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优势,评估图像引导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射治疗的摆位误差和计划靶体积边界。方法:6例早期乳腺癌接受保乳手术的患者,实施全乳腺图像引导调强放疗50 Gy,瘤床电子线加量10 Gy。评价乳腺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和周围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和体积,观察临床毒性反应,统计摆位误差。结果:靶区剂量均匀,正常组织受量在允许范围内,摆位误差左右方向≤0.3 cm,其他方向≤0.5 cm。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调强靶区剂量均匀性好,正常组织受量小,临床毒性反应小,摆位重复性差,采用锥形束CT图像引导放疗可减少摆位误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行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收治的55例保乳治疗后行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8例(50.9%)行调强放疗,27例(49.1%)行常规放疗,两组照射剂量均为全乳腺照射50Gy/25次,瘤床补量10Gy/5次,观察临床毒性反应、疗效及美容效果。结果调强放疗组中发生1级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26例,2级2例,而常规放疗组中分别为19例、8例,调强放疗组较常规放疗组,降低了2级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发生率(7.1%VS29.6%,P〈0.05),两组均未发现3、4级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及乳腺纤维化,两组3年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年,调强放疗组美容评分均在3分以上,优良率100%,常规放疗组中1例患者出现双侧乳腺对称性差,评分2分,其余26例评分在3分以上,两组患者随访至今未发现明显的放射性心脏、肺毒性。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降低了2级急性皮肤反应发生率,3年随访,肿瘤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及远处转移率与常规放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腺毒副反应轻,美容效果好,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两种调强放疗计划的剂量学差异,评价两种计划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治疗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分别设计调强放射治疗计划(IMRT)和混合调强放射治疗计划(HybridIMRT)。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上比较靶区和正常组织器官照射剂量、不均匀指数和适形指数。结果:在具有相同覆盖率(V9.5%)的情况下,HybridIMRT的靶区剂量均匀度优于IMRT。两种计划的适形指数,V105%V110%,最大剂量(Dmax),最小剂量(Dmin),平均剂量(Dmean)均无显著差异。HybridIMRT和IMRT相比,同侧肺接受13Gy的体积(V13)由27.66%降至20.7%,对侧肺V5由8.01%降至2.25%;心脏10,V20分别由35.23%,16.77%降至19.22%,10.6%;对侧乳腺、V5,V10分别由35%,10.39%降至20.38%,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同侧肺V30。,V40及心脏V40,分别升高了1.28%,1.48%,2,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乳腺癌患者放疗体位重复性不太好和(或)摆位精确性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混合调强放疗技术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靶区内剂量均匀性、心肺照射剂量和体积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行左侧乳腺癌保乳术的20例患者,术后给予患者50 Gy/25 f放疗,同时给予适当能量电子线补量10 Gy/5 f,总剂量为60 Gy/30 f。并为每例患者设计两组放疗计划,分别为常规计划(CRT)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计划(IMRT),两组放疗先后进行。比较两种计划在靶区内剂量均匀性心脏照射剂量和体积的差异。结果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中的PTV为V107和V95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中的PTV为V110和V115时相比较,常规放疗高于调强放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调强放疗的均匀指数优于常规放疗的均匀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肺脏受量上,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V40、V30、V20、V1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脏受量上,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的V30、V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给予调强放疗明显优于常规放疗,调强放疗可优化靶区分布、提高剂量的均匀性,降低患者心肺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乳腺癌放疗时,适形、调强技术对保护正常组织和改善靶区剂量均匀度的作用。方法比较6种乳腺癌照射技术,包括常规切线照射技术、三维适形(3D-CRT)切线照射技术、野中野照射技术、调强切线照射技术、调强五野照射技术和切线三维适形联合调强放射治疗技术。随机选择8例乳腺癌患者,为每例患者设计上述6种照射技术的治疗计划,常规放疗技术计划靶区( PTV )处方剂量为50 Gy/2 Gy/25 f;调强放疗技术PTV处方剂量为50 Gy/2 Gy/25f,临床靶区( CTV)处方剂量为54 Gy/2.16 Gy/25f。所有计划都使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分别比较它们的剂量分布、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靶区剂量均匀度以及正常组织如肺、心脏所受剂量等。结果6种技术中,3D-CRT切线照射技术优于常规切线照射技术,野中野照射技术优于3D-CRT切线照射技术,调强切线照射技术又优于野中野照射技术;切线三维适形联合调强放射治疗技术稍优于五野调强照射技术。五野调强照射技术、切线三维适形联合调强放射治疗技术和调强切线照射技术相比,各有优劣之处。