的生储盖组合;下构造层发育逆冲推覆体下盘古生界构造,断裂不发育,褶皱一般比较宽缓,是受被动挤压形成的原地隆起,具备形成气藏的生储盖组合。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该区的勘探有利区带及勘探方向,希望能对类似盆地的勘探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闽西南地区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闽西南地区推覆(滑脱)构造广泛发育,可划分为5种类型:发育于上古生界—中生界下三叠统溪口组中的拆离(滑脱)构造;形成于印支期的拆离(滑脱)构造,后受燕山早期及后期的褶皱作用形成褶皱拆离构造;印支期及燕山早期的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早期和晚期的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分布于燕山早期浅层次逆冲推覆构造原地岩系之中的浅层次褶皱逆冲推覆构造,其中燕山早期中深层次逆冲推覆构造规模最大。   相似文献   

3.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江苏下扬子区中、古生界在印支晚期-燕山中期由稳定的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变格为板内形变体制,形成苏北由NW向SE和苏南由SE向NW的对冲推覆构造格局。苏北地区震旦系及古生界沿陡山沱组及次级滑脱层逆冲推覆;苏南地区,上古生界沿高家边组滑脱层系逆冲推覆,下古生界受控于两套区域滑脱层系并形成双冲构造。燕山中期,NNE向左旋压扭和NW向右旋压扭走滑对早期推覆构造有改造作用。燕山晚期,区域应力背景转变为NW-SE向拉张环境,使逆冲推覆体受重力作用沿断坡回滑,形成后缘凹陷(或箕状断陷)。苏南地区由于下古生界双冲构造和上古生界逆冲推覆在志留系之上而纵向位移势能受限回滑较难,后经历喜山晚期隆升,最终形成苏南中、古生界高台阶,苏北低台阶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造山带对合肥盆地的构造控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淮阳构造带由一系列向北逆冲推覆的构造岩片组成,是建立大别山造山带和合肥盆地构造关系的纽带,先后经过燕山早期和燕山晚期两次向北逆冲推覆作用。燕山早期的构造以后缘滑脱、前缘推覆为特征;燕山晚期逆冲推覆构造以区域挤压、向北逆冲为特征。合肥盆地经过坳陷、断陷两大阶段的沉陷。合肥盆地的坳陷形成强烈受到扬子陆块基底持续俯冲和大别山隆起的控制,晚白垩世后的断陷明显受到大别山差异隆起的影响,并表现出良好的构造耦合关系。合肥盆地东南的舒城坳陷是进一步寻找油气的构造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龙门山北段隐伏构造带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以来,四川盆地西北部(以下简称川西北)龙门山山前带双鱼石地区上古生界天然气勘探获得重大发现,先后在中二叠统栖霞组、中泥盆统观雾山组钻获多口工业气井。随着勘探工作的稳步推进,深入开展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山前带构造特征研究,是认识该区上古生界气藏特征、拓展油气勘探领域的重要前提。为此,基于新部署的线束三维地震、重磁电资料以及ST9等井的实钻成果,解剖了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山前带的构造特征,进而分析了该区隐伏构造带的构造特征、天然气成藏条件和勘探前景。结果表明:(1)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1)号隐伏断裂之下发育大型隐伏构造带,其地层受挤压褶皱变形,发育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以下的海相地层;(2)由南到北(1)号断裂底部滑脱层位由浅变深,从南部的寒武系滑脱,向北部逐渐转换为基底卷入,古生界及其以上地层整体抬升,越向北抬升幅度越大,断裂上下盘之间的位移距离、褶皱幅度也越大,北部相对南部上古生界构造整体抬升约1 500 m;(3)在剑阁以西—广元地区,(1)号断裂东侧整体表现出"三级台阶"的构造格局。结论认为: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前锋带(1)号断裂下盘隐伏构造带面积达1 800 km2,具有优越的天然气成藏条件,其中观雾山组和栖霞组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好,是川西北深层海相层系天然气勘探拓展寻找新突破的重要领域,具有现实的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6.