结论对于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建议靶区体积较小时采用调强切线照射技术,靶区体积较大时采用五野调强照射技术或切线三维适形联合调强放射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心脏前壁区域(anterior myocardial territory,AMT)作为独立的危及器官在左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心脏保护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3例左乳癌接受保乳术后及术后辅助放疗的患者的计划CT图像。由同一个放疗医师勾画靶区和危及器官(OAR),OAR包括心脏(H)、AMT、左心室(left ventricle,LV)、左右肺和右侧乳腺。每个患者由物理师设计两个调强治疗计划(IMRT),一个是以AMT作为目标函数,另一个是以H+LV作为目标函数。所有治疗计划的处方剂量均为50Gy,25次。比较计划靶区(PTV)、AMT、LV、心脏、左右肺和右侧乳腺的剂量体积参数。结果 IMRT(AMT)和IMRT(H+LV)2个计划的PTV剂量的均匀指数、适形指数、覆盖指数均无明显差别。与IMRT(AMT)计划相比,IMRT(H+LV)中AMT的最大剂量明显增加,平均剂量增加有统计学意义,AMT的V12Gy、V13Gy、V15Gy、V17Gy和V20Gy分别增加15.37%、18.87%、26.48%、27.11%(P〈0.05),LV的V5Gy、V7Gy、V8Gy和V10Gy分别增加4.21%、16.72%、20.91%和19.14%(P〈0.05)。心脏和左肺的各个剂量体积参数无统计学差别,多数右肺和右乳腺的剂量体积参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别。结论在左乳腺癌术后放疗中,AMT可作为替代心脏的一个独立危及器官可明显降低心脏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治疗的合适剂量。方法选取2010年6月~2013年1月湖州市中心医院住院的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女性患者25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其分为方案一组128例和方案二组128例。比较不同放射剂量下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3年内生存率,记录放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目标靶区中V95%、V105%、V115%与靶区剂量均匀性指数(H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放射剂量的调强放疗后乳腺靶区的剂量分布具有明显差异。②方案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方案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内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方案二组患者各级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方案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适的调强放疗剂量能优化乳腺靶区内剂量分布的均匀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 h-IMRT)的美容效果。方法收集潍坊市人民医院2009年2月~2013年1月67例女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入组三维适形放疗(3DCRT)、常规分割调强放疗(IMRT)或h-IMRT组。3DCRT组:采用6MV-X线切线野照射,全乳腺50Gy/25次/5周,然后行瘤床区9/12 MeV电子线补量10 Gy/5 F/1周;IMRT组:采用逆向动态调强技术,全乳腺50 Gy/25次/5周,瘤床区用X线同步加量60Gy/25次/5周,或全乳腺放疗结束后行电子线补量(方式及剂量同3DCRT);h-IM-RT组:全乳腺42.5Gy/16F/22d,瘤床区同步加量48Gy/16F/22d。结果短期随访结果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大分割调强放疗组可以明显缩短放疗时间,未降低美容效果,未增加局部复发风险。结论大分割IMRT很有可能成为中国女性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安全有效的放疗模式。  相似文献   

9.
艾秀清 《医学综述》2014,(15):2880-2880
目的对比分析三维适形与三维调强放射治疗乳腺癌保乳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接受保乳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维调强组和三维适形组,各45例,三维调强组采用三维调强法进行放疗,三维适形组采用常规三维适形法进行放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和皮损严重程度。结果三维强调组患者的皮损发生情况较三维适形组轻(P<0.05);三维调强组靶区照射剂量的D95显著高于三维适形组[(4540.5±38.2)Gy vs(4416.0±70.6)Gy,P<0.05],V105%、V110%均显著低于三维适形组[(18.3±7.9)Gy vs(27.8±8.5)Gy,(2.4±0.7)Gy vs(3.8±1.5)Gy,P<0.05]。结论三维调强法临床效果优于三维适形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的通常采用常规切线野技术,现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技术有望在保障相同疗效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放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三维计划系统评价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与适应证.方法:选择20例接受保乳手术Tis-2NOMO早期乳腺癌病例,利用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切线野常规计划与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00cGY,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靶区剂量均匀度及正常组织如肺、心脏所受剂量来比较两种计划.结果:靶区覆盖率在两种计划中相似,分别为98%和99%.与常规计划比较,IMRT计划的PTV接受105%处方剂量从19%降至7.7%;110%处方剂量从3.6%降至0.3l%;心脏的V30(接受3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分别为4.6%±4.3%和12.7%±6.3%(P<0.001);V40(接受4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分别为1.5%±2.1%和8.3%±4.1%(P<0.001).结论:两种靶区剂量均匀度有统计学意义.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主要在于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显著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并一定程度上降低邻近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与容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调强计划膀胱体积剂量,探讨合适的膀胱体积剂量限制参数。方法以膀胱D40<40 Gy(计划一)及D2cc<49 Gy(计划二)分别设计调强计划,靶区及其余危及器官限制条件相同,比较两个调强计划膀胱各水平体积(90%、70%、50%、40%、30%、10%、2cc)剂量D90、D70、D50、D40、D30、D10、D2cc、膀胱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ean及靶区和其余危机器官剂量。结果计划一与计划二PTV及除膀胱外OARs体积剂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计划一膀胱D90、D70、D50较计划二低,分别为(10.1±0.4)Gy vs(12.0±0.6)Gy、(20.2±0.7)Gy vs(21.9±0.9)Gy、(30.2±1.1)Gyvs(30.7±1.2)Gy,(P均<0.05)。计划一膀胱D30、D10、D2cc、Dmax较计划二高,分别为(43.0±0.6)Gy vs(42.6±0.5)Gy、(46.7±0.7)Gy vs(45.9±0.8)Gy、(49.1±0.4)Gy vs(48.5±0.2)Gy、(49.7±0.3)Gy vs(49.3±0.3)Gy(P均<0.05)。两个计划膀胱D40及Dmean相似,分别为(38.5±0.9)Gy vs(38.4±1.0)Gy、(38.7±0.7)Gy vs(38.8±0.7)Gy,(P均>0.05)。结论 D2cc替代D40作为膀胱的限制剂量参数具有临床可行性,且为靠近靶区的膀胱壁组织提供了更好的剂量学保护。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放疗技术对鼻咽癌肿瘤靶区及各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选择鼻咽癌患者8例,应用治疗计划系统对每个病例分别模拟常规分割二维放疗(CRT)、后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全程调强适形放疗(IMRT),比较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受照剂量体积。结果在临床靶区1(CTV1)、临床靶区2(CTV2)调强组的靶区覆盖优于另两组(P〈0.05)。调强组脑干和脊髓的最高受量分别为57.25 Gy和42.52 Gy,腮腺、颞叶、颞颌关节和下颌骨的平均受量分别为38.66、19.84、44.53、43.5 Gy,且各危及器官超过最小耐受剂量(TD5/5)的体积均明显低于另两组(P〈0.05)。结论调强技术能够减少大多数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保乳手术与改良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近远期疗效,为早期乳腺癌术式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月间收治乳腺癌患者57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保乳手术32例(治疗组)、改良根治术25例(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的手术效果比较,治疗组手术时间(51.42±11.37)min,切口长度(4.15±1.25)cm,小于对照组,并发症少(12.5%),术后1年对两组的美容效果进行评定,治疗组的优良率达87.5%,明显优于对照组。但术后随访2年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与改良根治术比较,保乳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可以提高患者的美容效果,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保留乳房的乳腺癌根治术治疗早期乳腺癌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早期乳腺癌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保乳手术治疗组)和对照组(改良根治术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上的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3年,两组局部复发、远处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乳房美容效果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3年生存率均为100%。结论保乳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美容效果等方面具备相对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RT-Mind软件在乳腺癌临床靶区(Clinical Target Volumes,CTV)及危及器官(Organs-At-Risk,OARs)自动勾画的可行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患者,由临床医生手动勾画CTV及OARs(左肺、右肺、心脏及健侧乳腺),并以此勾画结果作为参考标准,再使用RT-Mind软件自动勾画CTV及OARs。比较手动及自动勾画的相似性系数(DSC)、Jaccard系数(JAC)、Hausdroff距离(HD)及体积差异(VD)等参数以评估勾画效果。对于自动勾画的CTV,沿Body内收0.5 cm作为新的自动勾画临床靶区CTV_(内收0.5 cm),再通过上述评估参数评估其勾画效果。结果CTV自动勾画的DSC值、JAC值、VD值、HD值分别为0.77±0.06、0.64±0.07、(33.47±18.66)%、(2.53±0.64)cm;CTV_(内收0.5 cm)的DSC值、JAC值、VD值、HD值分别为0.83±0.05、0.71±0.07、(17.12±12.11)%、(2.53±0.64)cm,相比自动勾画CTV,除HD值无变化外,其它评价参数均有明显改善。四个OARs的HD均值均小于2.00 cm,四个OARs的DSC、JAC、VD均值比较:双肺>心脏>健侧乳腺,表明双肺勾画效果最好,心脏次之,最后是健侧乳腺。结论RT-Mind软件能够较为准确的实现乳腺癌患者OARs的自动勾画。对于乳腺癌CTV,RT-Mind软件自动勾画效果不理想,而将自动勾画的CTV沿Body内收0.5 cm后,其勾画效果有明显提高。RT-Mind软件能够为临床医生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加辅助治疗的美容效果及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日照市人民医院1998~2005年收治的156例Ⅰ~Ⅱa期实施保乳治疗的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乳房肿块局部扩大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均接受放射治疗58~60 Gy,并对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行辅助化疗4~8周期。化放疗结束后,对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行三苯氧胺或来曲唑等内分泌治疗,对患者乳房外形进行评价,对生存情况进行随访。结果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5.4%,乳房外观评价为优良、一般和较差分别为102例(65.4%)、50例(32.1%)和4例(2.5%)。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95.5%,3年无病生存率为92.3%,局部复发率为6.4%。结论保乳手术治疗早期乳腺癌疗效确切,术前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术后行规范的辅助治疗是保乳手术获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