博格达山位于新疆北部,南、北两侧分别为吐哈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夹持。博格达推覆构造是指博格达山的西段,由于与油气等矿产关系密切,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关于其组成与结构、成因机制和演化历史等尚不十分清楚。通过地表地质、勘探地震和大地电磁测深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指出博格达推覆构造由近东西向展布的柴窝堡盆地和博格达冲断隆起组成,前锋为阜康断裂,东、西两侧由近北东向延伸的乌鲁木齐—米泉断裂和达坂城—老奇台断裂2条调节断裂围限,底部主滑脱面位于中地壳,推覆体根部位于中天山北缘断裂。推覆构造从南向北由多条分支逆冲断裂分隔为变形特点各异的次级构造单元,构造样式自南向北由基底卷入型过渡到盖层滑脱型。博格达推覆构造的形成受控于准噶尔盆地向南的深俯冲作用,在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早期已具雏形,白垩纪至古近纪又发生了向北的大规模逆冲推覆,新近纪以来再次向北强烈推覆并导致博格达山急剧隆升,最终形成现今构造面貌。阜康凹陷位于推覆构造前缘,构造稳定,油气保存条件优于推覆构造内的柴窝堡盆地,是寻找大中型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根据滑脱层和变形结构的组合形式,提炼出苏北-南黄海北部基底滑脱冲断-反转型(Ⅰ)、南黄海中央隆起型(Ⅱ)、苏中南黄海中南部冲断-反转型(Ⅲ)、苏南-南黄海南部志留纪滑脱推覆型(Ⅳ)、皖南-浙西勿南沙基底滑脱冲断型(Ⅴ)、江南隆起厚皮变形型(Ⅵ)、张八岭-里岩厚皮变形型(Ⅶ)等7种一级变形结构组合类型;根据滑脱面上下构造...  相似文献   

8.
从逆冲推覆构造特征讨论鄂尔多斯西缘的油气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忠铭  张军 《石油学报》1989,10(2):31-38
鄂尔多斯地块西缘构造带的主要形式是逆冲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由推覆体系、前缘带、前缘外带和原地岩体四部分组成的.构造带主要成份是数条近南北延伸的逆冲断层,断面西倾向东逆冲,推覆距离20~40千米.断面上陡下缓,深部近于水平,并沿石炭系和二叠系煤系地层滑脱.地面见多处飞来峰.由于主要断裂走向的变化,构造带从北而南分为四段.各段有其各自的特征.该区是鄂尔多斯地块最有利的勘探地区之一,其沉积岩厚,生储油岩好,圈闭类型多.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是生油岩的成熟度和油气的保存条件.作者认为,原地岩体和前缘外带保存条件好,演化程度高.罗山-马家滩段的原地岩体和构造带北段的前缘外带是石油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安县构造由于山地条件和地质结构复杂等原因,地震资料品质较差,构造存在多解性。前人多采用基底卷入的前展式逆冲叠瓦构造模型进行解释;结合露头与钻井资料分析认为逆冲三角带的构造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安县构造自北西向南东可分为3个构造带:北川-映秀断层至安县-灌县断层之间的叠瓦构造带、安县-灌县断层下盘的山前隐伏带和坳陷内部弱变形带。山前隐伏带以发育逆冲三角带构造为特征,垂向上具有分层变形特征,自上而下可分为4个体系,即侏罗系、中-下三叠统外来推覆体、中-下三叠统滑脱层之上的须家河组1、2、3段和中-下三叠统滑脱层之下的古生界。安县构造在晚三叠世以安县-灌县断层活动为代表,逆冲推覆强烈并有较大的水平收缩变形量;晚侏罗世至新生代水平收缩变形量相对小而基底隆升明显,白垩纪末构造已基本形成,新生代构造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前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东秦岭-大别山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北两支逆冲断裂组成,是联系东秦岭-大别造山带和南华北盆地的构造纽带。该逆冲推覆构造在走向上具有分段性,在倾向上具有分带性;即沿倾向分为前锋带、逆冲岩席带和根带;在走向上分为豫西逆冲推覆区段、周口南缘逆冲推覆区段和淮南-合肥逆冲推覆区段。构造演化分为3个阶段:印支期碰撞造山阶段、燕山晚期陆内造山阶段和燕山末期-喜马拉雅早期走滑拉张阶段。北缘逆冲推覆构造各区带烃源岩保存条件差异较大,油气显示集中分布在前锋带附近。评价前锋逆断带及前渊区(盆地/凹陷)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带,南、北两支逆断带之间的逆冲岩席区(盆地/凹陷)为较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
下扬子前陆盆地由相向的南北两套前陆变形系统组成。依据西南缘、南缘和东南缘露头,以及地震资料厘定了下扬子前陆盆地北部的断裂系统格局、地层展布及断裂褶皱样式,总结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变形特征。印支期盆地北部的断裂格局为南北分带、东西分块。北部前陆褶断带中,变形程度由苏鲁造山带和郯庐断裂带向东、南方向逐渐减弱。相应地,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地层越来越新,主要构造样式由冲断型向推覆型再到褶皱型转变。下扬子区北部前陆变形系统可以分为根带、中带和对冲锋带。总体上,根带变形强度最强,中带的推覆体上盘次之,对冲锋带和中带的推覆体下盘是相对弱变形区,也是值得重视的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钻井及露头证实下扬子陆区发育下寒武统幕府山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二叠系3套烃源岩。盆地发育时期的动力学环境决定该时期的盆地原型,盆地原型影响盆内岩相及烃源岩展布。幕府山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张裂背景下的被动陆缘克拉通盆地,盆地相及深水陆棚相呈环带状围绕古隆起或台地发育,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推测南黄海盆地中部隆起及北部幕府山组烃源岩发育较好;五峰组—高家边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前陆盆地,盆地相、斜坡相、深水陆棚相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呈条带状分布,盆地相、深水陆棚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预测五峰组—高家边组烃源岩主要在南黄海地区中北部发育且有一定厚度;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时期,南黄海盆地表现为挤压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坳陷型盆地,在该盆地中各沉积相带呈环带状分布,三角洲相、潮坪相、沼泽相为烃源岩发育优势相带,发育龙潭组品质中等—好的烃源岩;预测龙潭组烃源岩在南黄海盆地中部发育,是南黄海盆地古生界的次要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横贯黄海的中朝造山带与北、南黄海成盆成烃关系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中国大陆边缘和西太平洋洋壳之间的黄海海域,属于过渡型地壳结构。由于受周边大地构造制约,北黄海盆地的基底属于华北地块,而南黄海盆地则属于下扬子地块,地壳结构极为复杂。由郯庐断裂平移走滑活动、苏北板块沿断裂向北的巨大推覆作用,以及鲁苏超高压变质带的切入等迹象,结合地层古生物及岩石测年为220~230Ma,表明三叠纪早期,华北地块与下扬子地块发生碰撞,形成横贯于黄海中部的中朝造山带。该带由苏胶造山带-千里岩隆起带-临津江造山带组成,西宽东窄形似楔状,整体呈北东东向。中侏罗世以后,由于造山带的再度隆起导致两侧的北、南黄海产生裂陷,而开始沉积上侏罗统和白垩系。北黄海盆地蕴藏着两套含油气系统,其中,以深湖或半深湖相沉积的上侏罗统是盆地内主要烃源岩,上侏罗统及下白垩统砂岩和砂质砾岩为良好储层构成的含油气系统,已得到606井等产油井的证实;以第三系沼泽相煤系为烃源层,第三系硅质碎屑岩为储层的含油气系统,应重视天然气的勘探。南黄海盆地进一步划分为北部坳陷、中部隆起区及南部坳陷。南、北部坳陷的烃源岩主要为下第三系阜宁组及戴南组,其次,泰州组上段和浦口组为可能的烃源岩。中部隆起由于长期处于隆升状态,缺失中生代和早第三纪沉积,中部隆起应加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有望在深部发现志留-泥盆系高产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4.
??The Wunansha Uplift in the south of Yellow Sea is situated in the part of lower Yangzi Platform east extending to the sea. The thickness of Paleozoic and Middle-Lower Triassic is 4??6km. Middle Jarassic-Cretaceous were absent in most areas and Upper Tertiary directly covered them. The Qixia Formation Limestone of Lower Permian and the Longtan Formation Coal-series of Upper Permian are the source rocks and form a good source-reservoir-caprock association with Qinglong Formation Limestone of Lower Triassic. There are 35 structural traps under the Tertiary unconformity in this region and the total area of them is up to 624.7km2. This is a new field worth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survey oil and gas.  相似文献   

15.
塔西南坳陷和田凹陷前陆逆冲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和田凹陷前陆逆冲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东部,剖面上由上而下、自南而北是由推覆体、多个冲断席片叠加而成的叠加背斜双重构造体以及弱变形的原地体组成.其中,推覆体厚5000~7000m,东西长205km,南北宽14~43km,向北推覆距离为40~100km,是一与上盘生长断层有关的转折褶皱背斜,受和田大型台阶式滑脱断层的控制;推覆体侧缘发育了与边界断层平行的侧断坡、斜断坡次级断层相关褶皱背斜;而在其前缘,由于沿推覆背斜北翼的轴面发生破裂,产生了一系列的次级断层及相关褶皱;在推覆体内部,沿东西向轴线发生了起伏变化,形成了背斜圈闭.在推覆体之下,由东向西依次发育了弱变形的东倾斜坡、皮牙曼叠加断坡背斜型的双重构造、桑株三角带构造与叠瓦冲断带.在剖面上,叠瓦冲断带位于三角带构造的前缘下方,平面上呈重叠分布.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架前第三纪基岩,按其时代和岩性可分为12个区,它们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有广泛的海相和陆相沉积及各类岩浆岩体,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带和不同类型的储集体,可以形成“新生古储”和“自生自储”式基岩油气藏,具有广阔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构造特征及下古生界天然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现今构造格局受控于自南向北扩展的两个逆冲推覆体系,上、下古生界之间及基底与盖层之间均存在滑脱层,其东段和西段构造缩短率分别为18.6%和4.8%。构造变形的主体是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其前缘带是勘探下古生界构造类气藏的有利区带,且以东北部地区勘探风化壳型气藏最有利;前缘外带保存条件最好,以非构造圈闭为主,是本区最有勘探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在郯庐断裂带以东,包括苏北-南黄海地区在内的下扬子区,晚白垩世-古近纪时期,在太平洋板块由南向北俯冲消减的运动过程中,东亚大陆被牵引,发生了由南向北的大型左行平移走滑运动和岩石圈上地壳递进减薄拉张的伸展拆离构造运动。从苏、皖南的南陵-广德、句容-常州断陷盆地开始,经苏北东台、盐阜坳陷-南黄海南部的青岛坳陷,再向北至南黄海北部的烟台坳陷,形成了3条呈NE-近EW走向的断陷盆地构造带。盆地为具有南断北超的箕状半地堑结构,呈多米诺骨牌式自南向北排列;并与其间近E-W走向的南京-南通-勿南沙和滨海-南黄海中部的崂山古生界地层的核部杂岩褶隆带,共同构成较大区域范围的盆-岭构造。这一期构造运动一方面再次改造了下扬子区海相古生代盆地,为海相古生界烃源岩系在经历了抬升剥蚀后的再次深埋,以及晚期二次生烃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控制了中新生代油气的生成与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9.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在南方海相油气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对现今南方古生代盆地的油气聚集有重大影响。从构造运动观点出发,探讨了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对古生代盆地的改造,构造运动决定了盆地性质及油气的保持。中新生代构造运动影响了海相古生代盆地油气的再分配,对川西、川东北、湘鄂西等地区的构造形变进行了典型分析,认为川西龙门山山前带主要勘探目标为推覆体下盘古生界"准原地油气系统";大巴山前及其东延地带的推覆构造地区古生界是潜在的油气勘探领域;大巴山山前构造带的冲断带前沿深层断片背斜构造是有利勘探区;雪峰—江南推覆带西北缘盆地构造与油气分布复杂化地区可以作为进一步油气勘查的目的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